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一個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場悲劇,原以為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卻在大自然的憤怒之前,不堪一擊,完全無法抵抗這場大災難。人心變得脆弱,就像是這些大建築的無能為力般,完全暴露在眾人面前。原以為混凝土、鋼鐵能打造出堅定、鞏固,能保護我們的居所,但這個巨大的過程破碎了。
隈研吾站在建築師的巨石上,從零出發,重新思索,堅強合理的建築已經魅力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與大自然對話交流、直接依存於自然能源而自立的小建築。以一個看似弱小的單位,建造足以對應這些大災害的避難屋;將自己這渺小柔弱的存在,和驚人的世界做連結。
本書特色
透過「堆疊」、「倚靠」、「編織」及「膨脹」這四個概念來將建築重新定義與詮釋,並透過許多歷經考驗並流傳至今的知名建築物以及隈研吾自身近期的作品來加以詮釋及說明,除了能讓讀者們得以了解到他自己近期作品的創作歷程之外,也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想法與概念。
作者簡介:
隈研吾,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陳震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推薦
隈研吾是近來在日本及世界其他國家都極為活躍及知名的建築家,目前除了事務所的設計工作之外同時也在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任教,可謂是在建築實務與教育上都十分出色的一位建築大師。
在本書中,隈研吾以打破既有建築史觀的想法作為開場白,提出影響建築世界產生轉變的往往是大災難而非以往所認為如劃時代的發明或是新技術的產生等這一類美好的事。這樣的觀點或許並非全然可以讓人接受,不過卻也是一種創新的觀念與看法。而『創新』原本就是設計領域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透過創新的概念與想法,往往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
在小建築一書當中,, 隈研吾透過『堆疊』、『倚靠』、『編織』及『膨脹』這四個概念來將建築重新定義與詮釋,並透過許多歷經考驗並流傳至今的知名建築物以及自身近期的作品來加以詮釋及說明,除了能讓讀者們得以了解到他近期作品的創作歷程之外,也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想法與概念。
本書雖說是一位浸盈在建築界大師所作之論著,不過在我國大力提倡朝向產業創新之際,書中所提出對於現有環境及材料等周遭事物再思考而加以創新的這種繼往開來的觀念,相信也非常值得我們來學習。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陳震宇推薦
名人推薦:陳震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推薦
隈研吾是近來在日本及世界其他國家都極為活躍及知名的建築家,目前除了事務所的設計工作之外同時也在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任教,可謂是在建築實務與教育上都十分出色的一位建築大師。
在本書中,隈研吾以打破既有建築史觀的想法作為開場白,提出影響建築世界產生轉變的往往是大災難而非以往所認為如劃時代的發明或是新技術的產生等這一類美好的事。這樣的觀點或許並非全然可以讓人接受,不過卻也是一種創新的觀念與看法。而『創新』原本就是設計領域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透過創...
章節試閱
前言──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我想過要從零出發重新思考建築。
其契機乃是東日本大地震。當我重新去回顧歷史,發現了以前不曾去注意過的重要事情。那就是,一直讓建築世界產生轉變是大災難的這個事實。讓建築史產生變動的,並非劃時代發明或是技術進步這類幸福事件。當遭遇重大災難,感受到生命處於危險時,人類這種生物,具有想要依賴堅固的窩巢的習性。這與人類身體纖弱,動作遲緩也有關係。像鳥類或魚類等動作迅敏的生物,對於巢穴的依存度是很低的。但是人類既柔弱又遲緩。所以才有依賴巢穴的習性,有依存建築的習性。
處於幸福中的人,只會反覆過去的行動,而懶於往前跨步,而一旦遭逢災害,被悲劇擊倒,人才會拋棄過去的自我而開始向前邁步。然而,迄今為止的建築史卻往往將災害忽略掉了。常常將建築之所以進步的理由,寫得好像是因為科學、技術之發達,或天才個人的才能、發明、創意的結果。通常是採取「幸福」的建築史、正面肯定的建築史的形式。如是而將不幸事件連續的歷史改編成光明、輕率的歷史。
但是,人類不可能是這種輕率存在。因為悲劇化為契機,然後發明或進步之名的齒輪才會開始轉動。311東日本大地震讓我們想起迄今歷史是因為悲劇才變動的這一事實。那時候,過去發生的種種災難景象,在我眼前歷歷浮現。人類對於那些悲劇是如何去對應的呢,我清楚的看得分明了。
里斯本大地震
其中最大的悲劇,是1755年11月1日讓全歐洲都陷於恐怖之中的里斯本大地震。在全球人口還只有七億的時代,這個地震造成了5到6萬人的死亡。相較於人口70億時代的311大地震的2萬死亡人數,那個時代的人們受到的驚懼之鉅,多少可以體會到。當時人們認為「上帝終於遺棄人類了」。而里斯本大地震在諸多意義上,成了世界史的轉捩點。有人說,所謂的「近代」這一個時代,就是因為這個悲劇成為發端才開始的。
從「上帝不可恃」的這種危機感出發,誕生了啟蒙主義,誕生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並導致了30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哲學家康德也受到這個大地震的震撼,而涉足地質學的研究,甚至還寫了書。一般認為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長大的康德,雖然承認上帝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名為「悟性」的人類知性的客觀性能力,也是因為「不能只依賴上帝」的這種地震後的感情之故。甚至有人說因為上帝權威失墜,近代科學從而取代,一直發展到產業革命,都是里斯本大地震的產物。
從visionnaire(幻視者)到現代主義
其中,建築界的反應最為迅速。既然神不保護人類,就只好自己保護自己了。當這麼思索時,最先浮上心頭的,就是作為巢穴的建築。這是生物面臨危機時的自然本能。很多人思考的是,首先要興建出能夠耐得起地震、經得起火災的堅強又合理的建築。
感覺敏銳的建築家們,立刻就開始描繪新的建築了。法國有一群建築家繪製的草圖最具震撼性了。他們的草圖即使用今日的眼光來看,也是很奇異的,因此被人以一種聽來帶著輕蔑意味的綽號「visionnaire(幻視者)」之名稱之。
在那之前「依賴上帝的時代」的建築,是被稱為古典主義建築和哥德式建築的兩種建築樣式一貫支配下來的。以古希臘、羅馬的建築樣式為基礎而進化、繼承下來的古典主義建築是一個繁瑣規則的集合體。首先有五種裝飾各異的柱子(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複合柱式、托斯卡納柱式),稱為五柱式,存在有某種功能的建築(比如銀行),則某種柱式才適合的規則,所有的裝飾也都和這五種柱式相結合,各具意義。
當羅馬帝國結束,基督教開始掌握絕大勢力的中世紀,以古典主義建築中心辭彙的柱子這一強烈垂直性的元素為基礎,更加發展出高聳而纖細的建築式樣,就是稱為哥德式建築的風格。中世紀教會建築幾乎全部都是以此種哥德式建築式樣興建的。建築本身就成了對上帝強烈信仰的表現。建築全體覆滿聖像和獨特的裝飾,而所有的裝飾、所有的細部,目的都是在奉獻於讚美上帝。
「幻視者」們首先想要逃離這些花費悠長歲月建構起來的規範。他們認為,為了建築堅強合理的建築,是無需多餘裝飾的,而決定裝飾的規則或規矩之類東西更加沒有必要。他們追求堅強合理的建築,他們只依賴純粹幾何學,以之取代柱式或裝飾,進行設計。
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有他們無法超越的極限。他們在那個時代還無法自由使用混凝土或鋼鐵。他們被當時堆壘石頭或磚塊的這種技術上的界限所侷限。仔細看他們草圖的細部,就可以發現他們所描繪的,乃只是用磚石堆砌成的「舊時代」的建築而已。頂多只是剝除掉裝飾,做形態的整理而已。能夠自由運用混凝土和鋼鐵,實際實現直方體、球形、圓筒等幾何學形態宛如自由飛翔於宇宙間的堅強合理建築,還必須再等待個一百年以上。
百年之後,因里斯本大地震而觸發的近代科學或產業革命等所有的成果都臻於一定的水準,他們的夢想(願景)實現了。他們真正想要創作的,否定上帝,讚美人類知性的堅強合理建築出現在地上了。這就是植基於純粹幾何學的造形和建立在數學上的合理結構計算為基礎的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幻視者派的建築家們,他們在前瞻性上來說,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根源、先驅。
倫敦大火與拿破崙三世的巴黎
除了里斯本大地震之外,其他讓人們陷入恐怖深淵的災害,也一直改變了建築。例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倫敦在那之前是覆滿低層木造建築的都市。領導復興消失掉百分之八十五的市街重建工作的建築家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倡議使用磚塊讓倫敦不怕火燒,將中世紀的狹窄街道錯綜複雜的倫敦,變身為磚塊建築林立,通衢廣場齊備的現在的倫敦樣貌。
取範於新倫敦而打造的另一城市,即是現代的巴黎。拿破崙侄子拿破崙三世,在拿破崙垮台之後,在1846年至48年,被懼怕拿破崙時代重返的第一共和制政權幽禁在倫敦。與當時巴黎的中世紀的不潔而複雜面貌相比,倫敦看起來是既光明、整潔又合理。
拿破崙三世回國之後,在夢想拿破崙時代復活的人們支持下獲得政權,他任命有才幹的行政官喬治.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為塞納省省長,在1853年到1870年的短短17年間,將巴黎改造成全新的都市。清除掉中世紀遺留的狹小巷道,以稱作boulevard或avenue的林蔭大道連結建有巨大紀念物的廣場。大道盡頭的正面,矗立著紀念碑之類的紀念物,以及歌劇院之類的象徵建築。臨向大道,排列著高度整齊劃一,連設計也嚴格規範的中層建築群。這些整齊劃一的屋宇,具有烘托大道盡頭處的紀念物或歌劇院的作用。像軍隊般整齊排成縱隊的建築群的彼方,想要強調的特別建築物筆直地拔地而起挺立。原本又弱又髒、「小建築」雜亂無序擠在一起的都市,搖身一變,化為「堅強合理又巨大的都市」了。
這樣的都市,也有利於治安。舊時錯綜複雜的狹小巷道,處處可以躲藏。自己也曾遭到襲擊的拿破崙三世,希望建造一個堅強合理,而且(對他而言)安全的都市,並且實現了。
堅強合理的都市,在其後成了全世界的都市計畫的模範。以大馬路和廣場以及耐火建築來建構的都市計畫,擴散全世界,以大軍橫掃之勢將「又弱又髒又小」的世界改造成「堅強合理又大」的世界。
芝加哥大火災和高樓大廈
加速此一進程的下一個災害,是1871年10月8日晚上發生的芝加哥大火,八百公頃,一夕成灰燼,造成10萬人無家可歸。
災害是在何時,在何地發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就在長達五年的南北戰爭(1860-65年)終於結束,新的美國即將來臨的那個時刻,其北部中心都市的芝加哥出現了八百公頃的空地。芝加哥市獎勵使用磚、石、鋼鐵而禁止木造建築之故,耐火的「堅強合理又大的建築」以驚人之勢建造起來。而且1871年的芝加哥都市計畫與1853年的拿破崙三世的巴黎之間有一個決定性的差別。那就是歐洲的歷史都市巴黎有著嚴格的高度限制,而西部拓荒據點的芝加哥則不存在任何限制。只要建築技術允許,想蓋多高的摩天樓就可以蓋多高。而且大火發生前,發明了電梯,人們獲得了不用動腳,就能直上雲霄到無限高處去的手段。世界第一座附電梯的大樓Haughwout大樓在1856年於紐約蓋起來了。
這幾個條件交匯在一起,為芝加哥帶來空前的(或說是世界最初的)大樓建設熱潮。鋼筋技術受到高層大樓需求的刺激,轉眼間發達起來,芝加哥由木造低層都市一口氣變身為中高層的耐火都市。「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的時代到來了。
芝加哥學派與大建築
在這一時期的芝加哥所建設的,重視機能性的中高層建築被稱為芝加哥學派,它成了之後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的開路先鋒。紐約也受到這個在芝加哥開發出來的建築形態所觸發,高層大樓建築熱潮在1910年代報到,並在這發展的延伸線上,進一步迎來了由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1930年完成)、帝國大廈(1931年完成)所代表的,1920、30年代的超高層建築時代。
當時,紐約和芝加哥一樣,缺乏對高樓大廈做高度限制的法規。只要限定在建築基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則摩天樓的高度可以無限延伸。但實際上,大樓高度越高,則所需的電梯數目也要增加,可利用為辦公用的面積就逐漸減少到變到無,所以在經濟效率、技術極限等條件限制下,超高層建築的高度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不可能無限地拔高。帝國大廈(完成時高度381公尺)在1972年世界貿易中心北塔(高411公尺)竣工之前,長達40年間一直是稱霸全球的第一高樓,就是這個原故。
人們一直嚮往著大建築。1929年的大恐慌,雖造成超高層建築熱潮的暫時退潮,但其後全世界依然一貫朝著「堅強合理又大的」建築前進。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的紐約,1980年代所謂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東京,90年代以後的北京、上海,還有石油帶來巨大財富的中東,當時的各個經濟活動中心之地都聳立起巨大的摩天大樓。外觀包裝,雖隨著當時的流行時尚而有微妙的變化,但它們的基底潛藏的精神則是一致的。
在里斯本丟失了上帝之後,人類一貫追求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而一路奔馳過來。每次遇到大災害,就更加強化這一傾向。即便讓建築變大一事未必和建築的安全性是一致的,但追求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的心則沒有改變,反而可以說是更為加速。
關東大震災和東京的面貌一新
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日本也被這股里斯本以後湧向堅強巨大的建築的波濤所吞噬。關東大震災(1923年)以前的東京,是木造平房或兩層樓建築櫛比鱗次的低層都市。木造建築與混凝土或鋼鐵的建築相比,既不堅強也不合理,更遑論巨大了。木造建築在各種意義上,是處於木材此一自然素材的制約之下的。長過三公尺左右的材料即不易入手,而粗細也是徑粗約超過10公分的材料就難以獲得。自然此一絕對條件,成了它的枷鎖。
但拜這自然的制約之賜,木造建築可以獲得人性的規模。每三公尺就要立一根小柱子,高度也自動抑制在二層樓以下。不是因為人為法規的限制,而是因為自然此一絕對條件的關係,而只能建造「小建築」。
自然讓建築變小,而人類的智力則想把建築變大。因為這一自然的制約,使得東京此一都市在全世界中也是少有的美麗都市。即便是罕有的高密度都市,東京因為木頭的功勞,而優美、溫暖、溫和。木頭此一制約,支持了此一都市的美好生活。
然而,關東大地震造成了10萬人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燒死。和倫敦大火災、芝加哥大火災一樣,木造都市此一因素造成了10萬人死亡。建築基準法立刻進行了修法。東京復興重生為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林立的都市。混凝土與鋼鐵這一類日本人還很陌生的素材被引進來,取代了木頭,東京的人性規模消失了。東京的「小」失去了。東京以驚人之勢變醜了。因為接受了混凝土和鋼鐵這一類起源於歐美的材料,導致模仿歐美的建築將東京完全覆蓋,東京淪落成既醜又「大」的都市。
311大地震與小建築
這種大潮流趨勢的結局,2011年3月11日這一天降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個悲劇。而且我能感受到這個浩劫和里斯本以來繼續發生的大災難在質的上面是不同的災難。
一言以蔽之,我們可以感覺到,不管把建築造得如何「堅強合理又巨大」,也無法抵抗這大災難。我們碰到的大海嘯是如此絕對的力量。一想到假使有高層公寓蓋在那海的旁邊的話,就令人不寒而慄。讓人認清了混凝土不管建造了多麼「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但在自然力量之前,或者說是在自然的憤怒之前,根本不堪一擊。
接在大海嘯之後發生的核能發電廠災難,進一步將「堅強合理又巨大」建築的無能為力暴露在我們面前。即使想運用混凝土、鋼鐵建造出多麼堅強合理的建築,在面對核能時,完全無能為力。可以說,我們追求「堅強合理又巨大」建築的過程的下場,是變得要依賴核能發電。可以說,若沒有核能這一人工「大火」的幫助,在里斯本大火之後加速的趨勢是不可能繼續的。
然而,這一潮流做出的東西卻如是其脆弱。311告知了我們這件事。人類做出的不管如何堅強合理又巨大,在大自然之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追求堅強、合理性、巨大的過程本身,從內部破產了。
我們必須從零出發重新思索。我茫然地看著理當是堅強合理的建築物被海嘯沖走,感到某種事物終結了,而另一種事物則開始了。
預兆
我覺得我好像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這樣的一天終會到來。任誰都在相當早以前就開始在想「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已經魅力不在。所以政府的公共設施才會被人厭棄,超高層建築才會被嘲笑是已經落伍的、有錢人想自我表現的東西。就如同發生地震和海嘯之前很早,動物們就預知災害一般,人類也預知新時代的到來了。
我對「小建築」也有興趣,或許也是這種「預知」之一吧。我對使用混凝土和鋼筋來建造「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感到厭煩。感覺「小建築」更為有趣。而且覺得能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手就能夠組裝的「小建築」很有趣。
我認為,這「小建築」應該是一種能夠自立、自存,不必仰賴官府衙門所給的公共建設的建築。覺得這種「小建築」也應該自立,就如同生物是自己的窠巢自己做,不需要什麼水、電、瓦斯。總覺得依賴公共建設也不會有什麼令人滿意的好處,而這個預感竟不幸而完全應驗了。
追求「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相關公共建設也隨之充實完善,變得龐大起來。逐漸累積人工技術,公共建設的網絡擴張膨大,遍覆在整個國土之上。但是,這種人工的網絡實在是很脆弱,實在是靠不住的。我們被迫認清,將人工的建築不斷堆積下去的過程,到頭來就如同是空中樓閣。我的興趣也就移往不依賴公共建設此一構築物,而直接與大自然對話交流,直接依存於自然能源而自立的「小建築」上去了。
二十世紀將終的時期開始,災害不斷發生。印尼的海嘯、美國的颶風,義大利、中國、海地也都發生了大地震。有地震學者指出,災害相對較少的二十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而地殼又再次開始活動了。有人委託我們設計希望能夠對應這些大災害的避難屋,也有好幾個以避難屋為主題的展覽會。這本書中介紹的幾個「小建築」,就是在這些展覽會上參展的作品。
以這樣的觀點來回顧,則預兆隨處皆是。不要忘記自然的可怕、越大的東西越危險越脆弱的這些警告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出來。在電腦方面,「小型電腦」已經在1970年代取代了大型系統。建築或都市計畫方面的對應行動過於緩慢了。
現在,世界也已經開始由大的東西向小的東西推移。人類這種生物,想用自己個人的手來和世界對峙。從只是被動接受大系統(例如核能),而漸漸變成主動建造自己的巢,自己取得能源。為了對此有所幫助,於是產生了本書所要介紹的小建築。
前言──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我想過要從零出發重新思考建築。
其契機乃是東日本大地震。當我重新去回顧歷史,發現了以前不曾去注意過的重要事情。那就是,一直讓建築世界產生轉變是大災難的這個事實。讓建築史產生變動的,並非劃時代發明或是技術進步這類幸福事件。當遭遇重大災難,感受到生命處於危險時,人類這種生物,具有想要依賴堅固的窩巢的習性。這與人類身體纖弱,動作遲緩也有關係。像鳥類或魚類等動作迅敏的生物,對於巢穴的依存度是很低的。但是人類既柔弱又遲緩。所以才有依賴巢穴的習性,有依存建築的習性。
...
作者序
說真的,一直在設計「大建築」,人會變得極端慾望不滿。牽涉到各色的人和公司,牽涉到大筆經費,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和制度,從中途開始,什麼是什麼都變得搞不清楚了。因此我很想從那種壓力之中溜出來,而想只將自己設計的,有定評的「小建築」事例集結成書。比住宅還要小很多,像展覽館,或是像攤子的建築。
在我開始撰寫此書之後,發生了311大地震。我一直在思考311的意義,漸漸覺得,311也許是上天對於「大建築」的一種懲罰吧。為了「大建築」,建築不甩自然條件而逐漸下降到海岸。為了要供應「大建築」的電力,核能發電廠被認為是有必要的,而其不合理暴露出來了。讓人感到好像是自然對於朝著「大建築」而建構的系統全體,降下了懲罰。
用這觀點來看,則建築史的全體內容都會看起來變得不一樣了。我本來是要書寫「小建築」的樂趣的,不知不覺間卻變成了好像是以「小建築」這個基準而要改寫建築史的書了。
因為這個緣故,花了比預期還多的時間。容忍我的遲延,依然陪伴我工作的岩波書店的千葉克彥先生,以及幫我收集、編輯雖小但數量龐大的「小建築」資料,我的工作室的稻葉麻里子小姐,對於他們兩位絕對不「小」的忍耐和精力,最後我要致上我的最大謝意。
說真的,一直在設計「大建築」,人會變得極端慾望不滿。牽涉到各色的人和公司,牽涉到大筆經費,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和制度,從中途開始,什麼是什麼都變得搞不清楚了。因此我很想從那種壓力之中溜出來,而想只將自己設計的,有定評的「小建築」事例集結成書。比住宅還要小很多,像展覽館,或是像攤子的建築。
在我開始撰寫此書之後,發生了311大地震。我一直在思考311的意義,漸漸覺得,311也許是上天對於「大建築」的一種懲罰吧。為了「大建築」,建築不甩自然條件而逐漸下降到海岸。為了要供應「大建築」的電力,核能發...
目錄
推薦序
序──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堆疊
小單位
水磚
小住宅──歧枝水箱
流動、自立的建築
倚靠
依靠堅強的大地
生物性的建築──鋁與石的「依靠」
蜜蜂的祕密──蜂巢結構創造出的空間
編織
編織木頭──「千鳥」博物館
似雲的建築──編織磁磚
Casa per tutti──從富勒圓頂到傘的圓頂
膨漲
法蘭克福的膨漲茶室
旋轉、開放空間
後記
推薦序
序──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堆疊
小單位
水磚
小住宅──歧枝水箱
流動、自立的建築
倚靠
依靠堅強的大地
生物性的建築──鋁與石的「依靠」
蜜蜂的祕密──蜂巢結構創造出的空間
編織
編織木頭──「千鳥」博物館
似雲的建築──編織磁磚
Casa per tutti──從富勒圓頂到傘的圓頂
膨漲
法蘭克福的膨漲茶室
旋轉、開放空間
後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