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不怕心碎,再次冒險
在人我關係中,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界線,而設立界線,也是讓我們可以在生命的每個面向經歷自由的必要條件,為的是讓自己和他人能有合宜的關係。但是,一旦擁有安全的界線,常讓我們退縮到滿足現況、將就度日的境地。界線,無形中可能成為我們的牢籠,藏身在其中感覺舒適又自在,日子一久,就越來越封閉冷淡。
寫過多本「立界線」作品的湯森德疾呼,我們受造並非要成為孤立又隔離的個體,進入有意義的連結關係,才是我們與上帝以及與彼此相處的正確方式。不管你面對的,是在信任破滅的關係中重新學習信任,或是用良好的界線來建立一段新關係,甚或只是用一個健康的方式來定義你的未來,這本書都有助益。
湯森德在書中提出兩種類型的界線,幫助我們更能明白在關係的建立中,界線所扮演的角色:定義型界線,代表著自我認同的中心,反映出生命中最重要且珍貴的價值;保護型界線,則是我們需要學習,可以調整與改變,並預備好要去跨越的界線,以進入那更深美、更能無懼敞開內心脆弱的關係中。
跨越那條自我保護的界線,重建渴望的緊密關係,探索「我・你・我們」的正向發展,這是值得冒險一試的生命大挑戰。
我很喜愛與約翰一起工作,《跨越界線的自我對話練習》是給每位讀過《立界線得自由》讀者的必讀之書。這是他至今最優秀的作品。
—史蒂芬.阿特本(Stephen Arterburn),
暢銷作家,新生命現場(New Life Live!)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這是我讀過關於建立健康關係最棒的書籍之一。我幾乎在每一頁都做標記。約翰.湯森德是美國談論這個主題最優異的交流者之一。我讀過約翰寫的所有文字,因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吉姆.伯恩斯(Jim Burns),
博士,「家庭之道」(HomeWord)總監,
《創造親密的婚姻》和《更親近:吸引夫妻在一起的委身》
(Creating an Intimate Marriage and
Closer: Devotions to Draw Couples Together)作者
作者簡介:
▌湯森德(John Townsend)
他是商業顧問、領導力教練,也是心理學家。他著有(及合著)超過三十本書,合計有千萬本以上的銷量。其中《界線》系列(Boundaries)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湯森德主持線上直播節目,經營Podcast,也是電視節目的共同主持人。二十多年來,湯森德博士一直與全球各地的領導人、組織和個人接觸,為他們提供改變生活的解決方案。
湯森德與人合夥,創辦了一家醫療保健公司,在美國西部的三十五個城市經營了十年。在這個領域,他學會了變革和成功的策略,如今他在企業教練和諮詢中也採用了這些策略。他也是「芥菜種牧場」董事會的成員,這是一個提供給弱勢青年的馬術計畫。湯森德住在南加州,他的愛好之一,是和兒子瑞奇與班尼一起在合組的「土匪樂團」(The Bandits)中合奏。
章節試閱
第一部 了解問題
第1章 關係的吸引力
你和我都「被吸引」去與他人建立關係。我們裡頭有一股將我們推向他人的驅力。事實上,我們還受到許多其他驅力影響:因為想要找資訊,所以上網;受到飢餓的驅使,我們才走向廚房;想要打扮,所以去購物;因為想要建立關係,於是我們與人交談。這不是能夠選擇的,神就是這樣子創造我們。
我們被吸引要建立的關係,可能是同伴關係、事業關係、愛的關係或浪漫關係。這股吸引力強烈而難以抗拒,但不見得是健康的、有足夠資訊,或經過良好判斷的狀態。因此時常會做出糟糕的選擇,或是沒有妥善處理我們的關係。我們尋尋覓覓,卻沒有想到應該設立界線。於是,在某段關係上掙扎了一段時間,試圖要梳理所遭遇的一切後,我們又開始尋覓新對象了—而且希望自己這次會更有智慧。因此,了解我們生來就會受吸引去尋找與他人的關係,是很重
要的。
「跨越界線」的起點,是承認一個單純的事實:我們需要跨越自我保護,因為我們無法逃避,永遠都會被吸引去與他人連結。
沒有人在進入關係時,期待遇見災難。我們都不希望事情的發展脫序;我們帶著盼望啟程,渴望好事發生。盼望發展出友誼、親密感、安全感和實質的關係;盼望一段時間後,這段關係會深化並且豐富我們的生命,也許彼此會更進一步委身其中。這是我們希望關係進行的方向。一開始,我們因著許多原因而對一個人感興趣,可能是外表、共同嗜好、人格、價值觀、喜好。一旦認定好事可能發生,我們就會投入時間和精神,看事情如何進展。無論如何,總是以期待好事來開始的。
這股驅動的力量其實由不得選擇,而是與生俱來、不容否定的天性。我們受造要尋求建立關係,也盼望這關係是正向的。我們感受到一股「吸引力」—一股動力或渴望—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分享生命的人。我們希望有人理解我們,與我們相處,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我們被吸引走出自我的範圍。
在生命的第一段關係,也就是嬰兒對母親的依戀中,我們就會看見這個事實。嬰兒離開子宮後,會馬上尋找另一個人的同在,讓她感到安全,覺得被保護,在她生命最初那幾分鐘的混亂中,給她一種可預測的感覺。這是天生的直覺行動。
神創造了這股驅向關係的吸引力。其實這股引力是朝向神本身的,而先知也告訴我們要尋求祂的同在:「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賽五十五6)。在與神的關係中,我們才能找到最終的連結和意義。而神也設計讓這股吸引力朝向其他的人:「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四9)。當我們與神和最重要的他人有深刻的連結時,就活出生命最好的狀態。這樣的連結再加上一個有意義的目的和任務,就能創造出最美好的生命。
人們之間彼此連結,有許多好處:擁有健康關係的人較長壽、健康問題較少,也比較不會有精神上的失序。關係是生命的燃料,提供力量給我們的外在活動和內在世界,讓我們往該去的方向前進。相反地,孤單、與人隔絕和破壞性的關係對我們無益,是需要被修復的。
雖然人們大都曉得與人連結的好處,我們受吸引卻不是因為這些益處。尋求關係,是因為我們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深沉層次上,渴望關係、也需要關係。愛人與被愛是令人愉悅和滿足的,但是當關係崩解時,也是令人痛苦和遺憾的。我們會去找尋自己熱情之所在的工作,去喜愛的餐廳用餐,看激勵人心的電影,都是因為渴望某種連結。我們對關係的需要也是如此。
信任是關鍵
然而,吸引力要在一個良好的關係中產生應有的功效,就必須以信任為核心。如果你可以打從內心深處信任對方,這股吸引力就達成任務,你也可以做出好的連結。我們多數人都能處理關係上的問題,例如混亂、不負責任,甚至是高度的控制慾;但是當信任不在關係的等式中,你就不算認識坐在你對面那張椅子上的人。這永遠是最該被優先處理的問題。信任是能夠對另外一個人暴露你的脆弱。信任某個人,就是確定他總會考慮到什麼對你是最好的;你相信他的為人裡外如一;你心底曉得與他在一起是安全的;你知道不管如何,他都會在你身旁,而且即便你不是太可愛,他仍然會愛你。
Batach是一個希伯來字, 在聖經中常被譯為信任(trust)。舉例來說,「當將你的道路交託耶和華,並倚靠(譯註:英文翻譯為「信任」)他,他就必成全。」(詩三十七5)Batach 的另一個意思是「無慮的」,指的不是不負責任或衝動性的毫無掛慮,而是「沒有憂慮」,不帶任何掛慮或疑慮。如果你對人有一種Batach式的信任,與他在一起就會覺得自在;你不用修飾自己、謹言慎行、如履薄冰。在Batach中,你對神或另一個人敞開自己脆弱的部分,不用自我質疑或擔心受到批判。這就是信任。
這樣的信任並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沒有信任,關係就無法健康發展。我們都盼望找到一份關係,能因為信任對方是安全的,而在其中得到安息。
我過去曾與一位名為崔佛的業務共事過。他具備完美業務員的個人特質:外向、精力充沛、風趣。但是崔佛不是很可靠。如果他說早上十點會出席會議,就一定是十點二十才會出現;如果他從車上打電話說他再十分鐘就會抵達,其實就是二十分鐘;如果他說他那天打了十五通電話,通話紀錄只會顯示十通。因為如此,與他共事變得很困難。最後我氣得告訴他:「崔佛,你告訴我的每件事,我都必須打個八折,才能得到最真實的那個答案。」換句話說,雖然我想要信任他,我卻做不到。他對我的「吸引」被削弱了。信任是讓關係這個機器運作平順的潤滑油;它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重要的根本。
第一部 了解問題
第1章 關係的吸引力
你和我都「被吸引」去與他人建立關係。我們裡頭有一股將我們推向他人的驅力。事實上,我們還受到許多其他驅力影響:因為想要找資訊,所以上網;受到飢餓的驅使,我們才走向廚房;想要打扮,所以去購物;因為想要建立關係,於是我們與人交談。這不是能夠選擇的,神就是這樣子創造我們。
我們被吸引要建立的關係,可能是同伴關係、事業關係、愛的關係或浪漫關係。這股吸引力強烈而難以抗拒,但不見得是健康的、有足夠資訊,或經過良好判斷的狀態。因此時常會做出糟糕的選擇,或是沒有妥善處理我們的...
推薦序
導論
不要將就
如果你不想在目前的關係中將就,本書就是為你而寫。在生活中其他方面,我們經常得勉強自己去將就或適應一些狀況。高爾夫球好手總會走到某個階段,必須適應長青巡迴賽的一切;個人與家庭必須為了情勢所需,減少花費並調整財務預算;父母終得放開對孩子的控制,容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但在關係的世界中,我們時常太快就勉強自己接受現況了。
當我們在婚姻、約會、家庭、友情或者工作關係中,遭遇困難和不舒服的狀況,很容易就會退縮。這很自然,通常也是必要的反應。痛苦使我們退縮,保護我們免受更多的不適或傷害。在我十幾歲剛開始刮鬍子時,臉老是被刮鬍刀刮傷。這種尖銳的割傷真的很痛,所以一有刮傷我就會避開那個區域,趕快把其他地方刮完。我完全不期待下一次的刮鬍子,能拖就拖。不過到頭來我還是學會了掌握刮鬍刀的角度,順順地把鬍子刮完。
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將就,適應於自認是最好的情境裡。有些人將就的方式是留在一個還算能忍受的婚姻中—不至於反目成仇,但也不是太親密。有些人則是接連與不同人約會,從不想要委身。有些人甚至連最重要的友誼也保持在讓自己自在的距離,有些人則將精神聚焦在活動上,而不是關係上。
在關係中將就,並不是度過人生的最糟方式。這個方式比較不痛苦,通常也比較好預測。選擇逃避痛苦,和選擇可預期性都是有道理的,但這絕不是神為我們所設計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你受造要與人相連,進入深刻、有意義且正向的關係中—與神和與人都是如此。這是建立幸福美滿生活所需要的方式和目標。
只是,當我們最親密的關係變得不健康、甚至是有害時,挑戰就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在關係中建立健康的界線,來保護自己。二十年前,當克勞德和我在《立界線得自由》(Boundaries)中討論這個議題時,我們其實不曉得讀者對這本書,或是之後關於婚姻、約會、教養、青少年,以及進行艱難對話等一連串著作,會有多大興趣。但是在許多會議、廣播節目的互動、電郵往來、社群網路和一對一的談話中,我們發現許多基督徒並不了解聖經關於個人責任上的教導,特別是這個責任的起點和終點應該在哪裡。雖然他們學習許多給予、照顧、愛、犧牲、寬恕的功課,對其他重要的議題卻不甚了解—比如在關係中,有哪些事是他們應該或不應該負責的,哪些選擇是需要捍衛的,以及怎麼樣才不會使成癮、罪惡和虐待這類有害的模式發生。我們很高興看到,許多人最終學會在該說「不」的時候拒絕,並找到神所應許給我們的選擇自由:「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使我們得自由。所以要站穩了,不要再被奴隸的軛挾制。」(加五1)人們學會根據他們的價值觀做出決定,由此獲得莫大的快樂與滿足。
但是這些年下來,浮現了一個重大問題:當我在關係上遭遇問題,也立下界線之後,我怎麼知道何時可以再次冒險,與某人進入關係呢?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神在每個人心中放置了對連結與關係的渴望。就定義來說,學習設立適當的界線,某程度上會造成你與他人之間的區隔。在不同的情況下,這可能代表你還留在關係中,卻不容許他人接近你更深沉的自我,也可能表示暫時退出關係,或甚至意味著完全結束這段關係。不管是什麼情況,人們會發現,雖然他們很高興得到設立界線帶來的自由,卻仍然渴望與人連結,只是不曉得如何重建這個連結—不管是延續現存的關係,或是開始一段全新的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本書要以《跨越界線的自我對話練習》為名。本書的設計是要教導你如何去辨認關係中的問題,並且從中成長;幫助你確認某個人現在是否值得信任,並且告訴你如何以一個循序漸進且安全的方式,來掌握自己敞開心懷的過程。一旦你設好界線,當正確的時刻來臨,你就可以跨越那些一直保護著你的界線,在與人的連結中找到美好的關係、深度以及自由,而這正是神一直以來盼望你駐足享受之處。
跨越界線後的美好生命願景
這裡有幾個案例,是我見過人們跨越界線之後的情況:
工作場域中。葛倫和李奇都是我的朋友,為同一家投資公司的合夥人。他們倆之間的相處不大和諧,使他們無法用自己最好的一面來彼此相待。他們互相責怪、失去對彼此的信任,最後解除合夥關係。我感到非常難過,不只是因為我喜歡他們兩個,更因為我曉得他們曾是很棒的團隊。不過,當他們自己為彼此的關係設下界線後,兩個人都有更多時間反省和成長。他們練習本書中所教導的原則,幾年後又在某個計畫中重新合作。
婚姻中。泰瑞莎和凱斯十二年的婚姻簡直是一場災難。凱斯講話苛薄而且自我中心;泰瑞莎需要關愛又害怕衝突。當我開始輔導這對夫妻時,可以清楚看見,雖然他們在意彼此、也在意這段婚姻,兩人卻很疏離,對未來也不抱什麼盼望。
諮商的過程中,泰瑞莎必須對凱斯設下清楚的界線。過去當凱斯嚴厲批評她時,泰瑞莎通常會順從和讓步,只為了維持和平,保持一點跟他之間的連結。但後來她學會清楚告訴凱斯:「我很在意我們的關係,但你這種行為傷害了我,我無法接受。如果你不能對我和善一點,我就先到另一個房裡去,甚至得要求你離開家裡,直到你決定不再做出這種行為。」泰瑞莎有好一段時間都必須這麼做。
凱斯的內心開始逐漸改變。他的心柔軟了,也開始能同理泰瑞莎的感受。泰瑞莎在還沒有確定這個改變是否確實以前,並沒有馬上就對他敞開心懷。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彼此之間發展出真實的親密感,如今已經是一對能夠共同經歷人生、享受人生的親密伴侶。
家庭中。琳西的母親快把她逼瘋了。雖然琳西已經結婚生子,她的母親卻還是一直想用母親的權威來控制琳西。她到琳西家裡的時候,會批評她教養孩子的方式;每次琳西都得花好幾個小時陪伴沒什麼朋友的孤單母親,但是這位母親還是會說女兒對自己的關愛不夠多。
最後,琳西必須要設下界線。她告訴母親她們不能再這麼常見面,她需要時間建立更健康、更良好的方式來和母親相處。雖然她的母親一直不能理解她為什麼需要這麼做,但是琳西最後終於可以有更多的精神、清晰的思路和對母親的愛,重新進入這段關係。
我自己的生活。我在念研究所時認識了丹恩,但我沒有真的把他當好友看待,我只有想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才會跟他在一起;如果我不方便,他就找不到我。我會找個藉口外出吃飯,或者找我們各自的女友一起四人約會。我並不是在炫耀,但事實是,現在的我已經完全悔改了。好一陣子,我和丹恩之間一直很有距離,但是我們現在重新成為朋友了,我們的關係變得比從前更有互動,也更加平衡了。
我求主使用《跨越界線的自我對話練習》一書中所提到的故事、洞見和技巧,幫助你跨出你為自己立定的界線範圍,為了得到親密感而重新在關係上冒險。雖然會有真實的風險,受傷的可能性也一直都在,但我們可以把風險限縮到可控、合理且可承受的範圍。不過,你也可能得暫時將就,因為對方不願意也不能夠做到你所期待的地步。但如果是這樣,讓關係受限的就不是你了。
贖回所失去的
傑理和瓦莉都是全職宣教士,也是我和內子芭比的老朋友。我和傑理是心理學博士班的同學。幾年後,瓦莉懷了他們第三個孩子。有一天,芭比和我接到電話,他們說正在醫院,因為孩子出了狀況。我們到醫院時,傑理告訴我們麥可出生了,但因為健康問題有生命危險,活不了太久,可能只有幾個星期而已。麥可得留在醫院,才能得到所需的幫助。我們聽了心都碎了,也不知道能對傑理和瓦莉說什麼,只能為他們感到深深的悲傷。
我們和傑理跟瓦莉保持聯絡,也儘量去醫院探望。麥可的狀況時好時壞。某一天早晨,他們打電話來告訴我們麥可剛剛過世了。我們趕到醫院;護士把麥可帶到房裡,讓我們抱抱他幾分鐘,跟他說嗨,也跟他道別;然後護士就把他帶走了。那一刻起,我們與傑理和瓦莉一起進入哀傷的過程。芭比和我儘可能單純陪伴他們,聽他們說話,陪在他們身邊。他們訴說著為麥可編織的夢想,以及有多麼愛他。
麥可過世後,我們與傑理夫婦保持聯絡,但後來他們搬走了。之後幾年沒能太常碰面。又過了幾年後,他們帶著兩個女兒以及兒子以撒來拜訪。以撒那時約莫六歲。他們來訪時,我看到傑理把以撒帶到一旁跟他說:「你知道這兩位叔叔阿姨嗎?他們認識麥可,也看過他。你如果有想問關於哥哥的問題,可以問他們,他們會告訴你。」
距離那天已經又過了好些年。以撒從來沒有什麼必要打電話給我們,但傑理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他讓兒子活在家人的記憶中,把失去兒子一事,與他的家人和我們聯繫在一起。雖然痛苦,但他不想在他的關係中隱藏這個回憶;他不想為了避免暴露心中的脆弱,而略去麥可。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你。你也許沒有失去孩子,但你失去了某個東西;也許是一段你希望能夠長久的關係,或是信任他人及敞開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所失去的事物或所受到的傷害是什麼,你就是受造要活在關係中,與人連結,並且可以敞開心底脆弱之處。如果你走上正確的路徑,你所經歷的艱難就可以被紓解,你的自我保護也能被化解。
親密感是複雜的,但並不玄妙。關於界線的法則很清楚,親密感和風險的規範也是。你應該活在跨越自我保護的界線之上,再次與他人有緊密的關係。擁有你真正渴望的關係,是值得去冒險和努力的。
導論
不要將就
如果你不想在目前的關係中將就,本書就是為你而寫。在生活中其他方面,我們經常得勉強自己去將就或適應一些狀況。高爾夫球好手總會走到某個階段,必須適應長青巡迴賽的一切;個人與家庭必須為了情勢所需,減少花費並調整財務預算;父母終得放開對孩子的控制,容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但在關係的世界中,我們時常太快就勉強自己接受現況了。
當我們在婚姻、約會、家庭、友情或者工作關係中,遭遇困難和不舒服的狀況,很容易就會退縮。這很自然,通常也是必要的反應。痛苦使我們退縮,保護我們免受更多的不適或傷害。在我十...
目錄
前言 015
導論:不要將就 019
第一部 了解問題
第1章 關係的吸引力 031
第2章 傷害的出現 039
第3章 界線的功用 045
第4章 重燃渴望 053
第二部 知道自己何時準備好
第5章 承認受傷並接受支持 071
第6章 理解你過去的選擇 077
第7章 將故事各點連成線 087
第8章 哀傷過後就放手 099
第9章 培養成長型友誼 113
第10章 相信自己的定義型界線 125
第11章 讓價值觀轉化渴望 139
第12章 該冒或不該冒的風險 149
第三部 知道對方何時準備好
第13章 這個人是否在意他╱她對你的影響? 165
第14章 這個人(真的)與好人有連結嗎? 177
第15章 這個人可以承受與你之間的關係嗎? 193
第16章 約會和婚姻關係:這個人是否超越激情? 207
第17章 重要問題是否用對的方式來解決? 219
第四部 進入關係
第18章 必須進行的談話 235
第19章 冒險 247
第20章 處理減速路障 257
第21章 能走多遠? 269
總結:跨越界線,走進最美好的人生 279
附註 281
前言 015
導論:不要將就 019
第一部 了解問題
第1章 關係的吸引力 031
第2章 傷害的出現 039
第3章 界線的功用 045
第4章 重燃渴望 053
第二部 知道自己何時準備好
第5章 承認受傷並接受支持 071
第6章 理解你過去的選擇 077
第7章 將故事各點連成線 087
第8章 哀傷過後就放手 099
第9章 培養成長型友誼 113
第10章 相信自己的定義型界線 125
第11章 讓價值觀轉化渴望 139
第12章 該冒或不該冒的風險 149
第三部 知道對方何時準備好
第13章 這個人是否在意他╱她對你的影響? 165
第14章 這個人(真的)與好人有...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