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菁英為什麼相信失敗,質疑成功?
因為成功,總是在你相信成功經驗時離你遠去,
但失敗,卻一定在你勇敢描述它之後送你成功大禮。
相信失敗,不是要你習慣失敗,而是知道成功打哪兒來。
本書作者佐藤智惠,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留學期間,即進入波士頓顧問集團工作,
之後並擔任該校面試官。與世界菁英多年相處的經驗,她發現:
世界一流企業如麥肯錫、高盛、Google、豐田汽車……,
在試探一個人能否成為人才時,一定會問:
「說說你一輩子都記得的事,那件事你是怎麼搞砸的?」
因為,有些責難,是老闆要測試你多能扛,
有些成就,甚至需要你曾經把一件大事搞砸!
◎哈佛、史丹佛不教成功,要你先學會失敗是正常:
.沒有正確答案,你怎麼答對?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在上課時,全程開放學生討論,不發言就沒及格機會;
但當你舉手,就得同時做好和89位同學(敵人)激辯的準備。
.公司大,必有內鬥,這裡教你自保:
史丹佛商學研究所用角色扮演模擬職場,教導溝通與領導能力:
學生扮執行長,解僱教授,招架不住被解僱者唇槍舌劍的抗辯砲火,
當場哭了出來,怎麼辦?
◎頂尖外商高手雲集,是因為善用失敗,而非慧眼識英雄:
.當報告遭到主管狠狠打臉,你的反應是?
麥肯錫出身,現任上海貿易公司游仁堂董事長的金田修,
曾在簡報現場被主管當著客戶的面退件、狠狠打臉,只因欠缺麥肯錫應有的水準。
.討教工作訣竅時,不能在意自尊。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從不指導新進員工,但新人做一年,功力可抵外頭十年,
因為你得練習向小你十歲的「前輩」討教。
前顧問樫山雄樹,曾經因為不敢說英語、不滿公司問卷樣本而擺爛不幹,
逃避問題,讓他被公司冷凍好幾年,直到他願意面對失敗,付出數倍努力才翻身。
.不用做到最好,做對了就不算失敗。
Google 前經營策略師石角友愛說:開發產品時若堅持「非得這樣做」,
那不叫堅持理念,叫一廂情願。
推陳出新的意思是:當失敗產品越多,用戶評價反而越高,
公司更願意研發新品,形成良性循環。
◎日商這樣磨出頂尖人才:不怕你搞砸,怕你不改:
.別人的失誤為何要我善後?說這種自私話的人,必敗!會被豐田冷凍很多年。
豐田汽車為何這麼強?因為犯錯者得記錄搞砸原因和對策,寫一份表格報告,
分享給全公司的人,讓經驗達到橫向開展。
.都是數位相機,為何各國滯銷(被手機取代)、墨西哥卻暢銷?
SONY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滑鐵盧,轉向墨西哥人銷售數位相機。
當地人熱愛拍照,個人相機需求極高,讓攝影教師使用SONY產品教學,
挖掘出大量潛在客群,造就銷售奇蹟。
數位相機變得能賣與高端智慧手機反而不能賣,當中的差別只在「一招」之間,
SONY的主管會看,你體會出來了沒?能吸收大敗經驗的人,他們立刻重用。
.公司從來沒有義務「教」你,更不等你有把握。
三井物業外派至烏克蘭的員工,報到兩個月每天不是泡茶、就是整理資料,
客戶一通電話打來催貨,赫然發現自己竟是專案負責人,這下怎麼辦?
這本書列舉了從學校到社會,你一定會遇到的種種失敗:
報告被退、事情搞砸被斥責、背黑鍋、替人善後、逃避任務遭到冷凍、
時限到了東西交不出來……,
你會發現,那些成就大事的人,個個有過跟你一樣的遭遇,
你並不倒楣,而是要學會怎麼處理。這些人的方法可以讓你學會。
現在的你,開始想怎麼述說自己的那場美好戰役了嗎?
作者簡介:
佐藤 智惠(SATO CHIE)
1970年生於日本兵庫縣。1992年自東京大學通識教育系畢業後,加入NHK(日本放送協會)。7年間,擔任NHK新聞與音樂節目的導播,離職後於2000年1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留學,並於翌年5月取得MBA學位。
佐藤2001年於哥大在學期間,即進入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工作,專精通訊、媒體產業的經營顧問,挑戰過許多企畫案,2003年離職後,歷經外資電視公司等工作。自2004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面試官;2012年後,便以商業書作家、企業顧問的身分獨立,針對MBA、商業、經營等主題從事演講、專訪等活動。
主要著作有:《從零開始的MBA》(新潮社)、《外資企業守則》(新潮新書)、《外資企業守則》(新潮新書)、《世界頂尖的MBA課程》(東洋經濟新報社),另編譯《頂尖名校的「改變我人生的一句話」》(早川書房)一書。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熱愛旅遊及接觸世界各地文化,相信任何類型作品皆有迷人之處。翻譯作品類型有奇幻、文藝、心理、財經、休閒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皆具的日文譯者。
譯有《人才或廢柴,主管如何一句話聽出來》、《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經營我的白日夢》、《人生是個修羅場》、《你有多久沒哭了?「我得了一種無法感動的病」》、《一個人的早午餐》、《麵包の究極》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 黃敬堯
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董事總經理 林俊銘
臉書人氣部落客 「每天來點負能量」
名人推薦: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 黃敬堯
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董事總經理 林俊銘
臉書人氣部落客 「每天來點負能量」
章節試閱
有些責難,是老闆為了測試你多能扛
不知道各位的公司,可以容許員工個人的失敗,到什麼程度?
雖然各家公司的風氣和營運狀況都不同,但只要不犯下讓公司倒閉的重大過失,個人的失敗,大多會被視為整個組織的失敗。
所謂會讓公司倒閉的重大過失,大多是行政舞弊、做假帳這類違反法律的行為。除此之外,即使投資案失敗、新推出的產品銷售不如預期、或是工作流程上的過失,都還是會被當成全體組織的失敗。
對此,任職於豐田汽車的田上康成表示:
「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有位前輩曾經對我說:『豐田汽車這個廠牌,不會因為你一個人的失誤而垮掉,放輕鬆點!』」
田上剛進公司時,隸屬海外企畫部,他曾經在輸入資料時犯了大錯,給生產線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
「我給相關部門的各位添了極大的麻煩,在此代表本部門表示歉意,為防止類似情形再度發生,本部門的對策是……。」
他寫了略嫌誇張的悔過書,四處跟人賠不是,原以為會被責罵,結果反而受到了溫暖的鼓勵。畢竟,只要是人就會犯錯。在豐田汽車,不論是生產部或是銷售現場,當錯誤發生時,重要的是立刻查明原因。
真相是,員工的失敗,老闆早就料到
工作上大部分的失誤,都可以依靠組織的力量來彌補。一般公司大多不會因為員工所犯的過錯而倒閉。就算因為犯錯被扣了點分數,藉由失敗後所採取的彌補行動,還是有可能扳回一城。畢竟,不論是對於企業本身或經營者而言,一定程度的失誤,都已經列在預先考量的範圍。
經營數間大型公司,身兼創業者的霍金,將個人與全體的失敗視為兩種情況。如果是自己創立的公司,會更容易覺得組織失敗=自己失敗,但一旦這樣想,要面對下一個挑戰時,就會變得更困難。因此只要將個人、公司及產品三者區隔,就能單純的將個人失敗視為一次教訓,並持續接受挑戰。
扛得了嗎?明知我不會,故意交給我處理
非營利組織哥白尼的代表——中村俊裕,目前活躍於該組織位於印尼的據點。26歲那年,中村為累積實務經驗而進入麥肯錫公司。他接連投入眾多企畫案中,企圖迎頭趕上其他前輩。但失敗就這麼冷不防的,發生在某個金融企畫案上。
金融並非中村擅長的領域,他被分派到的工作,是修正30份Excel工作表,待修正之處大約有30幾個。這30份工作表已全設定了函數公式,只要更動原資料的一個地方,所有資料都會連帶被修改。
星期六,中村獨自一人待在辦公室,和Excel搏鬥。不知怎麼搞的,30份工作表突然開始出現錯誤訊息,根本不知如何復原。
中村越是焦急,錯誤就越多。真的沒辦法了,他驚慌失措的打了通電話給企畫的負責人:「Excel的格式變得亂七八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實際上,負責人早就知道中村並不擅長操作Excel,才故意把這份工作交給他。中村事後回憶:
「執行這項企畫案時,我常被問到:『這個案子必須分析金融模型,你應該沒問題吧?』當時我就感覺不太妙了,結果害得負責人得在假日跑來公司,幫我修正所有的工作表,而我只能無能為力的在一旁默默看著。」
從這次的失敗,中村深刻了解到,原來這也是麥肯錫培訓新人的方式之一。
「即使團隊成員失敗、犯錯,負責人也會提供協助。麥肯錫的工作,就算只是基礎分析,也有很高的難度,有些新人做得來,但也有人無力招架。所以負責人一開始分配工作時,就已做好自己可能得去救火的心理準備了。」
在麥肯錫的一年半期間,中村有了大幅的成長。現在,身為非營利組織高層幹部的他,在交辦部屬工作時,也貫徹了麥肯錫的風格。
不用做到最好,做對了就不算失敗
Google曾被美國《財星》(Fortune)商業雜誌,評選為「美國年輕人最希望效力的公司BEST 100」的第一名,在日本也常蟬聯「日本上班族最想跳槽的公司」,可說是全世界最有人氣、錄取門檻也最高的企業。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下,現任JobArrive公司創業者兼執行長的石角友愛,仍於2011年順利擊敗眾多對手,得到Google美國總公司錄用。
跟石角聊到在Google的失敗經驗時,她表示:「在Google工作的人,幾乎都沒經歷過太大的失敗。」聽到這句話,令我十分驚訝,難道這些人真的優秀到從來不犯錯?但在石角解釋過後,我才明白,這是因為Google對失敗的定義,與一般人不同。
「以我本身為例,雖然之前在支援某產品的上市計畫時,曾因為商品出現bug而被退件,我也曾被客訴過,不過,在Google,這都屬於日常業務中的一環,根本稱不上是失敗。」
在一般企業,如果某商品遭到客訴,那項商品從此就會烙上失敗印記。但在Google,一般企業所認定的失敗行為,卻不太被當成是失敗。
「Google的傳統思維是不用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對才最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滿足最底限規格,就可以嘗試推出新商品,觀察市場的反應。這點與強調『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蘋果公司,可說是恰恰相反。」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Google考量到,在花時間做到最好的時候,市場型態就已經快速變遷,商品勢必趕不上消費者的需求,與其晚別人一步,不如盡快將產品推出市場。而正因為是以「最底限」的規格推出,所以會有各種客訴、建議都是可以想像的,之後再利用這些顧客意見,為商品進行改良。(讀者千萬要搞清楚,Google修正產品沒有導致退貨庫存這回事,所有的產品改良都可以線上完成。)
石角補充:「如果因為害怕客訴,延遲產品發售的時間,之後反而會更後悔。在Google被客訴,與其說是失敗,不如說是顧客提出的改進意見,也就是企業與員工學習的過程之一。」
公司沒有義務「教」你
日本業界有句行話:「組織向心力首推三菱,人才濟濟首推三井」,三井物產的理念是「人才是最大的資產」。
倘若員工畏懼風險,又怎麼能夠開創商機?因此三井物產的企業文化,一向鼓勵第一線的員工勇於挑戰新事物。
三井物產的山本佐伊子,於1995年被外派至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事務所,她曾在報到的第一天,向所長發問:「請問……我該做什麼呢?」
當時是山本進入公司的第四年,也是她第一次在海外據點工作,但她不太明白,自己的具體業務究竟是什麼。
「總之,妳先去整理帳簿吧。」日籍所長交代給她的淨是些總務、會計、薪資計算等枯燥乏味的行政業務。
日復一日重複著單純的作業,就在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個月之後,山本突然接到一通來自莫斯科分公司的電話,把她罵得狗血淋頭:「喂,化學藥品的那件事現在怎麼樣了?」
聽到化學藥品,山本愣了一下。
對方繼續在電話那頭咆哮:「那件事不是由你們基輔那邊的人負責嗎?我記得那是山本小姐妳的工作吧!」
山本掛下電話後,感到一陣愕然。她在處理文書工作的時候,的確有看過關於化學藥品專案的往來電報,但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身為見習生的自己,竟然會是這筆專案的負責人。
覺得怪怪的,就要問
當時的她雖然只有26歲,頭銜卻是基輔事務所的副所長,在立場上是當地員工的主管,山本開始回顧這兩個月的時光:
「三井物產的主管在『教導』新人時,大多不過度干預,讓新人自己有樣學樣。我以前只做過法務相關的工作,外派至烏克蘭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整整兩個月,我都只是消極等待上頭指派工作給我。明明閒得發慌,卻一點也不對現狀感到疑惑,甚至沒有主動開口詢問。」
三井物產扮演烏克蘭及日本之間的仲介角色,由於這項融資計畫必須通過國家的審核,所以哪家公司的哪項產品能夠進口,終究還是必須取決於烏克蘭政府。而與烏克蘭政府斡旋,也是三井物產的任務之一。
日方企業給三井物產的出口品清單中有醫療機器、音響設備等,其中也包含了化學藥品,委託這項化學藥品的公司,非常希望這筆案件能夠成交。
為此,山本每天都拜訪烏克蘭當局,拚命與對方交涉。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最後,化學藥品並未順利申請融資。
山本稱她在基輔事務所的這次經驗,是自己在20到30歲之間,最慘痛的一次失敗。
「我為此自責不已……我身為副所長,若沒有白白浪費這兩個月,結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更令我難過的是,我明明早在電報上看過這筆專案的內容,雖然覺得奇怪,卻完全沒有向所長或是莫斯科分公司洽詢。這件事告訴我,主動出擊是多麼重要。」
那次經驗也同時讓山本領悟到,正確的工作態度,不該是被動、等待。
怕最後會失敗,那就早點失敗
目前於法國英士國際商學院任教的彼得.傑姆斯基(Peter Zemsky)教授,在2012年的入學演講中,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迅速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祕訣,就是早點失敗,趁早修正方向。」
這次我採訪的幾位菁英,他們的共通點,就與傑姆斯基教授所說的話不謀而合。尤其是曾任職於麥肯錫公司的金田修,修正方向的速度令人驚奇:
「就算失敗,也不要沮喪超過30分鐘以上。在中國,如果太過感性的看待每一個決定,那就做不成生意了。」
曾在Google總公司任職的石角友愛,也堅信無論當下多麼沮喪,都必須付諸下一步行動:
「我相信,只有行動才能得到答案。只要還有工作等著我去處理,就是值得感謝的一件事了。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就能持續前進。」
任職於三井物產的山本伊佐子,也強調為自己預留後路有多重要:
「假如工作進展得不順利,要向誰說明原委?之後,又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都是該先思考清楚的問題。」
山本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危機時,前往三井物產在俄羅斯投資汽車銷售、工業建設產業的子公司,負責內部管理的工作。當時,她也因為沉著冷靜的應對,在幾次危及的狀況下倖免於難。
「俄羅斯較晚受到雷曼兄弟事件的影響,因此並沒有發生什麼失控的狀況。頂多像是工業建設子公司臨時現金短缺,所以必須緊急申請企業融資。不過由於當時我與公司內部保持密切聯絡,大概能預測到大約在哪個時機會缺乏現金,因此我事先跟銀行總公司與倫敦分公司協商,辦好必要的手續,預測需要現金的時機,做好充足的準備。」
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對,避免情況惡化
發生預料之外的狀況時,山本會優先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第一,不隱瞞,先找關係人討論可能發生的問題點;第二,不慌張,沉著冷靜的做好準備;第三,不輕忽,為了對應難以預料的狀況,先想好其他的應變措施。
正如在史丹佛商學研究所任教的傑佛瑞.菲佛教授所說的,在組織中面臨失敗時,最初的錯誤決定,會讓事態更加速惡化。
首先必須客觀分析目前的狀況,盡可能向周遭的人說明,才能夠迅速達到補救的效果。
發現自己失敗時,精神上的痛苦任誰都能想像,但如果只是在原地躊躇不前,事態將加速惡化,由此可知,能否成為前進國際第一線的人才,取決於失敗後的行動力。
有些責難,是老闆為了測試你多能扛
不知道各位的公司,可以容許員工個人的失敗,到什麼程度?
雖然各家公司的風氣和營運狀況都不同,但只要不犯下讓公司倒閉的重大過失,個人的失敗,大多會被視為整個組織的失敗。
所謂會讓公司倒閉的重大過失,大多是行政舞弊、做假帳這類違反法律的行為。除此之外,即使投資案失敗、新推出的產品銷售不如預期、或是工作流程上的過失,都還是會被當成全體組織的失敗。
對此,任職於豐田汽車的田上康成表示:
「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有位前輩曾經對我說:『豐田汽車這個廠牌,不會因為你一個人的失...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坦然面對失敗,你會更容易成功
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黃敬堯
「失敗為成功之母」是一句老生常談,但很少有人懂得分析失敗背後的成因,並將之轉化為成功要素。成功的專業人士正是有檢討失敗的習慣,甚至掌握失敗的機會,才能化危機為轉機,進而開啟成功的大門。
本人任職的公司董事長朱士廷先生,最常訓勉我們同仁的一句話是,「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替失敗找藉口」,剛好在本書第13章,也提到相同的概念:「藉口只會拉低身價」。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積極尋找方法,誠實面對失敗,可以使自己更快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另外,這兩年很風行的實踐管理——脫離舒適圈,我也很受用。我常以此為標準,用來檢視自己目前所在的環境與工作績效,是否需要更多的刺激進一步成長。而在本書中也提到了,「失敗力是拉你離舒適圈,不是一直敗」的觀念,對我來說,等於增加了一項檢視方式,更加了解自身處境,並找出前進的動力。
我在金融職場服務多年,主要從事股票投資及交易工作,每天面對瞬息萬變的局勢,股票價格的漲跌、虧損或獲利,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勝敗真的是兵家常事。尤其每次遇到市場大幅波動,例如近年的美國信貸金融危機,或是歐債金融海嘯,都有人因重傷而離開這個市場。但也有人懂得積極吸收市場重挫後的資訊、將之化為自身經驗,並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操作邏輯。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金融市場裡的常勝軍。
以下談談我個人的失敗經驗。最初進入金融市場時,我選擇了一家證券投信公司。雖然我沒有財務分析的學位,但靠著在電子產業幾年的工作資歷,我仍成功的說服對方,得到一份產業研究員的工作。沒想到才上任沒多久,我不但因為缺乏基本的財務分析能力,而難以做出正確的研判,就連產業的供應鏈、市場前景等專業知識都付之闕如,無法完成公司交辦的工作,所以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離開了這家公司。
在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源自於對工作內容了解不足,以及過於有自信之後,我終於能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專業及優勢究竟在哪裡。所幸後來在金融市場的衍生性商品業務上,我找到了可以發揮所長的位置,不但樂在工作,也一直有不錯的績效,至今已累積了近二十年的工作資歷。回頭想想,若沒有當初那一段錯誤的經歷,我也不會有後來為金融市場服務的機會。
去年,我有幸聆聽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女士的演講。她暢談了自己就讀台大EMBA(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時期,獲頒艾森豪獎金協會(The Eisenhower Exchange Fellowships, Inc., 簡稱EEF)的獎項,以及之後訪問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女士的過程,是一場非常棒的分享。她用了一個「大大的零」當作這場演講的開場,那是王執行長當年在大學聯考時的數學成績。正好呼應了本書作者在自序中所提到的:以失敗做開場的演講最讓人難忘。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坦然的面對失敗,不但更容易成功,成功的果實也更加甜美。
誠摯向各位推薦本書。
(本文作者黃敬堯,現任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畢、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工業工程與作業研究所碩士。曾任證券商業同業公會新金融商品委員會委員、大華證券新金融商品部協理、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台大晨跑團團長。)
推薦序二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董事總經理╱林俊銘
在我超過15年的職涯中,幸運的在初期就曾遇見一位主管對我說:「人生唯一的不變,是持續改變。」(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CHANGE.)
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成為我職涯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重新檢視職涯轉捩點時,我發現了「念頭」的差異,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以及對人生的重大影響。「這件事很難,但我覺得可以挑戰看看。」思考的方式創造了你眼中的世界、影響了你的態度、改變了你的人生。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才能創造改變的機會,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這裡我要特別討論「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擁有這種思考模式,就是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可以靠後天努力慢慢培養。它會讓你想要嘗試,因為嘗試後才能有學習,有學習才能成長,有成長才能繼續學習新技能,這是一個持續性的正向循環。當你開始學習運用這種思考模式,你會發現學習的渴望不斷擴大,很多事情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
也就是說,思考方式決定了觀念與態度,而觀念與態度決定了行為,當然,行為也就直接促成了結果。同樣的雨天,心情好時覺得舒適浪漫;心情不好時,便覺得濕黏惱人。心情好壞常能決定事情成敗,當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時,學習先了解情緒的來源,無論是開心、憤怒、幸福、悲傷、緊張等,並與自己對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情緒?」就能慢慢的,成為能掌握自己情緒的人,透過調節、幽默的方式因應,進而化阻力為助力。唯有先將心情處理妥當,才能讓自己準備好,在最佳狀態迎接各種挑戰,成就關鍵大事。
「眼中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成功的機會,往往從認知自身價值展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許多人經常不自覺的羨慕那些所謂人生勝利組,錯過了許多機會而浪費了一生。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之下,需要做的事,是學習認識自己、發揚優勢、接受劣勢、肯定自我價值、找到發展方向,並與自己和平相處。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不論在教育小孩及管理團隊上,這是我始終信奉的心法。
把小錯誤當成訓練,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錯誤。以教育小孩為例,大部分情況我會故意「藏起一隻手」,讓孩子在衝撞的路途中吃點苦頭,切身體驗失敗的經驗,並讓他們知道這是正常的,藉此鍛鍊如何承受伴隨失敗而引發的心理壓力。
成功沒有公式,但我們可以隨時做好準備、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當機會來臨時,付諸行動力與執行力,把握每一次發揮的舞台,便能創造自己的成功故事。
(本文作者林俊銘,現任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董事總經理,負責台灣公司的整體營運,並帶領超過200名僱員的團隊,提供開發商、機構投資人商用不動產相關專業服務與諮詢顧問服務。包括開發策略顧問、估價及諮詢、代理、零售、資產管理服務、專案工程管理、跨國企業服務等。林俊銘同時也是執業的不動產經紀人、執業建築師以及特許測量師,並致力於全台灣各項綠建築的推廣。)
推薦序三
人人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
臉書人氣部落客╱「每天來點負能量」
我在臉書上最喜歡談失敗,除了我本身很熟悉這件事,相信各位對於失敗也都不陌生。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說起失敗大家往往頗有共鳴,卻沒多少人敢主動公開來談。
這就好像每一個男生都很熟悉打手槍,卻鮮少跟人討論分享、交流如何打手槍一樣。失敗這事就跟性慾差不多,只能偷偷摸摸的做,公開的討論,太敏感、也太容易被人貼上標籤。
我相信我的失敗經驗絕對稱不上頂尖,坦白說,會自認失敗頂尖的人,你應該不會想聽他說話。但我是個很勇於談論自己失敗的人,如同我的粉絲團一樣,失敗可以公開討論、公開嘲笑,反正已經沒什麼好失去了,茍且偷生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談論失敗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相較於成功,失敗有趣多了。成功很無聊,我雖沒怎麼成功,但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模樣就覺得乏味,或許是酸葡萄心理,但我真心覺得人不要太成功。這社會上的成功者大都是一個樣子:有錢有閒、做許多事都不需要考慮、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相當任性灑脫。但是失敗的人,卻有各自的煩惱,有些人失敗是沒錢;有些人失敗是沒人愛;有些人失敗是沒能力;有些人失敗則是因為太有能力。
在你窮困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誰是朋友。
在你失敗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什麼最珍貴。
看待一個人是否傑出,不是看他怎麼做事,而是看他怎麼面對失敗。我們長越大,手中握有的東西越多,卻也越來越害怕失去。
這本《世界菁英為什麼相信失敗,質疑成功?》對失敗毫不避諱,也是少數認真談失敗的一本書,這種書你讀了不會太開心,但起碼讀完後你可以知道,原來你失敗得並不孤單。
書裡列舉了許多關於面對失敗而成功的例子,我們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人們會嘲笑你,不是因為你跌倒,而是因為你跌倒之後、躺在地上爬不起來的樣子,實在太過可笑。
書裡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怕最後會失敗,那就早點失敗。反正那些成功,都只是還沒有失敗而已,當你能夠早點體會到失敗的滋味,等到真正的失敗來臨時,你也不會多緊張了。
成功很容易離你遠去,但失敗絕不會放棄你。不用太害怕失去,因為以後會失去更多,人都是會習慣的。
不過如果你想從書裡學到些什麼,請先記得這件事:許多人會有機會站出來談自己的失敗,不過是因為他們後來成功了;現實生活裡,更多人是不斷失敗、永遠沒機會成功,你當然也就看不見他們的失敗經驗談。換句話說,頂尖的失敗者能見度相當低,因為他們失敗到你根本看不見。因此要知道,學習失敗不是要你習慣失敗,而是要讓你能好好珍惜成功的滋味。
畢竟大多數的人,很懂得失敗,但卻連成功是什麼都不知道。
(本文作者「每天來點負能量」,筆名鍵人。男性,七年級網路時代下的產物,常年靠鍵盤為生,實為鍵人一枚。在臉書經營離經叛道的粉絲團「每天來點負能量」,不喜高喊仁義道德,只求溫飽一家老小,胸無大志,茍且偷生。)
推薦序一
坦然面對失敗,你會更容易成功
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黃敬堯
「失敗為成功之母」是一句老生常談,但很少有人懂得分析失敗背後的成因,並將之轉化為成功要素。成功的專業人士正是有檢討失敗的習慣,甚至掌握失敗的機會,才能化危機為轉機,進而開啟成功的大門。
本人任職的公司董事長朱士廷先生,最常訓勉我們同仁的一句話是,「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替失敗找藉口」,剛好在本書第13章,也提到相同的概念:「藉口只會拉低身價」。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積極尋找方法,誠實面對失敗,可以使自己更快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作者序
前言
失敗力。這三個字讓你人生格局豁然開朗
一流的國際組織,大多給予曾經失敗的人較高的評價。這也表示,經歷令人印象深刻的失敗,是成為世界菁英的第一步。我在十五年前曾報考多間美國大學的經營管理研究所,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個事實。
報考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等知名經營管理研究所,都必須提出托福(TOEFL)、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GMAT)的成績及相關論文,而這份論文將左右考生上榜與否。
當然,各校的論文題目大不相同,不過,除了談未來目標或工作方向之外,關於失敗經驗的題目也很常見。這在英文中稱為「失敗提問」(Failure Essay Questions)。在論文中,考生必須具體寫出經歷過什麼樣的失敗、從那份經驗中學到些什麼?這樣的論文題目已是萬年考古題,每年都一定有研究所提問,考生要從自己的人生與工作經歷中,歸納出具有建設性的失敗經驗。
為什麼學校重視的不是成功經歷,而是失敗體驗?在我日後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面試官時,才真正領悟到箇中道理。
英語檢定只要用功讀書就能有好成績,口語表達也可經由訓練改善;唯獨品格無法靠著後天努力培養。人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大多會顯得意氣風發、充滿自信,而在提到失敗的經驗時,則會顯得謙遜、也比較不會誇大其詞。所以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他談談自己的失敗。當人提及過去不堪、痛苦的經驗時,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性格。一個人有沒有成為優秀領導者的潛力,端看他能否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並找出不再犯錯的做法。
在世界各產業第一線活躍的頂尖菁英,都會大方在校園演講中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舉例來說,世界知名的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就曾以「被哈佛大學拒絕,是我人生的轉捩點」作為演講的開頭。當然,之後他也強調:「正因為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我才有現在的成就。」聽到名人的失敗經驗,會讓人備感親切的覺得:「沒想到世界知名的大富豪,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遭遇?」進而豎起耳朵,想仔細聽聽他接下來說些什麼。
星巴克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D. Schultz)也曾在演講中數度提到,「逆境會使人加速成長」。當年他開咖啡廳創業時,周遭的人都不看好,甚至還有人說風涼話:「這年頭還開咖啡廳?賺不了錢啦!」但,舒茲並不把這些冷言冷語放心上,雖經歷了數次失敗,最後他仍建立了自己的咖啡王國。
本書共分四部,第一部詳述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的經營管理研究所,如何解讀失敗,並介紹該校訓練學生失敗力的方法。
第二、三部的內容,則分別介紹活躍於外商公司的菁英,如何克服失敗,並從中獲得進步的力量。包括曾任職於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Google等等一流國際企業的員工。此外,還有日本企業,如豐田汽車、SONY、電通集團、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多家致力於發展國際業務的大公司。我以一對一的方式,訪問這些公司派駐到國外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他們的年齡大多都在三十至四十歲,正是活躍於國際商場上的世代。
第四部則是全書總整理,綜合探討世界菁英如何回顧失敗,進而邁向成功之路。
我在採訪過程中,會請他們談談兩個有關自己的失敗經驗。一個是進入公司就職後幾年內遭遇的失敗,另一個則是在國外挑戰經營管理時,所遇到的失敗。這些人全是無懈可擊的菁英,也因此更令人驚訝:「原來他們也曾這麼不堪!」
假如書中的內容,能夠促成讀者挑戰未來、放眼國際的契機,那將是我無上的榮幸。
前言
失敗力。這三個字讓你人生格局豁然開朗
一流的國際組織,大多給予曾經失敗的人較高的評價。這也表示,經歷令人印象深刻的失敗,是成為世界菁英的第一步。我在十五年前曾報考多間美國大學的經營管理研究所,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個事實。
報考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等知名經營管理研究所,都必須提出托福(TOEFL)、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GMAT)的成績及相關論文,而這份論文將左右考生上榜與否。
當然,各校的論文題目大不相同,不過,除了談未來目標或工作方向之外,關於失敗經驗的題目也很常見。這在英文中稱為「失敗提問...
目錄
推薦序一 坦然面對失敗,你會更容易成功╱黃敬堯
推薦序二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林俊銘
推薦序三 人人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每天來點負能量」
前言 失敗力。這三個字讓你人生格局豁然開朗
第一部 哈佛、史丹佛不教成功,教如何失敗
第1章 哈佛商學院:舉手發言與挑戰在座所有人
1不是有理就可以走遍天下
2你不可能每次都辯贏八十九個人
3沒有正確答案,你怎麼答對?
4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要聽別人怎麼搞砸
5絆住你的往往是自己人
6誰支持你?你支持誰?搞砸了才知道
7習慣孤立,習慣求助
8總裁,每次都是逃也似的離職
9明星學校畢業生往往最輸不起
第2章 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學會丟臉,就學會有面子
1這裡專挑不安於現狀的人
2角色扮演,體驗公開丟臉,提升抗壓性
3不讓放棄挑戰的悔恨糾纏你一生
4公司大,必有內鬥,這裡教你自保
5搞砸了,怎麼處置可以保全名聲?
第二部 頂尖外商高手雲集,是因為善用失敗,而非慧眼識英雄
第3章 麥肯錫公司:「扛」得住的人先被肯定
1當報告遭到主管狠狠打臉,你的反應是?
2主動扛風險,是成就感還是負擔?
3承擔風險可以賠錢賠時間,不能賠掉人
4扛得了嗎?明知我不會,故意交給我處理
5大家都願意扛的使命,毀在小小人際摩擦
第4章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解決問題時不能在意面子受傷
1逃避問題,我被公司冷凍好幾年
2人才被我用錯地方,整組砍掉重練
3討教工作訣竅時,不用在意自尊
4合夥人走一半,很難看,怎麼辦?
第5章 高盛集團,世界銀行:「承認」的勇氣
1遭到責罵時,你是反彈或反省?
2當你被當面指出過失時,請閉嘴
3「面對」的勇氣
第6章 Google:既然不喜歡失敗,就別當成失敗呀
1不用做到最好,做對了就不算失敗
2「只能這樣做」不叫堅持理念
第三部 日商這樣磨出頂尖人才:不怕你搞砸,怕你不改
第7章 豐田汽車:記錄搞砸原因和對策,和全公司共享
1別人的失誤為何要我善後?自私必敗
2惱怒的時候把部屬叫來,必幹蠢事
3不說對不起的豐田公司反省報告格式
第8章 SONY:勝負之間只差在一招,你體會出來了沒?
1明明很像,為什麼Clié失敗iPhone成功?
2都是數位相機,為何各國滯銷、墨國暢銷?
第9章 電通集團: 容易我就自己做了,找你幹嘛?
1辦不到的苦差事,是為了讓你賺到經驗
2無力回天的任務,日後你處變不驚
第10章 三井物產:不教你、不告訴你、不等你有把握
1公司沒有義務「教」你
2你交代別人處理了,不表示你沒責任了
3問題擺著得過且過,讓你日子很難過
4事前沒協調,小心變成豬隊友
5資料齊全,就不需要你做判斷了
第11章 三菱商事:大錯小錯,都有它的用意
1公司為什麼在意你覺得沒意義的工作?
2替公司賠了幾十億,為什麼沒要你滾?
第四部 回顧失敗,所以我成功
第12章 薪資與職位能安定的成長?沒這種工作耶
1為什麼會把大好機會拱手讓人?
2失敗與否,是認知上的問題
3能承擔多少風險?自己斤兩自己清楚
4有些責難,是老闆為了測試你多能扛
5搞砸後是不是逃跑,你心知肚明
6失誤無法防範?其實是你沒用對方法
7預留後路的全力以赴,不僵死自己
8無災無難,你的薪資職位不會成長
9「悔恨」是最大失敗,別放棄挑戰
10失敗,是成功「無可避免之惡」
第13章 世界菁英鍛鍊失敗力的祕訣
1這是生活,不是演戲,沒有不敗英雄
2怕最後會失敗,那就早點失敗
3不隨便認錯道歉,先報告客觀事實
4分析出錯原因,切忌「都是因為……」
5累積小小成功,也要大大失敗一次
6失敗力是拉你離開舒適圈,不是一直敗
附錄:受訪者資歷
推薦序一 坦然面對失敗,你會更容易成功╱黃敬堯
推薦序二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林俊銘
推薦序三 人人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每天來點負能量」
前言 失敗力。這三個字讓你人生格局豁然開朗
第一部 哈佛、史丹佛不教成功,教如何失敗
第1章 哈佛商學院:舉手發言與挑戰在座所有人
1不是有理就可以走遍天下
2你不可能每次都辯贏八十九個人
3沒有正確答案,你怎麼答對?
4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要聽別人怎麼搞砸
5絆住你的往往是自己人
6誰支持你?你支持誰?搞砸了才知道
7習慣孤立,習...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