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瑞克•賈曼
定價:NT$ 450
二手價:72 折,NT$ 325
限量商品已售完
英國前衛藝術家、電影導演的色彩論,唯一繁體中文版著作
一個失明者離世前以詩一般的語言,訴說對藝術的熱愛與生命的回憶
轟動全世界的電影《藍》,即出自本書第13章〈進入藍色Into the Blue〉
賈曼,英國前衛的同志電影大師,1960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唸藝術史,1963-1967年在斯萊德藝術學校攻讀繪畫。第一次接觸到電影,是為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魯登的惡魔》(The Devils,1971)擔任藝術總監。70年代開始進入電影圈,繪畫的薰陶使得賈曼有別於傳統的導演,對電影形式和傳達思想的在意勝過故事情節,喜歡用最原始的攝影機拍攝超8毫米的實驗性短片。賈曼也發表裝置藝術作品,擔任歌劇舞台設計,除了電影,他也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和樂團拍攝了大量的Video,如英國知名樂團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Orange Juice、The Smiths等。
對於政治、性、權利、死亡、慾望和生命的探討,是賈曼電影永恆的主題。詩意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社會公共議題的強烈指涉。開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賈曼景仰的畫家之一,他在1986年用顛覆性的手法拍攝了《浮世繪》(Caravaggio),片中光影和構圖的設計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這部宛如卡拉瓦喬傳的作品,在1987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賈曼聲名大噪。
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映,引起了世界性轟動的《藍》,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本,也是賈曼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這部電影構思了將近二十年,緣起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在1974年3月推出的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展。賈曼參觀展覽之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1994年,賈曼因愛滋病去世。他不僅敢於面對自己的性向,終其一生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奔走,是少數贏得世界尊敬的電影導演,前衛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與賈曼合作最久的影后蒂妲•絲雲頓曾表示:「如果上帝沒讓我遇到賈曼,我可能這輩子也演不到那些令我癲狂的電影。與賈曼的合作確實是一個奇蹟。」倫敦電影協會也在2008年設立鼓勵電影創作、向前衛電影先驅致敬的賈曼獎。
《色度》是藝術涵養深厚的賈曼唯一談論色彩與人生的專書,全書用字與意境頗具詩意與想像力,令人讚嘆,像一道單色光芒通過稜鏡之後,散發出繽紛色彩。賈曼在書中談論繪畫、電影、人物,以及個人對於色彩的種種思考與回憶。旁徵博引,援引哲學家語錄、詩作、神話故事,並論及歷史、社會文化現象,說明各種顏色的意涵。此外,也提及從童年回憶到晚年罹病等種種個人經歷,宛如進入賈曼的另一部電影。
●白色謊言White Lies
白色似乎是單純、缺乏色彩,然而果真如此?本篇談到白色被視為是缺乏色彩,直到牛頓發現白色包含多種顏色(光的白色其實是由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構成。)而在文化上,白色也有多種意義:例如純真、貞潔,但白色也有強大的掩飾能力,例如新娘白色婚紗底下其實有蠢蠢欲動的慾望。
白色也不是一種絕對的顏色,例如花朵的白帶點黃,雪的白則帶點藍。賈曼在文章後半述說成長過程中,白色所代表的意義,例如住在「白人」社區。綜言之,白色並非如表面般那麼單純,其意涵無法一言以蔽之。
●陰影是色彩之后Shadow Is the Queen of Colour
本篇論及亞里斯多德的《論色彩》,與畫家小普林尼(Pliny)的美學觀。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切顏色皆源自於風火水土四元素,其與黑色及光線混和之後,就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色彩。普林尼則認為,繪畫越是擬真、越和大自然的物體相同,則越是佳作。無論是亞里斯多德或普利尼,都重視大自然本真的顏色,然而眾人卻漸漸偏好用從大自然掠奪的昂貴礦物,來創作藝術品與調配精美的顏料。
賈曼筆鋒一轉,表示當前的繪畫並非重視畫家的才能,而是重視材料探索。然而無論是以何種素材作畫,最好的作品往往是過往輝煌時代的影子。色彩,終究會在歷史的薄暮中逐漸褪去。
●看見紅色On Seeing Red
紅色是一種特殊的顏色,和黑或白都不同,因為提到紅色時,每個人心中的紅色一定都不同。本篇賈曼先談到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紅色,例如檢查視力使用的器材、童年記憶中蔓延無際的紅色花海,接著談起紅色的文化意義(例如愛、戰爭),以及歷史上紅色出現的知名場景(如十字軍東征)。此外,也提及鎘紅、威尼斯紅、茜草深紅等各種紅色的製作知識。賈曼在文末指出,這篇文章是給讀者的信,他把信裝在紅信封裡,代表「急件」,接著放在紅色的信箱裡,下午四點,郵差會開紅色的車來收信。
●玫瑰的傳奇與沉睡的色彩The Romance of the Rose and the Sleep of Colour
提到中世紀,多數人會想到為數眾多的農奴,腦海浮現的也是單調的褐色。然而賈曼指出,其實這時期的宗教建築與書籍上,會運用如寶石般繽紛亮眼的色彩,不僅顏色鮮艷,顏料也很貴重。今天雖然顏料取得容易,然而現在採用標準化的「色表」與略帶有石灰色彩的塗料限制之下,恐怕很難會再出現如中世紀那樣光彩奪目的建築與藝術。
●馬西里歐.費奇諾Marsilio Ficino、李奧納多Leonardo、牛頓Isaac Newton
這三篇是以人物為主題的小品文。費奇諾將柏拉圖的論述譯成拉丁文,對文藝復興影響甚大。他是提出「柏拉圖式愛情」的人,讚美同性之愛。他的思想(例如對顏色的看法)不受基督教認可,著作也被打入冷宮,但仍影響深遠。
李奧納多是指達文西。賈曼在文中表示,他並不熱中達文西的畫作,反倒喜歡達文西的筆記,因為達文西觀察入微,對於光影的觀察有獨到之處,而從筆記中更能看出他的天才。然而,賈曼在讚賞達文西之際,還寫了一段軼聞:蒙娜麗莎的微笑原本要畫翡冷翠的銀行家之妻,但是要幫肖像畫上臉龐的那天,她罹患重感冒,於是派了俊美年輕的男孩告知達文西。達文西乾脆在肖像上畫男孩的臉,之後還給他一個吻。
牛頓這一篇非常短,文中提到他發現白色的光,其實是由各種顏色所組成。這一篇雖然沒有提到太多牛頓的軼事,但他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牛頓是「很知名的單身漢」,似乎暗指這名天才也是同性戀。
全書中只有這三篇是以人物為主題,賈曼在說明這些人的天分之餘,不忘指出他們同性戀的身分,由此觀之,這幾篇其實涉及同性戀的身分認同。
●進入藍色Into the Blue
本書的多數文章是以一種顏色為主題,以許多觀點來看這種顏色的意涵,並抒發自己的美學觀或情感。和其他章節不同的是,這篇除了談論藍色的意涵之外,還有一大段是賈曼電影《藍》的腳本。這部電影的手法特殊,畫面只有一整片藍,並配上旁白與音效,以模擬賈曼因愛滋病失明,什麼都看不見,而旁白就是在訴說他的境遇。文中提及他失明、接受治療的狀況,還提到他許多朋友已死於愛滋,字裡行間透露出無盡的憂傷,是全書中最悲傷的一篇。
賈曼在寫本書時已病重,然而我們看不到怨天尤人或激進憤怒的言語,只有一個在步入人生最後階段的失明者,以詩一般的語言,訴說對藝術的熱愛與生命的回憶。
作者簡介:
賈曼(Derek Jarman,1942-1994)
英國前衛的同志電影大師。1960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念藝術史,1963-1967年在斯萊德藝術學校攻讀繪畫。賈曼第一次接觸到電影,是為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魯登的惡魔》(The Devils,1971)擔任藝術總監。70年代開始進入電影圈,繪畫的薰陶使得賈曼有別於傳統的導演,對電影形式和傳達思想的在意勝過故事情節,喜歡用最原始的攝影機拍攝超8毫米的實驗性短片。賈曼也發表裝置藝術作品,擔任歌劇舞台設計,除了電影,他也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和樂團拍攝了大量的Video,如英國知名樂團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Orange Juice、The Smiths等。
對於政治、性、權利、死亡、慾望和生命的探討,是賈曼電影永恆的主題。詩意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社會公共議題的強烈指涉。1975年,賈曼拍攝了首部以男同志情慾為題的劇情片《塞巴斯提安》(Sebastiane),敘述聖徒塞巴斯提安因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為迪奧克勒辛國王提供床笫之歡而被迫害致死。這部影片不僅是英國電影中獨樹一幟的作品,也是世界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三年後拍攝了《慶典》(Jubilee),把歷史引入現實,讓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魔術師的陪同下共遊70年代的龐克倫敦城,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頹廢瘋狂的次文化。
開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賈曼景仰的畫家之一,他在1986年用顛覆性的手法拍攝了《浮世繪》(Caravaggio),片中光影和構圖的設計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這部宛如卡拉瓦喬傳的作品,在1987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賈曼聲名大噪。《浮世繪》前後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是賈曼劇情性較強的影片之一,也是當今影后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的長片處女作。她是賈曼的紅顏知己,自此開始包辦賈曼所有長片的女主角,直至賈曼去世。此片也是電影配樂大師Simon Fisher Turner,從偶像明星轉為電影配樂大師的出道作。在獲獎的同一年,賈曼公開他是同性戀者,並宣布自己罹患了愛滋病。
出櫃後賈曼的病情日漸惡化,儘管死亡逼近,但創作力卻絲毫未減:1988年的《英倫末路》(Last of England)、1989年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1990年的《花園》(The Garden)、1991年的《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993年的《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以及在生命盡頭、雙目失明下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藍》(Blue)。
「我獻給你們這宇宙的藍色,藍色,是通往靈魂的一扇門,無盡的可能將變為現實。」《藍》片長八十分鐘,從頭至尾只是一片藍色,沒有活動的影像,沒有場面調度,沒有任何記號,放棄了傳統的技法和媒材,把失明之後的瀕死體驗具象化,通過虛無來呈現真實,引發觀眾進入冥想的狀態,感知無限藍中的死亡感覺。該片在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藍》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本,也是賈曼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這部電影構思了將近二十年,緣起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在1974年3月推出的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展。賈曼參觀展覽之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1994年,賈曼因愛滋病去世。他不僅敢於面對自己的性向,終其一生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奔走,是少數贏得世界尊敬的電影導演,前衛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
譯者簡介:
施昀佑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研究所(2014),曾共同合譯《攝影的精神》、《攝影師之魂》、《不合理的行為》、《瑞士做到的事》,譯有《當代攝影的冒險》、《想設計:保羅‧蘭德的永恆設計準則》。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作者:德瑞克•賈曼
二手價:72 折,NT$ 325 NT$ 450
限量商品已售完
英國前衛藝術家、電影導演的色彩論,唯一繁體中文版著作
一個失明者離世前以詩一般的語言,訴說對藝術的熱愛與生命的回憶
轟動全世界的電影《藍》,即出自本書第13章〈進入藍色Into the Blue〉
賈曼,英國前衛的同志電影大師,1960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唸藝術史,1963-1967年在斯萊德藝術學校攻讀繪畫。第一次接觸到電影,是為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魯登的惡魔》(The Devils,1971)擔任藝術總監。70年代開始進入電影圈,繪畫的薰陶使得賈曼有別於傳統的導演,對電影形式和傳達思想的在意勝過故事情節,喜歡用最原始的攝影機拍攝超8毫米的實驗性短片。賈曼也發表裝置藝術作品,擔任歌劇舞台設計,除了電影,他也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和樂團拍攝了大量的Video,如英國知名樂團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Orange Juice、The Smiths等。
對於政治、性、權利、死亡、慾望和生命的探討,是賈曼電影永恆的主題。詩意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社會公共議題的強烈指涉。開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賈曼景仰的畫家之一,他在1986年用顛覆性的手法拍攝了《浮世繪》(Caravaggio),片中光影和構圖的設計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這部宛如卡拉瓦喬傳的作品,在1987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賈曼聲名大噪。
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映,引起了世界性轟動的《藍》,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本,也是賈曼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這部電影構思了將近二十年,緣起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在1974年3月推出的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展。賈曼參觀展覽之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1994年,賈曼因愛滋病去世。他不僅敢於面對自己的性向,終其一生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奔走,是少數贏得世界尊敬的電影導演,前衛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與賈曼合作最久的影后蒂妲•絲雲頓曾表示:「如果上帝沒讓我遇到賈曼,我可能這輩子也演不到那些令我癲狂的電影。與賈曼的合作確實是一個奇蹟。」倫敦電影協會也在2008年設立鼓勵電影創作、向前衛電影先驅致敬的賈曼獎。
《色度》是藝術涵養深厚的賈曼唯一談論色彩與人生的專書,全書用字與意境頗具詩意與想像力,令人讚嘆,像一道單色光芒通過稜鏡之後,散發出繽紛色彩。賈曼在書中談論繪畫、電影、人物,以及個人對於色彩的種種思考與回憶。旁徵博引,援引哲學家語錄、詩作、神話故事,並論及歷史、社會文化現象,說明各種顏色的意涵。此外,也提及從童年回憶到晚年罹病等種種個人經歷,宛如進入賈曼的另一部電影。
●白色謊言White Lies
白色似乎是單純、缺乏色彩,然而果真如此?本篇談到白色被視為是缺乏色彩,直到牛頓發現白色包含多種顏色(光的白色其實是由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構成。)而在文化上,白色也有多種意義:例如純真、貞潔,但白色也有強大的掩飾能力,例如新娘白色婚紗底下其實有蠢蠢欲動的慾望。
白色也不是一種絕對的顏色,例如花朵的白帶點黃,雪的白則帶點藍。賈曼在文章後半述說成長過程中,白色所代表的意義,例如住在「白人」社區。綜言之,白色並非如表面般那麼單純,其意涵無法一言以蔽之。
●陰影是色彩之后Shadow Is the Queen of Colour
本篇論及亞里斯多德的《論色彩》,與畫家小普林尼(Pliny)的美學觀。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切顏色皆源自於風火水土四元素,其與黑色及光線混和之後,就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色彩。普林尼則認為,繪畫越是擬真、越和大自然的物體相同,則越是佳作。無論是亞里斯多德或普利尼,都重視大自然本真的顏色,然而眾人卻漸漸偏好用從大自然掠奪的昂貴礦物,來創作藝術品與調配精美的顏料。
賈曼筆鋒一轉,表示當前的繪畫並非重視畫家的才能,而是重視材料探索。然而無論是以何種素材作畫,最好的作品往往是過往輝煌時代的影子。色彩,終究會在歷史的薄暮中逐漸褪去。
●看見紅色On Seeing Red
紅色是一種特殊的顏色,和黑或白都不同,因為提到紅色時,每個人心中的紅色一定都不同。本篇賈曼先談到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紅色,例如檢查視力使用的器材、童年記憶中蔓延無際的紅色花海,接著談起紅色的文化意義(例如愛、戰爭),以及歷史上紅色出現的知名場景(如十字軍東征)。此外,也提及鎘紅、威尼斯紅、茜草深紅等各種紅色的製作知識。賈曼在文末指出,這篇文章是給讀者的信,他把信裝在紅信封裡,代表「急件」,接著放在紅色的信箱裡,下午四點,郵差會開紅色的車來收信。
●玫瑰的傳奇與沉睡的色彩The Romance of the Rose and the Sleep of Colour
提到中世紀,多數人會想到為數眾多的農奴,腦海浮現的也是單調的褐色。然而賈曼指出,其實這時期的宗教建築與書籍上,會運用如寶石般繽紛亮眼的色彩,不僅顏色鮮艷,顏料也很貴重。今天雖然顏料取得容易,然而現在採用標準化的「色表」與略帶有石灰色彩的塗料限制之下,恐怕很難會再出現如中世紀那樣光彩奪目的建築與藝術。
●馬西里歐.費奇諾Marsilio Ficino、李奧納多Leonardo、牛頓Isaac Newton
這三篇是以人物為主題的小品文。費奇諾將柏拉圖的論述譯成拉丁文,對文藝復興影響甚大。他是提出「柏拉圖式愛情」的人,讚美同性之愛。他的思想(例如對顏色的看法)不受基督教認可,著作也被打入冷宮,但仍影響深遠。
李奧納多是指達文西。賈曼在文中表示,他並不熱中達文西的畫作,反倒喜歡達文西的筆記,因為達文西觀察入微,對於光影的觀察有獨到之處,而從筆記中更能看出他的天才。然而,賈曼在讚賞達文西之際,還寫了一段軼聞:蒙娜麗莎的微笑原本要畫翡冷翠的銀行家之妻,但是要幫肖像畫上臉龐的那天,她罹患重感冒,於是派了俊美年輕的男孩告知達文西。達文西乾脆在肖像上畫男孩的臉,之後還給他一個吻。
牛頓這一篇非常短,文中提到他發現白色的光,其實是由各種顏色所組成。這一篇雖然沒有提到太多牛頓的軼事,但他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牛頓是「很知名的單身漢」,似乎暗指這名天才也是同性戀。
全書中只有這三篇是以人物為主題,賈曼在說明這些人的天分之餘,不忘指出他們同性戀的身分,由此觀之,這幾篇其實涉及同性戀的身分認同。
●進入藍色Into the Blue
本書的多數文章是以一種顏色為主題,以許多觀點來看這種顏色的意涵,並抒發自己的美學觀或情感。和其他章節不同的是,這篇除了談論藍色的意涵之外,還有一大段是賈曼電影《藍》的腳本。這部電影的手法特殊,畫面只有一整片藍,並配上旁白與音效,以模擬賈曼因愛滋病失明,什麼都看不見,而旁白就是在訴說他的境遇。文中提及他失明、接受治療的狀況,還提到他許多朋友已死於愛滋,字裡行間透露出無盡的憂傷,是全書中最悲傷的一篇。
賈曼在寫本書時已病重,然而我們看不到怨天尤人或激進憤怒的言語,只有一個在步入人生最後階段的失明者,以詩一般的語言,訴說對藝術的熱愛與生命的回憶。
作者簡介:
賈曼(Derek Jarman,1942-1994)
英國前衛的同志電影大師。1960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念藝術史,1963-1967年在斯萊德藝術學校攻讀繪畫。賈曼第一次接觸到電影,是為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魯登的惡魔》(The Devils,1971)擔任藝術總監。70年代開始進入電影圈,繪畫的薰陶使得賈曼有別於傳統的導演,對電影形式和傳達思想的在意勝過故事情節,喜歡用最原始的攝影機拍攝超8毫米的實驗性短片。賈曼也發表裝置藝術作品,擔任歌劇舞台設計,除了電影,他也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和樂團拍攝了大量的Video,如英國知名樂團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Orange Juice、The Smiths等。
對於政治、性、權利、死亡、慾望和生命的探討,是賈曼電影永恆的主題。詩意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社會公共議題的強烈指涉。1975年,賈曼拍攝了首部以男同志情慾為題的劇情片《塞巴斯提安》(Sebastiane),敘述聖徒塞巴斯提安因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為迪奧克勒辛國王提供床笫之歡而被迫害致死。這部影片不僅是英國電影中獨樹一幟的作品,也是世界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三年後拍攝了《慶典》(Jubilee),把歷史引入現實,讓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魔術師的陪同下共遊70年代的龐克倫敦城,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頹廢瘋狂的次文化。
開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賈曼景仰的畫家之一,他在1986年用顛覆性的手法拍攝了《浮世繪》(Caravaggio),片中光影和構圖的設計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這部宛如卡拉瓦喬傳的作品,在1987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賈曼聲名大噪。《浮世繪》前後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是賈曼劇情性較強的影片之一,也是當今影后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的長片處女作。她是賈曼的紅顏知己,自此開始包辦賈曼所有長片的女主角,直至賈曼去世。此片也是電影配樂大師Simon Fisher Turner,從偶像明星轉為電影配樂大師的出道作。在獲獎的同一年,賈曼公開他是同性戀者,並宣布自己罹患了愛滋病。
出櫃後賈曼的病情日漸惡化,儘管死亡逼近,但創作力卻絲毫未減:1988年的《英倫末路》(Last of England)、1989年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1990年的《花園》(The Garden)、1991年的《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993年的《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以及在生命盡頭、雙目失明下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藍》(Blue)。
「我獻給你們這宇宙的藍色,藍色,是通往靈魂的一扇門,無盡的可能將變為現實。」《藍》片長八十分鐘,從頭至尾只是一片藍色,沒有活動的影像,沒有場面調度,沒有任何記號,放棄了傳統的技法和媒材,把失明之後的瀕死體驗具象化,通過虛無來呈現真實,引發觀眾進入冥想的狀態,感知無限藍中的死亡感覺。該片在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藍》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本,也是賈曼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這部電影構思了將近二十年,緣起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在1974年3月推出的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展。賈曼參觀展覽之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1994年,賈曼因愛滋病去世。他不僅敢於面對自己的性向,終其一生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奔走,是少數贏得世界尊敬的電影導演,前衛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
譯者簡介:
施昀佑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研究所(2014),曾共同合譯《攝影的精神》、《攝影師之魂》、《不合理的行為》、《瑞士做到的事》,譯有《當代攝影的冒險》、《想設計:保羅‧蘭德的永恆設計準則》。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