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成為光芒
除了邁向世俗的成功,人生還有另一種選擇──
本書的主角們,有台大畢業的高材生,也有前途看好的醫生、律師,
他們捨棄了高薪、優渥的生活、人人羨慕的地位與名聲,來到台灣的偏鄉,
把「愛」灑在這塊土地上。努力點亮靈魂裡的每一道微光。
我們常常聽到「愛台灣」,但怎樣才叫「愛台灣」呢?
這些人用行動與生命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台灣」!
----------✟----------
只要有愛,即使只有一塊錢,也可以做出美好的事。
──來自匈牙利的葉由根神父
自從2017年民視《台灣學堂》開播以來,盧牧師在節目中分享了七百多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從電視到podcast,感動了無數觀眾與聽眾的心。
在本書中,盧牧師講述一群為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無論是來自異鄉還是台灣本土,這群人本可擁有所謂「成功」的人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奉獻與分享的傳愛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職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愛、散播愛,為我們見證了「給得越多,生命就越豐富」的價值觀。
透過這些人的故事,可以看到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也能從中找到自己面對人生困境的支持與力量。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命是什麼樣子、選擇人生要往哪裡走;當你選擇看見他們的生命、進入他們的故事,你的人生就此改變,你可以選擇讓人生更寬廣、更豐盛,盈滿更多的愛。
盧牧師告訴我們,即使只有一點點的愛,也會使生命發出亮光。希望藉由這些動人的故事,帶領你一起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內涵。
【感淚推薦】
吳幸芳/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經理
陳永興/民報創辦人
黃富源/馬偕醫學院教授
劉振忠/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師
作者簡介: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並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曾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他主持過的節目眾多,包括:民視電視台《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創世記的故事》、《邁向十字架之路》、《耶穌門徒傳福音的腳跡》,i聽聽的podcast節目《盧俊義牧師講箴言》、《盧俊義牧師講路加福音耶穌的故事》、《盧俊義牧師講創世記》,以及信義廣播中心《奉獻生命之愛的這些人》。
目前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帶領七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感動好評】
他們不是知名歷史人物或政商名人,但也許是不知名的平凡,反倒倍感親切!或許他們的故事,可以為經常懷疑工作總在瞎忙、業績達標狂喜後仍感到落寞、努力工作認真生活,還是覺得並不踏實、有空虛感的朋友們一些光亮。
──吳幸芳,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經理、《今周刊》顧問
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卻都令人驚奇,都有共同的「愛」的訊息要傳達給我們。閱讀本書,我們受到的感動會激發出生存的勇氣、發揮生命的力量。
──陳永興,民報創辦人、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人的一生為上主所造,每樣事物在整體價值次序中,有著重要的位置。人的生命價值不在長短,而在於你做了什麼?這是30位不同宗教、不同國籍用自己的生命活出價值,在台灣的土地上傳遞愛、散播愛的故事。在今日多元價值觀的冷漠社會,有著如此熱忱的奉獻,實在太重要了,更值得我們學習 。
──劉振忠,天主教會高雄教區主教
盧牧師廣博群書,是不是往後還可以再寫《攏是為了愛》的第二集、第三集,感動更多的國人,讓大家更懂得珍惜故人為我們台灣所做的努力,而效法他們,人助自助,使我們美麗的家園更美、更安全。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名人推薦:【感動好評】
他們不是知名歷史人物或政商名人,但也許是不知名的平凡,反倒倍感親切!或許他們的故事,可以為經常懷疑工作總在瞎忙、業績達標狂喜後仍感到落寞、努力工作認真生活,還是覺得並不踏實、有空虛感的朋友們一些光亮。
──吳幸芳,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經理、《今周刊》顧問
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卻都令人驚奇,都有共同的「愛」的訊息要傳達給我們。閱讀本書,我們受到的感動會激發出生存的勇氣、發揮生命的力量。
──陳永興,民報創辦人、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人的一生為上主所造,每樣事物在整體價值次...
章節試閱
燃盡生命,只為守護奇美部落──江阿勇傳道
各位讀者一定無法相信,台灣銷售最多的報紙《自由時報》,會將山地部落中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傳道者的出殯儀式,用頭版半個版面的篇幅加以報導。但這卻是事實,時間是二○○八年五月十五日,標題是「牧師捨身守護部落,千人送別」。我想這大概是報紙媒體空前絕後的一次報導,因為今天已經很難再找到會被媒體記者和報社總編這樣看重的牧師或傳道者了。
本篇介紹的對象,是一位年僅三十五歲就因肝癌去世的傳道者,名叫江阿勇。他是長老教會的傳道師,還沒有封立為牧師。
江阿勇傳道是布農族人,原住民名字叫「Pima」,這名字的意思是「像馬一樣勇往直前」。從小到大,不論是讀書還是運動,他確實是像他父母給他取的名字一樣,只要決定了的事,一定是全力以赴,從不退怯。後來他去世時,部落裡有很多人想起他父母為他取的這個名字,果真很像他表現出來的傳道者樣式:為了傳福音,連命都拼了。
他是在一九七三年出生在花蓮縣萬榮鄉,這是個布農族人和阿美族人聚居一起的部落。出生在這種山區部落裡的年輕人,可以考上台大法律系,就可知道江阿勇傳道師確實是個很優秀的青年。從小學開始,他的課業成績就相當出色,高中畢業便以第一志願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當年他考上時,整個部落就好像中了彩券頭獎一樣地歡悅,因為他是部落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青年,而且還是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整個部落的人都以他為榮。很多人都深深期盼將來他可以成為部落裡第一個律師或司法官,但他沒有,他選擇了另一條路。
一九九七年,當他從台大法律系畢業時,他的同學中有很多人是出國繼續深造,也有許多同學選擇上研究所,另有一部分同學是到律師事務所實習,準備考律師。因為江阿勇傳道的課業相當優秀,可以申請到國外大學的獎學金,他的同學都以為他應該會出國念書。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前途真的非常可以期待,但江阿勇傳道在畢業前改變了主意。他放棄到國外進修,也沒有繼續上研究所,而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原鄉去教書,顯示了他真正的草根性。他先到崙山國小服務,後來又到馬遠國小當老師。
經過四年在國小教書的服務後,在二○○一年,他決定要獻身當傳道者。當他做了這個決定,且去投考長老教會在花蓮一所專門培育原住民傳道者的玉山神學院時,確實令他在台大的同學相當不解,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做出這種選擇,但他沒有多做解釋,只是帶著微笑面對每個人的疑問。後來,他考上了玉山神學院的神學研究所。
二○○五年六月,他完成了學業,畢業典禮那天,他的家人非常高興地來神學院參加他的畢業典禮。典禮結束之後,他和他的父母來向當時的副校長陳南州牧師道謝,因為陳牧師一直很鼓勵他,還替他申請外國神學院,準備送他出國進修。那天,陳牧師拿了一份資料給江阿勇傳道,是國外非常有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的入學簡章,只等著他填好表格、完成三年的傳道師工作後,就可以出國進修了。
長老教會的制度,是應屆畢業的傳道師必須在八月第一個禮拜日到教會去報到。因此,在同年八月第一個禮拜日,江阿勇傳道被派到位於瑞穗鄉布農中會「奇美長老教會」報到,開始他的傳道工作生涯,成了部落內老人兒童的保姆,照顧族人生活的大小問題。
第一個禮拜日的「震撼彈」
奇美長老教會的所在地是一個他完全陌生的部落,他不曾去過。他開著父親給他的「筒貢仔車」,照著打聽好的路徑往深山裡一直開過去,那條跟「九彎十八拐」有得拼的山路,連他這個年輕人都有點吃不消。同時他也知道,越是深山裡的部落,就越需要講母語,因此,他在車上也一直練習,想著當抵達教會的部落時,遇見人一定要用布農語問安。
奇美村真的很像一個世外桃源的村莊。剛進入村落,就看見很美的禮拜堂聳立在那裡,但禮拜堂的庭院卻是雜草叢生,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間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傳道人牧養的教會。他把車子開到禮拜堂大門口,把行李拿了下來,正準備開門時,卻發現大門鎖著,而且鎖還生鏽了,怎樣也打不開。整間禮拜堂看起來就好像是很久沒有聚會的樣子。
禮拜堂對面有一戶人家,知道新的傳道來了,特地準備了飲料端過來。這對夫婦是教會的執事,很不好意思地說:「不好意思,我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聚會了!」原因很清楚,因為沒有傳道人。
打開禮拜堂大門,很明顯有一層厚厚的灰塵堆積在所有的東西上,傳道者的宿舍裡也有一股濃濃的霉味。江阿勇傳道沒有埋怨,因為選擇傳道這條路是自己決定的,沒有人強迫。於是,他拿起掃把開始清潔禮拜堂,打開窗戶和宿舍的門窗。他很清楚一件事:第一個禮拜天,一定要讓信徒感覺到「新」的氣息和盼望。
禮拜天,江阿勇傳道起了個大早,再次巡視了整個禮拜堂的周圍環境──經過他打掃後,確實看起來很不一樣。依照他大學時代在台北聚會的經驗,禮拜日最早有兒童主日學、少年團契等聚會,不然至少也有清晨的祈禱會。但他等到快十點了,卻連一個小朋友也沒有,更談不上青少年。最後,他看見禮拜堂對面那對執事夫婦走過來,再來就是幾個上了年記的老人,姍姍來遲進入禮拜堂。
他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沒有青年人。他也知道原住民山區部落和偏鄉共同的景象,就是年輕人都到城市去打拼,留在山地原鄉部落的,不是老人就是年幼的孩子。但無論如何,這是禮拜日,大家要聽他講道,總不能讓大家第一次聽他講道就失望。
他事前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講道稿,還寫在電腦裡,一字一字地寫下來。可是整間禮拜堂,稀稀落落的不到十個人,有鋼琴,但有好幾個琴鍵已經壞了。沒有琴手,沒關係,江阿勇傳道自己會彈,因此,禮拜開始他就去彈琴,教大家吟唱聖詩,可是現場只有鋼琴和他唱歌的聲音,那些會友好像都不會唱的樣子。然後要講道了,他走到麥克風前,插頭有接電,卻沒有聲音,原來麥克風早就壞了。那位執事跟他說:「江傳道,那已經很久沒用,就不要用了。反正沒幾個人,就先將就一下,再來修理看看是否還能用。」
第一個禮拜天,就在這樣處處被潑冷水的情況下結束了。但他並沒有失望、氣餒,而是開始思考:我要怎樣帶領一個荒廢成這樣的教會。
從輔導孩子念書開始
他知道只倚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他需要上帝的聖靈力量幫助。他也知道他應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探訪會友,這樣才能認識他們,也才能多少聽他們說說看,來禮拜有什麼困難。教會的執事告訴他,會友早已不把來禮拜當作一回事了,因為他們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年輕人外出,老年人體力越來越差,想去山裡摘果實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要耕種了。
他聽了之後,知道只要有小孩就好辦事。因為他知道抓到小孩的心,就會抓住小孩的父母、特別是阿公阿媽的心。於是,他買了些可口的零食,然後找一兩個小朋友來,教他們唱詩歌,也跟著小朋友學他們在家裡跟阿公阿媽學的布農族母語。因為江阿勇傳道發現自己講的布農母語,有些阿公阿媽好像聽不太懂。
小孩子的傳播力非常強,剛開始只來了兩個小孩子,第二個禮拜就來了四個,接著每次都有新的小朋友跟著來。因為江阿勇傳道曾在國小教過書,知道怎樣幫助小朋友學習課業,所以來教會的小孩子在學校的成績都有明顯進步,導致有些家長還以為他在開補習班。學校的校長、老師聽到這件事也都感到相當驚奇,竟然有傳道者會給小孩子輔導課業。
有零食可吃,還可以讓成績進步,小孩子都很喜歡來教會找江阿勇傳道。就這樣,經過半年時間,透過小孩子的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對江阿勇傳道另眼相看。
越來越多小孩子來參加聚會、讀書,也跟著江阿勇傳道一起運動。他設計了許多不一樣的競賽,讓小孩充滿熱情,往往有小孩說要留下來跟他在一起。漸漸地,禮拜堂每天都打開,每天都有小孩子來。他們學會打掃禮拜堂四周環境,用這種方式來對江阿勇傳道表示謝意。因為跟小孩子的接觸很頻繁,江阿勇傳道也因此發現,除了自己的奇美部落,隔壁的部落也欠缺孩子可以閱讀的書籍。雖然他自己買了些童書,但都已經被大家翻到破損了。
有一次,他上台北參加一個特別的團契聚會,他就利用該次機會,分享他在山區所做的課業輔導工作,以及他所需要的幫助,就是請大家捐助童書。他萬萬沒有想到,上帝的聖靈真的感動了所有在場的會眾,除了有人答應定期捐款幫助他外,更有人聯繫童書出版社,有好幾家出版商一口氣捐了超過一萬本的書,用兩部大卡車載到這不到三百人的奇美部落。
那天的情景,真的開了村民的眼界。大家都把手邊的工作放下來,連剛生小孩的人也把孩子背在身上,一起來整理兩大卡車的書籍。江阿勇傳道馬上聯絡奇美國小以及鄰近村落小學的校長,然後最有趣的一幕發生了:校長們帶著全校師生到奇美教會,把書背回學校的圖書館。就這樣,四、五個村落的小學都有數以千計的書本可讀。
大家越來越信任江阿勇傳道,有的人找他幫忙聯絡到城市工作而失聯的孩子,每次他都使盡所有力量,設法找到。他在台大的同學有的已經當上司法官、律師,人脈很夠,都很願意幫助他,也不再笑他的選擇。村裡若有人的孩子在都會區工作,有了法律上的問題,都知道要找江傳道。有許多村民需要下山就醫,江阿勇傳道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至親一樣,一定馬上排除困難,用他那部老爺車當作救護專車,載他們下山到門諾醫院就醫。也有一些老人沒有低收入戶補助,法律系出身的江阿勇傳道就成了最佳的代辦跑腿員。
聽奇美部落的族人說,有一次颱風天,患肺結核的老人家半夜咳不停,江阿勇傳道冒著山區產業道路可能隨時會坍方的危險,在狂風暴雨中把老人家送到百公里外的花蓮門諾醫院急救,甚至還留在醫院照顧老人家。此外,他擔心老人家吃飯不正常,還會幫老人送餐,也為了籌措經費到處募款,忙得沒有自己的時間。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要準備申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的入學,他只想到一件事:要怎樣幫助村落的族人清楚知道,生命中要有上帝的保守,才不會孤獨。
活出生命的內涵
有一次有一群小孩在遊玩,卻發生爭吵,且吵的聲音相當大,江阿勇傳道聽了就趕緊跑過去。奇美部落是個布農族和阿美族共聚的部落,兩族的人常會因為某些看法的差異而產生摩擦,他因為是大家都認識的傳道者,常被請去協調兩邊糾紛。事情發生在大人身上,往往是田地的界線分不清楚,有時是東西損壞了互相指責。現在事情發生在兩個國中生的身上,讓他感到詫異。
有些小孩看見江阿勇傳道跑過去,也跟著跑去想看個究竟。這時他聽到有人喊道:「傳道來了,不要打了!」他一聽,就知道一定是阿美族和布農族的孩子打架了,因為同族的人不會打架。他衝進旁邊圍繞的人群裡,看見兩個國中生真的開打,且兩個都掛彩,衣服也撕破了。他就問他們為什麼要打架,有事可以好好說啊。兩個少年用凶惡的眼神看著對方,卻都不開口講話,倒是旁觀的一個孩子說,他們兩個都想要當吉他手,但吉他只有一支。
此時布農的少年大海才開口說,每次都是阿美的馬耀佔著吉他不放,在學校也是這樣,都會佔布農學生的便宜,現在也是他霸佔了吉他,不讓別人玩。馬耀聽了大海這樣控訴,很不高興,就說:「這個村落本來就是我們阿美族人在居住的,是你們布農人自己來跟我們住在一起,還說我們搶你們的。」大海一聽更生氣,想要衝過去打馬耀。江阿勇傳道看見馬耀一臉忿怒,準備要把衝過來的大海痛打一頓的樣子,就跟馬耀說:「你不要這樣說,不論是阿美或是布農,都應該好好相處在一起。因為你們的祖先原本就是好兄弟。」
這句話讓阿美族的馬耀和布農族的大海都不敢相信,但他們都相信江阿勇傳道從來不會說假話。在場所有的孩子都聚到江阿勇傳道的身邊,想要瞭解他們祖先的事。於是江阿勇傳道這樣說:
「很久很久以前,布農和阿美是一對好朋友,布農是哥哥,阿美是弟弟。他們住在一起過日子,一起喝酒慶祝節期,也一起收割農作物。他們也因為有不同的專長,便分開到不同的地方去開墾拓荒耕種。後來阿美變成活潑熱情的漁夫,布農變成內斂沉穩的獵人。但他們不管是去捕魚,或是狩獵,都會將所得到的跟彼此分享。在星光和月亮下,他們一起喝酒、分享所得到的。他們用同一支酒瓶喝酒,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沒有想到,當江阿勇傳道講完這故事後,在場的布農小孩和阿美小孩竟然把手伸到旁邊小孩的肩膀上,手勾著手圍繞成一圈,大家唱起村落裡最熟悉的歌曲,也是江阿勇傳道教他們唱的詩歌。這就是江阿勇傳道,被村裡所有的人尊崇著,大家都相信他傳講的信息,不只是小孩,連大人也都聽他的。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三年,也是江阿勇當傳道在這裡的最後一年,他必須寫工作報告,好準備牧師考試。就在二○○八年農曆過年後不久,他替會友申請補助款而到瑞穗鄉公所,被鄉公所的社工師看見他在咳嗽,咳到說不出話來。社工師端一杯熱開水給他,突然發現他咳出一口鮮血,社工師覺得不對勁,馬上要他去看醫生,半強迫地逼他去門諾醫院檢查。
這一檢查,才知道他的肝臟有很大的腫瘤,且指數相當高。這時,江阿勇傳道才發現自己病了。經過門諾醫院全院醫護人員的努力搶救,還是無法治癒他的肝癌。在二○○八年四月六日,他安息了,享年只有三十五歲。
同年五月十四日,在江阿勇傳道的家鄉馬遠村部落舉行告別式,部落老人家感念地說:「江傳道在部落服務只有短短三年,卻像有三十年那麼久!」參加告別禮拜的還有來自他牧養的奇美村的住民,村長說他們全村的人,不論老人或小孩全都來了。
此外,他故鄉馬遠村的居民也全部總動員。兩村的人口加起來不過五百人,現場卻湧入近千人送他最後一程。雖然告別禮拜不像一般公眾人物告別式那樣莊嚴隆重,但來自山間小部落的婦女、小孩頻頻拭淚,對他的不捨之情盡在其中。他生前就有寫下遺囑,要把大家為關心他而捐助給他的醫療費用,剩餘的全都捐出來,分別捐贈門諾醫院以及成立奇美村醫療基金,用於部落老人就醫接送的交通費。
江阿勇傳道的一生,就像我所說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出內涵」。他確實是這樣做到了。
給大家發紅包的外國天使──丁德貞修女
我曾講述過戴仁壽醫師的故事,他募款購買「樂生療養院」的土地,後來被日本政府徵收去當作收容痲瘋病人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很重要的人出力幫忙,其一就是芥菜種會的創辦人孫理蓮女士,特別是在一九四九年那年,樂生療養院幾乎每天都有院民絕望自殺的事件,甚至發生「暴動」,後來是因為孫理蓮女士的安撫,院民們才平靜下來。
而另外一位幫助很大的人,就是創辦屏東基督教醫院的挪威宣教師畢嘉士醫師。更正確地說,幫助樂生療養院的人還有好幾位,包括輔仁大學的谷寒松神父等一群人。本篇要介紹的,就是每個關心或去過樂生療養院的人應該都聽過的名字,也就是院民口中的「丁修女」──丁德貞修女(Sister Elviva Valentin Martin)。
丁德貞修女是在一九二二年出生於西班牙,十八歲就進入修會,二十歲許下「終生願」,然後受差派到中國的安徽省安績縣一所天主教的孤兒院服務。有趣的是,通常修女在孤兒院工作時,都會被孤兒們稱為「姆姆」,但丁修女卻被稱為「大姊姊」,這是非常特別的。而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她太年輕,孤兒們認為叫她「姆姆」會太老。丁修女那一口流利的華語就是在那時候學來的。
到了一九五一年,所有外國宣教師都因為共產黨的驅逐而必須離開。丁修女想到孤兒院的孩童將會失去依靠,原本不想離開。後來是因為信徒們都知道她愛孤兒院的孤兒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信徒們便做了一件很令人感動的事:大家認養了孤兒院裡所有的孩子。當每個孤兒都被領養回去之後,丁修女才在信徒的苦勸之下,離開中國回西班牙。
一九五三年,丁德貞修女被西班牙差會派來台灣。初來台灣時,她是在竹東地區開始傳福音的工作,只一年的時間,她在一九五四年被調派到位於台北青田街「耶穌孝女會」的修院服務,工作就是我們一般看見最普通的工作:看守門房、接電話、打掃清潔的工作……等等。
每天做完這些固定的工作,下午過後,她就會跟著其他修女去探訪鄰近窮困的家庭。這樣的探訪不曾間斷過,而且只要看見訪視的家庭有生活物品的欠缺,丁德貞修女一定會很快設法送過去。她的貼心與愛心,溫暖了許多窮困的人家。
有愛,就不辛苦!
原本「耶穌孝女會」是專注投入教育工作,和醫療工作無關,但丁修女聽到了關於樂生療養院的故事之後,就在一九六二年開始到「樂生療養院」為痲瘋病人服務。
由於痲瘋病患的四肢皮膚常有壞死、潰爛的情況,病患的日常生活時常需要他人協助;丁修女每禮拜至少兩天到樂生幫忙病患洗澡、擦背。有時,病患傷口發出陣陣難聞的氣味,令人忍不住掩鼻而逃;但丁修女怕傷了病患的心,連口罩、手套都不戴,而她徒手為病患們擦拭身體時,總不忘與他們閒話家常、說笑話解悶,還為他們準備乾淨的衣裳。
洗完澡,換上衣服,丁修女總不忘鼓勵病患:「好漂亮呀!」也因為這樣,樂生療養院的院民都會說:「能讓丁修女來替我們洗澡,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和福氣!」由此可以看出,丁德貞修女在院民心目中那種無法取代的「愛」的形象。
就這樣,從一九六二年開始,直到年老八十歲時,丁修女都沒有停止過她和上帝的約定,固定每禮拜至少有兩次去樂生療養院,為痛苦的病人洗澡。
有人很難理解,她都已經八十歲了,還是照樣去替樂生療養院的院民洗澡,為什麼能這樣堅持而不停止,也沒有任何改變? 已經年邁的丁修女用很堅定的語氣回答說:「有愛,就不辛苦!」她說,從孩提時代她就很清楚自己此生的使命,她的媽媽常不瞭解:為什麼出門時乾乾淨淨的孩子,回家時總是搞得滿身塵土? 原來,她是跑去幫窮苦人家拾穗和挑揀可以吃的廢棄蔬菜去了! 她說,在為別人做這些事時,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專注和滿心歡喜。
丁德貞修女士固定每週三、日都會去為院民洗澡、做清潔的工作,一直是風雨無阻,因此,即使有些院民是雙眼幾近全盲,或完全看不見,但只要丁修女一走進來,他們都能很快分辨出來,還會和丁修女撒嬌。他們這樣告訴訪客:「丁修女在的時候,從空氣都聞得出快樂的味道!」
有件很暖心的事,就是丁德貞修女很清楚台灣人過農曆年的習俗,因此,每當農曆年來到,丁修女會特地到樂生療養院去發紅包給大家,也因為這樣,院民們都會高興得像小孩子一般,直嚷著:「外國天使也會發紅包喔!」而在聖誕節的時候,她會特地為院民加菜。其實,在樂生療養院的院民心中,認為丁德貞修女是一百分的「天使」。他們認為,若不是上帝和她同在,不可能有人會這麼長久且固定地為他們這種人見人怕的痲瘋病人洗澡。
每當丁德貞修女前去探望,痲瘋病人也常會向她哭訴心中的悲苦和不平。這種時候,丁修女會抱著他們,拍拍他們的背,並且安慰他們說:「別忘了:有人比我們更不幸,而不管遭遇到什麼事,不要忘記,天主愛你!」對這些被社會遺忘的痲瘋病人來說,丁修女的臂彎就像是他們的天堂一般,讓他們覺得安穩。丁修女更像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有不少院民就是經由她而體驗到上帝的愛。
院民們的請願
從日本統治時代,就一直有痲瘋病人從台灣各地被強制轉送到樂生療養院,與外界隔離開來,一生的日子就在樂生療養院中度過。有些院民因此凋謝死亡,更多人是被家人遺忘,甚至是被徹底遺棄。這些人在走到生命盡頭時,常會更感孤單,但他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丁修女就是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親人、摯友。」
每當遇到有院民即將臨終,丁修女都會特地趕去安慰、禱告,和祝福。因為和這些痲瘋病人相處甚久,也會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每當為臨終病人祝福之後,她心中也會非常不捨、難過。但她知道,脫離這痲瘋病肉體的羈絆,這些人才能重獲自由。因為這樣,她總是鼓勵院民:「讓我們含笑告別吧!」
二○○二年,也就是丁德貞修女八十歲生日的時候,樂生療養院的院民們為丁修女慶祝八十大壽。當大家唱完生日快樂歌、吹完蠟燭後,院民突然說要向丁修女「請願」,他們說不忍心再讓體力漸衰、已經八十高齡的丁修女再為他們洗澡了,所以他們要從丁修女這項奉獻裡「畢業」了,但是不准她「退休」,他們要丁修女還是得定期來樂生報到,而且一週兩天都不能少! 院民們的這份心意,讓丁修女和在場慶生的所有人都感動不已。
二○○五年,樂生療養院特意用「樂生大團體」名義,推薦非醫療背景出身、但比醫療在他們身上發揮更好療效的丁修女角逐「醫療奉獻獎」。而行政院衛生署(即現今的「衛福部」)也是第一次接受這種非醫療工作者,表示給予高度肯定,頒發「醫療奉獻獎」給丁德貞修女。當時她一再謙讓,說自己「很不配」、「我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我是修女」,但大家用盡各種理由,終於說服她接受,於是她在領獎時說了這樣的話:「我真的很愛他們,我也知道他們愛我!」
一直到二○○七年,也就是丁修女八十五歲時,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緊繃而無法彎曲的肌肉慢慢地迫使她無法伸直身軀,也因為動作明顯遲緩,逼得她不能再去樂生療養院。
其實,丁德貞修女還有一件甚少被媒體提起的事,就是在一九六五年,當「耶穌孝女會」的修院房舍改建成大樓後,開放給台大、師大、淡江等大學的女學生住宿,一直到二○○○年這段長達三十五年的時間裡,丁修女都負責該大樓的管理事務,也因為她喜歡和學生相處,成為這些住宿女學生們最信任的「監護人」。她有一雙靈巧的雙手,經常親自做衣服送給女學生當作生日禮物,學生們要去約會時,更喜愛找她作為諮詢對象,若是感情出狀況,也都會去找她。因此,有學生說:「丁修女比較像我們的媽媽。」
丁德貞修女的愛,綿長而細緻,滋潤了每個受到她幫助的人的心靈,這樣的美好榜樣也會永遠留在大家心中。
燃盡生命,只為守護奇美部落──江阿勇傳道
各位讀者一定無法相信,台灣銷售最多的報紙《自由時報》,會將山地部落中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傳道者的出殯儀式,用頭版半個版面的篇幅加以報導。但這卻是事實,時間是二○○八年五月十五日,標題是「牧師捨身守護部落,千人送別」。我想這大概是報紙媒體空前絕後的一次報導,因為今天已經很難再找到會被媒體記者和報社總編這樣看重的牧師或傳道者了。
本篇介紹的對象,是一位年僅三十五歲就因肝癌去世的傳道者,名叫江阿勇。他是長老教會的傳道師,還沒有封立為牧師。
江阿勇傳道是布農族...
目錄
專文推薦 三十種愛的答案/吳幸芳
專文推薦 傳達愛的訊息/陳永興
專文推薦 台灣多麼有幸能得到這些「心中有愛的善人」之眷顧/賴其萬
作者序 有愛,才有生命的契機
01 燃盡生命,只為守護奇美部落──江阿勇傳道
02 台東孩子們永遠的龍爸爸──龍樂德醫師
03 用火熱的心培育原住民女性──吳甦樂修女
04 為花蓮鄉親付出四十年的愛──薄柔纜醫師
05 傾全力牧養台東,奉獻到最後──魏主安神父
06 送愛給嘉義的殘障孩子們──滿詠萱修女
07 點亮人們心靈的盲人之光──廖旺宣教師
08 屏東人最感念的挪威阿公──傅德蘭醫師
09 走遍山區,用生命愛護布農族──賈斯德神父
10 千里來台,與被歧視的病人相遇──林惠仁修女
11 台灣鄉土歌謠的重要推手──許石老師
12 每個身心障礙者,都是我的天使──蒲敏道神父
13 帶領夫妻修復關係的生物學家──歐保羅教授
14 延續父母對彰化鄉親的深切之愛──細漢蘭醫師
15 為兩萬人接生的魚池鄉之母──王林添汝助產士
16 讓孤苦無依的孩子有一個家──高甘霖牧師
17 台中大肚山上的傳奇人物──亨德教授
18 為新竹孩子建立愛的樂園──葉由根神父
19 深受坪林鄉民愛戴的護理阿姨──蔡巧護理師
20 給大家發紅包的外國天使──丁德貞修女
21 台灣第一位防疫先鋒──陳翠玉教授
22 用愛勝過殺父之仇的典範──井上伊之助醫師
23 用生命疼惜智能障礙的孩子──裴嘉妮修女
24 竭盡畢生心力,寫出台灣的歌──蕭泰然老師
25 九十歲高齡仍想去蘭嶼服務──林蔡娩藥師
26 馬祖人心中的媽祖化身──石仁愛修女
27 感動麥克阿瑟將軍的傳道者──郭馬西牧師
28 拯救無數生命的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教授
29 獻給澎湖半個世紀的愛──何義士修士
30 將舞蹈種子布滿台灣的土地──蔡瑞月女士
專文推薦 三十種愛的答案/吳幸芳
專文推薦 傳達愛的訊息/陳永興
專文推薦 台灣多麼有幸能得到這些「心中有愛的善人」之眷顧/賴其萬
作者序 有愛,才有生命的契機
01 燃盡生命,只為守護奇美部落──江阿勇傳道
02 台東孩子們永遠的龍爸爸──龍樂德醫師
03 用火熱的心培育原住民女性──吳甦樂修女
04 為花蓮鄉親付出四十年的愛──薄柔纜醫師
05 傾全力牧養台東,奉獻到最後──魏主安神父
06 送愛給嘉義的殘障孩子們──滿詠萱修女
07 點亮人們心靈的盲人之光──廖旺宣教師
08 屏東人最感念的挪威阿公──傅德蘭醫師...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