華人諮商與教練界首部完整呈現「對話逐字稿解析」的九大代表性案例與解析!
30餘年專業「助人者」的最終極晤談現場實錄分析寶典,
一次看見教練(Coaching)、諮商(Counseling)與治療(Psychotherapy)的歷程與策略!
早在1940~1942年,諮商心理學大師(Carl Rogers)即已完成百卷錄影帶和逐字稿,進行實務應用、分析研究、和培訓督導,首創「逐字稿解析」之先驅。本書即是從助人者的角度,將理論觀念轉化為實務能力,透過「精微技術」(micro skills)有效地幫助當事人。
本書作者是諮商博士,由符號學的觀點學習和體悟,加上近十年來,積累了大量地使用逐字稿來做培訓和督導,因此發展出一套批閱逐字稿的解析方法,從中體會到精微技術的精神與妙用。
透過逐字稿的督導,幫助包括心理諮商者及企業/生涯教練的學習者了解他們的當事人是如何表達心裡的想法或感受?如何用字遣詞?聲音語調的抑揚頓挫意味著什麼?當下語氣的背後有哪些深藏的意義?不僅僅是了解當事人透露出來的訊息,也能反映助人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看見理論觀點與個人風格,可以仔細逐一地檢視與學習。
如果仔細閱讀逐字稿,彷彿能在話語的流動細微處,嗅到並感受到「人與人」(person to person)對話的內涵與生命故事的精神。能清楚看見語言的枝微末節,助人者及當事人的思路及脈絡,引導的方式及技術的運用。
字裡行間拆解助人技巧的精微技術,企業教練、心理師、社工師、運動心理諮詢師、身心科醫師、教牧諮商人員、輔導員、教誨師、法院觀護人,所有「專業助人者」的必備經典:
「我的工作有幾種稱謂,較常聽聞的是『大學教授』、『諮商心理師』或『企業教練』;職稱雖有不同,相同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需要從『與人對話』中展開。
──我更喜歡我的角色叫做『助人者』,每當我來到一場晤談的情境,會引領當事人面對與跨越問題。有時學員們很訝異,我如何能聽懂當事人內在深層的聲音,有時又吃驚為何在短時間的晤談能有效解決問題,有時又讚嘆何以能說出感動又激勵當事人的話,或看見當事人在眼淚中欣喜收場。」
這本書不是那類宣稱可直接複製的神奇心理對話套路,不論你是否具有諮商專業,作者將藉由九場晤談的完整歷程與解析,帶領讀者理解如何「聽懂就會說合宜的話」。
在實務經驗中,本書是華人心理諮商界首部以逐字稿呈現,經過當事人以化名同意出版的對話過程,其間並有理論及供學習者看出:「當時我怎麼會這樣說?」、「如果我換成另一種說法,會不會更好呢?」、「我怎麼好像沒有聽懂對方說話的意涵?」、「好像還是急著要給對方建議!」等。
本書中的晤談現場,台前的主角是當事人,旁觀的其他成員也都一一參與其中。主角的故事或議題被梳理的過程,經常在現場是鴉雀無聲屏息以待的,旁觀者更是聚精會神地陪伴,同時連結與觸動自身的經驗,而產生各自不同的體驗。由外在事件進入內在世界,勇敢的去碰觸、探索複雜或隱晦的情感,有時候不僅台前的主角流淚,作者和旁觀者也默默地流下自己的眼淚,只是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在各自的心裡上演,內心的療癒也在其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著。
本書雖是一部專業書籍,當閱讀本書時,如果能在字裡行間,透視對話與故事背後的涵義,感受到「人的味道」與「人的溫度」,必然能聞到馨香之氣領略助人的核心精神。
作者簡介:
陳恆霖
諮商心理學博士、第一屆國家特考諮商心理師,及美國加州政府官方認證組織教練,也是台灣首位擁有諮商心理學博士從事高階主管教練的工作者。
現為崑山科技大學副教授、培英國際教練領導力學院創辦人暨院長、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客席講座、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MISA)企業院士、內政部警政署保三總隊心理輔導諮詢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雲嘉南分會專業委員。
他累積了三十餘年教育訓練(高階主管、人資部門、員工)講師、專業演講者、企業組織教練、企業專業人士諮商等經驗,具豐富的心理諮商、治療實務及專業督導背景。
陳恆霖曾受邀前往授課、培訓、企業教練(諮商)單位包括但不限於:
台積電(TSMC)、聯電(UMC)、奇美電(CHIMEI)、三福氣體(SanFu Gas Company)、IBM、摩根(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華立企業(Wah Lee Industrial Corp.)、艾司摩爾(ASML)、康寧(Corning)、奧寶科技(Orbotec)、EP service、誠品書店(Eslite)、統一企業、漢翔航空(Aerospace)、勤業眾信(Deloitte)、永光化工(Everlight Chemical Industrial Corp)、台南企業(Tainan Enterprises Lo., Ltd.)。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北京海澱區教育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北京中華女子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北京中智凱靈公司、上海星之海顧問公司、廣州創業面對面集團等。
他的前兩本著作(均由大寫出版)是《Coach領導學》(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2012年代表性圖書書單」、《Coach父母學》(榮獲教育部104年甄選75本優良家庭教育叢書書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從專業界到實務界一致好評!】(更多好評詳見本書內頁)
│書評推薦│
吳秀碧博士∕國立清華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榮譽講座、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具體而微,書寫的體例甚具創意,是一本對於正在或未來想從事企業諮商實務工作者,絕對很有幫助的實用書籍。
楊瑞珠博士∕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退休教授、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台灣阿德勒心理學創會理事長:
本書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恆霖關注的不只是晤談的語言和方法,而是言語所表達的智慧和精神上愛的力量。藉由不同的生命故事,對話中的傾聽和內容解析,關鍵時刻人物和轉折的把握,示範晤談的「力量」如何引導我們從低意識能量的憤怒、害怕,到生命高意識能量的寛容、原諒和愛。
蕭文博士∕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榮譽教授:
這本書無論是教師、諮商師、醫師、社工……,只要是助人工作者,不論哪一章的對話在閱讀後,都會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助人的恍然大悟。我喜歡這種感覺,也希望很多人可以從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
我認真的,開心的推薦這本有趣的書。
季力康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我擔任多年國家隊資深運動心理諮詢的經驗,在閱讀陳恆霖博士《晤談的力量》後,發現透過晤談技術來建立選手的心理素質與韌性,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書是一本提升助人者專業能力的好書,不但能協助從事心理諮商專業人士提升專業能力,更能幫助一些志工或有助人性質的行業醫師、護理人員、指導員、企業教練或顧問及運動教練,提升專注、傾聽、同理和提問等能力。
陳朝益∕前ICF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
一場生命成長的夢幻旅程!
這是一部大師級的作品,是為「助人者」預備的。
紀淑漪博士∕前加州管理學院執行長、資深教練與顧問:
對助人專業者而言,閱讀本書會帶來更多的省思。……晤談當下會觸摸到當事人的心,在瞬間的moment,要思考與反應採用什麼理論觀點,來掌握並聚焦當事人議題背後真正的困擾,使晤談過程一氣呵成。閱讀本書感受到陳博士的晤談效能,是來自於誠摯的心、厚實的理論技術、與豐富的生命底蘊……
│序文推薦│
吳秀碧博士∕國立清華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榮譽講座、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
楊瑞珠博士∕美國伊利諾州州長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台灣阿德勒心理學創會理事長
蕭文博士∕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榮譽教授
│學產官各界共同薦讀│
季力康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紀淑漪博士∕前加州管理學院執行長、資深教練與顧問
陳朝益∕前ICF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
王漢欽∕漢翔公司發動機事業處前處長、現任董事長特助
林峯澤(Jalen Lin)∕台灣艾斯摩爾(ASML)客戶支援部資深總監
曾國棟(K D Tseng)∕大聯大控股公司永續長、MISA智享會理事長
曾崇凱∕康寧顯示玻璃(中國)總裁暨總經理
周恬弘博士∕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
唐子俊博士∕唐子俊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資深心理治療督導、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陳信昭∕精神科醫師、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溫永生博士∕客家宣教神學院院長
戴文峻博士(ABGTS Th. D.)∕神學院教授、時兆研究社創辦人
李錦松∕南投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
岳瑞霞∕苗栗地方檢察署主任觀護人
方素惠∕《EMBA》雜誌總編輯
名人推薦:【從專業界到實務界一致好評!】(更多好評詳見本書內頁)
│書評推薦│
吳秀碧博士∕國立清華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榮譽講座、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具體而微,書寫的體例甚具創意,是一本對於正在或未來想從事企業諮商實務工作者,絕對很有幫助的實用書籍。
楊瑞珠博士∕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退休教授、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台灣阿德勒心理學創會理事長:
本書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恆霖關注的不只是晤談的語言和方法,而是言語所表達的智慧和精神上愛的力量。藉由不同的生命故事,...
章節試閱
作者序(摘錄)
這本書是個人的第三部著作,也許你已經認識我,也或者尚不熟悉本書作者及他所從事的專業為何,但不論你是誰,當你正在翻閱這本書,我相信是我們彼此心中的良善,如天線般連接上了。
在一開始,請容我用以下一些篇幅介紹自己及這本書將開展的內容。
這是一本「提升助人者專業能力」的書
我的工作有幾種稱謂,較常聽聞的是「大學教授」、「諮商心理師」或「企業教練」;職稱雖有不同,相同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需要從「與人對話」中展開。
與我對話的許多當事人可能正受到生活事件困擾、生命議題的磨難,或正受到不公不義的人性險惡對待,他們糾葛的心情隱藏著人性的軟弱、恐懼、孤單與無助。這種時刻可能暫時遮蔽了他們自身具備的勇氣、力量與無窮的潛力。
某方面來說,也許我更喜歡我的工作叫做「助人者」,每當我來到一場晤談的情境,助人者會引領當事人面對與跨越問題,在這過程中不只有文字語言的對應,更有很多細微的人性美善交流。
跨領域又殊途同歸的技能
時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從心理諮商走到企業教練?」、「心理諮商與企業教練在實務應用上有什麼不同?」
首先,好比當年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會從一位本來主修藝術雕塑的人,轉念心理諮商?」藝術是我的興趣,然而我覺得自己沒有成為藝術家的能力與天賦。轉念心理諮商後,我才知道有藝術治療這門實務,雖是跨領域但有相通之處。但是從心理諮商進入企業教練,仍然是跨領域的概念,我從藝術念到諮商是轉進,而從心理諮商到企業教練是專業的延伸。
30餘年前,我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進修時,就對企業諮商很有興趣。當時跟著所長蕭文教授,到幾間國營事業單位進行員工志工訓練。之後,又隨著指導教授吳秀碧進入私人企業,進行員工參加潛能訓練後的評估,並規劃企業員工輔導訓練。經由兩位教授的引導,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也累積了實務經驗歷練,奠下日後企業諮商與員工輔導的基礎。為此,我一直心存感謝。碩士班與博士班修業期間,修習「企業員工輔導」、「組織心理與諮商研究」及相關課程。另外,長期有系統的閱讀企業管理名作、相關專業書籍、或參加培訓,是我跨領域學習的重要管道。
2001年新竹市生命線成立「員工協助服務中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Service Center,簡稱EAPC),為企業單位提供員工協助方案及危機處理、勞工諮商輔導等相關業務之服務,首開企業員工服務之先河。那段時間我受邀進入台南科學園區為高科技公司,進行企業諮商和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s)數年之久。
當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員工或主管的諮商議題,多數和企業內部的領導管理有關聯。他們常會說,應該請我的主管或老闆來諮商或接受訓練。反之,主管跟老闆都認為是員工有問題,要員工去培訓或諮商。角色與立場不 同,認知思維落差很大。
企業員工經過諮商或EAP訓練結束後,相同的議題不久之後又反覆出現,我意識到組織內部領導與管理如果沒有改變,主管和員工的問題依舊存在。然而,有權力進行改變的是高階主管,高階管理團隊每天和績效及時間賽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面臨存亡競爭的壓力,自是無暇顧及部屬的需求與心理狀態。因此,帶領人與管理人的問題一直存在。如何帶「人」帶「心」,成為企業高管極待突破的瓶頸和挑戰。
2008年我在取得美國加州政府核發的「組織教練」官方認證(Certification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with a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Coaching)培訓期間,我注意到教練的基礎概念與技術源自於心理諮商與治療,關注「人」並以之為核心。企業教練的對象如果是高階主管,當高階管理團隊具備助人的基本技術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內部的領導管理,建立正向積極的職場氣氛,激勵員工與提升績效。這種由上而下的變革力量最大,無形中也能消弭高管與部屬和員工的對立與衝突,這就是「領導不費力,管理有效率,溝通有能力」的教練領導力。從此我專注將心理諮商應用在企業教練這個領域。
其次,在實務應用上,心理諮商重視人的改變和成長,除了認知和行為層面,也處理深度情感和情緒層面,以「人」為導向,深入內心為核心。而因應企業講求效率與績效,重視KPI與目標的達成,企業教練以「問題解決」為優先考慮,以「人才」的發展與激勵為導向,促進組織發展和市場競爭的生存為核心。
不論是教練或諮商,回到我所說的「助人者」角色,總是聚焦處理「人」的議題,「人」與「事」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只是諮商與教練聚焦在議題處理的層次和深度上略有不同。至今,我在大學任教已屆滿三十年,利用課餘時間以諮商心理師的角色橫跨到企業教練,投入企業進行高階主管與團隊主管教練領導力培訓,原因是一對一的諮商可以影響一個人和周邊的人際關係及重要議題,而企業教練影響一位執行長或高階主管,能透過教練領導力影響公司的轉型與變革、管理氛圍、人才發展策略,從而建立企業教練文化,帶出更大的影響力。
助人工作是生涯志業
我認為助人者是關注生命的工程師和藝術家。助人不僅是一份職業與工作,更是「深淵與深淵相呼應,生命影響生命」的志業。助人者不僅是與當事人去設定目標,完成某些理想,更促發一個人在生活上的改變,及生命的成長。晤談不只是效率和效能,更關注在能否觸發當事人,從內在產生力量來自我突破與成長。
對一位專業的心理師而言,在微觀的助人領域,有諮商理論與技術的基礎能力,對於人的心理狀態與渴望、個人的議題與發展、協助人的改變與成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跨入企業組織則是心理師值得去拓展的場域,這需要具備宏觀視野,例如:全球政經局勢的發展與演變,企業特性與產業發展趨勢、領導與管理的觀念和實務,團隊合作與創造績效等等。總之,企業著重在有效解決問題,如何融入人才發展的策略與實務,極具有挑戰性,助人者也要有心理上和實務上的準備,及長期經營。
美國《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期刊曾有一篇有關教練的文獻提到:「心理教練(Psychological coaching)就像正向心理諮商一樣,強調人生的積極面;它不關注生命中的消極面、非理性或病態的種種經驗。教練(coaching)是精準且是目標導向的,它就如同體育訓練一般,使個人或團體能以嶄新而不同的方式,運用他們本身的優勢和能力,來提升績效表現,使他們對自我更有信心、應對挑戰、實現目標、過更成功的人生,以及改善每個人於公於私的整體人生品質。」
心理諮商的「後現代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創始人之一的茵素.金.柏格(Insoo Kim Berg)和瑞士最大教練學校創辦人暨校長彼得.薩柏(Peter Szabo)合著出版的《OFFICE心靈教練:企業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Brief Coaching for Lasting Solutions)一書中,就以焦點解決來進行企業教練。教練是心理諮商應用的領域之一。
對於一些沒有心理諮商與治療背景的企業教練而言,有些人取得認證資格後,常受困於知道但不易做到,實務上無法落實的窘境,有時又將顧問、教練、與諮商的角色與功能混淆。有些企業教練也問我,做教練會不會變成作諮商?其實沒有心理諮商的底子是不太可能做到諮商層次,更遑論做心理治療,反而是教練晤談碰到情緒議題時,可能會難以面對與處理。反之,做諮商是可以做教練,只要精準拿捏好分寸和深入淺出的層次,就能有效地處理當事人的議題。在企業工作,同時對助人有興趣,又取得教練認證的人,對企業特性與運作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懂得企業的語言,是很好的利基。能聚焦問題並快速有效的解決,有時比心理師更有效率。只是他們若在心理學、諮商與治療理論、助人技術上缺乏深厚的基礎,會使他們的能力發揮與效果受到侷限,這是亟待突破的點。身為教練,如果能精進心理諮商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相信更能擴充自己助人的領域與效能。綜合來看,心理師與教練有各自的優勢和限制,兩者卻是可以融合並相輔相成的。
誰適合閱讀本書?
我深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具有仁慈、慈悲、友善與助人的心。如同《論語﹒顏淵》:「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孟子﹒告子章句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或許你沒有助人的理論基礎與專業能力, 閱讀本書可能是一種挑戰,卻能一窺助人實務的堂奧。
從心理測驗的觀點而言,約翰‧何倫(John Holland)的類型論(typology theory)中,SEA 或 SAE 類型的人(S:社會型、E:企業型、A:藝術型),具有對人和善、細心關心人群、耐心注重和諧、在乎他人感受等特質的人。依莎貝爾‧麥爾斯(Isabel Myers)和凱瑟琳‧布里格斯(Catherine Briggs)一同發展的類型行指標(Myers-Brigg Type Indicator,MBTI)分類中,具溝通與合作的貢獻類型──教育家或教導者(ENFJ)、具解釋與執行的願景類型──諮商師或博愛者(INFJ)、具創新與主動的探索類型──倡導者或激發者(ENFP)、具關心與連結的關顧類型──治療師或哲學家(INFP)。這些類別特質的人閱讀本書,相信具有啟發的功能,並能在生活中應用。
此外,在一些助人機構接受非正規專業訓練的志工,例如:生命線、張老師基金會等,或另一些專業領域但有助人性質的行業,例如:醫師和護理人員、宗教或神職人員、教師與指導員、企業教練或顧問、組織管理者、體育教練等,這群具備指導、訓練、輔導、教導、診斷、醫療、關顧、教化、矯正等專業人士, 若具備專注、傾聽、同理和提問等能力,無形中也能幫助或影響當事人。如果你屬於這群人士,閱讀本書,讓你能提升助人專業知能,在工作場合裡發揮更大的力量。
2010年有位體壇國手上完我的課後回饋說,如果運動教練也能用「教練」(coaching)的方式來訓練選手的話,競賽成績一定會更突出。
德國臨床心理學家暨諮商師丹尼斯‧穆藍納(Denis Mourlane)博士指出,早在1970年美國心理學家艾密‧薇爾娜(Emmy Werner)提出「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德語Resilienz)的概念,她在長達4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心理韌性不同於智力,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而獲得成長。美國的「適性化學習系統諮商中心」(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則是一家心理韌性訓練與教練式輔導的先驅,該中心曾編製一份「心理韌性要素量表」,可以測得心理韌性七大要素:1.調整情緒,2.控制衝動,3.分析原因,4.持有同理心,5.保持務實的樂觀精神,6.設定明確的目標,7.相信自我效能。經過特殊訓練與練習,持續有效地提升心理抗逆能力。這套系統也逐漸被應用到企業心理健康管理,進而影響企業的領導文化。
甚至,每個接受過正規專業訓練的各領域的專家,例如:心理學家、心理師與輔導員、社工師和社會工作者、運動心理諮詢師、身心科醫師、教牧諮商人員、教化機構的教誨師、法院觀護人等。這群接受專業訓練的人,雖然在各自的領域中工作,具備對人的高敏銳度和好奇心,喜好深入和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利他並重視人際和諧等人際特性,能在專業上發揮助人的功能。閱讀本書能互相交流專業經驗,增進專業成熟度,建立個人專業風格,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以上這群人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只要有助人的特質、意願或是職業,可以廣義的統稱為「助人者」(Helper)。我在本書中會同時交替使用心理師或教練者、諮商或教練等詞,都是助人者的同義詞。
為什麼有這本書?
過去三十年的接案經驗,我深刻體驗到不論當事人帶著什麼議題來,似乎在晤談中感受到被聽懂、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納,就有一股內在的力量會蹦現出來,說穿了,「愛與關懷」是讓當事人改變的契機。回頭再看人本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言即可驗證:「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建議,而是一種『被懂』。如果有人能苦你的苦、痛你的痛、在乎你的在乎、了解那些對你來說糾結又矛盾的情緒,那種被接住的感覺就像是墜落到棉花上,一種欣慰就會油然而生。」
歷年來我在培訓或工作坊中,會透過現場示範和演練講解,讓參加者體驗微妙的助人晤談和歷程。有時他們很訝異,如何能聽懂當事人內在深層的聲音,有時又吃驚為何在短時間的晤談能有效解決問題,有時又讚嘆何以能說出感動又激勵當事人的話,或看見當事人在眼淚中欣喜收場。
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論講解,也許容易學習和吸收,但轉換成實務應用,有時如同霧裡探花,不易理解。我在教學上,理論與實務並進,在示範演練中,我總是很專注在當事人身上,在傾聽與靜默之間,常有靈光乍現的話語出現或技術的使用。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建議我,能否出版一本以逐字稿解析為主的書,以便幫助他們日後學習。不少學員對我說:「老師,我要把你的用字遣詞整理成金句背下來使用。」(還真有人這麼做)我笑著說:「我可以感受到你的認真和用心,不過這不是套路千萬別背,聽懂就能說出合宜的話,聽懂才能引導當事人。」學習武林秘笈需要以扎實的基本功為前提,我認為與人同在、與心連結,比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
如何閱讀這本書?
本書不是為了示範某一個理論學派或技術而特意撰寫,是一本實務應用的專書。我挑選了九篇歷年來在工作坊、培訓或教練認證課程中的現場晤談與示範講解(事先徵得當事人同意後錄影),事後謄寫成逐字稿,再進行理論觀點與技術應用的解析,或以逐字稿方式來進行督導(即在助人專業養成過程中,藉由資深專業者的經驗,提供學習者建立穩固的專業能力發展基礎,並保障當事人的權益與福祉,確保晤談歷程的效益與品質。督導者扮演多重的角色,包括:教師、教練、諮商師及諮詢者)。
現場晤談是當事人主動上台,事前全然不知當事人的議題是什麼,都是當事人正面臨的真正問題與困擾。進行過程根據我對當事人的感受或直覺,過往的接案經驗,對議題的敏銳與覺察,自然而然的考慮晤談策略和技術使用。由於具教學性質,經常在晤談的同時,也在白板書寫晤談重點,除了讓當事人理解議題的整體脈絡或擬定行動計畫,也幫助旁觀的學員有更清晰的架構來學習。
案例中有涉及當事人隱私部分,逐字稿的內容都加以隱匿或修飾。由於口語表達與文字閱讀之間的差異,因此將口語贅詞、口頭禪、無關議題的重複字眼、口語干擾(嗯…啊…這個…那個)等等,加以潤飾或刪除,在不失原意下讓閱讀更加順暢。文字呈現自是無法完全顯示助人者的非語言訊息(例如:眼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姿勢與姿態等等),這是閱讀上小小的限制,與觀看錄影帶或是親臨現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所以在閱讀時可以在腦海中模擬或加上一些想像力,彷彿身歷其境。
作者序(摘錄)
這本書是個人的第三部著作,也許你已經認識我,也或者尚不熟悉本書作者及他所從事的專業為何,但不論你是誰,當你正在翻閱這本書,我相信是我們彼此心中的良善,如天線般連接上了。
在一開始,請容我用以下一些篇幅介紹自己及這本書將開展的內容。
這是一本「提升助人者專業能力」的書
我的工作有幾種稱謂,較常聽聞的是「大學教授」、「諮商心理師」或「企業教練」;職稱雖有不同,相同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需要從「與人對話」中展開。
與我對話的許多當事人可能正受到生活事件困擾、生命議題的磨難,或正受到...
推薦序
推薦序 一
吳秀碧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榮譽講座、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
2022年春節前,突然接到恆霖邀請我為他的新書撰寫推薦序。腦海裡瞬間浮現三十年前那個活潑開朗,經常笑容滿面,對同儕熱心,對學習認真的年輕人身影。回憶恆霖在學校時的個人特質,確實很適合企業文化的環境。俗云:「歲月催人老」,是淬鍊年輕人成熟與成就大器的必經之路。當時這位年輕的研究生,現在已經是企業諮商(教練)界的著名專家了。
1989年我從美國回台,約有三年時間經常應「中國生產力中心」的邀請,至南投的南崗工業區訓練中心及其他企業公司,如波蜜、Nike、Giant等,為企業界的中階層主管講習,主要以提升領導與溝通能力,及壓力管理等為主題。當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工商企業正興盛,很重視企業管理階層領導與溝通能力的現代化與專業化。數年之間全台企管顧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多達二百多家,當時在報紙和路邊看板也出現黑幼龍的卡內基溝通訓練公司的廣告。後來中國生產力中心計畫至上海發展,並邀我前去講課,由於我個人的興趣在學術研究,而且企業諮商與諮詢亦非個人鑽研的主要領域,因此婉拒。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台灣的企管顧問公司幾乎全都倒閉,黑幼龍的卡內基溝通訓練公司的廣告也消失了。直到2006年遠雄電信公司率先引進美式「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整合對員工健康、工作與生活的關懷成為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提供員工不分職級,每年6次、每次一小時的免費諮商。至此企業界開始認識「有健康的員工,才有健康的企業」的嶄新理念,這是台灣企業管理邁向現代化的另一個嶄新階段,重點從過去只提升管理階層的領導與溝通,轉變為關懷公司所有員工的健康。美式EAP於焉在台灣開始流行,各大學諮商學系或心理學系也紛紛設立工商組,教授EAP相關課程。
在我的學生當中,恆霖可能是極少數幾位最早投入企業諮商領域,也是唯一發展成就卓著者,令為人師者特別感到與有榮焉。恆霖在1992年從彰化師範大輔導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幾乎很少有機會某面。直到有一天他贈送我一本2012年出版的著作《Coach領導學》,方知他早在2000年左右,EAP才開始在台灣萌芽之際,便已開始轉向致力於EAP的相關工作,而且不斷的在這個新領域進修學習,同時也至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進修博士,努力將諮商專業知能與企業諮商融合,以提升企業員工協助的效能。他就是一位非常上進,努力不懈的人。
他在之前的著作皆使用「Coach」一詞,而不使用「訓練」這兩個字,令人看了拍案叫絕。顯示他對於受訓者溝通能力與技巧的養成,確實掌握到精髓。我在美國就讀碩士、博士的團體諮商實務課程時,先後兩位老師James Trotzer教授和David Welch教授,一再強調團體領導者在團體初期的過程,需要重視Coach團體成員的溝通技巧,以準備他們在團體工作階段,可以善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其他夥伴溝通,並解決問題。使用「Coach」一詞,有協助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在某些特殊運動技巧變得更好的意思,過程包括對人的了解與陪伴,提供教學、建議、指引、促進或提升等等,不是只簡單的要求一個人不斷的重複練習一項技術而已。
向來認真的恆霖,出版新書《晤談的力量》,僅僅書名便簡單明瞭且有力的宣告讀者:「晤談語言」在協助一個人是很有力量或影響力的媒介。詳細閱讀內容後,對於他靈巧的善用諮商專業知能,融入企業諮商實務中,更感到讚嘆。本書內容共有四篇九則實例。在四篇中,總共涵蓋七種企業員工常見的個人困擾和憂慮的問題,包括:趨避衝突和雙趨衝突(如第1則「蹺蹺板的兩端」和第2則「魚與熊掌如何兼得」),轉業抉擇(如第3則「沿著老路走,還是另闢蹊徑」和第4則「轉換人生跑道」),期待落空(如第5則「煮熟的鴨子飛了」),組織中作為領導者的角色與定位 (如第6則「青春不言悔」),個人未竟事宜(如第9則「穿越時光隧道」),以及個人自我探索與統整(如第7則「生命的挑戰與整合」與第8則「自我形塑與蛻變」)等。
此外在九則實例當中,都很詳細的根據諮商理論來剖析核心問題,並選擇適當的諮商方法與技術,及以有條理的步驟來協助求助者。諮商方法和技術的應用,廣泛的包括:傾聽溝通技巧,完形治療的空椅對話技術,心理劇的角色扮演與角色互換技術,焦點解決方法,以及現實治療的WDEP模式。具體詳細的解說處理重點與技術的應用,同時還列舉諮商師與當事人對話的文字稿作為示範。
整體觀之,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具體而微,書寫的體例甚具創意,是一本對於正在或未來想從事企業諮商實務工作者,絕對很有幫助的實用書籍。本書的出版也是各大學諮商或心理學系設有工商組,學生在學習企業員工協助的諮商課程時,很具實用的參考書籍。故特此推薦。
推薦序 二
楊瑞珠博士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退休教授、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台灣阿德勒心理學創會理事長
「一縷陽光就足以驅散陰影。」(A single sunbeam is enough to drive away many shadows.)──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
我是恆霖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所的創所所長,和恆霖初次見面是他到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進修時,迄今已二十年。讀了本書數次,用不同的角度仔細端詳之後,「相見恨晚」應該最能表達自己的感動,但願我生涯早期就有這樣一本兼顧晤談者和晤談對象內外在經驗的好書。
「晤談」一詞的應用很廣泛,常見的有面試、專家或新聞採訪。我在台美三十餘年的諮商經驗,晤談在助人專業中常用在助人基本技巧、人際溝通技術、教練、諮詢、心理治療或督導過程的對話,通常有工作坊、專業認証課程、或學位課程為訓練目的和脈絡。坊間有關助人技巧的書籍相當多,在研究所的訓練通常是由教授選用一本教科書,運用相關教學影片,以準諮商或心理師角色,扮演技術演練或實習過程和個案晤談的影音錄製,逐字稿撰寫則做為教授督導的實材。本書讀者從每案例的晤談主題、理論、技術、逐字稿、晤談歷程和當事人回饋,一定可以看到專業深度。從阿德勒心理學看人和社會互動視角,相信讀者不難把晤談應用在涵蓋各項生命任務的自助及助人關係中(如:家庭、伴侶、生涯等)。
「晤談」顧名思義和「言語」在對談過程的使用很有關係,什麼樣的晤談可以超越詞句口才的運用?什麼樣的言語可以成為智慧和謀略的引導?作者的四個篇名和九個受助案例的訴求重點,交織成你我都可借鏡的生命故事。我們每一個體都有獨一無二的整體性,走在生命不同階段道路上的人,不同的際遇和挑戰會有不同的反應。晤談中如何傾聽與同理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對受助者的影響?晤談者如何引導受助者遇見他/她自己,察覺自己的主觀及社會生活隸屬和生命意義之需求?是什麼樣晤談的「力量」能協助受助者提起勇氣面對及克服人生困境,失落和創傷?
英文「inter-view」中的字首inter實則意味著「之間」、「當中」或「互相」;字尾「view」則指看見或視界。晤談可以因接納、尊重、不論斷的陪伴,從「有形」(physical)到形上 (metaphysical)的心靈層次。
「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
「在愛裡,愛人者和被愛者並非二人。」──一行禪師講金剛經,p.218
本書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恆霖關注的不只是晤談的語言和方法,而是言語所表達的智慧和精神上愛的力量。藉由不同的生命故事,對話中的傾聽和內容解析,關鍵時刻人物和轉折的把握,示範晤談的「力量」如何引導我們從低意識能量的憤怒、害怕,到生命高意識能量的寬容、原諒和愛。這個力量在晤談歷程中與時並進,「自我」的蛻變於是產生,同時和生命再產生連結,以「互即互入」(inter-being)和整體觀取代多元對立的見解和衝突,讓陽光得以從我們生命暗室的破口進入,顯現愛(compassion)、希望和平安。
敬佩恆霖以細膩和真誠完成大作,也恭喜讀者有路徑可循,在處境困難的社會和時代中把陽光帶給有需要的人。
推薦序 三
蕭文博士
/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榮譽教授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閱讀完這本書我闔上了眼睛,腦海不斷的湧出書中的各種情節,在本書九段逐字稿的對話中,我看到了我熟悉的各種諮商理論與技術在字裡行間輕巧的出現,很自然、沒有說教、卻是恰到好處。九段晤談對話時間都不長,但助人者(本書作者)似乎有如來佛祖的智慧,能夠在很短的時間「直指本心」,很自然的進入晤談對象糾葛已久的困擾或關注的事件,從拆解問題到再聚焦,彷彿在彈指間收拾了晤談對象的困擾,多麼神奇的經驗啊!
說這本書有趣,其實更應該說的是本書作者這個人很有趣。恆霖原是修習藝術,可是在藝術領域的修煉中他看到了「人」,於是他轉念改讀心理諮商,恆霖不是一個只會背誦和記憶的人,他用他的心去感受為什麼諮商會對來求助的人產生這麼大的幫助。在本書中的各段對話中,恆霖最大的法寶是「5K傾聽法」,雖然傾聽是成為一個有效諮商人員的必要條件,但恆霖卻能從過往藝術學習中建構了他對人的細膩與觀察。在本書的每一段逐字稿的說明中,對恆霖在如此極短的時間內,從專注傾聽中看到了來晤談者的需求,這樣的能力我覺得與恆霖早年學習藝術有關。
我在彰化師大任教時與恆霖有段愉快的交集,恆霖是一個自信也信任他人的人,這種人格特質會讓人或個案很願意與他互動,後來恆霖去大學任教又在高師大進修博士,當我再遇見恆霖時他已在教練領域裡有了相當的聲譽了。
恆霖邀約我能為他的著作寫篇序文,我很輕鬆的答應,但在打開這本書後卻感覺一點也不輕鬆。我過去也會眉批實習心理師與個案的對話,但從未想到以自己與個案的對話逐字稿做為文本,並眉批其中晤談進行的原理與看見,尤其我發現恆霖能針對不同需求背景的晤談中,以多元變異的理論與風格融入其中,這種客製化的操作顯現恆霖不是一個拘泥不化的實務工作者。看完每一段對話與眉批,我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種感覺好比是當年張三丰太極的「忘記了」,卻有招招是太極。只有一句話:棒極了!
這本書無論是教師、諮商師、醫師、社工……,只要是助人工作者,不論哪一章的對話在閱讀後,都會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助人的恍然大悟。我喜歡這種感覺,也希望很多人可以從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
我認真的,開心的推薦這本有趣的書。
推薦序 一
吳秀碧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榮譽講座、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
2022年春節前,突然接到恆霖邀請我為他的新書撰寫推薦序。腦海裡瞬間浮現三十年前那個活潑開朗,經常笑容滿面,對同儕熱心,對學習認真的年輕人身影。回憶恆霖在學校時的個人特質,確實很適合企業文化的環境。俗云:「歲月催人老」,是淬鍊年輕人成熟與成就大器的必經之路。當時這位年輕的研究生,現在已經是企業諮商(教練)界的著名專家了。
1989年我從美國回台,約有三年時間經常應「中國生產力中心」的邀請,至南投的南崗...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一)在心靈深處裡摘月
個人選擇與夢想成真
1. 蹺蹺板的兩端──經濟現實與興趣理想的兩難抉擇(5K傾聽法與3I提問)
2.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財務預備與進修夢想(雙趨衝突與尋找專家)
(二)尋找天命站對位置
職涯轉換與未來發展
3. 沿著老路走,還是另闢蹊徑──職涯發展新方向(GROW模式與WDEP模式)
4. 轉換人生跑道──老東家與新公司的抉擇(5K傾聽法與GROW模式)
(三)組織變革火線領導
企業發展與團隊合作
5. 煮熟的鴨子飛了──空降領導議題(角色扮演與角色互換)
6. 青春不言悔──企業領導者角色定位(後現代焦點解決)
(四)浴火重生天蟬再變
內在整合與生命蛻變
7. 生命的挑戰與整合──我遇見你(完形空椅對話)
8. 自我形塑與蛻變──渴望活出內心喜悅的樣貌(督導挑戰與面質)
9. 穿越時光隧道──從傷心旅程到幸福列車(心理劇與完形未竟事物)
致謝
後記
文獻彙整
推薦序
作者序
(一)在心靈深處裡摘月
個人選擇與夢想成真
1. 蹺蹺板的兩端──經濟現實與興趣理想的兩難抉擇(5K傾聽法與3I提問)
2.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財務預備與進修夢想(雙趨衝突與尋找專家)
(二)尋找天命站對位置
職涯轉換與未來發展
3. 沿著老路走,還是另闢蹊徑──職涯發展新方向(GROW模式與WDEP模式)
4. 轉換人生跑道──老東家與新公司的抉擇(5K傾聽法與GROW模式)
(三)組織變革火線領導
企業發展與團隊合作
5. 煮熟的鴨子飛了──空降領導議題(角色扮演與角色互換)
6. 青春不言悔──企業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