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
★《柯克斯書評》、《書單》、《出版者週刊》各大媒體盛讚
★Amazon 4.7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49高分熱烈好評
《我們的女兒怎麼了?》作者麗莎.達摩爾博士最新力作
還記得青春期時那個情緒滿溢、怨嘆「沒有人懂我」的自己嗎?
你家中的青少年可以不必承受同樣的煎熬。
本書獻給面對青少年情緒起伏而不知所措的父母,
幫助你接住孩子,陪伴他們度過家庭、課業、感情及社群媒體引起的情緒風暴。
「這本書充滿能夠引起共鳴的情境、案例和建設性對話的建議,將受到家長以及任何與青少年打交道的人歡迎。尋求及時建議和慰藉的家長可以在這本以清楚易懂的文字撰寫的書籍中得到所需。」——《書單》
***
青少年強烈的情緒波動不是缺點,而是特質。
引領孩子敞開心房,深入了解自己,練習表達並駕馭情緒,
就能培養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都能穩定自理的心理韌性。
-
家有青少年的你,是否也曾遇過這些情況──
‧孩子事事看你不順眼,對你不耐煩、翻白眼、口氣差
‧孩子對家裡的規定感到不滿,對你發脾氣,要你別管他
‧孩子悶悶不樂,卻總是用「沒事」回應你的關心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絕望得彷彿世界末日來臨
‧孩子和朋友發生摩擦,以淚洗面,難過得吃不下飯
青少年起伏不定的情緒猶如未爆彈,你無法預知何時會踩到地雷,更不知道如何拆解,時時擔憂情緒的風暴會壓垮孩子。
親愛的家長,這本書將帶來一個好消息──其實,你不必那麼擔心。
青少年的敏感易怒、多愁善感都是正常的,不開心不代表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重點是在適當的時間擁有適當的感受,並能有效地管理這些感受。
本書作者達摩爾博士是備受讚譽的青少年心理專家,將從大腦發育、心理發展及性別的角度,帶家長理解青少年的強烈情緒。
情緒不是青少年的敵人,而是全年無休的信差,隨時傳遞生活狀態報告,幫助青少年了解自我、分析現況,做出適當的決策。它也是量身打造的私人教練,陪伴青少年練習掌控內心狀態,強健心理素質。
本書援引大量實際案例,將令你感同身受;並提供對話示範、實用技巧,一步步指引你引導孩子面對、控制情緒,學會與自己相處、與他人連結,將情緒波動化為成長的契機,成為心理健康的豐富養分。
▌本書將告訴家長──
‧青少年情緒發展的正常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何時需要擔心
‧如何支持被情緒綁架的青少年,幫助他們提高心理意識,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何應對青春期常見的挑戰,例如家庭摩擦、焦慮加劇、冒險行為、處理友誼和愛情、社交媒體的吸引力等等
‧與青少年保持聯繫的最佳方式,以及如何提供青少年需要和想要的關係
作者簡介:
麗莎.達摩爾博士(Lisa Damour, Ph.D.)
達摩爾博士被美國心理學會公認為思想領袖。
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少女心事解碼》、《我們的女兒怎麼了?》。
她畢業於耶魯大學,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她發表眾多與教育和兒童發展相關的學術論文,也為《紐約時報》撰寫有關青少年的文章,是CBS新聞的定期撰稿人,也是Podcast節目「Ask Lisa」的聯合主持人。
她持續進行私人心理臨床治療,並擔任凱斯西儲大學舒伯特兒童研究中心的資深顧問,同時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
她與丈夫和兩個女兒住在俄亥俄州的沙克高地。
譯者簡介:
曾倚華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畢業。
喜歡看書,喜歡寫作,走上翻譯的路是最大的驚喜。
部落格 esther81828wwr.pixnet.net/blog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對於青少年和家長來說,這是一本冷靜、明智、富有同理心的指南,幫助他們度過這段困難時期。」──《柯克斯書評》
「達摩爾務實的語氣給人一種與朋友交談的感覺,書中的心理學知識則為從科學層面了解青春期提供了寶貴的視角。青少年的父母會想看看這本書。」──《出版者週刊》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度過這段令人畏懼的歲月?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不計其數,但《情緒化是種成長力》是一本細緻入微、富有同理心的書,我希望當我在戰壕裡時能擁有一本。」
──朱蒂思.紐曼(Judith Newman),《紐約時報》書評
名人推薦:【誠摯推薦】
「對於青少年和家長來說,這是一本冷靜、明智、富有同理心的指南,幫助他們度過這段困難時期。」──《柯克斯書評》
「達摩爾務實的語氣給人一種與朋友交談的感覺,書中的心理學知識則為從科學層面了解青春期提供了寶貴的視角。青少年的父母會想看看這本書。」──《出版者週刊》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度過這段令人畏懼的歲月?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不計其數,但《情緒化是種成長力》是一本細緻入微、富有同理心的書,我希望當我在戰壕裡時能擁有一本。」
──朱蒂思.紐曼(Judith Newman),《紐約時報》書評...
章節試閱
Part 1. 青少年情緒必修課:破除三大迷思
「達博士。」那封訊息寫道。「我這星期可以挑一天去找你嗎?湯姆上。」我不認得訊息寄件人的電話號碼,我每週諮商的時間表中,也沒有人叫做湯姆。當我好奇地盯著手機時,訊息畫面冒出三個點點,然後又是一則訊息,對方就像會讀心術一樣:「我是湯米——我從我媽媽那裡拿到你的號碼。」
湯米!當然了。我立刻想起了多年前,我在候診室裡第一次看到那個可愛的九歲小孩。我們見面時,他正焦慮地站在他母親身邊,而她坐著,一隻手平靜地放在膝蓋上,另一隻手則輕輕地撫摸著兒子的後背。當我打開候診室的門時,她試著為他緩解緊張情緒的所有努力瞬間成了徒勞。湯米睜大眼睛,恐懼地看著我。他的黑髮有一邊立了起來——不知為何,他睡覺壓出的髮型經過一整天學校生活後,依然完好無損——這似乎更強調了他的警覺性。在電話中,湯米的母親解釋,他有夜間恐懼症,這讓他和家人都很晚才能睡覺。在我的辦公室中,湯米和他媽媽跟著我來到診療室,我們便慢慢開始了一段長期而成果豐碩的合作關係。
湯米天生就十分緊張。小時候的他很容易受驚,到了上幼稚園的時候,他也很難與父母分開。多年來,他的害怕變成了夜間恐懼症,而謝天謝地,我的努力幫助了他,他的父母也給了他堅定的支持。在這些恐懼消除後,已經過去將近兩年,我才再次收到他家人的消息。國一結束後的那個夏天,湯米勇敢地試著去參加露營,但沒過兩天就哀求著要回家了。我在營地與湯米通了幾次電話,還與他的父母通了幾次電話,我也透過電話諮詢了營地主任。我們一起決定先暫停他這次的活動,希望明年再次嘗試一次。整個暑假,湯米都來我這裡諮商,既是為了解決把他逼回家的焦慮感,也為了處理他因無法留下而感到的沮喪和屈辱。
我看著手機,回想起這一切後,才意識到我最後一次收到湯米(現在是湯姆)或他父母的消息,是將近四年前的事了,這代表他現在要升上十二年級了。我們約好了見面時間,我做好心理準備,當他出現時,我可能會認不出候診室裡的那個孩子。果然,湯姆現在又高又壯。他穿著長而寬鬆的短褲,不適合克里夫蘭郊區十月下旬寒冷的氣候。他有點尷尬又十分友善,用低沉的聲音向我打招呼,那嗓音讓我有點措手不及。
我們在我的辦公室安頓下來,並短暫地交談後,他便開始解釋他傳訊息給我的原因。
「我正在處理大學申請,我不想申請離家太遠的地方。我不是很介意,我父母也是,但我的升學輔導員有點小題大做。」
湯姆在班上名列前茅,而這當然要歸功於他焦慮的性格,使他成為一個非常認真的學生。他是一位廣受歡迎的越野馬拉松跑者,還是一名出色的雙簧管樂手。儘管他已經成熟了很多,但湯姆解釋,雖然他去年夏天曾希望去密西根參加一門為期五週的音樂加強課程,但他就是沒辦法說服自己去參加。在那次經歷後,他決定只申請離家三小時車程以內的大學。
俄亥俄州東北部不乏優秀的大學,但湯姆所在學校的升學輔導員仍然覺得湯姆限制了自己的機會。我不知道該怎麼想。在我辦公室的灰色沙發上,湯姆與我分享了他的理由。如果他在大學上課時感到緊張或不確定,湯姆希望能回家一兩個晚上而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困難。他正在申請七所非常優秀的當地學校——當錄取決果出來時,他一定會有很好的選擇。而且他也沒有申請距離他家三十分鐘內的任何一所大學,因為他真的很想感覺到自己「真的去上大學」了。
「我還是會很焦慮。」湯姆說。「當然比以前好多了,但我真的不喜歡離開家人。我只是想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不要讓我覺得焦慮會搞砸我的大一生活。我跟我的升學輔導員解釋這一點,但他說:『湯姆,你的憂慮蒙蔽了你的思想。』」
雖然我知道輔導員這麼說其來有自,但我並不認同他的觀點。對我來說,這似乎是建立在一個毫無幫助卻為人津津樂道的迷思上:我們的感覺會削弱我們的判斷力。
迷思一:情感是理性的敵人
早在企業號大副史巴克因為他的推理不受情感影響,進而被視為《星際爭霸戰》的模範思想家之前,感性和理性就已經被視為敵人了。事實上,我們的思想和感受之間的對立似乎非常明顯,各大哲學家都針對這一點進行了多年的評論。柏拉圖把理性想像成一位努力控制人類情感馬車的車夫;理性的擁護者笛卡兒則理想化了那些「完全能掌握激情的人」;而大衛・休謨翻閱了笛卡兒所作的劇本時,主張「理性是、也應該只是激情的奴隸」。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情緒在決策中的地位呢?柏拉圖、笛卡兒、休謨——他們誰說得對?
我的朋友泰芮或許是對的。她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曾和我分享過一個非常有用的比喻。根據泰芮的說法,說到做決定這回事時,我們應該將情緒視為心中董事會的其中一員。董事會的其他成員可能是道德考量、個人抱負、對他人的義務、財務或交通限制之類的。理想情況下,這些董事會成員們會共同努力,幫助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謹慎而明智的選擇。在這個比喻中,情緒也擁有投票權,儘管它很少是決定性的那一票,而且它絕對不會是董事會的主席。
泰芮的觀點也得到了心理學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在適當的條件下,我們的感受其實可以提高決定的品質。為了研究情緒如何影響理性思考,心理學家伊莎貝爾・布蘭切(Isabelle Blanchette)請了一群英國退伍軍人來解決三個不同主題的邏輯問題。其中一個主題和戰鬥有關(例如:「戰爭中使用了化學武器。戰爭中使用的所有東西都是危險的。因此,那些化學武器也是危險的」);第二個富含情感但與戰鬥無關(例如:「有些癌症是遺傳性的⋯⋯」); 第三個則情感中立(例如:「有些茶是天然物質」)。而令人著迷的結果是什麼呢?當遇到與戰鬥有關的邏輯問題時,退伍軍人的推理能力表現是最強的。他們對戰爭相關話題的情感投入,似乎增強了他們做出準確推論的能力。
布蘭切對退伍軍人的研究進一步顯示了情緒與邏輯思維之間的交互作用。在她的研究中,一半的退伍軍人都患有創傷症候群,過去的創傷事件會帶來痛苦、破壞性的想法和感受。布蘭切發現,與那些沒有創傷症候群的退伍軍人相比,有創傷症候群的退伍軍人在邏輯問題的每一類問題上都表現不佳。對某個主題有一定程度的個人投入可以提高推理能力,但過多的情緒則會拖垮認知,進而干擾我們的思維。
那麼,這一切跟湯姆有什麼關係呢?在我的觀點中,他的感受為他的內部董事會會議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他從經驗中知道自己很難離開家,但他的情緒並沒有強大到排擠其他深思熟慮的考量。湯姆想離家人近一點,但又不想離得太近,這樣如果一切順利,他也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獨立了,他就可以擁抱機會。他在乎學校,也希望可以選擇自己上的大學。由於他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擁有豐富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區,就算要滿足所有需求,湯姆也不必離家太遠。
「在我看來。」我說。「你是真的考慮過了。由於這是你第一次真正離開家,所以你希望能在有安全網的狀況下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就算你都沒有用到它,光是知道它的存在,也會讓你好過很多。」
「這就是我的感覺。」湯姆回答。「但我該怎麼跟我的升學輔導員說呢?」
「我覺得你可以讓他知道,你很感謝他的關心,而雖然你看起來像讓擔心占了上風,但事實上,它們只是指引你做出決定的眾多因素之一。」
我們繼續討論了在湯姆思考該怎麼過渡到大學生活時,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他希望自己能夠期待去上學,並覺得他到了學校後,就可以獲得成功。他的情緒所帶來的建議幫助他找到了一個能夠滿足這兩個目標的解決方案。湯姆的焦慮是他的個人決策委員會中一位明智、謹慎的成員。
幫助青少年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希望青少年能以這種重要的方式看待他們的感受:作為資訊的一部分。無論是痛苦的還是愉快的,情緒基本上都是用來提供訊息的。在我們度過每一天的生活時,它們時時會冒出來,提供有意義的回饋。我們的情緒會為我們提供生活狀態報告,並有助於我們制定決策。注意到與某個朋友共進午餐後,你感到樂觀與精力充沛,這可能會使你更想與那個人共度更多時光。意識到你害怕即將到來的辦公室派對,可能會讓你考慮今年是不是真的應該參加。與其把我們的情緒視為破壞性的勢力,不如將它們視為源源不斷的信差,可以讓我們了解事情的進展情況,這樣通常會比較好。
青少年通常不會這樣看待自己的感受。青少年常常在從外界接收到的訊號以及來自內部的訊息之間左右為難。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情緒究竟可不可靠,尤其是當他們的感受與同儕不一樣的時候。例如,一個青少女對她的朋友似乎可以接受的事情感到不舒服,比如說同學的壞話、試著吸大麻或蹺課;她也許會徘徊不定,試著釐清哪一邊才是對的。她會想知道,是她的朋友錯了,還是自己太緊繃了。
有時候,青少年在家裡可能會提起這樣的困境,卻會讓成年人感到困惑。你的女兒可能會以漫不經心的口吻隨口提到:「我班上的幾個女生蹺掉物理課,跑出去吃午餐了。」聽到一個青少年以如此隨意的語氣分享這種令人擔心的消息,可能會令人有點震驚。我們可能會這樣想:翹課是一件大事,更糟糕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似乎對此沒有意見。在開始說教之前,我們其實可以想想,孩子可能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種狀況,而且只是在假裝漠不關心,藉此打探我們的感受。這樣看來,嚴厲的說教或許不算最壞的選擇。我們的青少年至少會知道,她不是唯一一個認為她的同儕已經越界的人,即使她可能不會讓我們知道她的看法跟我們一樣。
不過,如果我們可以發自內心地問他們一個問題,這樣會更好。溫柔地問她:「嗯⋯⋯那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讓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對她同學的行為感到不太舒服,而我們懷疑她可能也有同感。現在我們就面向一個比較有希望的方向了。當我們對青少年表現出對他們的感受感到好奇時——尤其是圍繞著他們所開啟的話題——我們便是在邀請他們將情緒視為資訊的傳遞者,而且情緒值得信賴。當我們把青少年視為有深刻思考能力的靈魂時,他們大多十分樂意接納我們。如果剛才隨意分享八卦的青少年突然口氣一變,深思熟慮地回答「我想我是有點擔心她們」之類的話,請不要感到驚訝。
但是,如果你試過這種方法後,卻發現孩子沒有心思和你認真談話,那要怎麼辦?確實,詢問她對同儕冒險行為的看法,很容易得到惱怒的回應(如果不是徹底暴怒的話)。就算你覺得自己碰壁了,也請不要絕望。以我的看法而言,這樣的對話就已經算成功了。當青少年在家裡提起同儕的愚蠢行為時,他們通常是在驗證現實,而我們揚起眉毛、明顯表達不認同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就算青少年因此生我們的氣。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尋找機會,說明情緒其實能幫助我們度過日常生活的事實。忽視感受代表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每當聽到家中青少年質疑自己在某些情況下很合理的感受時,我們都應該迅速向他們做出保證。「你的直覺是對的。」我們可以這樣說。「注意它告訴你的事,因為它幾乎總能讓你走在正軌上。」
*
結果證明,湯姆聽從自己的建議是明智的選擇。他被幾所大學錄取了,並決定就讀一所離家大約一小時車程的小型文學院。儘管在升大一前的那個暑假,他對大學充滿了興奮感,但他的第一個學期並不順利。他和他的室友處得很好,但離家讓他感到不安,也使他晚上很難入睡。隨著湯姆的疲勞感加劇,他的焦慮感也一起上升,進一步引發了破壞他睡眠的惡性循環。我們又開始了諮商,不過現在是趁湯姆獨自一人在宿舍的時候,透過線上會議進行。我們很快就釐清,他需要回家補眠幾天,還要和我的一位精神科同事見個面,進行藥物諮詢。
十月大部分的時間和十一月初,湯姆在每週四的最後一節課下課後就會回家,然後在週日下午回到學校。和家人共度時光、與他長期上課的音樂老師見面,並在自己的床上好好睡覺,就會讓他感到恢復了活力。錯過大學的週末活動使他感到非常挫折,但他開始更加享受自己確實在學校度過的時光,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有幾天的時間能在家充電。
在我們的定期治療、緩解焦慮的藥物、室友的理解和父母的幫助下,湯姆在學校的時間更長了。第二學期開始兩週後,他的音樂老師鼓勵他參加大學管弦樂團的甄選。湯姆很驚訝也很榮幸地被任命為雙簧管的首席演出者。在那之後,他的情況便迅速好轉了。排練和音樂會很快就塞滿了湯姆的行程,讓他無法回家。值得慶幸的是,他現在很少想要、甚至不需要這樣做了。四月時,他在學校外找了一間公寓,下學期開始,他會和在管弦樂團認識的兩個好朋友合租。
那一年,湯姆只有再聯絡過我一次,當時他的祖母突然去世了。我們見了兩次面,幫助他渡過悲傷與震驚。在那之後,直到湯姆大二那年的秋天,我才在雜貨店偶遇他的媽媽。她向我完整地報告了他的近況。「他再開心不過了。」她笑著說。「我們去看了他的幾場表演,但他只會在放假期間回家了,有時甚至不回家。老實說,到現在,他跟在加州上學差不多了。」
Part 1. 青少年情緒必修課:破除三大迷思
「達博士。」那封訊息寫道。「我這星期可以挑一天去找你嗎?湯姆上。」我不認得訊息寄件人的電話號碼,我每週諮商的時間表中,也沒有人叫做湯姆。當我好奇地盯著手機時,訊息畫面冒出三個點點,然後又是一則訊息,對方就像會讀心術一樣:「我是湯米——我從我媽媽那裡拿到你的號碼。」
湯米!當然了。我立刻想起了多年前,我在候診室裡第一次看到那個可愛的九歲小孩。我們見面時,他正焦慮地站在他母親身邊,而她坐著,一隻手平靜地放在膝蓋上,另一隻手則輕輕地撫摸著兒子的後背。當我打開...
作者序
序章
二零二一年六月,我接到一個從國中就認識的朋友打來的電話。我們簡短地交換了一下生活和家庭中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她說:「其實,我打這通電話是有原因的⋯⋯我真的很擔心威爾。我可以跟你聊聊嗎?」
「當然。」我回答。她的兒子威爾和我的大女兒一樣,就快升上十二年級了。
「幾週前,我們得知我老公的公司要把他調到西雅圖,我們會在暑假結束時搬家,而威爾對這件事的反應非常糟糕。他愛他的朋友和他在丹佛的學校,他無法相信我們會在他念最後一學年之前,讓他搬到別的地方。他變得非常暴躁,過去幾天甚至還哭了。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能讓這一切好轉,而且我擔心他可能有點憂鬱傾向。」
「他的情緒是一直都很低落,還是起起伏伏的?」我問。
「起起伏伏。他不去想搬家的事時,其實狀態看起來還不錯。他有一份喜歡的工作,和朋友們出去玩時,他也很開心。但只要講到搬家的話題,他就會變得非常、非常難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我該不該擔心。」
「聽著。」我說。「我不覺得他有憂鬱症。但我們就保持聯絡吧,因為我想知道他的情緒之後會不會停止起伏,開始總是感到暴躁、麻痺或憂鬱。從你告訴我的情況來看,他似乎對是搬家的事特別不滿——他因此而感到難過和憤怒。」
「沒錯。」我的朋友說。
「但我不覺得這些原因特別需要關注。事實上,我覺得這些感覺是他心理健康的證明。」
「真的嗎?為什麼?」
「嗯,在十二年級開始之前對搬家感到不安——尤其是當他在丹佛過得很開心的時候——他的反應完全合理。如果這完全不影響他,我可能會更擔心他。」
「我想這也算合理吧。」我朋友說。「但我要怎麼幫助他度過難關呢?」
「你可以做兩件事。首先,你可以向威爾保證,他的反應是正確的。正如你看到他這麼難過使你很難受一樣,擁有如此痛苦的情緒,對他來說可能也很不舒服。你可以讓他知道,他之所以有感受是有道理的,藉此讓他放心。再來,你可能要試著接受,他也許會繼續對這件事感到不悅,至少在他在秋天安頓下來之前。與其努力阻止或消除他的不悅,不如專心幫助他找到應對痛苦的方法吧。」
對青少年來說,強烈的情緒是一種特質,不是缺陷。這一直都是個事實,但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少人理解這件事了。尤其是過去十年間,我們談論和思考感覺的整體方式有了戲劇化的改變,特別是青春期時的強烈情緒。
唐突一點的說法就是,在這段時間中,我們開始害怕「變得不快樂」。
將近三十年前,在我以心理學家的身分獲得第一份臨床執業執照之前,我一直都深入參與一個培訓計劃,學習將人類的所有情緒——從最愉快到最不愉快的各種感覺——視為可預期又必要的人類經驗。
我的訓練教會我以敏銳而無所畏懼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情緒狀況。
我一直都將心理治療視為一種合作事業,引導我照料的青少年們共享我對他們內心生活的好奇。我們根據一種沒有明說的假設進行工作,也就是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是有道理的,他們那些較艱難的情緒——憤怒、沮喪、悲傷、擔憂和其他種種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即使這些情緒出現的原因還不清楚。當然,我的存在是為了讓他們的心情好一點,但我們工作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舒適,而是為了理解。當青少年們理解他們的感受和原因時,就會突然擁有以前沒有的選擇。
對我來說,這是不證自明的。我從不懷疑或質疑,歡迎最令人痛苦或不安的情緒進入我的辦公室是多麼有價值的工作。但隨著我在臨床的經驗越多,觀察更多年輕人們發覺、理解和接受他們的情緒,並獲得必要和應得的舒緩,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周圍的文化正在改變。二十年前,我覺得我身處的社會儘管不情願,依然接受痛苦的感覺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現在,我只想弄清楚,那些不舒服的感覺為什麼會被視為應該迴避的心理狀態,或者,如果無法避免,就要盡快消除。
是什麼地方變了?人類存在中如此基礎的一部分,怎麼變得那麼令人難以接受?
我無法確定這是怎麼發生的,但我是有一些想法。自從我接受培訓以來,出現了三種趨勢,或許可以解釋我們對心理困擾的看法所產生的轉變:有效的精神科藥物大量出現、身心健康產業的興起,以及有心理問題的年輕人數量不斷攀升。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
抗憂鬱藥物從一九五零年代就已出現,但直到八零年代後期,百憂解上市時,才被廣泛以處方藥物開立。讓我先說在前頭,百憂解和近年來開發的許多其他精神科藥物,為許多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改善,甚至挽救了生命。在一九八七年,醫生開始開立百憂解之前,他們使用的是所謂的「第一代」抗憂鬱藥物。雖然這些藥物通常有效,卻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並且在服用過量時也可能致命(照顧有自殺傾向的病患時,這會是一個悲慘的問題)。然後百憂解出現了,不久之後,又出現了一整批「第二代」藥物,可以緩解憂鬱症並且只有最少的副作用。突然間,處方藥成為改善情緒的低風險選擇。
也難怪這些藥物大受歡迎。一九八七年時,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到了二零一五年時,這個數字則上升到了百分之八十一。同一時期,接受憂鬱症心理治療的人數下降了百分之二十。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兩種趨勢?首先,抗憂鬱藥物很可能為一些人帶來了足夠的緩解效果,所以他們不再需要心理治療了。其次,與也許會十分昂貴的對話治療相比,保險公司更願意為藥物付錢。
對於這些解釋,我還要加上第三種可能性:安全有效、能夠治療憂鬱症,同時減少焦慮、改善睡眠和集中注意力的藥物普及,改變了我們對情緒不適的文化立場。我們不再將心理不適視為需要探索和理解的東西,而是越來越常將情緒痛苦視為可以藉由化學干預來阻止或遏制的東西。數字是不會說謊的:自兩千年初期以來,抗憂鬱藥一直與降血壓藥物和降膽固醇藥物並列,成為成人門診中開立最多處方的藥物。
我需要說明這一點:無庸置疑,精神藥物可以減輕人類的痛苦。此外,也沒有任何一個盡職盡責的臨床醫生在開立這些藥物時,會承諾它們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使人快樂,因為事實並非如此。話雖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思考,情緒改變藥物的廣泛使用是不是激發了這樣一種信念: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能、而且應該,以某種方式擺脫「身為人類,生來就伴隨著情感痛苦」的事實。
然而,我並不認為單是精神藥物的迅速普及,不足以解釋我們對心理不適變得如此不安的狀況。因此,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因素:身心健康產業。
身心健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瑜珈、正念、芳香療法以及一系列與心理健康相關的非醫學做法與產品已經存在了數千年。那什麼是新的呢?身心健康商品、普遍的服務和積極的行銷。二零一零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商業文章將身心健康稱為「新興」產業。從那時起,商業的身心健康市場就一直呈爆炸式成長。現在,作為經濟巨頭,光是精神健康產業就占全球健康經濟的一千三百一十億美元。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個數字,心理健康產業現在已經超越了價值一千億美元的全球娛樂產業。
這當然不是個壞消息。研究一致表明,冥想、正念和瑜珈練習都可以緩解心理不適,並改善心理健康。加入植物成分的乳液、香薰蠟燭、具有重量的毯子,還有其他可以愉悅或舒緩感官的產品,毫無疑問都能帶來短期的平靜和放鬆感。
儘管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鼓勵措施似乎正在刺激身心健康產業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自我保健產品的廣告通常會宣稱或暗示他們所銷售的產品(無論是正念App、精油還是水果茶)都能帶來放鬆,並且避免不必要的情緒。這在理論上聽起來不錯,但常識告訴我們,生活實際上並非如此。享受瑜珈課並不會阻止校長打電話告訴你,你的孩子在操場上打了同學;讓你的家人定期進行正念練習也不能阻止全球大流行病將多年的痛苦帶到你家門口。身心健康產品或練習可以暫時提振精神,或幫助我們恢復短暫的平衡感,但無法保護我們或青春期的孩子免受情緒困擾。
我們知道這一點,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禁不住相信獲得並保持心理放鬆狀態的可能性,尤其是當無處不在的身心健康廣告都在暗示我們,平靜的「禪」狀態是可以達到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買到的。
雖然身心健康產業設定的期望近乎荒謬,但它們帶來的影響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在臨床工作中照顧的青少年覺得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失敗了」。他們將經常在社群軟體上行銷宣傳的危險訊息牢記在心,認為投入自我保健及隨之而來的商品和服務會讓他們遠離壓力或焦慮。然後段考就出現了。發生這種狀況時,我們的孩子自然會體驗到大考總會帶來的緊張和神經質。但現在,他們的感覺比我們過去學期結束時的感覺更糟糕,因為滿牆的廣告都在表明,他們的不適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這些壓力已經很大的青少年,現在又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沮喪。
此外,身心健康產業的興起似乎也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在過去的十年裡——精神健康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的同一個時期——心理健康已經開始等同於「感覺良好」。當然,感覺良好(或平靜、放鬆)是件好事,但現實是,愉快的心理狀態在我們一天的生活中會來來去去。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都不能保證任何一個人能在一段更長的時間中,保持無憂無慮的安逸狀態。
現在,「心理健康就代表著感覺良好」這個訊息已經廣為流傳,讓許多父母和青少年做出了合乎邏輯的推論,那就是:感覺不好是一個需要認真看待的問題。我擔心身心健康運動會讓父母和孩子過度害怕普通的逆境。現在,與過去幾年相比,我發現自己更需要向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保證,痛苦的一天或痛苦的一週,不太可能是「真的很有問題」的象徵。
這就帶我們來到了第三個因素,而它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對情緒困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感到不安:以整體族群而言,現代青少年的心情確實比以前更糟了。
這其中的某些原因與這個事實有關:我們的青少年面臨著環境、社會和政治都急速變動、未來又令人不安的前景。美國心理學會在二零一八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與整體成年人相比,十五歲至二十一歲的年輕人,對國家的發展方向、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發生率以及氣候變化的狀態,都表示出更高程度的擔憂。
在青少年中,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正在增加。從二零零九年到二零一九年,回報「總是感到悲傷或絕望」的高中生,比例從百分之二十六躍升至百分之三十七;告訴調查人員自己已經制定了自殺計劃的青少年,百分比則從已經令人夠吃驚的百分之十一,上升到了更令人擔憂的百分之十六。在大約同一時間段內,回報自己有嚴重焦慮的高中生,比例從百分之三十四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四。你也許已經發現,這些可怕的統計數據反映了青少年在為期兩年的全球大流行病進入成長歲月前就已經有的感受。
雖然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可怕,但青少年之所以面臨獨特的挑戰,正是因為新冠肺炎使青春期的核心發展任務偏離了正軌,也就是他們與同儕相處的時光,並使他們變得越來越獨立。全球研究發現,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增加了一倍,許多人開始難以入睡、與家人疏遠,或變得充滿攻擊性。急診醫學部門在二零二一年初進行的研究發現,與二零一九年初的就診個案相比,因疑似自殺未遂而就醫的青少女人數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男孩則增加了百分之四。專家們並不完全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男女之間的巨大差異,但他們懷疑,女孩可能比男孩更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流行病所帶來的社會孤獨感。
對於屬於長期被邊緣化和歧視的種族與族群的青少年來說,情況就更糟了。與白人青少年相比,黑人、亞裔美國人和多族裔的青少年,經歷了更高層程度、與流行病相關的心理困擾。當然,這場大流行病還伴隨著影響青少年的許多其他國家危機:激烈的政治分化、不斷上升的暴力,以及我們無法迴避的,警察殺害美國黑人的事實。
也難怪現今有這麼多父母擔心青少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幾歲的年紀一直都不好過。在這個普遍混亂的時期長大,使得身為青少年或撫養青少年都變得更加困難。然而,危機也往往伴隨著轉機。事實上,我認為現在是認真看待如何支持青少年與他們的情感生活的最佳時機。
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的十年裡,我寫了兩本書,著重在女孩與年輕女性所面臨的挑戰。在新冠疫情下,我的注意力當然就轉移到了所有青少年緊迫的情感需求上,而且不分性別。對我來說,這是個輕鬆的轉變,因為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三十多年來,我也照顧過許多男孩和年輕男性。此外,我在《紐約時報》所寫的,關於青春期的文章和我的「問問麗莎」(Ask Lisa)Podcast,也從來沒有刻意針對特定性別。在這本書中,我會從接觸男孩和女孩的臨床工作中援引案例,說明關鍵的概念。所有個案中有辨識性的細節都已經經過修改,而在少數情況下,我也會將個案狀況合併,以便為我照顧過的年輕人保密。
你正在閱讀這本書,是因為你關心青少年。你想幫助青少年在這個歷史上充滿挑戰的時期,度過一個充滿挑戰性的人生階段。你想要培養他們擁有豐富而有意義的情感生活,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保持關懷和連結,在順境和逆境中都保持穩定和自理能力,並養成真正的情感力量。
本書能夠幫助你做到這一點。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會破除一些迷思,說明情感是如何運作的,並將我們對青少年情感生活的探索建立在心理科學的基礎上。在第二部分,我們要探討傳統的性別角色是如何塑造青少年情感的體驗和表達,並分析青少年及家長對性別的全新理解代表著什麼。在第三部中,我們會探討青春期情緒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會如何為青少年及家人的日常生活帶來新的變化。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我們會借鑑臨床研究和理論,為家長提供具體而實用的指導,幫助青少年藉由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並在需要時控制它們,從而發展出獨立的情感生活。
也許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將會拋棄一種危險的觀念:只有當青少年能夠保持良好的情緒時,他們的心理才會健康。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會了解到一個真正有用,而且在心理學上更準確的情緒健康定義:在適當的時間擁有適當的感受,並能夠有效地管理這些感受。
就讓我們別再耽擱了,一起來更加了解並支持我們所愛的青少年吧。
序章
二零二一年六月,我接到一個從國中就認識的朋友打來的電話。我們簡短地交換了一下生活和家庭中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她說:「其實,我打這通電話是有原因的⋯⋯我真的很擔心威爾。我可以跟你聊聊嗎?」
「當然。」我回答。她的兒子威爾和我的大女兒一樣,就快升上十二年級了。
「幾週前,我們得知我老公的公司要把他調到西雅圖,我們會在暑假結束時搬家,而威爾對這件事的反應非常糟糕。他愛他的朋友和他在丹佛的學校,他無法相信我們會在他念最後一學年之前,讓他搬到別的地方。他變得非常暴躁,過去幾天甚至還哭了。我不知道該說什...
目錄
序章
Part 1. 家長的必修課──青少年情緒必修課:破除三大迷思
迷思一:情感是理性的敵人
幫助青少年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
警告:青少年的判斷力可能取決於情境
迷思二:困難的情緒對青少年有害
情緒上的不適會促進成長
什麼時候應該保護青少年免受情緒的痛苦?
迷思三:由於情緒激動,青少年在心理上很脆弱
情緒化並不代表脆弱
什麼時候需要專業支援?
Part 2. 關於情緒,性別也有關係!
為什麼性別差異會有影響?
性別規則很早就開始了
同理心和攻擊性的性別差異
女孩與憤怒
黑人青少年的性別與成人化
精神病理學中的性別差異
幫助女孩處理憤怒
幫助男孩述說感受
同儕如何強化性別規則(以及該如何應對)
騷擾的根源
青少年與自尊
超越傳統的二元性別
Part 3. 碰!青春期降臨:青春期對日常生活帶來全新的情感變化
建設中的大腦
為什麼你的孩子討厭你咀嚼的方式
應對加劇的摩擦
冒險精神,以及該如何保護青少年的安全
開始網路生活
讓科技謹守本分
同儕關係,不論浪漫與否
為什麼青少年不喜歡學校
Part 4. 情緒管理課一:幫助青少年表達情緒
討論感受很有效
真實的聆聽很重要
同理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長遠
幫助青少年準確地描述感受
讓青少年敞開心胸
讓青少年自己決定表達的方式
採取並建立對話的開口
承認並修復教養時的錯誤
重視非口語的表達
辨認不健康的情緒表達
Part 5. 情緒管理課二:幫助青少年重新掌握情緒
當情緒需要控制的時候
轉移注意力——情緒調節的重要工具
小小的快樂,大大的情緒控制
認真看待睡眠
有意識的呼吸——聽起來很荒謬,但效果很好
如何向青少年提供建議
藉由修正思考改變感受
幫助青少年獲得新的觀點
作為父母,請管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
辨認有害的情緒控制
結論
後記
備注
資料來源
序章
Part 1. 家長的必修課──青少年情緒必修課:破除三大迷思
迷思一:情感是理性的敵人
幫助青少年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
警告:青少年的判斷力可能取決於情境
迷思二:困難的情緒對青少年有害
情緒上的不適會促進成長
什麼時候應該保護青少年免受情緒的痛苦?
迷思三:由於情緒激動,青少年在心理上很脆弱
情緒化並不代表脆弱
什麼時候需要專業支援?
Part 2. 關於情緒,性別也有關係!
為什麼性別差異會有影響?
性別規則很早就開始了
同理心和攻擊性的性別差異
女孩與憤怒
黑人青少年的性別與成人化
精神病理學中...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