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本身是不夠的,真正掌控電影是在剪接時。
──華特.莫屈
大師開課!拍電影的教科書
電影導演、剪接師、音效設計、故事編劇必看!
剪接心法∣電影製作∣鏡頭運用∣配樂混音∣小說改編
《英倫情人》原著作者 VS.《教父》剪接.音效鬼才
金獎級的對談火花,激發大師級的故事力【本書特色】
※實例說明!經典電影當教科書,從人物、場景、聲音、時間感……細部剖析。
※珍貴手稿!一窺科波拉、威爾斯的劇本筆記、備忘錄,跟著名導思考影像運作。
※學!華特.莫屈《英倫情人》剪接筆記大公開,教你如何建立資料庫。
※看!圖文對照深入說明,提供經典鏡頭、工作現場、幕後影像,展現電影製作的細節。
※談!從剪接角度,教你看懂影像的敘事與邏輯;從音效角度,告訴你情緒導引重要性。
●本書榮獲──
【美國剪接師協會特別獎】
【日本最具權威 《電影旬報》年度十大電影書】
專業剪接師大讚: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剪接教科書
●奧斯卡獎剪接教父傾囊相授──
CASE by CASE 細部拆解經典電影的製作與思考!
《現代啟示錄》、《英倫情人》、《教父》、《對話》、《茱莉亞》、《星際大戰》
《天才雷普利》《布拉格的春天》、《第六感生死戀》……等。
●剪接師之眼!一句話說中拍電影的神髓──
關於電影導演:
◎電影製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希區考克式,另一種是法蘭西斯‧科波拉式。前者已經在創造者的腦子裡完成;後者則在過程中成長壯大,不停地集聚新生力量。
◎只要相愛的人們在電影高潮時是在一起的,電影就會被看成是大團圓,哪怕這時有一千架敵機正向他們迫近。
關於剪接師:
◎剪接師的任務就是操作觀眾注意力的焦點。在剪接點上,考慮的是觀眾眼睛看著哪裡、往什麼地方移動,以及移動的快慢。
◎就算畫面是精心設計的,也要彷彿是被偶然看見一樣。
關於音效混音:
◎電影音樂是作為抒發情緒的功用,而非製造情緒。
◎當對話變得稀少,會促使觀眾更專注在影片裡的聲音上,並將之視為語言。
關於電影編劇:
◎想要用寫作來改變某人的想法是徒勞的,你只會證實讀者他們自己的想法。
◎一部電影如果讓你感覺不錯,它一定是表達出你個人內心的某種祕密。
【剪接,完整了一部電影!】
本書透過一部電影最核心的創作者之一,華特•莫屈這位教父級剪接師的獨特視角,來探討電影創作過程的藝術特性,同時也更具體的探討處理影片中的種種問題,例如:如何避免系列情節的瓶頸;如何在影片開始的第幾分鐘做一點小小改變,以挽救第53分鐘的一場戲;如何透過增強靜默感來加強戲劇張力;甚至是如何掩蓋一個大漏洞大缺失……因為某場關鍵情節根本沒有拍攝。
主談人莫屈在書中,透過作者翁達傑的提問與互動,解說並示範了大量實用而獨特的理論,他分享了如何透過對於故事的微妙觀察、人物的一個角度與眼神、所屬的空間環境、聲音的運用……整合出一部動人的電影。
剪接的存在,不只是單獨一場戲的處理,而是對於整體結構的深刻理解。
作者簡介:
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
加拿大著名詩人、作家,1943年生於斯里蘭卡,11歲隨母親到英國,19歲移居加拿大,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他的作品兼具文學的語言美感和電影的視覺衝擊力,透過詩性直覺和敘事節奏的交揉變化,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目前為止,共出版六部長篇小說,十多部詩集,以及其他非虛構作品。其中,《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榮獲布克獎,並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華特‧莫屈(Walter Murch)剪接。
主談人簡介—華特.莫屈(Walter Murch)
新好萊塢運動中最為知名的剪接師與音效設計師之一,是少數同時活躍於影像與音效的工作者,為英美電影界公認的剪接領域權威,在好萊塢甚至有人稱他為「剪接教父」,同時也是柯波拉創立美洲西洋鏡電影公司的早期重要人物,曾多次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美國電影學院大獎。
華特‧莫屈曾剪接與參與音效工作的作品有:《對話》《現代啟示錄》、《教父2》、《教父3》、《布拉格的春天》、《天才雷普利》、《冷山》、《鍋蓋頭》,並以《英倫情人》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剪接獎、最佳音效獎。
同時也曾參與修復、重剪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歷劫佳人》。
譯者簡介:
夏彤
畢業於北京大學,從事過廣告創意、國際文化交流等多項工作,自加拿大艾米利•卡爾藝術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電影系畢業後,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並獲大獎。2007年應邀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電影系任職至今。譯有《剪接的法則:這樣剪,故事才好看!柯波拉、盧卡斯一致推崇,好萊塢剪接教父執業生涯的獨門心法》。
章節試閱
對話一.舊金山 重剪《現代啟示錄》深入探討電影製作
05、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找出客觀立場和個人想法之間的平衡(節錄)
翁達傑:你開始接手工作時,一般是什麼「狀態」?你有多嚴格?多快能做出決定?
莫屈:我在剪接《對話》的早期,碰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你第一次把素材放在一起時,你對故事應該怎樣發展,會產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你面對拍攝出來的素材,既會順應其形態,同時又會溫和地改變、塑造著它。當然,電影中有很多戲劇性的起起落落,有高潮和低谷,但劇本規定了總體的形態。當你發現自己的想法與那個形態有偏差時,你的第一個衝動便是,「好吧,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說,戲劇衝突的曲線似乎上升得太快了,你一定會想要用剪接手法做點什麼補償;反過來,當你認為衝突發展得太慢了,就會設法縮短某些戲的長度,或者增加戲劇性的強度。
如果你任由這種衝動驅使自己行事,往往會發現當你在A點按下了一個凸起處,卻不知道過一會兒在C點會有一個補償性的提升──沒人會知道,因為電影通常都是打亂順序拍攝的──最後的結果就會由於你按下了A點,C點的那個提升就會顯得反應過度。在剪接過程的這個階段,我稱它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剪接」。
你不能完全打開雙眼,也就是說,你不可能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你瞭解得還不夠多。記住,你只是剪接師,必須為一切留有餘地。
另一方面,你又不能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就可能什麼也無法完成。要把一部電影拼接出來,靠的就是想法:要用這個,不用那個;現在用,不是再等一會兒;是放在入點還是出點⋯⋯但是,在保持客觀立場和表達個人想法之間,如何取得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是一個非常難拿捏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把這兒壓下去,你可能把整部影片的戲劇衝突曲線的力度也壓低了;要是你不去壓它,說不定它也能靠自己的神祕運行自我修正。如果還在構建影片的階段,你就試圖去改正什麼的話,結果可能變成是你在追著自己的尾巴轉圈。
第一次初剪時,你真正應該做的是,把全部的東西堆在一起,就從最開頭開始,不帶任何想法,別想過早出風頭。當完成初剪形態,你可以看看電影偏離它自己的預計軌道有多遠。也許有很多次的轉向,但最後它們又互相抵消,結果最後影片只是偏離軌道百分之十。現在,你就可以退後兩步來看待整部片,帶著某種客觀性,明智地修改及重塑它。可能在寫作中,第一個版本也往往是如此的吧?
莫屈:我們都希望隨著經驗增多後,能成為更好的剪接師,但前提是你必須對這一行有一份直覺。對我來說,首要的考慮是,觀眾這時在看哪兒?他們這時在想什麼?你盡自己可能地試著做一個觀眾。在鏡頭畫面轉換的瞬間,你必須非常清楚觀眾的眼睛這時在往哪裡看,他們的注意力聚焦在何處。這將會決定一個剪接點的成敗。
翁達傑:那麼在你做出剪切決定之前,如果你覺得觀眾這時正盯著X點,你切到下一個鏡頭時,也需要讓畫面焦點處在那個X點的附近。
莫屈:對。如果你把觀眾的注意力焦點想像成一個在銀幕上移動的點,剪接師的任務就是操控那個點,讓它以一種有意思的方式在銀幕上移動。如果那個點從左移到右,然後向上移到畫面的右上角,那麼在切換到下一個鏡頭時,一定要讓右上角那個位置也有什麼東西讓人關注,從而接續觀眾的注意力。
翁達傑:否則電影的節奏感就會斷斷續續的。
莫屈:確實如此。在每一個剪切點,觀眾都需要經過許多毫秒的時間,才能反應過來該往哪裡看。如果在剪切點上,你不把他們的興趣焦點順接過來,如果你在每一個剪切點都讓他們去銀幕上四處尋找重點,他們就會感到暈頭轉向,會產生莫名的厭煩感。當然,如果你在剪一場打鬥戲,就需要一點這種暈頭轉向的成分,這樣剪才能熱鬧起來。所以,這時你得先把觀眾注意力放在別的什麼地方,然後在他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地方,猛然一切。你像拌沙拉一樣,肆意挑釁觀眾的注意力,製造出一種混亂感。或者當你想要隱藏某種東西時,你可以故意誤導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對你的目標毫無察覺。比如演員的手換了位置,或者某個場景的軸線被跨越了,或者某個服裝道具穿幫了⋯⋯這些都是傳統的魔術技巧,當你在左手邊做些什麼祕密勾當時,你讓觀眾的眼睛往右看⋯⋯
這就談到了構圖的問題,這個問題要更深一些、更神祕一些。你可以讓一個男人面朝一個女人,看著她說「我愛你」,但如果將構圖弄偏一點,就可能暗示著他並不愛她的味道。她會認為他是愛她的,因為他剛才這麼說過;但拍攝人員能把畫面拍出一種「他並不愛她,真的不愛她」的感覺來。
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例子是在《教父》裡面,當麥可向凱伊(Kay)告別的時候。她說:「或許我可以跟你去。」他回答說:「不行,凱伊,這是家族的事,會有警探在,你真的不能去。」突然間畫面的構圖偏移了,暗示出有哪兒不對勁。即使他仍然面對著她,也仍然對她言語溫柔,構圖卻洩露出相反的意味。他被背後的一種什麼力量緊緊拉著,那力量將把他從她身邊拉走。在這個新的構圖中,他看起來很容易就會從她身邊離開,進入畫面右邊那大片的虛空⋯⋯
對話二.洛杉磯 科學、聲音、小說對電影製作的關鍵影響
07、音效中的意涵 關門聲的寫實、象徵與隱喻
翁達傑:用「隱喻性音效」可以在傳達場景的氛圍方面,接近一種深層的真實感。能不能再舉幾個例子?
莫屈:那倒是小小的例子,但確實很有意思,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都會碰到。
像關門聲那麼簡單的聲音,要是你注意聽,嚴肅地對待它,就會明白有許多的關門音效用在那場戲裡,都是不對的。首先,因為這是電影裡除了音樂之外的最後一個聲音。其次,因為這是個決定性的瞬間,麥可對妻子關上了門,也就關掉了自己情感生活的全部,這又導致了《教父第二集》中的悲劇,你在那裡面就看到這個決定所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影響深遠。
關門聲,在羅曼.波蘭斯基演講的意義上說,它必須忠實於我們的客觀感知:忠實於門及其周圍空間的物理屬性。但同時它也必須忠實於關門所帶來的象徵性衝擊,相當於在說:「我不會跟你談我的事的,凱伊。」那「噹」的一聲,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絕,它必須表達出這個決定的終極感。
翁達傑:是什麼促使你決定要讓那一刻的聲音既是寫實的,同時也是象徵性或隱喻性的?
莫屈:你剛才提到的《教父》中餐館那場戲裡開酒瓶的聲音,是比較好的例子。拍攝的時候就是那樣了,但它的剪接方式,以及在軟木塞從瓶子中拔出來那一刻碰巧沒人說話的這個事實,讓我們決定要強化它。你也可能選擇不去強調這個小聲音,而是集中在晚餐客人們的表情上面。但是,那個小小的聲音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感覺—開瓶器的螺絲刀旋轉著鑽進軟木塞的肉體—它似乎能幫我們構建更大範圍的語境,並為幾分鐘後列車的呼嘯聲和槍擊所帶來的震驚埋下伏筆。所以我還記得在錄製那聲「吱吱—嘭!」的音效時,我對聲響的細節非常、非常在意⋯⋯
對話一.舊金山 重剪《現代啟示錄》深入探討電影製作
05、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找出客觀立場和個人想法之間的平衡(節錄)
翁達傑:你開始接手工作時,一般是什麼「狀態」?你有多嚴格?多快能做出決定?
莫屈:我在剪接《對話》的早期,碰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你第一次把素材放在一起時,你對故事應該怎樣發展,會產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你面對拍攝出來的素材,既會順應其形態,同時又會溫和地改變、塑造著它。當然,電影中有很多戲劇性的起起落落,有高潮和低谷,但劇本規定了總體的形態。當你發現自己的想法與那個形態有偏差時,...
作者序
引言一:致中文世界的讀者
非常高興我之前的一本關於電影剪接的書《剪接的法則》(In the Blink of an Eye: A Perspective on Film Editing)被譯成中文,如今,聽聞麥可‧翁達傑所著的《電影即剪接》(The Conversations: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 Film)也跟著問世,我更是不勝欣喜。
剪接也許是電影最與眾不同的特質,它在兩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上,對聲音和畫面做馬賽克式的拼接。但是,剪接藝術的某些方面仍然是充滿神祕的,即使對於我們這些專業剪接師來說,同樣如此。這種神祕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電影這門藝術是如此年輕,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我們仍在學習它,嘗試摸清楚其中的門道。另一個原因是電影和時間之間的悖論式關係──剪接師把一系列鏡頭按照某種特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就像火車的車廂那樣。但是,當完成後的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時,他們並不按這樣的線性思維來看電影。每個鏡頭看起來更像一顆無瑕的珠寶上的一個小小平面,在跳躍的時間中,串成一套紛繁複雜的舞蹈,折射出某種意義和情感。弄清楚深藏於舞蹈中的奧妙,永遠是一件迷人的、具挑戰性的任務,促使我們不斷尋找新的剪接處理辦法。
如今,電影這門相對年輕的藝術形式,已經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接受。這代表我們必須超越個體主義文化,基於人類本性的一些基本元素來理解電影。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方法。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認為,電影是一種精心設計的人類思維,他說:「相較於其他的藝術形態,電影最接近人類思維。」我同意他的看法,本書稍後的章節會對這個話題做更深入的討論。但是,讓人驚訝的是,根據眾多剪接師的經驗,如果要為電影剪接的原始魅力,找一個最近似的體現,那麼它將是道家哲人莊子所寫的《庖丁解牛》。這個故事寫於兩千三百多年前,故事中,庖丁向魏惠王解釋他的解牛術: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彼節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我們剪接師總是在嘗試要做到「目無全牛」,讓心靈指引我們的剪接刀游刃於影片的「縫隙」中間。如同庖丁一樣,剪接工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滿足感,有時甚至是不期而遇的。我希望《電影即剪接》能夠給中文世界的讀者帶來許多的滿足感和洞察力,這也是我與麥可‧翁達傑一起工作時體驗到的。
引言一:致中文世界的讀者
非常高興我之前的一本關於電影剪接的書《剪接的法則》(In the Blink of an Eye: A Perspective on Film Editing)被譯成中文,如今,聽聞麥可‧翁達傑所著的《電影即剪接》(The Conversations: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 Film)也跟著問世,我更是不勝欣喜。
剪接也許是電影最與眾不同的特質,它在兩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上,對聲音和畫面做馬賽克式的拼接。但是,剪接藝術的某些方面仍然是充滿神祕的,即使對於我們這些專業剪接師來說,同樣如此。這種神祕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原...
目錄
致中文世界的讀者
引言—剪接師之眼,看電影創作的過程與藝術性
對話一.舊金山──重剪《現代啟示錄》深入探討電影製作
01 謙卑的聲音景觀
02 高中生機密
●【對談之外】「像我一樣古怪的人」—喬治.盧卡斯
03 影響
04 導演與剪接師
05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06「第一次」只有一次
07 黑暗時代
●【對談之外】「莫屈拒絕替人頭朝下的畫面做電影混音!」—法蘭西斯.科波拉
08 現代啟示錄的今與昔
09 燃燒的賽璐珞
10 馬龍.白蘭度
11 韋勒的凝視
●【對談之外】演員與剪接—華特.莫屈
12 新增的場景
13 法國人的幽靈
14《現代啟示錄重生版》
對話二.洛杉磯──科學、聲音、小說對電影製作的關鍵影響
01 車輪誕生的恰當時機
02 殺人音樂
03 五種類型的模棱兩可問題
04 兩則流言
05 魔鬼的發明
06 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07 音效中的意涵
08 小說與電影的豐富性
09 約伯式的悲劇時刻
10 WIDEO
11 活的「非電影」方式
對話三.紐約──關於剪接《對話》和《歷劫佳人》的剖析
01 《對話》的剪接
02 隱身的搭檔
03 小調鍵盤
04 手掌下面藏了什麼
05 在真實的夜晚拍「夜景」
06 不對勁的回聲
07 最有表現力的角度
●【對談之外】「彷彿是奧森正在傳真筆記給我們」—里克.施米德林
對話四.舊金山──偶然性與藝術創作
01 影響
02 負二十個問題
03 強制空閒期
04 電影製作的兩種路徑
05 他為什麼更喜歡那樣
06 家庭生活
07 事物之間的意外碰撞
08 鵝卵石、蟋蟀和扳手
09 藍色之死
10 一種誤讀
11 發散或匯聚
12 消失的兄弟
13 序幕
04 油彩鉛筆和即時剪接
●【對談之外】「等待挑釁」—安東尼•明格拉
對話終章•多倫多──導演、作家與其他身分
01 因不安而受賜福
02《天魔歷險》的劇本寫作
03 表面之下
04 里爾克的精彩詩句
05 夢境
華特.莫屈作品年表
致謝
致中文世界的讀者
引言—剪接師之眼,看電影創作的過程與藝術性
對話一.舊金山──重剪《現代啟示錄》深入探討電影製作
01 謙卑的聲音景觀
02 高中生機密
●【對談之外】「像我一樣古怪的人」—喬治.盧卡斯
03 影響
04 導演與剪接師
05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06「第一次」只有一次
07 黑暗時代
●【對談之外】「莫屈拒絕替人頭朝下的畫面做電影混音!」—法蘭西斯.科波拉
08 現代啟示錄的今與昔
09 燃燒的賽璐珞
10 馬龍.白蘭度
11 韋勒的凝視
●【對談之外】演員與剪接—華特.莫屈
12 新增的場景
13 法國人的幽靈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