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裝幀:有溫度的設計 本書特地請來知名視覺設計師方序中操刀,將江振誠主廚最重視的手感與溫度藏於細節之中、表象之下。翻開書衣,實際撫摸書本封面上的感溫油墨,透過手心的溫度,才能發掘「THE AETHETICS OF WORK」,呼應了書中所傳達的精神:奢華的價值不在於物質表面的堆砌,而是無形的設計與有溫度的服務,這也是科技與AI永遠無法取代之處。
作者簡介:
江振誠 Andre Chiang 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兩度獲《時代》雜誌讚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二〇一〇年,他在新加坡以自己的名字開設了Restaurant ANDRÉ,接連入選全球最佳50大餐廳,並於二〇一六年摘下米其林二星。二〇一四年,他回到台灣成立了RAW,做為向世界推廣台灣味的起點。 十多年來,他成功打造八間餐廳、八個品牌,每一個都是地圖上獨一無二的坐標。他的身分不只是主廚,更將自己歸類為「策展人」,結合「廚藝.創意.跨界.挑戰」四項要素,透過飲食的文化碰撞來展示他觀看世界的方式。 對江振誠來說,他做的不只是料理,而是將所有美好事物與想像貫徹於每個細節;他從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是美學的實踐與證明。透過新作,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徹底實踐了三十多年的「工作美學」,一窺他全心追求的完美境界。
為單純的快樂工作 記得幾年前《八角哲學》出版時,一口氣以三種語言同步於二十一個國家發行。當時,我馬不停蹄飛往二十一個國家辦簽書會。記得在澳洲那一站,排隊人潮中來了一個小朋友,他胸前抱著厚厚的《八角哲學》,耐心的站在人龍裡。輪到他上前了,我看著他,好奇的問他:「你幾歲?」他說:「十三歲。」「十三歲!」好巧,就像我十三歲開始當廚師一樣。我再問他:「你想當廚師嗎?」他回答:「 想啊, 我想要當廚師。」我接著追問:「What kind of Chef do you want to be?」( 你想當什麼樣的廚師?)他睜大眼睛, 興奮的回答:「I want to be MICHELIN star chef, world fifty chef!」(我要當一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師,世界五十大的廚師。)我看著他, 陷入幾秒的停頓, 然後告訴他:「No, just be a happy chef.」(不,你要當一個快樂的廚師。)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當年十三歲的我,就跟他一樣抱著米其林的書而憧憬著。我從來沒有上過廚藝學校,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如何當一名廚師,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跟世界最好的廚師在最好餐廳工作,也希望得到最高的榮譽。走過這些歷程,我發現「米其林」並不是我工作的目標,我只想回到做菜單純的快樂。
工作美學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之事 或許有人認為,工作美學是天方夜譚,或是達到美的狀態之前,必須忍受嚴苛的修練與考驗,像爬很高的階梯,沒辦法一開始就輕鬆寫意,勢必得要經歷各種挫敗、苦熬,最終才能享受到美的境界。也就是「美」和「工作」會一直拉扯,一心嚮往的未來工作之美,必須先要吃苦受難,方能達成。 對我來說,這種對立是「YES and NO」,對,也不對。我從來沒有一個時刻覺得辛苦。有太多人問我:「在成為大廚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最難熬?」「有沒有跨不過的挑戰?」「當你遇到困難時如何調適或解決?」 「沒有!」我在工作時完全沉浸於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像腎上腺高速運轉的幫浦,不斷運轉。好像小時候打電動,不僅怎麼打都不會累,反而愈打愈興奮,愈打愈入迷。而工作為什麼不能如此?打電動也會碰到挑戰,會卡關、會game over,正是因為這些,你反而會拿出一切本領對付大魔王,闖過一關又一關,這過程是刺激而興奮的。我覺得工作本身其實就是打電動,一旦按下啟動鍵,就無法停下來,而且愈做愈興奮,忘了一切。我太太說我是工作狂,我的朋友說我對料理痴迷,因為,工作對我來說,是完美而幸福的事,我享受工作的當下,而且「當下即是」。 許多人常常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來,覺得「工作」代表負面能量、負面形容,是壓力的同義詞,媒體也經常探討「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對我來說,這個命題不存在,工作與生活並沒有分別與對抗性,如果把工作當成一件「美的志業」,就不會只有賺錢這種無奈的對價關係。當我們進入「我的工作是在做美的事情」的狀態,它就不會是負面事物,就是正向、飽含能量的自我成長。一直以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要七十分、八十分,而是追求一百二十分,You just make it all the way,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給自己任何理由。工作美學即是一種全心、全情投入所愛,自然的煥發出光輝與美感。
本書特色裝幀:有溫度的設計 本書特地請來知名視覺設計師方序中操刀,將江振誠主廚最重視的手感與溫度藏於細節之中、表象之下。翻開書衣,實際撫摸書本封面上的感溫油墨,透過手心的溫度,才能發掘「THE AETHETICS OF WORK」,呼應了書中所傳達的精神:奢華的價值不在於物質表面的堆砌,而是無形的設計與有溫度的服務,這也是科技與AI永遠無法取代之處。
作者簡介:
江振誠 Andre Chiang 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兩度獲《時代》雜誌讚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二〇一〇年,他在新加坡以自己的名字開設了Restaurant ANDRÉ,接連入選全球最佳50大餐廳,並於二〇一六年摘下米其林二星。二〇一四年,他回到台灣成立了RAW,做為向世界推廣台灣味的起點。 十多年來,他成功打造八間餐廳、八個品牌,每一個都是地圖上獨一無二的坐標。他的身分不只是主廚,更將自己歸類為「策展人」,結合「廚藝.創意.跨界.挑戰」四項要素,透過飲食的文化碰撞來展示他觀看世界的方式。 對江振誠來說,他做的不只是料理,而是將所有美好事物與想像貫徹於每個細節;他從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是美學的實踐與證明。透過新作,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徹底實踐了三十多年的「工作美學」,一窺他全心追求的完美境界。
為單純的快樂工作 記得幾年前《八角哲學》出版時,一口氣以三種語言同步於二十一個國家發行。當時,我馬不停蹄飛往二十一個國家辦簽書會。記得在澳洲那一站,排隊人潮中來了一個小朋友,他胸前抱著厚厚的《八角哲學》,耐心的站在人龍裡。輪到他上前了,我看著他,好奇的問他:「你幾歲?」他說:「十三歲。」「十三歲!」好巧,就像我十三歲開始當廚師一樣。我再問他:「你想當廚師嗎?」他回答:「 想啊, 我想要當廚師。」我接著追問:「What kind of Chef do you want to be?」( 你想當什麼樣的廚師?)他睜大眼睛, 興奮的回答:「I want to be MICHELIN star chef, world fifty chef!」(我要當一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師,世界五十大的廚師。)我看著他, 陷入幾秒的停頓, 然後告訴他:「No, just be a happy chef.」(不,你要當一個快樂的廚師。)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當年十三歲的我,就跟他一樣抱著米其林的書而憧憬著。我從來沒有上過廚藝學校,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如何當一名廚師,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跟世界最好的廚師在最好餐廳工作,也希望得到最高的榮譽。走過這些歷程,我發現「米其林」並不是我工作的目標,我只想回到做菜單純的快樂。
工作美學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之事 或許有人認為,工作美學是天方夜譚,或是達到美的狀態之前,必須忍受嚴苛的修練與考驗,像爬很高的階梯,沒辦法一開始就輕鬆寫意,勢必得要經歷各種挫敗、苦熬,最終才能享受到美的境界。也就是「美」和「工作」會一直拉扯,一心嚮往的未來工作之美,必須先要吃苦受難,方能達成。 對我來說,這種對立是「YES and NO」,對,也不對。我從來沒有一個時刻覺得辛苦。有太多人問我:「在成為大廚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最難熬?」「有沒有跨不過的挑戰?」「當你遇到困難時如何調適或解決?」 「沒有!」我在工作時完全沉浸於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像腎上腺高速運轉的幫浦,不斷運轉。好像小時候打電動,不僅怎麼打都不會累,反而愈打愈興奮,愈打愈入迷。而工作為什麼不能如此?打電動也會碰到挑戰,會卡關、會game over,正是因為這些,你反而會拿出一切本領對付大魔王,闖過一關又一關,這過程是刺激而興奮的。我覺得工作本身其實就是打電動,一旦按下啟動鍵,就無法停下來,而且愈做愈興奮,忘了一切。我太太說我是工作狂,我的朋友說我對料理痴迷,因為,工作對我來說,是完美而幸福的事,我享受工作的當下,而且「當下即是」。 許多人常常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來,覺得「工作」代表負面能量、負面形容,是壓力的同義詞,媒體也經常探討「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對我來說,這個命題不存在,工作與生活並沒有分別與對抗性,如果把工作當成一件「美的志業」,就不會只有賺錢這種無奈的對價關係。當我們進入「我的工作是在做美的事情」的狀態,它就不會是負面事物,就是正向、飽含能量的自我成長。一直以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要七十分、八十分,而是追求一百二十分,You just make it all the way,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給自己任何理由。工作美學即是一種全心、全情投入所愛,自然的煥發出光輝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