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具有悠久和根深柢固的煉金術歷史,可在困難時刻帶來正面影響,成為安慰、引導的來源,有時甚至帶來超越。
——雄恩.麥克尼夫(表達性藝術治療大師)——
心理學在線性思考的限制下,文字的使用經常一成不變,連帶讓心靈療癒的工作失去了創造力與彈性。但從表達性藝術治療的觀點,跳脫線性框架,才能讓身心修復更進一步。
本書的兩位作者──瑪戈.尼爾與莎莉.阿特金斯──同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代表人物,他們承襲了感知互動取向創始人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的觀點,提倡以詩意創作來突破僵固思維,並在書中以自身詩歌創作為例,實證寫詩帶來的自我修復效果。
這是第一本探討表達性藝術工作中詩歌創作的書,呈現如何用詩歌來強化復原力,並整合不同藝術形式來提升生活品質。閱讀本書,你會發現寫詩有「遠離中心」的特質,讓人在專注於創作的當下轉移注意力,感受平靜。書中也借鑑德國詩人朵敏創造的「儘管如此……」概念──儘管苦難當前,透過寫詩,我們仍能看到生命的其他出口。
全書闡述了表達性藝術的理論、方式與步驟,對於使用表達性藝術於治療或教育輔導的專業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引導指南。運用本書的實作方法,將喚醒、賦權並啟發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富創造性的詩意的能力,從此文字書寫不再是壓力,還帶來無盡的療癒力。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探討表達性藝術工作中詩歌創作的書,全書呈現如何用詩歌來強化復原力,並整合不同的藝術形式來提升生活品質。
◤ 詳細說明表達性藝術的理論、方式與步驟,為使用表達性藝術於治療或教育輔導的專業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引導指南!
◤ 跟著本書的實作方法,將喚醒、賦權並啟發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富創造性的詩意的能力,讓文字書寫不再是壓力,而能帶來自我療癒。
作者簡介:
瑪戈.法契斯.尼爾(Margo Fuchs Knill)
是瑞士歐洲研究院表達性藝術治療研究課程院長,美國萊斯利大學前助理教授。她是執業心理諮商師、表達性藝術治療師與戲劇治療督導。在私人機構任職,並在歐美的訓練機構擔任教師。她也是一位詩人,著有《調味人生》(Season-ing Life)。
莎莉.阿特金斯(Sally S. Atkins)
為執業心理師、作家、詩人、表演藝術家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師。是歐洲研究院藝術、健康與社會系的教授和核心教職員。亦為北卡羅來納州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在那裡她創立了表達藝術治療研究所課程和跨學科教師團隊,即阿巴拉契亞表達藝術集體。
審閱者簡介
文苑
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治療創始人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博士門生、資深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工作者、瑞士歐洲研究院表達性藝術治療博士研究、瑞士歐洲研究所表達性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國際表達性藝術治療協會及台灣榮格心理學學會專業會員、國教署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中心諮詢委員、前徐匯中學輔導主任等。
譯者簡介:
丁凡
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長期關心學習障礙與另類教育,曾任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種籽學苑校長。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對戲劇及繪畫獨具興趣。譯作有《躁鬱症完全手冊》、《偏見的力量》和《你是我一生的願望》等二十餘本;著作有《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我們非常需要《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這本書,以及書中聚焦在治療、教育、健康、研究中的藝術,及其中引人入勝和具藝術性的語言。本書也提供並注入了重要的藝術,有助於治癒專業與學術界充斥著的語言與思維的苦惱。
——雄恩.麥克尼夫,本書前言作者
在瑪戈帶領的工作坊中,我重新喜歡上詩,
翻轉了原本抱持——「我不會寫詩」、「寫詩太難」——的刻板印象。
詩歌
帶來新穎的意象,讓想像的翅膀輕盈飛翔,
透過視角的轉換,在困頓中開啟重生力量,
放慢呼吸、安靜傾聽、
敏銳覺察、保持開放、
遠離中心、享受驚喜、
重新理解、學習成長……
本書介紹詩歌與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的力量,
溫柔的邀請讀者,
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
讓心中潛藏的詩句得以顯現,
在藝術中擁抱,
涵容喜悅悲傷,
在愛中相互滋養。
——王麗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北宋郭熙曾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由此可見,詩作為文字的載體,但又超乎語言;詩是凝煉的字句、象徵與隱喻的意象,富有寓意,也是圖像;而本書的作者以「詩」作為感知互動藝術的介入與結構,提供一系列課堂上實務運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們理解詩的多元的創作,不僅能啟迪人們的思維、昇華生命的困境、深化內心的感悟,與人產生心靈共鳴,還能達致淨化、療癒與美感體驗的境界。
——莊雅婷,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作家
王麗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
李宗芹|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授、《動勢圖卡》發想與作者
莊雅婷|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詩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我們非常需要《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這本書,以及書中聚焦在治療、教育、健康、研究中的藝術,及其中引人入勝和具藝術性的語言。本書也提供並注入了重要的藝術,有助於治癒專業與學術界充斥著的語言與思維的苦惱。
——雄恩.麥克尼夫,本書前言作者
在瑪戈帶領的工作坊中,我重新喜歡上詩,
翻轉了原本抱持——「我不會寫詩」、「寫詩太難」——的刻板印象。
詩歌
帶來新穎的意象,讓想像的翅膀輕盈飛翔,
透過視角的轉換,在困頓中開啟重生力量,
放慢呼吸、安靜傾聽、
...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詩的方式
本章中,我們將探討詩如何作為體驗世界和體驗自己的方法。我們首先看一下詩的語言和口語有何差異。詩有它自己詩的邏輯與理解。我們不能把詩簡化為詩意的結果。寫詩、讀詩是復原力的行動,並創造出門檻的空間,在其中轉化是可能的。我們提供詩的範例,讓大家看到詩如何出於慈悲而浮現,以協助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詩是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人類有史以來,世上所有的人都會藉著歌謠、吟唱與意象述說故事及神話(Dissanayake, 2002, 2012)。詩就像所有藝術,始於感官:視覺、感覺、聽覺、嗅覺與觸覺,觸及了人類與世上一切的關係。詩歌、歌曲和故事提供了以聲音和文字來命名的能力,從而尋求理解我們人類與生活的世界、與大地和宇宙、與動物和植物以及與彼此之間的關係。
詩
我不寫詩,
我寫小小的奇蹟。
淘氣的小小奇蹟——
嚇走山岳或平靜海洋的那種奇蹟。
你正尋著
並將在我身上覓得的那種奇蹟。
——湯瑪斯.雷恩.克羅(Thomas Rain Crowe)
詩的語言
一首詩是一群經過精挑細選的字,濃縮成為行與節、注重聲音與節奏。這種書寫需要有技巧的工作與耐性,詩人要耐在詩裡面,直到完成。同時,詩的出現也是慈悲的行動。最早的詩從口說傳統開始,因此,聲音與節奏一直都是詩的重要元素(McKim 2018,個人通訊)。書寫詩也有重要的視覺元素;字詞在頁面上的排列、字詞四周的空白、字詞間的空白,都傳達了意義。
大多數情況下,詩大量使用隱喻,即用另一件事來描述一件事物。詩不僅僅是文字而已。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 1994)用隱喻來描述詩:「因為詩畢竟不是文字,而是冷天裡的火、遞給迷失者的繩索,就像飢餓的人口袋裡的麵包一樣。」(p.122)奧利弗指出了詩超越文字的能力,可以連結內在與外在世界、連結個人與宇宙,並提供安慰、創造轉化的可能性。
詩是語言最為複雜的運用方式。詩人兼教授格雷戈里.歐爾(Gregory Orr, 2018)認為,寫詩運用的語言種類有四種:命名、唱誦、說和想像。他描述了在詩中是如何運用這四種語言。
命名(Naming)是指用字詞指涉世上的事物或行為,以及心理、情緒經驗,例如痛苦與喜悅。
唱誦(Singing)是指字詞的聲音。當文字放在一起時,會產生一連串的聲音,形成節奏與韻律。歐爾以「唱誦」一詞為喻,描述語言如何運用聲音與靜默形成節奏與韻律的模式,以表達慈悲經驗的品質,也就是「呼吸著祈禱的嘎嘎聲,用心跳敲打的鼓」(Atkins 2005, p.34)。
述說(Saying)是指語言對經驗、洞見與想法陳述的能力。詩可以述說,具有說服力和威權性,例如:你昨晚做了什麼,很重要(Atkins 2005, p.37)。
想像(Imagining)是指從記憶與想像中喚起意象的語言能力;透過隱喻與比喻,用一件事物表達另一件事物。意料外的比較可能特別強烈。
語言屬於人類,讓我們與其他生物有所分別。我們人類是唯一會「說話」的物種。我們用語言許願、求情、命令、安撫自己、發表聲明。同樣的,這些功能也可以指引我們寫詩。我們可以寫懇求的詩、許願的詩、表達渴望的詩、創造現實的詩,或是描述的散文詩。
根據史蒂芬.萊文(Stephen Levine, 1997)的說法,詩意的語言特別有力,因為詩能夠壓縮和提煉經驗,並使用隱喻來捕捉情緒或經驗的本質。詩,以其創新的文字運用方式,與一般語言相較是一種生動活潑的語言。正如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 1983)指出,一般語言往往被削弱或毫無意義。當我們過度努力解讀一首詩的時候,我們可能失去詩象徵的與音樂性的語言。詩人在這世界有個重要的任務,特別是在黑暗的時刻;詩人協助我們「再一次看到真實世界光明的可能性」(Heidegger 1975, p.xv)一個向我們展現它自身的世界。
詩意的理解
理解(knowing)有很多種。一種方法是詩歌的方式,它作為一種慈悲的行動發生在我們身上。詩是一種實驗,讓我們開始追尋、試圖理解,而且我們必須放下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一切。這可能就像在閱讀神諭。在詩中,我們矛盾地同時完成追尋者和先知者的任務。當我們寫詩,我們在詩中創造了新的想法,從中學習。我們不僅僅是寫下我們已知的;我們試圖形塑我們未知的、令我們疑惑的,以及我們的熱情所在的。這熱情有兩層意義——充滿熱情的和受苦的。詩意的理解也是體現的理解。我們可以打從心底、打從骨子裡感覺到真實。我們在我們的移動、呼吸、血液與心跳中,感覺到詩的節奏。
詩人兼教授卡爾.勒勾(Carl Leggo, 2008)將詩視為理解世界、在世上存在與成為(become)的方法。他指出,情緒和想像一直都是人類理解力的一部分。他說:「詩邀請我們做語言實驗、去創造、理解,並以創意和想像的方式參與經驗。」(p.165)勒勾提醒我們,詩創造文本空間,邀請我們傾聽。這個空間讓我們得以接近神祕與神奇的事物。詩邀請連結、情緒互動、心智與美學的回應,並結合了身心與想像。他說,在詩中,我們用文字創造世界。
詩讓我們用不同的、新的方式思考。我們學著以隱喻的方式思考。意象讓我們看見思緒在我們的內在之眼中,立即且整體地出現。這和邏輯的、抽象文字的線性本質不同。在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工作中,我們鼓勵和激發一種創新思維,這思維是體現及奠基在好奇心中、從對失敗的恐懼擺脫出來、超越對錯,並且多方面的,和日常語言中充滿批判的本質不同。詩意的理解是內在的看見,既具體又超越、超越了語言,同時又由語言所創造。
我們為詩服務
學習違背我們的偏見與僵硬思維,
學習張開手,迎接魔法之鳥到來。
——瑪戈.法契斯.尼爾
得獎詩人兼文學評論家簡.赫斯費爾(Jane Hirshfield, 2015)談到詩作為一種理解的方式,說道:「詩作不只是紀錄內在或外在的感覺與觀點,而是藉由文字與音樂形成感知時,產生新的可能性。」(p.3)她指出,詩創造出其他方法無法發掘的理解,詩或任何藝術作品的目標都是拓展理解。古希臘的「詩歌」(poiesis)一詞指的就是經由製造或創作來理解。這也是表達性藝術工作的基本概念(Levine 1997, 2005)。赫絲斯爾(2015)說:「詩以混合、不受約束的感知模式所發展的語言來說話;其文法與質地上,首先指導作者,然後讀者如何經由詩的品味與措辭去看、聽、感覺。」(p.11)她進一步指出:「詩帶來的禮物就是,詩的看見不是我們一般的看見,聽也不是我們一般的聽見,理解不是我們一般的理解,意志不是我們一般的意志」。(p.12)詩渴望的不只是表達已知事物,而是轉化改變它所碰觸到的一切。
詩的邏輯
有時候,詩被認為是沒有邏輯的,是純粹的情感。詩的存在超越了我們理性邏輯思考的侷限。詩有詩的邏輯,不是由日常邏輯引導,而是由感官的刺激與對這能量臣服所帶來的喜悅所引導。每個字都需要下個字才能成立;就像一張緊密的網,將一首詩緊緊聯繫在一起。詩並不試圖說服人,詩有說服性。詩關乎懂或不懂。詩意有時候很難掌握,然而,能隱藏的就可揭露。我們需要學習傾聽,並作出回應。
詩
訴說而不解釋,
縱橫交錯那有形之物,
讓我們的心智與感官
遠飄他方,亦停駐此地,
且鼓勵我們給
不可思議的一切
一個機會。
——瑪戈.法契斯.尼爾
詩不爭辯。詩顯示連結——事物如何彼此碰觸——而不是做出區隔或結論。在詩中,矛盾與悖論彼此有關。詩是奇蹟的現實。「詩的邏輯實現。讓光現身!而它將會是光,就像你手中的溫暖。詩的邏輯不是觀察,而是擁抱。詩的勝利是罕見的開放時刻,當你無語地與存在融合時……」(La Cour 1953, p.47,法契斯.尼爾翻譯)
邏輯有轉化的力量。我們放下自己的慾望與思考,讓詩的超乎尋常的邏輯進入作者、讀者和傾聽者的腦海和心裡。詩的邏輯不是由日常的邏輯所引導,而是受到感官的刺激,以及因沉浮於躍上白紙的事物所帶來的驚喜和喜悅所帶領。每個字邀請下個字出現。寫詩的過程本身就帶來滿足,而不是那麼倚賴最終的收穫或對結果的努力。
敢
讓你的心自由奔馳,
讓文字任性衝出,
在語言的草原上到處啃食——
想像將從模糊的思緒中出現,
變得明亮、清楚、散播
正如風中的水柱。
每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
明天會不同
對於每個今天來說。
——瑪戈.法契斯.尼爾
詩作為門檻之地
雷戈里.歐爾(2002)認為詩是門檻之地(threshold places)。歐爾認為,在門檻空間裡,我們最能夠改變我們對世界、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在這門檻的空間裡,時間會暫停、改變會發生,語言、想像與情緒的能量受到強化。這裡,是邊緣、是時間暫停時刻,是神祕與慈悲之地。瑪麗.奧利弗(1994)強調,在詩的開展中(unfolding)保持這不確定的空間,我們需要「消極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譯註:消極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指一個人有能力應對不確定、神祕、懷疑,且不急於追求事實與理性。)。這是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原創的詞彙(1899, p.277)。
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 1995)強調門檻之地作為一個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的重要性;它是一種存在狀態和另一種存在狀態之間轉化的暫停時間、是社會及文化儀式中創造的過度場域,例如入會儀式或結婚儀式。在此空間存在著能量與活力,也存在著危險。要進入詩的門檻之地,需要開放與勇氣,才能願意接觸未知,並接受它作為慈悲的行動。
當我們說話
我們站在
寬廣湖泊的邊緣
水面映著
成蔭綠樹
和清澈
藍天
我們的語言
圓潤而緩慢地
迴響
至遙遠的地平線
進入黑暗之處
岩石底下
魚在那裡
休息
我們不再
知道
皮膚的盡頭
和天空的起點。
——莎莉.阿特金斯(2010, p.51)
寫詩、讀詩是慈悲的行為
詩不只是詩意的工藝產物,它們是慈悲的行動、是對我們的祝福,可以建構復原力,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感恩之情。這些祝福可以在沒有宗教的聯繫下而發生(Bassler 2008)。對我們而言,慈悲的概念涉及到人類寬恕及善良、仁慈、尊重、慷慨的能力。詩,以它的宏觀與想像,可以成為這些能力的動機與起點。
詩歌的練習讓我們放慢腳步、讓呼吸與靜默得以在我們日常的喋喋不休中發生。紙上的文字說著生活經驗的故事、關於重要的事、關於我們作為人類的我們是誰。詩可以直抵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心。詩無需對誰指名道姓就辦得到。當有人過世,或是有人過生日的時候,詩都可以為我們提供語言。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打開或闔起一本詩集。我們可能會感到孤單,但是只要身邊有一本詩集,我們就可以獨處而不感到寂寞。詩對我們說話;詩不會具體地告訴我們要思考什麼,而是啟發我們去思考。
廣受尊敬的詩人、學者與文學評論家愛德華.赫希(Edward Hirsch 1999)在他寫的暢銷書《如何讀詩歌和愛上詩歌》(How to Read a Poem and Fall in Love with Poetry)裡寫道,詩是什麼?詩為何重要?詩可以如何打開想像力、提供深刻感人的旅程,深入存有的核心?他展示了閱讀詩可以如何成為喜樂與安慰的泉源,同時也開啟了改變的可能。赫希說:「讀詩是一趟邁向新生的冒險、一種創意行動、永恆的開端、奇蹟的重生。」(p.2)
赫希提倡「參與式詩學」(participatory poetics),指出讀任何種類的詩是互惠與合作的行動、是與紙上的文字相互參與的相遇。他建議我們讓詩的節奏透過我們的身體流動。對於詩,他這麼說:「我讓詩的心跳流經我,就像一種嵌入在感性聲音的具體體驗。」(p.5)詩歌的這種感官體驗需要一種足以體現經驗的反思。對這現象最接近的理解就是尊重詩屬於慈悲的國度。
詩與復原力
以詩工作可以建立面對日常生活需要的復原力。詩提供我們暫時在紙上點燃的自由,從陷於思維與情緒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當我們寫詩,我們可以獨處而不感到寂寞。紙張和逐漸出現的詩歌都在與作者對話。我們與文字的世界處於覺知的連結之中。詩可以成為對抗不斷加速腳步的時間:我們會忘記時間。一字字地我們慢下來、邂逅自己,傾聽我們自己心裡的歌、等待更多的經由我們而到來。寫詩與讀詩可以是沉思練習的方式,甚至可以每天進行。詩歌為痛苦的經驗提供安慰,以及為療癒與轉化提供可能性。寫詩帶來的安靜的影響,可以改變情緒,也給我們平靜地面對日常生活和挑戰的機會。這個賦權的過程讓我們得以積極面對任務。
詩作為冥想練習
對於寫詩、讀詩的我們,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培養安靜的能力、深刻傾聽四周的世界的能力,展開心扉迎接即將來的。詩人簡.赫斯費爾德(Jane Hirshfield 2015)認為,寫詩就像交流,是種冥想的實踐。詩就像任何的冥想練習一樣,提供機會,讓我們「感知平凡中的不凡;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看世界的眼睛。」(p.12)
當我們說「寫詩」,實際上我們是在說一種冥想的行為、對感官線索的冥想;亦是一種觀看、想像,以及眼睛的閉上和睜開。
你將自己帶到一個特別的地方,你的「寫作細胞」;你致力於這被名為書寫的服務。
——瑪戈.法契斯.尼爾
近年來,正念練習越來越流行,其往往與減壓、瑜珈或冥想練習有關(Kabat-Zinn 2005, Shapiro & Carlson 2009)。這些練習的目標是提升我們更為專注、更為寧靜的能力。我們的生活充斥著來自電子設備、工作與家庭需求、壅塞的高速公路和消費廣告等各種刺激的轟炸。我們花很多時間匆忙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任務,往往同時多工處理:烹飪時,一手攪拌鍋裡的食材,另一手拿著手機,或是一面看電視新聞、一面照顧哭泣的嬰兒。這種時候,許多人用正念練習抗壓。寫詩就是這樣的實踐。
正念也有另一面:脫離我們的理性思維,放下過度控制對我們的人生,允許自己有情緒、愉悅與狂喜的時刻。在表達性藝術的領域中,我們在詩歌的語境下,著眼正念和「放下念頭」(mindlessness)的概念。我們感到興趣的是,在詩的創作中,正念是內在固有的,甚至是存在的元素。寫詩或讀詩的過程將我們帶到當下,對未來的擔憂或對過去的懊惱都會消失。時時刻刻的書寫或閱讀都需要全神貫注。我們也可以問:要怎麼做才能懷著覺知失去心智?我們要如何藉由失去心智,來保持心智清醒呢?
不要緊(Never Mind)
正念和「全心投入」(full mind)無關。相反的,為了達到正念,你必須先拋開心智。不是完全丟掉,而是鬆動,讓心智從日常生活的思考循環(從小小擔憂到沉重的哀傷)中解放出來。
在獲得正念的過程中,你先「失去它」。在書寫探索時,你會關注並為逐漸浮現的詩的心智服務。詩開始用奇怪的方式對你說話。它先對你說話。你好奇且平靜地跟隨它不尋常的聲音、意象與節奏。當你犧牲了日常的心智時,你會被詩所揭露與隱藏的心智間的互動所吸引。
你的存在、虛構與過去的圖象彼此交錯,攔截到永恆的遺忘時刻。你的心智在徘徊和疑惑著。另一方面,對有意義結果的思考,在提出朝前想法的意願和放下間的相互作用中主動暫停。
——瑪戈.法契斯.尼爾
第一章 詩的方式
本章中,我們將探討詩如何作為體驗世界和體驗自己的方法。我們首先看一下詩的語言和口語有何差異。詩有它自己詩的邏輯與理解。我們不能把詩簡化為詩意的結果。寫詩、讀詩是復原力的行動,並創造出門檻的空間,在其中轉化是可能的。我們提供詩的範例,讓大家看到詩如何出於慈悲而浮現,以協助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詩是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人類有史以來,世上所有的人都會藉著歌謠、吟唱與意象述說故事及神話(Dissanayake, 2002, 2012)。詩就像所有藝術,始於感官:視覺、感覺、聽覺、嗅覺與觸覺,觸及了人類...
推薦序
審閱序|
想像的治癒與表達性藝術詩歌書寫
文苑
閱讀瑪戈.法契斯.尼爾(Margo F. Knill)和莎莉.阿特金斯(Sally Atkins)的《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一書是個熟悉和享受的滋養;閱讀的歷程讓人很沉浸在艾洛斯和繆斯精神、感官認識論、目的論、現象學等的相互作用裡。本書的前半部她們提出詩歌的一般用法,進而到詩歌在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治療運用;後半部則提出詩歌的療癒本質如何為我們提供希望、信心和復原力。整體說來整本書不只有作者們的詩歌所貫穿,也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核心本質所貫穿,包括了愛、透過創作來理解、玩性的基礎、關注希望、身心靈的投入、資源本位、多元觀點、讓作品為自身說話等,這是本難得結合表達性藝術治療理論和實務,且以詩歌及詩學的藝術形態作為支持想像力的書。
尼爾和阿特金斯在書裡寫道:「詩歌的書寫(藝術創作)不在於美,在於發自於內心的真實和確切的字眼」(2020, p.118)。榮格學者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則提過:「字句就像枕頭,如果放對位置,就能減輕痛苦」(引自 Tibaldi M 2014, p.148)。如作者所言,這是第一本專注在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工作中詩歌書寫的書;詩歌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學科,由於與其他藝術學科一樣與想像有連結,所以可以喚起或找到以其他任何的想像型態來做進一步地表達,如:從文字型態到視覺圖像、節奏或動作等型態。在表達性藝術治療裡,這創意的行動如同遠離中心化,讓我們真實經驗的護持和對的字眼的獲得成為可能,然而這創意的發生需要在一個清楚的架構上,一個奠基在安全信任專業關係的護持的基礎上、發生於治療師、個案和藝術歷程和作品的三角互動關係上。這清楚的會談架構為作者們在第二章提出,包括(1)注入、(2)遠離中心和美學分析、(3)收穫。
在書中作者們除了對表達性藝術治療基本概念和會談結構做出闡述外,也透過自身實務工作及教學經驗,為每一章節的主題具體提出實例。該書聚焦於以書寫詩歌的行動來進入想像的世界,再以朗讀、音樂或演出等藝術形態來深化擴展。表達性藝術治療根基於人類的想像力、是回歸古老療癒的起源。表達性藝術治療理論主要奠基者: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 2004)提出,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治療是整合想像型態的治療;想像能力的彰顯是透過感官的型態。尼爾將感官的能力和不同的藝術做了連結,並以藝術作為靈魂的自然良藥。對他來說,治療是靈魂的創造(soul-making),靈魂是居住在想像的領域。詹姆斯.希爾曼與索努.沙姆達薩尼(Sonu Shamdasani)在《死者哀歌:榮格《紅書》之後的心理學》的對話裡,提到:「心靈是個活生生的想像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到那個世界。那是你的真相,那是你的本質,那是你的靈魂。你在尋找靈魂,而你的靈魂就是想像力」(2013, p.114)。藝術是源於人類的想像能力,具有超越實際現實的功能,提供我們另類的視角:即我們可以藉由藝術進入藝術所提供的想像世界,以暫時離開日常世界裡因簡化、掩飾和抽象所帶來的限制,並沉浸在活生生的、流動的藝術歷程;此歷程也是一個可以反映我們個人及生態的生命歷程,藉此我們的經驗和理解的方式被擴展、玩性的範圍被擴大和回應困難的語言被豐厚,為新觀點的感知及內外在的資源的連結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本書為這樣的歷程——遠離中心化所帶來的治療效益:賦權效應、治癒的、和解的、問題解決和促進正向改變的,提供了清楚的論述和例證。
本書對於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工作者的專業發展,或使用表達性藝術於治療或教育輔導的專業工作者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引導指南。
參考文獻
Atkins, S., & Eberhart, H. (2014). Presence and process in expressive arts work: At the edge of wonder.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Hillman, J., & Shamdasani, S. (2013). Lament of the dead: Psychology after Jung's Red Book. WW Norton & Company.
Knill, M. F., & Atkins, S. (2020). Poetry in expressive arts: Supporting resilience through poetic writing.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Knill, P. J., Barba, H. N., & Fuchs-Knill, M. (2004). Minstrels of soul: Termodal expressive therapy. Egs Press.
Tibaldi, M. (2014).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James Hillman’s theory in a multicultural and changing world.’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search for self, identity and community, 147.
審閱序|
想像的治癒與表達性藝術詩歌書寫
文苑
閱讀瑪戈.法契斯.尼爾(Margo F. Knill)和莎莉.阿特金斯(Sally Atkins)的《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一書是個熟悉和享受的滋養;閱讀的歷程讓人很沉浸在艾洛斯和繆斯精神、感官認識論、目的論、現象學等的相互作用裡。本書的前半部她們提出詩歌的一般用法,進而到詩歌在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治療運用;後半部則提出詩歌的療癒本質如何為我們提供希望、信心和復原力。整體說來整本書不只有作者們的詩歌所貫穿,也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核心本質所貫穿,包括...
目錄
審閱序|想像的治癒與表達性藝術詩歌書寫/文苑
前 言|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
感謝
緒論
引言
第1章|詩的方式
詩的語言
詩意的理解
詩的邏輯
詩作為門檻之地
寫詩、讀詩是慈悲的行為
詩與復原力
詩作為冥想練習
詩作為日常練習
詩與哀悼
詩歌與療癒
詩作為輔導或治療
結論
第2章|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工作裡的詩歌
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
為何要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
表達性藝術的概念
會談的結構
以「詩的遠離中心化」作為學習的方式
詩歌遠離中心化的未知
詩歌遠離中心化的改變
結論
第3章|表達性藝術中的詩歌書寫、閱讀與分享
表達性藝術專業人員
詩歌如何進入會談
以表達性藝術促進寫詩
準備寫詩
詩歌中的低技巧/高敏銳度方法
玩聲音
對文字變得敏銳
找出文字
玩文字
形塑詩
形塑詩的建議
使用特定風格詩歌集體工作的訓練課
寫作中的取捨(writing in takes)
以美學分析形塑詩
收穫
在表達性藝術工作中分享詩
體現詩
課堂上的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詩歌的例子
結論
第4章|「儘管如此……」概念:詩歌與復原力
朵敏與復原力
重建信任
家就是我們可以死去的地方
人生課題
語言:終極庇護
儘管如此……
尋找悖論
經由寫詩和解
受到朵敏啟發的詩歌例子
結論
第5章|詩歌與學習的目的論
遇見他者
「成為」的存在
詩與神祕
詩與驚奇
詩與美
透過詩歌學習不同的思考方式
詩歌,作為藝術本位的研究
結論
第6章|表達性藝術的詩歌作為具復原力的生活方式
從文字到世界:豐富語言
表達性藝術詩的前提
詩歌的煉金術
詩歌,培育愛的地方:儘管如此……
結論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我們在表達性藝術工作中使用的詩歌
附錄三|作者的其他著作
審閱序|想像的治癒與表達性藝術詩歌書寫/文苑
前 言|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
感謝
緒論
引言
第1章|詩的方式
詩的語言
詩意的理解
詩的邏輯
詩作為門檻之地
寫詩、讀詩是慈悲的行為
詩與復原力
詩作為冥想練習
詩作為日常練習
詩與哀悼
詩歌與療癒
詩作為輔導或治療
結論
第2章|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工作裡的詩歌
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
為何要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
表達性藝術的概念
會談的結構
以「詩的遠離中心化」作為學習的方式
詩歌遠離中心化的未知
詩歌遠離中心化的改變
結論
第3章|表達...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