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吳鳴最新飲食札記!
──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燉煮屬於自己的暖心食光──
煮食從爆香後的水先行,到起鍋前熗料酒,紅燒熗烏醋。
竈邊一碗水,油鹽醬醋酒,豐富了我的煮食人生,
任憑酸甜苦辣一路行去。──吳鳴
出身客家村的吳鳴,從小在竈邊長大,但自己動手煮食卻是在離家以後。
源於母親遠行時,未能與其好好告別,故試著以食物與其和解。
因懷念母親的手路菜,吳鳴開始試著煮食,學習當個好廚師。
從原本的有樣學樣,逐漸培養出對煮食的興趣,
從採買、備料、調理到上桌,多年來已摸索出一套獨特心法,
除了可用一種食材變化多樣料理,更可煮出一桌豐盛佳餚。
本書可說是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日常食記,不以宴客大菜為主,
而是收錄各式日常膳食,旨在花不怎麼長的時間,煮一頓填飽肚子的餐食。
▍煮食沒有大訣竅,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最重要
•做一餐飯的搭配則需從心上化為在手上,要先想好三菜一湯、四菜一湯怎麼配,腦子裡先走過一遍,方能得心應手。
•將豬肺切成三份,一份放冷藏,兩份放冷凍,可以做三次鳳梨炒豬肺。
•做東坡肉或冬瓜封時,習慣加入雞腳數隻。雞腳的膠原蛋白可使肉塊油亮,賣相較佳。而雞腳吸收五花肉油質,軟嫩好吃。
•用米酒頭、食鹽、魚露、味醂醃漬過的魚,乾燥後醃料沁入魚身,使魚肉更為甘甜,美味尤勝乾煎。
一般粉絲煲食譜多用沙茶醬,偶然的意外,發現做粉絲煲可以用糯米椒醬代替,喜何如之。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郭銘哲∣《雄合味》、《雄好呷》作者
焦桐︱飲食文化專家
裴偉∣鏡週刊社長
鄭順聰∣臺文作家
韓良憶︱作家
──美味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吳鳴是史家/作家/買菜煮飯工作者,他的飲食書寫嚴謹而帶感情,有心法有實作,教人享受閱讀,歡喜煮食。──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飛禽走獸、更迭瓜果,老師以食訴情,穿梭古今,島嶼眾生被料理得活色生香。這也是一個男人在廚房裡,甘願被整片的森林與海溫柔覆蓋後,以心肺話的心肺。──郭銘哲,《雄合味》、《雄好呷》作者
刀尖、舌尖、指尖,雕琢出這本烹調嘗味的博物誌;將廚具、食材、手藝分莖別類收藏好,執鏟追憶客家之美。且運其歷史學者之博聞強記,成此島嶼飲食四重奏,繁密精到,感情飽蘊。怎會有學者這麼懂生活?如此深諳島上眾味殊勝?以飲食作家之名,吳鳴《歡喜來煮食》史冊留名。──鄭順聰,臺文作家
作者簡介:
吳鳴
本名彭明輝,臺灣花蓮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現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乞食講堂,調音弄律,歡喜煮食,書畫自娛。曾任雜誌、叢書與新聞編輯,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曾獲第五屆時報散文首獎;結集作品有《秋光拾得》、《秋光侘寂》、《湖邊的沈思》、《浮生逆旅》等。研究範圍為近、現代中國史學史,近年亦投注心力於當代臺灣史學研究與臺灣歷史教育;著有《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晚清的經世史學》等;曾撰寫國中教科書《認識臺灣.社會篇》(與林富士合寫)。
本書屬偶然戲筆,最初起於在網路社群媒體撰寫日常食記,而後積稿成書,誼屬食記。成稿後,以類相從,略加增補,並新寫數篇廚房用器與煮食基本功,方便讀者能輕鬆煮食,做出一頓暖心暖胃的餐食。
繪者簡介
唐偉德 Wade Tang
1975年生於屏東,現居新竹。目前為專職攝影師及自由畫家。喜歡旅遊與美食,希望將所看到的感動與品嚐的美味,透過畫筆將美好的回憶封存下來。未來,將持續在自己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進!
FB:畫畫的阿德
IG:wade_sketcher
章節試閱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客家阿婆幾乎無瓜不封,舉其大要如冬瓜封、苦瓜封(苦瓜鑲肉)、刺瓜封、香瓜封、南瓜封,連小玉西瓜吃完了亦可以做西瓜封。
客家瓜封中,除冬瓜封用土砂鍋燉煮之外,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南瓜封、西瓜封,都以籠床蒸,屬蒸菜類。蒸菜當然可以用電鍋,但我習慣用籠床,老覺著電鍋太溫吞,蒸出來的菜軟糯不帶勁兒,尤其蒸魚,好好的一條魚,電鍋一蒸就毀了。所以我建議喜歡煮食者,最好家裡準備幾種不同尺寸的籠床,做年菜時三層籠床出三道菜,或者蒸一條魚加兩道菜,可省幾多事。
籠床有固定尺寸,如蒸小籠包的四寸、七寸小籠床,蒸饅頭、包子的八寸、一尺籠床,如果喜歡吃魚,一尺三(四十公分)是基本尺寸,稍微大一點的魚往往超過三十五公分,一尺籠床是不夠的。如果用電鍋蒸,三十公分大概就到頂了。每每看到把魚切成兩、三段蒸,老覺著沒啥意思。
新籠床買回來要先泡水半小時,上鍋空蒸十五分鐘,去除生竹味,以後即可正常使用。
做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南瓜封這類分量不多的菜式,用八寸籠床即可,但我常選擇用一尺,主要是南瓜、香瓜有高度,八寸籠床高度略不足,而且寬度較大,做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時可以多擺幾個。苦瓜封、刺瓜封可切短一些,八寸籠床就夠用。
每次使用籠床前,記得泡水五至十分鐘,視使用頻率而定。如果同規格的籠床有三、四層,記得底層要固定,避免每層都燒焦。用一尺以上的籠床時,水槽略顯擁擠,我會直接將籠床放在浴缸泡水五分鐘,如果久不用,泡個十分鐘會更保險,否則接觸蒸鍋的籠床底部容易燒焦。但縱使先泡水,底層籠床仍會有焦痕,因此底層籠床是固定的,庶免每個籠床底部都燒焦。
冬瓜封是客家吃食,除了姆媽做的之外,在客家餐廳或其他類型的餐廳均未之見。其做法與東坡肉接近,主要是將肉塊塞進冬瓜切段中。我做東坡肉或冬瓜封時,習慣加入雞腳數隻。加入雞腳係因某次在餐館用餐,廚師私下給了我幾隻雞腳,說是做東坡肉的獨家配方,雞腳的膠原蛋白可使肉塊油亮,賣相較佳。而雞腳吸收五花肉油質,軟嫩好吃。但餐廳一般不賣這個東西,私下送老客人吃。後來我做東坡肉或冬瓜封,每每添加雞腳以增色添味。
冬瓜切輪,厚薄依五花肉而定。我習慣用廚師刀去皮,再用金永利電木二號小魚刀加大中間的孔洞,以便塞進方塊五花肉。解凍雞腳,蒜切段,薑切片,方塊五花肉用井字結綁裹。起油鍋,下鍋煸,以鎖住湯汁,起鍋前加少許五香粉。砂鍋置水、醬油、冰糖、米酒、蒜段、滷包(如果不用滷包,可用當歸、紅棗、枸杞、蘋果)、五香粉,煎好的方肉塞進冬瓜裡,因方肉不一定與冬瓜孔洞完全密合,我會將冬瓜圈劃一刀,方便塞進孔洞。
五花肉煸好後塞進冬瓜圈,放進砂鍋,燉煮一小時,關火前下料酒。
取出冬瓜封置瓷盤中,鄉下人家剪開綁繩直接開吃,我覺得有點杯盤狼藉,我會待封肉稍冷卻後,用三號片肉刀(廚房長備之熟食刀)將肉切片,冬瓜亦同樣切片,做成冬瓜封三吃,即肉塊切片、紅燒冬瓜、滷雞腳,等於是三個菜上桌。
農家屋角常置冬瓜與黃(南瓜),想係這兩種瓜耐放之故。印象裡只要不剖開,似乎可以放很久,至於放多久,我不曾仔細統計,總是地上鋪一層乾稻草,彷彿一年到頭都有冬瓜與黃瓠。客家吃食隨手取材,冬瓜封因而成為名菜,我好像沒有在其他菜系看過類似做法。
客家人煮黃瓠湯是很簡單的,不像我後來到城市見到的南瓜濃湯,工序繁複,先蒸熟,打成泥,加牛奶和洋蔥燉煮。客家人煮黃瓠湯不刨皮,切大塊,不去籽,加薑片,加糖煮成甜湯,簡單又好食。做南瓜封亦不去皮,吾鄉花蓮壽豐乃栗子南瓜產地,栗子南瓜表皮墨綠,大小適中,是做南瓜封之好食材。另一品種東昇南瓜,表皮橙黃,亦是做南瓜封的好食材。南瓜剖蒂,取出瓜籽,鹹蛋、蘑菇用重刀剁末,將餡料塞滿南瓜中空的肚子,蓋回瓜蒂。蒸鍋水滾,籠床置南瓜封,蒸三十至四十分鐘,蓋南瓜不易熟故。
紅燒獅子頭是揚州菜,為江浙菜系常見之年菜,清蒸獅子頭則是江浙湯品,一菜兩吃。圍爐難免大魚大肉,用苦瓜封、刺瓜(胡瓜)封、香瓜封代替,略可稍減油膩。客家瓜封的內餡與獅子頭類近,即以豬絞肉加配料混合澱粉拍打成餡料,有謂獅子頭以牛絞肉為尚,常見者多為豬絞肉。
獅子頭與客家瓜封之配料豐儉由人,最簡單的是絞肉加鹽,薑用重刀剁末,加太白粉混合,捏適中大小,用力朝電鍋內鍋拍打,一方面擠出水分和空氣,另一方面則是打出韌性和遒勁(今語曰Q彈)。我因不喜太白粉,故以澱粉取代,如地瓜粉、玉米粉等。取適量絞肉,置大碗公中,老薑、胡蘿蔔(芋頭心)剁末,加米酒、食鹽、玉米(地瓜)澱粉,調和後加進豬絞肉,直接用電鍋內鍋拍打,使絞肉結棍遒勁。如果做獅子頭,需過油使其成形。做客家瓜封則塞滿瓜腹即可。
客家阿婆每到黃昏時,估惦著孫子要放學了,心裡點數著幾個孫子,到屋角拿幾顆香瓜,起大竈,架籠床,燒水蒸香瓜封。取幾顆香瓜,洗淨,切蒂,掏出瓜籽,瓜腹中空,香塞好餡料,放進籠床,蒸二十到三十分鐘,小孫子放學,人手一捧一個香瓜封,拿了湯匙舀著吃,餡鹹瓜甜,鹹鹹甜甜的滋味,食得小肚子圓鼓鼓。
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做法接近,絞肉餡料塞進瓜腹,用籠床蒸。白玉苦瓜不去皮切段,取出瓜囊,塞進餡料,外省菜名曰苦瓜鑲肉。香瓜不去皮,從蒂處橫剖,取出瓜囊,塞進餡料,蓋回瓜蒂。刺瓜去皮切段,取出瓜囊,塞進餡料。苦瓜、刺瓜、香瓜易熟,約蒸二十到三十分鐘,餡熟瓜亦熟。
客家阿婆無瓜不封,各有巧妙,搭配籠床做蒸菜,多菜同蒸,方便好食。除冬瓜封用砂鍋(甕形為佳,湯鍋亦可)外,南瓜封、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都用籠床蒸,可省許多事。闔家圍爐,掌勺者輕鬆做年菜,盍興乎來!
鳳梨炒豬肺
忽然想起姆媽,臉如滿月,身軀壯碩,臉上一逕兒笑著。腦海裡浮現酸酸甜甜的鳳梨炒豬肺,想念遠行已二十七載的姆媽。
孩提時難養,總要姆媽把我夾在雙腿間才肯睡覺。直到小學五年級我長得太大隻,夾不住了,才在大通鋪前另外買了小床,讓我單獨睡。
偶然想吃鳳梨炒豬肺,買不到豬肺,做鳳梨木耳炒雞柳,聊勝於無。
鳳梨切片,雞胸肉切條,以全蛋液、米酒、醬油醃漬,川耳用溫水發開,切絲,薑切絲,大紅辣椒斜切,備好鳳梨木耳炒雞柳的料。
鳳梨木耳炒雞柳源於鳳梨炒豬肺,蓋有人不吃豬肺,於是以雞胸肉取代。起油鍋,轉中小火,炒雞柳,取出備用。鍋底油薑絲、辣椒爆香,下川耳、鳳梨,炒五六分熟,下雞柳,些許糯米醋,一小匙糖,少許鹽,大火翻炒,地瓜粉加水勾芡。熗烏醋,起鍋。
心心念念著鳳梨炒豬肺,泅完水,踅到木新市場邊的水果攤買了鳳梨,準備做一道姆媽的手路菜鳳梨炒豬肺。入夏以後,鳳梨大出,日常宜以時蔬入菜,體先人物我合一之境。鳳梨苦瓜雞,鳳梨炒雞柳,鳳梨炒肉片,想著就酸酸甜的滋味,彷若初戀。客家菜常用平價食材,如薑絲大腸,鳳梨炒豬肺;大腸和豬肺乃豬內臟,殆屬賤食,有些人嫌髒,為了身體健康,鮮少食用,卻是客家名菜。其初到肉攤買豬肺,幾番往返皆不果得。有一回立誓一定要買到豬肺,起了個大早,趕到肉攤,老闆說豬肺一早就被小吃店買走了。因為豬肺便宜,幾個豬肉攤老早就被小吃店預訂,壓根兒買不到。肉攤主人說,你去小吃店問問,也許會有。我到市場的一家小吃店點了客家湯粄條,加點一份炒豬肺,順口問有沒有豬肺可以賣?老闆說要一個嗎?我說是。於是輕易取得一個已經灌過水,清理乾淨,汆燙好的豬肺,索價七十元,心中大喜。清理豬肺要先灌水,極其費工,自從知道可以在小吃店買到豬肺,而且不用自己灌水,從此做鳳梨炒豬肺就輕鬆多了。將豬肺切成三份,一份放冷藏,兩份放冷凍,可以做三次鳳梨炒豬肺。
從冷凍櫃取出豬肺,解凍一分鐘,切片備用。削好皮的鳳梨一個八十元,切片,一部分入菜,剩下的當水果。上禮拜買的川耳以溫水發開,切絲,豬肺切片,薑切絲,大紅辣椒斜切,些許地瓜粉加水備勾芡之用。
起油鍋,轉中小火,薑絲、大紅辣椒爆香,加水,鳳梨、木耳、豬肺,依序下鍋,食鹽、赤砂糖、糯米醋,適量撒落。轉大火,爆炒,翻兩次鍋,倒入地瓜粉水勾芡,熗米酒頭,起鍋。
酸酸甜甜的鳳梨炒豬肺,想起遠行已二十七載的姆媽。姆媽遠行之年,我剛取得博士學位,乞食講堂。歲月忽已晚,臉如滿月的姆媽,臉上猶自一逕兒笑著。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客家阿婆幾乎無瓜不封,舉其大要如冬瓜封、苦瓜封(苦瓜鑲肉)、刺瓜封、香瓜封、南瓜封,連小玉西瓜吃完了亦可以做西瓜封。
客家瓜封中,除冬瓜封用土砂鍋燉煮之外,苦瓜封、刺瓜封、香瓜封、南瓜封、西瓜封,都以籠床蒸,屬蒸菜類。蒸菜當然可以用電鍋,但我習慣用籠床,老覺著電鍋太溫吞,蒸出來的菜軟糯不帶勁兒,尤其蒸魚,好好的一條魚,電鍋一蒸就毀了。所以我建議喜歡煮食者,最好家裡準備幾種不同尺寸的籠床,做年菜時三層籠床出三道菜,或者蒸一條魚加兩道菜,可省幾多事。
籠...
作者序
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臺灣俗諺云:「食飯皇帝大。」生活裡還有什麼比飽餐一頓更重要的事呢!
美食家逯耀東教授常說可以吃得飽,也可以吃得好。吃得飽是解決基本民生問題,一包泡麵,一碗魯肉飯,一盤蛋炒飯,都可以填飽肚子。吃得好是藝術,山珍海味,鮑魚燕窩,口袋深度夠,銀兩足,愛怎麼吃就怎麼吃。諺云富貴三代方懂吃穿,良有以也。逯師父為飲食名家,是臺灣第一位在大學開設飲食文化史的學者,在前輩林語堂、唐魯孫、梁實秋的飲饌書寫之後,逯耀東教授的《祇剩下蛋炒飯》,有承先啟後之功,當代美食家朱振藩、飲食文化名家焦桐,多蒙其惠。我就讀研究所時偶陪師長們宴飲,深受逯師父飲食文化之教。
吃是一回事,煮食是另一回事,有人說得一口好菜,有人做得一手好菜。我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音樂、書寫、煮食和運動是我生活日常的四柱。故友康樂昔時喜說「吳鳴除了歷史,其他都是專家」,師友們聞其言而信其真,老覺著我不務正業,我的專業是乞食講堂,在大學歷史系討一口飯吃。我宣稱自己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乃耳食之言,蓋因我東海歷史系學長曹銘宗稱自己是專業買菜煮飯工作者,我在學校教書,教書才是我的專業,故爾祇能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我能略識飲食文化之道,多受逯耀東師父之教;惟我的煮食來自姆媽,乃係家傳。
姆媽是客家餔娘人,手腳麻利,是煮食好手,尤擅做粄(米製食品),或許遺傳自外婆。外婆住在竹北媽祖廟後面,八十幾歲了還長年在街路的粄店幫忙;姆媽繼承外婆的好手藝,做粄信手拈來,無一不佳。姆媽是左手慣用者,但右手與左手同樣利索。家裡用大竈煮菜,姆媽切菜、炒菜,左右開弓,不下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憶童年時,每天早晨,父親五點出門,姆媽四點半起床,起大竈燒飯、煮食。客家人早餐不吃稀飯,姆媽煮兩三道菜,半小時了事,好讓父親在天未光時下田。我從小在竈邊長大,但自己動手煮食卻是在離家以後。
姆媽在我而立四年後過身,未得好好告別,於是我用煮食與姆媽和解,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
我喜歡在傳統市場買菜,市場裡人聲鼎沸,鬧熱滾滾,是臺灣最富生命力的地方。除了偶爾到東門市場和南門市場買些外省菜系食材,我大部分時候在住家附近的木新傳統市場買菜。木柵是一個族群混居的社區,雖然軍公教人員居多,但在地之張家、高家為鶴佬人,故爾木新市場可以買到大量臺灣當地食材,惟亦有些外省食材攤位,應付日常吃食足足有餘。因常年在木新市場買菜,菜攤、肉攤、魚攤老闆見了面總是親切地和我打招呼。兩個豬肉攤子隔鄰,有時買了這家覺得對那家不好意思,於是五花肉買這家,離緣肉買那家,豬腳、子排亦各買一攤。
我喜歡用二號片肉刀切菜,因為是薄刀,碰觸砧板時會鏗鏘作響,令我心情愉悅;湯鍋燒滾的咕嚕聲,於我猶似天籟。講到吃飯和做菜就眉飛色舞的人,生活日常總是人間愉快(借用酒党党魁曾永義院士語)。電影《帕爾曼的音樂遍歷》有一段訪問,記者問帕爾曼最喜歡的音樂是什麼?帕爾曼說:「熱鍋裡咖哩滾動的嗶哩啵囉聲,是人間最美妙的音樂。」
除了承襲姆媽的煮食手路,為拓展菜色,廣讀食譜,轉益多師,尤為愛煮食者必經之路;網路時代的YouTube影片,為煮食者汲取養分之重要資源,我亦深受其惠。但煮食之神明變化,更重要的是存乎一心。有許多朋友告訴我喜歡煮食,看了食譜和教學影片,切切弄弄半天,仍做不成一餐飯,煞是苦惱,我完全理解這種心情。做好一道菜沒問題,讀讀食譜,看看影片,一回生二回熟,總能把菜做好。做一餐飯的搭配則需從心上化為在手上,要先想好三菜一湯、四湯一湯怎麼配,腦子裡先走過一遍,方能得心應手。
有些女性友人受媒體影響,腦子裡記存一日五蔬果,五色蔬菜之類的印象,覺得蔬果尤其是葉菜有益健康,聚餐時說好每人點一道菜,結果五個女性朋友點了五道葉菜,看得我都傻眼了,我又不是牛,專門吃草。我對葷食並無特別喜好,吃蔬食完全沒問題,但一口氣吃五種葉菜,猶仍敬謝不敏。昔時陪逯耀東師父食飯,逯師父點菜的口訣是是海陸空,動植物,根莖葉花果,後來我點菜即秉持師訓,煮食亦然。如果做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心裡的食材會先有海陸空,動植物的基本配料,儘量不犯重。
新世紀以後,食譜如飲食文化之書如雨後春筍,作者各出機杼,內容精采。裴偉《裴社長廚房手記》、《裴社長廚房手記II》,以宴客菜為主,讀者要宴客時,可按圖索驥。韓良憶《好吃不過家常菜:韓良憶的廚房手帖》,以外省菜系家常菜為主,很適合自煮者日常參考。焦桐《味道福爾摩莎》、《味道臺北舊城區》等,不僅是食譜,更豐富的內容是飲食文化。蔡珠兒《紅燜廚娘》以多樣化的描寫、豐富的意象,別具特色之語言文字呈現飲食散文,從食材到烹煮,精工細緻。曹銘宗、翁佳音《吃的臺灣史》,對臺灣飲食文化如數家珍;曹銘宗另有《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花飛、花枝、花蠘仔:臺灣海產名小考》,對各種魚類和臺灣沿海海產,考訂詳確、深入。江冠明《帶著菜刀去旅行》多創意料理,是非典型的另類食譜。詹宏志《舊日廚房》細述他如何複製母親、岳母和妻子王宣一的拿手菜,深邃感人。凌煙《舌尖上的人生廚房》、《文學廚房的人生百味》,對中南部臺灣鄉土菜式,多所著墨,深入淺出。
本書屬偶然戲筆,最初起於在網路社群媒體撰寫日常食記,有些朋友看了覺得有趣,鼓勵我結集出版,好讓他們照方抓藥。前述飲食文化之書,多屬食譜,本書係信手之作,積稿成書,誼屬食記。
書分四卷,以音樂曲式為名,卷一前奏曲,顧名思義即煮食的各項準備;卷二客家歌所錄各篇以客家菜為主體;卷三臺灣調以臺灣菜為內容;卷四唐山謠所錄篇章多外省菜系。
此書並非計劃寫作,而是成稿後,以類相從,略加增補,並新寫數篇廚房用器與煮食基本功,方便讀者能輕鬆煮食,做出一頓暖心暖胃的餐食。
卷一前奏曲所錄包括我煮食的源頭,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用煮食與姆媽和解,部分編章敘述廚房用器,諸如煮器、刀具之類的廚房基本配備,油鹽醬醋酒等酢料,晾菜、整理食材、冷凍櫃對愛煮者的方便性,煮食基本功等等。尤以許多愛煮者害怕煎魚,而煎魚是除了蒸魚、烤魚和魚湯之外,大部分魚膳之基本,幾乎所有後製加工魚都是先煎好魚(或過油,即炸),再加工後製;諸如紅燒、蒜燒、蔥燒、豆瓣,甚至黃魚煨麵、鯧魚米粉、烏魚米粉,其前置作業皆為乾煎。魚煎不好,各種後製加工魚膳就不必談了,故爾將煎魚起手式列於卷一,各式後製加工魚散見書中其餘篇章。
卷二客家歌以我的出身客家菜式為主,諸如客家阿婆無瓜不封,覆菜的前世今生,鳳梨入菜,客家鹹粄圓,老菜脯雞湯等常見客家菜式。但在煮食過程中亦混雜臺菜和外省菜,篇名僅係呈示那頓飯以何菜為主體,一餐飯常是各菜式融合。
卷三臺灣調以鶴佬菜系為主,即一般名之曰臺灣菜,一夜干,蚵仔煎,阿嬤的白菜滷,冬筍魷魚蒜,魷魚螺肉蒜,蒜燒烏魚殼,即一般觀念裡的臺菜,與卷二客家歌同樣有飲食文化融合的情形。
卷四唐山謠以外省菜系為主,鶴佬語稱中國為唐山,客家話稱長山,意指從海上回望故鄉是一片連綿的山脈,何者為確,殊難查考。本卷未詳分各省菜式,籠統名之曰外省菜系,如神明變化粉絲煲,豆瓣魚加酒釀,醃篤鮮,辣椒鑲肉,油豆腐細粉,同樣因配菜之故,各菜式可能搭配客家菜或臺菜。
本書並非食譜,而是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日常食記,以一般家裡廚房煮器、刀具,傳統市場常見食材,所烹煮的日常膳食,鮮少宴客大菜,沒有需要長時間製作的佳饌,諸如須費時發的海味,用雞湯煨的魚翅,而是一般家庭的尋常吃食。花不怎麼太長的時間,煮一頓填飽肚子的餐食。平日煮食我約花一小時加減二十分鐘做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吃著熱熱的一頓飯,暖心暖胃。我煮食的手路是燉湯先行,備好食材,加上湯品燉煮時間,約略即為做一頓飯的時間。譬如湯品備料十五到二十分鐘,燉煮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限計為八十分鐘,下限為四十分鐘。
一般食譜常見的書寫方式,約略如下:食材一、二、三、四、五;步驟一、二、三、四、五;便於讀者依樣葫蘆。本書殆屬食記,各篇文字可能是做一餐膳食,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或者針對某類菜式做整體彙總,諸如雞丁、燒雞、絲瓜、苦瓜、冬筍湯、客家封瓜,彙為一篇;兩種體式迭次交錯,各自成體。本書撰寫後期刻意束食譜之書不觀,庶免受其他食譜或飲食文化之書影響,故爾幾近乎徒手寫作,直接從心上化為在手上。
煮食者先決條件是刀功,起碼不能太慢,一種食材備料連洗帶切約三到五分鐘,一餐飯十到十五樣食材,約五十分鐘加減十分鐘可以完成。一道菜炒的時間約三到七分鐘,總計約四十分鐘到八十分鐘即可開飯。除了宴客菜須先備料,有些食材前一天先發好,需要幾小時,甚至十數小時或數十小時,一般家常膳食如果花這麼多時間,每天負責煮食的人大概會受不了。
除了卷一前奏曲的基本功之外,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篇讀起的書。卷二到卷四的各篇所錄菜式,體例不一,行於當行,止於當止;部分為一餐膳食之食記,讀者依樣葫蘆(或前後篇補一道菜),即可完成一頓熱熱的晚餐。部分為各膳食之匯總,諸如絲瓜、苦瓜、粉絲煲、雞丁、燒雞、湯品、客家瓜封,將同類食材或菜式綜合整理於一篇之中。亦有少數祇寫單一膳食的篇章,如客家鹹粄圓、巴吉魯湯、豆瓣魚、辣椒鑲肉、木鱉果雞湯。
本書並非學術論文,而係煮食隨筆,因主題或某餐膳食之故,部分文字可能前後重複,而未將重複部分刪除。在書中如學術著作般注記請參照本書某篇,未免太折騰讀者,故未採互見之例,而在各篇文字中各自完整呈現,庶免讀者前後翻找之苦,反而失去煮食的樂趣。
本書出版過程承蒙聯經出版公司主編林芳瑜女土協力綦多,芳瑜是逾三十年老友,交誼日久彌篤;本書從企劃、邀稿到簽約,芳瑜均親力親為,使我毋須為出版之事費心,乃能專注於書稿之撰寫。在製作編印期間,因芳瑜身體違和,陳逸華副總編輯明快安排接手編輯人選,使本書能順利製作編排,如期付梓,在此向逸華副總編輯深致謝意;並祝願芳瑜早占勿藥,平安健康。接手編輯製作的陳永芬主編,盡心竭力,各篇引言之掇英適切精要,版型設計素樸典雅,有別於通行食譜之華麗,呈顯曖曖內含光的文人氣息。閱讀視覺賞心悅目,適切體現本書食記之命意。因本書非全彩印刷,部分彩色頁之台數計算,倍於一般編輯,在此特向永芬主編致上最誠摰之謝意。涂豐恩總編輯的盛情雅意,使本書能在聯經出版,特此深致謝悃。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是我大學時代的恩師,提攜照顧逾四十載,師恩山高水長,永銘於心。
希望閱聽人可以在這些家常菜找到煮食的樂趣,煮一頓暖心暖胃的餐食。
母後三十年,謹以此書獻給在天上的姆媽劉桃妹女士。
吳鳴 二○二三年四月十五日於乙丁堂
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臺灣俗諺云:「食飯皇帝大。」生活裡還有什麼比飽餐一頓更重要的事呢!
美食家逯耀東教授常說可以吃得飽,也可以吃得好。吃得飽是解決基本民生問題,一包泡麵,一碗魯肉飯,一盤蛋炒飯,都可以填飽肚子。吃得好是藝術,山珍海味,鮑魚燕窩,口袋深度夠,銀兩足,愛怎麼吃就怎麼吃。諺云富貴三代方懂吃穿,良有以也。逯師父為飲食名家,是臺灣第一位在大學開設飲食文化史的學者,在前輩林語堂、唐魯孫、梁實秋的飲饌書寫之後,逯耀東教授的《祇剩下蛋炒飯》,有承先啟後之功,當代美食家朱...
目錄
【作者序】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卷一 前奏曲
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
鼎鑊甘如飴
必先利其器
竈邊一碗水,油鹽醬醋酒
冷凍櫃之必要
晾菜,理肉,清魚腹
煎魚起手勢
酒食二重奏,人生須盡歡
卷二 客家歌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用煮食懷念姆媽的味道
五月節,食粄粽
鳳梨炒豬肺
芥菜三吃
苦瓜的滋味
三隻竹籠床,做一頓晚餐
長輩贈食材,做梅干扣肉
正月節要吃客家鹹粄圓
老菜脯雞湯和京醬肉絲
客家天穿日,煮碗熗鍋麵
卷三 臺灣調
自己的一夜干自己曬
故鄉來的巴吉魯
乍暖還寒,煮一鍋阿嬤的白菜滷
煮筍且熬糜,一事兩勾當
水煮小芋頭,安頓我鄉愁
絲瓜大補帖
一鍋冬筍湯,幾多心頭爽
木鼈果雞湯,山珍配海味
烏魚季,各種吃
自己切鮪魚刺身,佐無沙茶砂鍋魚頭
卷四 唐山謠
豆瓣海吳郭加酒釀
神明變化粉絲煲
燒雞變奏曲
雞丁奏鳴曲
臘肉人人會炒,巧妙各出機杼
冬天就是要燉一鍋熱熱的湯
為兒子做晚餐
辣椒鑲肉好滋味
煮一鍋咖哩和紅燒牛肉
自己做菜飯佐鳳梨苦瓜雞
年年有魚分列式
煮一碗油豆腐細粉
嫩雞茄子煲
【作者序】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卷一 前奏曲
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
鼎鑊甘如飴
必先利其器
竈邊一碗水,油鹽醬醋酒
冷凍櫃之必要
晾菜,理肉,清魚腹
煎魚起手勢
酒食二重奏,人生須盡歡
卷二 客家歌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用煮食懷念姆媽的味道
五月節,食粄粽
鳳梨炒豬肺
芥菜三吃
苦瓜的滋味
三隻竹籠床,做一頓晚餐
長輩贈食材,做梅干扣肉
正月節要吃客家鹹粄圓
老菜脯雞湯和京醬肉絲
客家天穿日,煮碗熗鍋麵
卷三 臺灣調
自己的一夜干自己曬
故鄉來的巴吉...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