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射後可回收──馬斯克辦到了,還將火箭回收船取名「我還愛著你」。
◎將特斯拉送上太空的影片,引爆熱議。他卻只在車子儀表板寫「免驚」。
◎他曾說,火星殖民可在10年內展開;但前提得是:「你準備好要死了嗎!」
◎如果你對他的創新嗤之以鼻,他會狠嗆你:「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他就是被眾多科學、太空實驗室評為
「經常挑戰科學的男人」,伊隆.馬斯克。
作者奧利維耶.拉斯卡是法國科普期刊《科學與未來》主編,
身為科技記者,這幾年來他參與了非常多的「馬斯克現象」。
一開始他很不想當一回事,
更討厭馬斯克根本不懂科學(從沒發表任何相關論文)還愛嗆人。
像是放話給貝佐斯、老要跟普丁單挑。
但隨著SpaceX、特斯拉、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的陸續誕生,
他決定從科學角度解讀這位企業家在太空、交通、醫學甚至金融領域的挑戰,
有哪些創新值得期待?哪些創新目前技術也許只是發夢,但以後呢?
也許結果就如同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火箭專家,對馬斯克的評論:
「他說到做到。只不過從來沒有在宣布的期限內」。
◎發展低成本的新太空產業,他要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
太空產業如何「低成本」?馬斯克說,讓成本最高的火箭可重複使用。
科學家馬上吐槽:「火箭材料禁不起重返地球大氣層的高溫。」
但在這位挑戰科學的男人眼中,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他選用沒人想過的不鏽鋼──更耐熱又省錢,成功讓火箭得以回收。
移民火星呢?科學家:「那裡沒有水、還有沙塵暴、日夜溫差100度。」
實際在那裡生活,可能比疫情封城更痛苦,因為你只能活在密閉洞穴中。
那麼,馬斯克為什麼堅持要離開地球?去火星的真正目的是?未來可能實現嗎?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不可行?他嗆:「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充飽一次電能跑多久?全世界的鋰電池根本不夠;
自動駕駛安全嗎?萬一發生事故,選擇撞牆還是撞人?這是科學家的最大質疑。
馬斯克如何挑戰?他正在挖地下隧道,讓特斯拉能在更安全的環境行駛;
還有超迴路列車──乘客會坐在膠囊內移動,比高鐵還快!
◎腦機介面的誕生──與人工智慧共生
馬斯克利用「三隻小豬」做實驗,將晶片放入大腦皮質層,
調整腦波治療失智、癲癇,癱瘓者甚至能透過意念操作輪椅。
不過,他的目標只在於醫療嗎?這麼想讀取人們腦中的訊息,目的是?
萬一國家說這行為不人道,不能同意?
那就想像一下:美國總統伊隆.馬斯克,他可能會投入選舉!
短短幾年內,馬斯克跨足太空、網路、交通、媒體、醫療、人工智慧,
還插手了金融業──用比特幣買特斯拉,他是認真的嗎?
殖民火星、全自動駕駛、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虛擬貨幣……
在科學家眼中,哪些「馬斯克現象」未來會成真?
作者簡介:
奧利維耶.拉斯卡(Olivier Lascar)
專業工程師出身,目前是科普期刊《科學與未來》(Sciences et Avenir)數位版主編、法國文化電臺《科學方法》(Méthode scientifique)專欄作家。曾任法國《青少年科學》(Sciences et vie Junior)雜誌和科學電視節目《E=M6》的作家。
譯者簡介:
黃明玲
專職法文譯者,譯有《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整形檯上的人生》(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交流信箱:freveline@hot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曲博科技教室YouTube頻道創辦人、臺大電機博士/曲建仲
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孫維新
名人推薦:曲博科技教室YouTube頻道創辦人、臺大電機博士/曲建仲
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孫維新
章節試閱
新太空,私人企業也能航向宇宙
2015年12月21日,SpaceX 的第一節火箭首次成功返回地面。第一節火箭才剛著陸,第二節火箭已完美的將美國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的11顆衛星送入軌道。為了實現這項壯舉經過了多次測試;在同年的1月和4月,兩次回收第一節火箭的測試都以失敗告終,火箭體的金屬板因爆炸瓦解成大量碎片。而接下來的測試,也就是2016年1月……再度失敗!
測試再測試,回收火箭測試從此變成了例行工作。馬斯克隨後使用浮在海面上的大型無人航太著陸船,作為火箭的回收平臺,增加了幾分趣味。位於佛羅里達州沿岸,距離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場1,200公里處的大西洋上,分別命名為「我當然還愛著你」和「請閱讀說明書」兩座海上著陸平臺的建造過程,同樣遭遇過一些挫折,最後才順利勝任此例行性任務。
可回收再利用的火箭,它的命運就是……不斷重複被使用。而且,在第二次飛行後,還要讓火箭再度著陸(馬斯克希望重複使用至少10次)。這項任務直到2017年3月30日發射了SES-10衛星後,才順利達成。
環球衛星公司(SES S.A)的技術長馬丁.哈利威爾(Martin Halliwell),當時在新聞稿中宣布:「在2013年成為與SpaceX合作發射的第一家商業衛星運營商之後,我們很高興也成為第一家使用SpaceX經過飛行驗證的火箭,執行發射任務的客戶。」
在此順便提醒用字要恰當:千萬不要說成「二手火箭」,而是「經過飛行驗證的火箭」!事實上,該次任務的火箭順利再度著陸,也因此成為第一枚從太空返回地球兩次的火箭。
選用不鏽鋼:堅固、耐熱,又省錢
星艦的飛行之美主要在於其閃亮外觀,前面提過它是用不鏽鋼建造的。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選擇。現今的運載火箭,多採用鋁或甚至碳纖維設計。然而,不鏽鋼並非貿然的決定:「我們在阿麗亞娜1號、2號、3號和4號的第一節火箭已經使用了不鏽鋼」,博納爾評論道:「不過阿麗亞娜5號和6號,以及美國太空總署的新款重型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仍採用鋁製。」
為何做此改變?那是因為鋁比鋼輕得多;起飛將會變得更容易。這種「輕」的特點,變得有可能使用更厚的鋁板,因為等重的鋼板會薄很多,約半毫米左右。然而,製造這種薄得像捲菸紙的板材非常困難,他繼續說:「焊接問題很複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技術門檻』。」
但這種說法越來越不成立,因為近年焊接的工藝已大為進步。再加上鋼的強度也勝過鋁,所以鋼再度恢復優勢。博納爾解釋:「在裝載時,雖然鋁比鋼輕3倍,但容量也少了3倍。」
對星艦這類可回收的運載火箭而言,鋼擁有一項珍貴特性:星艦從太空返回地球時,必須穿越地球大氣層;由於與大氣摩擦,重新進入軌道時會產生極高溫度。
在此情況下,鋼的特性很具吸引力,因為它可以忍受高達攝氏1,300度,甚至1,400度的高溫。而鋁到了攝氏500度,早已像棉花糖般熔化了。
不過,馬斯克決定使用鋼建造星艦,同時也因為成本更低。最初他選擇301合金。到了2020年3月9日,他在會議上說明這項材質在1950年代就廣為人知,現在應該可以找到更吸引人的鋼材。
幾天後,他便在推特上宣布選用更耐低溫的304鋼材。不過這項選擇也只是暫時的,馬斯克表示 SpaceX 將「可能在今年年底前」,改用由他的工程師團隊研發合成的一種不鏽鋼。我們敢說這項新鋼材的使用,無疑將與特斯拉工廠共享,馬斯克協同增效的能耐足可稱冠。
超級工廠,機器之間會互相溝通
隨著發展規模擴大,原物料短缺成了特斯拉開始擔憂的問題。他們意識到,全球的電池製造商都無法充分供應其電動汽車的需求。特斯拉在官網上指出:「要達到年產五十萬輛電動汽車,特斯拉可能需要全世界鋰電池的全部產量。」
那麼,馬斯克如何解決呢?答案是: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它是一座巨大的工業基地,他稱之為「超級工廠」(giga factory)。該計畫於2014年啟動,在內華達州建造了18萬平方公尺的巨大生產基地,相當於寬180公尺、長1公里的面積!
隨著鋰電池來臨,我們可以觀察到馬斯克真的發明了一種新的做事方法。他的超級工廠以數位化製造過程為特色,且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標準。
這意味著什麼呢?想知道這一點,就必須看看電池超級工廠內部運作的情況。當中有非常多的步驟透過邏輯相互連結,並以穩定的速度進行……。
首先將銅箔和鋁箔放置在大型滾筒下運轉的輸送帶上(類似於印刷機)。然後在這些箔片上塗上墨水,這是一種由黑色粉末(陽極和陰極的活性材料)和溶劑混合而成的墨水,由此形成了電極板。
接著,零件會滑動通過一個非常巨大的烤箱(有一百公尺長),這是為了讓組件高速乾燥。經此步驟後,電極板會被「輾壓整平」(就像用擀麵棍擀平那樣)、裁切成合適的尺寸,並使用分揀機堆疊(類似於分鈔機將紙鈔分類並分開疊放)。
最後,將這些「千層派」用一種類似於咖啡包的鋁塑模封裝。一個電池體就完成了,剩下就是注入電解質。接下來,它必須進入電的形成階段,一系列大量的電荷和放電,目的是要使電池儲存能量。
整個過程很長,在過程中還可能發生很多風險。想像在一開始的塗層階段,一粒灰塵正好掉落在電池組件之間。即使灰塵微粒小到難以察覺,但最後,它的存在會導致電的形成階段出現問題。
電池將因此充電太快或較慢,造成短路現象……只要稍有故障,工程師都必須從問題的發生點,仔細檢查所有製成的電池。
數位化工廠的發展將更進一步,現在稱作工業4.0,即機器之間直接相互對話,而不是將訊息發送到伺服器。再加上人工智慧技術,便可即時分析所有數據。
因此,在灰塵落入正在製造的電池時,各種傳感器會偵測到這粒灰塵,並立即發出警報。於是發生問題的範圍得以限制並避免擴大。此時工程師們可以決定在被汙染的電池上標記大紅點,或者決定將它報廢。無論任何情況,一旦偵測到問題,都能立即反應。
第五種交通方式,超迴路列車
馬斯克是位魔術師。他有一種讓自己看起來像發明了一切的技巧。就拿「超迴路列車」(Hyperloop)來說,這是關於超高速列車的計畫;此列車會在低壓管道中行駛,可以跑得跟飛機一樣快!
自從馬斯克在2013年發表一份57頁的白皮書,提出超迴路列車的概念後,這個名詞就與他緊密相連。這位億萬富翁勾勒出超迴路列車的未來願景,即成為繼火車、飛機、汽車和船之後的「第5種交通方式」。
這個概念是列車的乘客會坐在一種實際上懸浮的「膠囊運輸艙」內,這種膠囊運輸艙安裝於高架橋上的巨大套管裡,管道彼此連接成網。這些列車也沒有輪子,它們與這些類似巨大油管的套管內部,沒有任何接觸點。
由於沒有摩擦力,使得列車耗損能量極低(沒有摩擦的損耗消散)。該列車配備了電動馬達,並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在基礎設施上裝置太陽能板。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既環保又快速的交通方式:35分鐘內即可從洛杉磯抵達舊金山(約382英里),換作開車需要大約6小時。
建立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技術基礎,這就是超迴路列車所作出的承諾。然而,在馬斯克於2013年提出此計畫之前,真空套管中移動的高速列車計畫早已存在。
這個想法最初源於科幻小說,正如這位億萬富翁慣用的創意發想來源。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在1889年的短篇小說《在二十九世紀或2889年,一位美國記者的日常》(Au xxixe siècle ou la journée d’un journaliste américain en 2889)中,提到過類似的發明。
事實上,還有其他先驅者也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研究過這個主題。例如1990年代,美國小型公司ET3已經申請了幾項關於真空管道中的膠囊運輸艙專利;千禧年之初,瑞士地鐵(Swissmetro)也曾探索過這個想法,但最終敗給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當然,除了交通運輸界的專業人士,多數人仍對這項發明很陌生。因此,馬斯克的真正貢獻是:讓這種「第五種運輸方式」引起全世界注意。同時這也是向大眾誇耀自己的大好機會,多數人仍然相信,超迴路列車是馬斯克的天才點子!
地上無法解決,只好挖一條「地下高速公路」
公共交通的話題,始終與 SpaceX 和特斯拉的老闆連結在一起。事實上,他還擴增了一家新公司專門挖隧道!這將使開車的人,能夠避開擁擠道路和地面上擁堵的車流。
這家「無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是他在2016年12月發了一條推文後誕生的,這條推文也是他諸多有名的推文之一,他寫道:「交通堵塞讓我超不爽。我要製造一臺隧道挖掘機,開始挖隧道。」
於是,2017年2月,他的第一臺隧道挖掘機於 SpaceX 所在地洛杉磯霍桑市(Hawthorne)開始按計畫鑽探地底。不過其中涉及了私有土地,馬斯克竟然可以未經許可逕行開挖。
因為對許多人來說,管道和隧道似乎相差不遠,而且馬斯克挖掘的地道也被稱為「迴路」(loop),從字面上很容易和「超迴路列車」(Hyperloop)混淆。然而,這兩個項目沒有關聯。
無聊公司鑽的地洞,並非為了安裝地下真空管道供超迴路列車行駛,而是為了建造能使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以高達240公里時速行駛的地下道。也就是讓特斯拉在地下行駛!對該公司來說:「這更像是地下高速公路,而不是地鐵。」
這位億萬富翁深信,有了無聊公司的技術,以及自己研發的隧道挖掘機,其挖掘速度比會最強的競爭對手「快15倍」。不過專家們對此抱持懷疑。
洛杉磯的地下隧道計畫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要確認這點,必須先進行精密研究;這類大型工程受到《加州環境品質法》(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Quality Act)監管,研究工作必定需要花上一段時間。
洛杉磯地鐵創新辦公室的前負責人喬舒亞.尚克(Joshua Schank)於2017年指出:「要優先考慮的不是技術,而是環境問題,」接著又說:「你可以擁有最快的隧道挖掘機和最好的交通工具,但這一切都不會影響政策或環境。」
一如既往,外界的批評並沒有阻止馬斯克。他們開始抽水並繼續往地下挖。在拉斯維加斯,馬斯克的無聊公司還建造了一條不到3公里的地下高速隧道,這條「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迴路」(loop LVCC)連接了特斯拉汽車行駛的3個站點,且車內配備了司機。
在2022年消費電子展(CES)期間,這條迴路搭載的乘客,據無聊公司宣稱:「每天乘客人數約14,000至17,000人,平均旅程時間不到2分鐘,平均候車時間不到15秒。」
新太空,私人企業也能航向宇宙
2015年12月21日,SpaceX 的第一節火箭首次成功返回地面。第一節火箭才剛著陸,第二節火箭已完美的將美國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的11顆衛星送入軌道。為了實現這項壯舉經過了多次測試;在同年的1月和4月,兩次回收第一節火箭的測試都以失敗告終,火箭體的金屬板因爆炸瓦解成大量碎片。而接下來的測試,也就是2016年1月……再度失敗!
測試再測試,回收火箭測試從此變成了例行工作。馬斯克隨後使用浮在海面上的大型無人航太著陸船,作為火箭的回收平臺,增加了幾分趣味。位於佛羅里達州沿岸,距離卡納維...
推薦序
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他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
曲博科技教室YouTube頻道創辦人/臺大電機博士曲建仲
近年來科技突飛猛進,馬斯克絕對是引領改革的前端風向者。他的膽識跟嘗試,造就許多不同領域的突破──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第一款熱賣的電動車;Neuralink讓神經科學有重大創新;SpaceX徹底改變航太工業;Starlink計畫改善全球網路通訊……。
沒有人會否認馬斯克對於科技產業的貢獻,但是在他的創業生涯中,也有許多爭議。「特斯拉如果只靠純視覺,沒辦法做到Level 5全自動駕駛!」記得當時我在「曲博科技教室」YouTube頻道上很肯定的跟大家預告。從2016年開始,馬斯克就不只一次強調特斯拉不需要光達,也不需要雷達,只需要影像感測器,靠純視覺就能做到Level 5等級的全自動駕駛,結果2022年特斯拉就宣布將在未來車款上重新使用雷達系統。
當初跟大家預告時,很多馬斯克粉絲在影片下方跟我爭論,表示特斯拉有三個眼睛(影像感測器)跟人工智慧晶片,而人只有兩個眼睛跟大腦,為什麼特斯拉不能全自動駕駛?
我說當然不能,由於以前在外商公司正是專門做視覺數位訊號處理相關產品,所以我非常清楚其中的限制跟盲點,也因此特別拍一部影片深入介紹全自駕的條件,並一一釐清網友的問題。
我更擔心的是,馬斯克為了炒作話題、說服投資人,把「輔助駕駛」(driving assistant)命名為「自動駕駛」(autopilot),甚至創造「完全自動駕駛」(FSD:Full Self Driving)的新名詞。
然而,他回頭卻對監管單位加州車輛管理局說,我們只是「Level 2」的「輔助駕駛」,卻沒想過,或是有想過但是不在意,一般消費者未必熟悉新科技的限制,看到「自動駕駛」這種字眼,以為它真的會自己開車。
這樣的錯誤認知,可能讓消費者受到生命威脅。
此外,「金融科技」(FinTech)讓很多人誤以為是金融業者利用科技提供創新服務,事實上是科技業者想要提供金融服務,搶食傳統金融市場。而其中有一群聰明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魚目混珠,創造一堆專有名詞唬弄大家,美其名說是「金融創新」,但實質就是「炒作圈錢」。
沒錯,那就是「加密貨幣」!
馬斯克除了個人購買比特幣,特斯拉和SpaceX也持有大量比特幣,他只需要在網路上發一篇貼文,加密貨幣的價格就可能暴漲暴跌。除了像作者所說,對馬斯克來講其實就是「好玩」;若還一邊抬轎加密貨幣,一邊宣傳比特幣發展對綠能產業有加速作用等似是而非的言論,這樣對社會環境不太好。我只想說,企業家應該還是要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吧!
當馬斯克用夢想和探索作為媒介,去塑造形象及世界藍圖時;當馬斯克讓地球跟火星的距離又靠近了一點時;當馬斯克的粉絲跟媒體稱讚他是「超級天才」時,我們或許可以好好思考,馬斯克有哪些技術是真正的創新?哪個部分是誇大唬人?哪些問題是被忽略的?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馬斯克則融合了三個身分,他的確是近代歷史上少有的「夢想家」,他過去所做的一切確實正在改變世界,而這些正是本書想要告訴你的事!
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他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
曲博科技教室YouTube頻道創辦人/臺大電機博士曲建仲
近年來科技突飛猛進,馬斯克絕對是引領改革的前端風向者。他的膽識跟嘗試,造就許多不同領域的突破──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第一款熱賣的電動車;Neuralink讓神經科學有重大創新;SpaceX徹底改變航太工業;Starlink計畫改善全球網路通訊……。
沒有人會否認馬斯克對於科技產業的貢獻,但是在他的創業生涯中,也有許多爭議。「特斯拉如果只靠純視覺,沒辦法做到Level 5全自動駕駛!」記得當時我在「曲博科技教室」YouTub...
作者序
前言
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讚揚著這位企業家的膽識,他的 SpaceX 徹底改變了航太工業,特斯拉全面革新汽車產業;不過他的半自動駕駛汽車,比起鋼鐵人的盔甲還稍微差了些。儘管如此,馬斯克骨子裡是個理工宅男,他也大方承認在審視自己的工業帝國時,腦海中浮現的是漫威(Marvel)人物。而現在透過電影中由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角色,他終於與漫威人物相遇。
十多年後,這場歡樂派對蒙上了一層陰影。雖然馬斯克仍是媒體、電影製作人的焦點,但情況逐漸變了調。他的工業、技術和金融狀況開始令人擔憂。
2021年12月,網飛(Netflix)推出亞當.麥凱 (Adam McKay) 編導的《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暗諷人們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鴕鳥心態;戲中談論的不僅是氣候,而是一顆正衝向地球的彗星。
電影中的兩位天文學家(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飾演)向大家預先發布消息,他們大聲疾呼並提出警告。但沒人當一回事。
新聞媒體和政治人物漠不關心──直到從天而降的威脅擺在眼前。彗星終於進入地球的可視範圍,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是執行摧毀任務。人類原本可以得救的……要不是那個掌握權勢的企業家彼得.伊舍維爾(Peter Isherwell,馬克.勞倫斯〔Mark Rylance〕飾)從中插手。
這位科技巨頭採用類似於賈伯斯(Steve Jobs)在蘋果發表會的「Keynotes」簡報介面,營造虛幻的視覺效果向粉絲談話。不過,這個反派角色讓人聯想的倒不是蘋果公司的已故執行長,而是馬斯克。
彼得經營一家私人太空公司,對他的公司來說,彗星可以帶來可觀利潤(其中蘊藏電池所需的稀有礦物)。這個可惡的傢伙使美國太空總署正在進行的計畫突然喊停,改為執行他自己的太空任務。
彼得的計畫內容技術含量相當高,他打算先取出彗星的稀土金屬,然後再將彗星摧毀成無數顆不至於造成損害的小碎石;聽起來酷斃了!「但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有相關科學論文發表嗎?」天文學家藍道.明迪(Randall Mindy,李奧納多飾)問道。
明迪提到的「科學論文發表」,就是研究人員按照嚴格程序撰寫的文章,經同儕審核(peer reviewing,即由其他科學家校對審閱),以驗證論文品質是否具有效力。這些文章傳播了研究成果,構成學術思想的脈動:或許提出的學說本身還有改進空間,但仍然重要……。劇中影射馬斯克的角色彼得並未遵照這個原則,令天文學家明迪大感失望的說:「好,我都明白了,你們這些人,你們就是恐龍!」
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波爾多天文物理實驗室」研究主任的天文學家弗蘭克.賽勒西斯(Franck Selsis)說:「此幕讓我相當有共鳴。」這個場景指出了馬斯克做事方法的主要特徵之一。那就是濫用不同的科學方法。
這位SpaceX、特斯拉和Neuralink的操盤手,就像他在《千萬別抬頭》中的化身一樣。賽勒西斯接著說:「因為擁有豐富的資源,馬斯克網羅了專業領域中最好的研究人員,但從來沒有真正公開發表過任何研究成果提供『同儕評閱』,因此沒有人真正知道他到底在做什麼,這讓他更加肆無忌憚。」
電影最後結局是一切同歸於盡。而在現實世界中,馬斯克塑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這本書不是一般的傳記,而是試圖深入探索這位媒體焦點人物與科學維持的關係,解讀這位企業家在太空、交通、醫學甚至金融領域,具體實現的成果──畢竟,他現在也在加密貨幣領域呼風喚雨。
這位全能企業家正在投資二十一世紀所有科學領域:在人工智慧方面,他希望將電腦與人類大腦相連,革新神經科學;而在虛擬貨幣的發展過程,他也扮演關鍵角色。別忘了在2022年4月,他還大動作打算收購推特(Twitter)!
然而,在這場顛覆一切的當代創新中,是否存在任何有組織的科學思想?哪些技術性、生物性和資訊的偉大原則,是馬斯克打算推展到極限?在他完成的成果中,有哪些是真正的創新,甚至是「革命性」(如同那些粉絲和媒體樂於使用的形容詞)的?哪個部分是唬人的?哪些問題是他忽略的,因為這些問題可能成為他未來願景的重重阻礙?
馬斯克製造緊張的壓力,因為他顛覆了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實踐方法。看看「星鏈」計畫(Starlink)的案例:馬斯克利用他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在低地球軌道上裝置了難以計數的衛星。這些衛星形成了一個「巨型星座」(megaconstellation),為地球各個角落供應全球網路。
這項計畫對外宣傳為慈善行為:因為地球上每個人都有使用網路的權利。但它也是馬斯克的核心業務,這點尤其重要;星鏈衛星網路的月租費收入,可望挹注其他產業營運所需的資金。
問題是,這些衛星將對天文學家的天空觀測帶來嚴重干擾。因為星鏈的微衛星(microsatellite)會在夜空中形成許多光點,這使得用望遠鏡觀測變得眼花撩亂。
馬斯克也顛覆了 SpaceX 和特斯拉相關行業,幾十年來建立起的工業思維和行動方式:「火箭從太空降落回地球?絕對行不通!」「電動車取代汽油車?那是科幻小說吧!」這些固有思維都被馬斯克打破了。
所有人都憧憬著美好未來,並一同感到振奮,全球報紙和媒體也歡天喜地爭相報導、讚揚他的成功經營,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馬斯克還因此成為2021年《時代》(Time)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受到廣泛關注和評論。
身為記者,這幾年來我參與了「馬斯克現象」的出現;但我很想不把它當一回事。他那些尖銳粗魯的發言,以及不斷在媒體上興風作浪的行為令人厭煩。看到他在網上直播節目邊錄製邊抽大麻,令人聯想到的不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而是甘斯柏(Serge Gainsbourg)。他瘋狂使用推特,經常在推特上放話嗆人(比如「以烏克蘭做賭注」的推文,就是嗆普丁〔Vladimir Putin〕出來單挑),這讓人想起了川普(Donald Trump)。
然而,一位前法國軍備總局(DGA)的成員向我提及,他回憶起當初馬斯克的一些想法被嗤之以鼻,並說道:「專家們過去總說火箭不能重複使用,因為這在技術上是做不到的。當馬斯克向大家展示他能夠做到,這群專家們又說這在經濟上是沒辦法實現的。現在,大家又可以看到實際情況是如何了……。」
馬斯克真的改變了世界。他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堪稱開啟了「馬斯克時代」,誠如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運載火箭專家克里斯托夫.博納爾(Christophe Bonnal)總結道:「他說到做到。只不過從來沒有在宣布的期限內。」
前言
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讚揚著這位企業家的膽識,他的 SpaceX 徹底改變了航太工業,特斯拉全面革新汽車產業;不過他的半自動駕駛汽車,比起鋼鐵人的盔甲還稍微差了些。儘管如此,馬斯克骨子裡是個理工宅男,他也大方承認在審視自己的工業帝國時,腦海中浮現的是漫威(Marvel)人物。而現在透過電影中由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角色,他終於與漫威人物相遇。
十多年後,這場歡樂派對蒙上了一層陰影。雖然馬斯克仍是媒體、電影製作人的焦點,但情況逐漸變了調。他的工業、技術和金融狀況...
目錄
推薦序 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他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曲建仲
前言 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第一章 巨型星座,馬斯克專屬
01新太空,私人企業也能航向宇宙
02星艦,靈感來源是科幻小說
03想在火星生活?可能比疫情封城更痛苦
04有人可以出來指揮一下太空的交通嗎?
第二章 「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01這個全電動汽車品牌,馬斯克非「生父」
02白色淘金熱──回收和組裝都有賺頭
03完全自動駕駛,尚未準備好在正常道路上使用
04第五種交通方式,超迴路列車
第三章 腦機介面──與人工智慧共生
01 人工智慧,打不贏就加入它
02憂慮、失眠、焦慮,都是神經系統出問題
03想像一下:美國總統伊隆.馬斯克
第四章 用比特幣買特斯拉,你是認真的嗎?
01像個股市大師一樣呼風喚雨
02 #FuckMusk,請停止崇拜他
致謝
推薦序 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他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曲建仲
前言 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第一章 巨型星座,馬斯克專屬
01新太空,私人企業也能航向宇宙
02星艦,靈感來源是科幻小說
03想在火星生活?可能比疫情封城更痛苦
04有人可以出來指揮一下太空的交通嗎?
第二章 「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01這個全電動汽車品牌,馬斯克非「生父」
02白色淘金熱──回收和組裝都有賺頭
03完全自動駕駛,尚未準備好在正常道路上使用
04第五種交通方式,超迴路列車
第三章 腦機介面──與人工智慧共生
0...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