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你我、情報操作、外交自主、建立主體……
我們不是要鎖國,而是要脫離中國!
早在400年前的德川幕府,就示範過如何外交自主、打造以日本為主體的世界觀
率先提出「日本型華夷秩序」 vs 「中國型華夷秩序」,解釋東亞近代史變局
.結合日文、韓文、中文與英文等多方史料,重現德川幕府外交立國的歷程
.影響超過40年的東亞史經典著作,首次推出繁體中文版
平定日本戰國群雄後,德川家康建立了位於江戶的幕府政權。然而家康與他的接班人依舊面臨著險峻的局面。對內,他們得向地方勢力和百姓展現出自己具有領導的權力與資格;對外,為了國家的經濟利益,他們必須維護與朝鮮的關係,並使琉球持續向其輸誠。鄰近的中國也正經歷明清王朝嬗遞的重大變革,連同日本境內逐日擴張的天主教勢力,為政治的穩定增添了更多變數。
德川幕府為何能在各種內憂外患交織的處境下,開創出江戶時代的盛世,延續統治超過兩個世紀?
權威史學家托比主張,要解開這個謎團,必須先翻轉人們對「鎖國」的成見。一般認為,德川幕府在1641年完成鎖國、實施各項宗教與貿易禁令後,與東亞和歐洲各國就只有零星的聯繫,直到1853年培理率領「黑船」逼迫江戶政權打開國門,日本才重新躍上世界的舞臺。但托比根據分散在東京與首爾等地的古老檔案,以及龐大的文獻資料,勾勒出一個迥異於普遍想像的近世日本:鎖國前後,日本始終與東亞保持密切的往來,國際交流也不曾中斷。德川幕府不僅毫不排外,更藉由外交活動及軍事情報網的靈活操作,鞏固自身政權的正當性與國家安全,其野心和手腕甚至足以挑戰中國的霸主地位、重塑華夷秩序,對東亞政經情勢帶來深刻影響,至今依然餘波盪漾。
本書透過充足的史料證據與細膩縝密的論述,描繪德川幕府以外交立國的精彩過程,帶領讀者見證各方勢力折衝的近世東亞,逐步邁向現代的非凡歷史。
【這本書會告訴你】
.「鎖國」一詞竟然是誤傳的結果?為什麼「海禁」比鎖國更貼近真實狀況?
.日本如何透過情報網掌握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情勢?
.德川幕府使用了哪些外交手段,讓自己成為東亞的一方之霸?
作者簡介:
美國權威歷史學者與日本史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慶應大學與東京大學。
托比專精於近世日本史,特別是日本與東亞其他地區的互動,本書是他廣受讚譽和引用的代表作,影響深遠。另外著有:《日本經濟社會的形成,1600-1870》、《與他者交流:「日本」與它的多重自我,1550-1850》等書。
譯者簡介: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桑塔格》與《平等的暴政》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掛名推薦】
矢板明夫|日本資深媒體人
李啟彰|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蔡亦竹|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博士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坂本龍馬傳記作者
【各界好評】
托比直指德川政權外交事務的核心:與韓國、中國和琉球王國的關係。此外,本研究更以史無前例的細緻方式,將對外政策與國內政治連繫在一起。
──康拉德.托特曼(Conrad Totman),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托比教授帶給我們一本重新詮釋德川幕府早期對外關係的迷人著作……向學生與學者介紹日本如今重思江戶時代的新趨勢,也是欲瞭解日本十九世紀大陸政策不可或缺的入門指引。
──伊恩.尼什(Ian Nish),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榮譽教授
江戶幕府十七世紀對外政策的動機是希望為自己創造出安全的國際環境的假設,可能不是由本書首先開啟的創見,但本書是英語世界中第一部令人信服地提出並加以闡述此看法的作品。正如書名表明的,托比從國家對國家外交的角度來理解日本近世與外邦之間的關係史,而不是將其視為抵禦基督教影響的鬥爭的一部分。
──約翰.惠特尼.霍爾(John Whitney Hall),美國知名歷史學家,《劍橋日本史》作者
此研究必將修正江戶時代的日本在十七世紀完全與外界隔絕的傳統觀點……托比完成了一本關於十七世紀江戶幕府東亞外交政策的一流學術著作,將激發其他研究者在此領域持續提出他們的創見。
──拉蒙.梅耶斯(Ramon H. Myers),前胡佛研究院高等研究員
這是一本相對少見、成功挑戰傳統史學觀點的著作,托比一再向我們表明,過往對近世日本封鎖政策的認知是如何受到歐洲中心視角的扭曲。
──詹姆斯.麥克馬倫(James McMullen),牛津大學退休講師
托比教授出色地記錄了江戶幕府如何創造出自成一格的世界秩序,不承認其中有任何高於自己的政權,並指出這點也影響了日本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國家挑戰的能力。
──約翰.布林(John Breen),知名日本學家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掛名推薦】
矢板明夫|日本資深媒體人
李啟彰|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蔡亦竹|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博士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坂本龍馬傳記作者
【各界好評】
托比直指德川政權外交事務的核心:與韓國、中國和琉球王國的關係。此外,本研究更以史無前例的細緻方式,將對外政策與國內政治連繫在一起。
──康拉德.托特曼(Conrad Totman),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托比教授帶給我們一本重新詮釋德川幕府早期對外關係的迷人著作……向學生與學者介紹日本如今重思江戶時代的...
章節試閱
史丹佛版前言
上個世紀的大多數著作對過去的主要敘事都是根據西方中心主義的假設(不論該假設是援用斯賓塞哲學、馬克思哲學或是韋伯哲學的術語建立的),也都接受了後達爾文理論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概念,並經常用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標準來衡量國家發展。雖然這些原本都是西方的基準,但是也都被拿來衡量日本。
如果是用這些標準,在舊秩序的所有悲劇性錯誤中,最明顯的錯誤大概是日本政府看似在一六三○年代切斷了與其他國家的外交、商業甚至是文化關係。所謂的「鎖國政策」迫害天主教徒並驅逐葡萄牙商人、限制荷蘭商人(使他們實際上像是被拘禁在長崎),還有禁止日本人出國遠航,被認為將日本的海外擴張扼殺在萌芽階段(否則日本的海外擴張或許可以和荷蘭、英國或是伊比利的海上帝國互相抗衡,打造從長崎到暹羅的一長串日本貿易殖民地)。此外,若是與西方繼續保持往來,代表日本可以完全獲得歐洲最先進的科學、工業和戰略發展成果,甚至可能促成一場持久的科學和工業革命。日本在十六世紀的技術水準大致上可與歐洲並駕齊驅,若是沒有這場錯誤,日本也不至於在幾個世紀的自我孤立後「落後於」西方。
既然「鎖國」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相對落後於西方,便也有助於解釋日本在技術和工業、經濟和政治上何以一直處於「追隨者」的地位。從明治維新到太平洋戰爭之前,還因這個觀點而使民族主義者幻想「重新征服」傳說記憶裡曾經屬於日本的大陸領土(例如朝鮮)。低人一等的地位傷害了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如果可以將這怪罪到早已作古的幕府領導者的錯誤決定,自然為受傷的民族自尊心提供了一帖良藥。
在太平洋戰爭後的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西方歷史學家和其他社會學家感興趣的不是解釋這段落後,而是理解日本為什麼當「追隨者」當得如此成功,非西方民族中(當時)只有日本已經在設法「現代化」。德川日本的「牆內世界」這個溫室如何培養了日本這樣優秀的追隨能力?為什麼「儒家」的日本能夠取得成功並保有民族獨立,而比日本「更堅持儒家路線」的中國和朝鮮則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國家主權,也沒有實現現代化?我們可以在日本的案例中找到哪些經驗來教給其他想要進行現代化、但是比較慢跟上來的追隨者?
從長期來看,這意味著要在已經過去的德川時代——這是一段嚴密封閉的、完全本土化的過去——尋找日本能夠成功化身追隨者的奧秘。例如:史密斯(T. C. Smith)在解釋農村的社會關係時,發現了「現代日本農業的源頭」;多爾(R. P. Dore)在「德川時代的教育」項目中,發現日本有高於其他前現代社會的識字率和大眾教育普及率,或許只遜於少數西方國家;在「德川宗教」方面,貝拉(Robert Bellah)發現十八和十九世紀盛行於城市商業階級間的異端心學運動有一種類似新教的倫理,或許可以(間接)解釋後明治時期的日本資本主義成功發展的精神源頭。
不過,如果說日本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追隨者,到了後工業和後現代時,日本則已然成為領導者;其實也有些人認為早在十八世紀,就已經出現一些看似沒有關聯和連續性的明顯跡象。確定的是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之後,美國在越南戰敗並失去跨大西洋的霸主地位,日本則在經濟和工業上突飛猛進——首先是鋼鐵和造船業,然後是汽車,接著是後工業時代的製陶、生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技術——這使得日本和西方都開始質疑日本是追隨者而西方是領導者的假設。日本的實業家和內閣大臣開始嘲笑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社會正在衰退。他們愈來愈放膽吹噓日本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資訊化社會」。現在也有愈來愈多政府、工業界和學界的外國領導人前往日本尋求貸款、建議和技術,將日本描述為卓越的追隨者已經失去了說服力。日本現在需要的是體現其領導力、主導性、權威和自足的英雄敘事。
本書的再版也是重新定位日本歷史這個重大命題的一部分,要讓日本的過去成為更符合現下的前篇。要使日本擺脫孤立、邊緣化、停滯發展和追隨者的解釋角度,將日本置於敘事的核心,承認日本可以自主建構自身的命運。本研究最初是在一九七○年代中後期開始構思,當時我便不認為早期以歐洲為中心的研究假設是適當的,尤其是要解釋日本與更大區域及全球架構的關係時,因為這極度低估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地位,似乎只是為了哀悼日本在一五四○到一六四○年間與歐洲的早期接觸後,便拒絕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相較之下,本書提出的模型是日本與外國有活躍而且能夠自主的的關係,如同日本人自己認為的,這個模型將日本置於世界的中心,而不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邊陲,或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外圍。本書的確認為日本並不像鎖國一詞暗示的那樣畏縮、被動而孤立,而是積極的,且具有建設性,積極尋求重建日本與國際環境的關係,以促成國際和國內的目標。日本還會積極搜集有關外部世界的資訊——本書將其稱作「國家安全情報」——這也與孤立、發展遲滯、追隨者的日本形象不符。不過,就像是我在此後出版的研究中會討論的,幕府為國際貿易和技術情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與十八世紀日本國內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本書構想的圖像與森谷尅久設想的資訊化過去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十分符合日本人對當下這個資訊化時代的想像。
史丹佛版前言
上個世紀的大多數著作對過去的主要敘事都是根據西方中心主義的假設(不論該假設是援用斯賓塞哲學、馬克思哲學或是韋伯哲學的術語建立的),也都接受了後達爾文理論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概念,並經常用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標準來衡量國家發展。雖然這些原本都是西方的基準,但是也都被拿來衡量日本。
如果是用這些標準,在舊秩序的所有悲劇性錯誤中,最明顯的錯誤大概是日本政府看似在一六三○年代切斷了與其他國家的外交、商業甚至是文化關係。所謂的「鎖國政策」迫害天主教徒並驅逐葡萄牙商人、限...
目錄
推薦序 匯聚當代人的歷史視野(鄭維中)
史丹佛版前言
原版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後豐臣秀吉時代的外交正常化
第三章 認可的透鏡:幕府正當化過程中的外交
第四章 透過雙筒望遠鏡看到的世界:動蕩東亞的幕府情報機構與日本國家安全
第五章 透過禮儀之鏡:照出理想世界的鏡子
第六章 結語
附圖目次
查閱的檔案與手稿/收藏出處
註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匯聚當代人的歷史視野(鄭維中)
史丹佛版前言
原版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後豐臣秀吉時代的外交正常化
第三章 認可的透鏡:幕府正當化過程中的外交
第四章 透過雙筒望遠鏡看到的世界:動蕩東亞的幕府情報機構與日本國家安全
第五章 透過禮儀之鏡:照出理想世界的鏡子
第六章 結語
附圖目次
查閱的檔案與手稿/收藏出處
註釋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