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歐巴馬:
「我雖然不同意本書的許多結論,但卻得同意它指出了自由民主國家的弊病。」
挑戰政治秩序的理論框架,打破自由主義的基本預設
難以用「進步」與「保守」定義的顛覆讀本
會讓「左派」跟「右派」都跳腳的基進批判作品
不管是左傾的進步自由主義,還是右傾的古典自由主義
他們是當代問題的罪魁禍首,該攜手退場的難兄難弟
自由主義,當代影響最深遠的政治理論與意識形態,在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接連倒台之際,政治學家福山宣稱自由主義已然勝利,人類將走向歷史終結,自由+民主這套政治體制卻面臨諸多問題,正當性搖搖欲墜,人們難免會問:我們的自由(或民主)出了什麼問題?但本書作者迪寧認為:不是自由主義出了什麼問題,而是自由主義本身就是個問題。
自由主義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症狀?其中包括:
一、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日益加劇。
二、人民團體、工會、家庭等傳統機構衰落。
三、政治、宗教、科學、媒體都逐漸失去威信,公民彼此互不信任。
四、社會日益極化,進步派與保守派對立更加嚴重。
上述的每一項都是當代自由民主社會遇到的困境,而迪寧認為,自由主義就是製造這些問題的根源,自由主義摧毀了既有的家庭、社群、宗教的規範和制度,卻沒有建立新的依歸。迪寧認為解決之道唯有回歸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尊重歷史傳統,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所言:「每個人都用更好的方式生活,整個制度就會變得更好。」我們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港灣。
此外,無論是進步派還是保守派的讀者,都會發現《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挑戰了你我的既定看法,因此本書很難用傳統的左右派光譜來分類。作者迪寧在打破現存政治秩序的框架,批判自由主義的預設時,也訴請讀者不要輕易為本書分類,這是政治兩極化時代的病,也是我們現在要閱讀本書的理由。
作者簡介:
派翠克.迪寧(Patrick J. Deneen)
美國羅格斯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聖母大學政治系教授,專研民主體制、自由主義、古典和現代政治思想,以及美國政治思想。迪寧的治學偏向保守主義、天主教社群主義,針貶自由主義弊病的《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譯者簡介:
劉維人
專職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並從事相關寫文和演講。譯有《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譯稿指教:warren1_liu@hotmail.com。
盧靜
過度自由,熱衷策略與敘事遊戲,關心一切事務的「為什麼」與「然後呢」。譯有《妖風》、《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遊戲設計的藝術》、《西方的自殺》、《大幻象》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各界讚譽】
˙迪寧的這部作品令人精神一振……自由主義終將摧毀自己建立的偉業嗎?托克維爾舊日的警告,如今可能已經成為我們身處的現實。──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政治分析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迪寧的這本嚴肅著作,相當基進地批判了現代性。他以深厚的功力把這個問題說得簡潔而有趣,書中的見解與論證過程中的神來一筆相當令人注目:例如他指出,政府力量的壯大,竟然和自由市場的擴散亦步亦趨,因為首重個人權利的「小政府」,其實根本不可能充分保障個人權利。──陶德.林柏格(Tod Lindberg),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幾乎沒有書能像迪寧的這本書一樣,一針見血地直接挑戰現代自由主義的核心假設。──夏迪.哈米德(Shadi Hamid),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理解當前西方政治危機的關鍵之書。──吉恩.卡拉翰(Gene Callahan),《美國保守主義者》(American Conservative)
˙思考未來的必備之書。書中的內容大概很難有讀者完全認同……但書中的警世與啟發卻讓我們完全無法逃避。迪寧很可能提出了一個關於自由主義政治和文化最深刻的問題:自由主義能夠修復嗎?值得修復嗎?──納撒尼爾.布萊克(Nathanael Blake),《聯邦黨人》(The Federalist)雜誌
˙勇於直言、發人深省之作。本書正面處理了一個日益緊迫的議題:我們必須用深層的知識和文化傳統,重新支撐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弗雷德.鮑爾(Fred Bauer),《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本書以大膽的論證和表達方式,開出了一整條思想道路,預言了接下來的發展。──威爾弗雷德.麥克萊(Wilfred McClay),奧克拉荷馬大學歷史學教授
˙本書是罕見的天啟級著作,深刻地反思了如今主流的意識形態究竟如何轉折而來。它給予我們一個珍貴的機會去反思眼前的道路。如果自由主義真的無路可出,我們就該向前看,超越歷史的終結,思考彼岸的風景。──《Medium》
˙迪寧的這本書完全把我吸進去了。真希望各大學的出版社能多出版一些這樣的書。──艾倫.沃夫(Alan Wolfe),《自由主義的未來之戰》(The Future of Liberalism)作者
˙迪寧是一位獨具慧眼、才華洋溢的文化評論家,充滿著內斂的道德情操。《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指出,扁平的自由主義如何禁錮了它自稱解放的公共生活,同時為左派與右派政黨的支持者提供了不再彼此對立的新出路。在逐漸枯竭的政治語言中,這是最珍貴的及時雨。──傑克遜.李爾斯(Jackson Lears),羅格斯大學歷史學教授
˙近年來最動人心弦的文化批評著作。它的基進程度短期間內無法超越。──戴蒙.林克(Damon Linker),《The Week》雜誌
˙迪寧在這部精湛著作中,提供了詳盡清晰的學術分析,幫助我們理解自由主義為何力有未逮。本書讓美國開始討論一個急切的問題:在自由主義衰落之後將何去何從。──約翰.霍瓦特(John Horvath)
˙迪寧認為如今我們喝下的每一滴水、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已經充斥著激進的個人主義。本書可以引發我們思考,跳脫既有的「自由派」與「保守派」,找出一條比兩者更好的替代方案。──安東尼.羅賓遜(Anthony B. Robinson)
˙《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非常值得一讀。如今的文化戰爭,不是在一九六○或一九八○年代才開始的,它的種子早從建國之初就埋下了。迪寧給了我們一個有用的指引,讓我們開啟困難的對話。──喬納.森利曼(Jonathan Leeman),《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
˙這本勇敢直言的書,協助我們及時理解川普的猛然崛起。它認為我們必須超越古典自由主義,重新檢視束縛我們的背後假設,藉此超越共和黨與民主黨兩極之間的死亡鐘擺。此外它也認為,只要我們不跳脫強弩之末的自由主義,就只會陷入更嚴重的不平等、壓迫、精神空虛。──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哈佛大學公共哲學實踐系教授
˙所有想要正面理解當下政治、經濟、文化困境的人,都該讀讀迪寧的《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本書對現狀的看法與傳統保守派有些出入,但只要您想認真思考這些問題,一定能從書中的挑戰獲得啟發。──艾倫.卡爾森(Allan C. Carlson)
˙自由主義引發的問題如今每個人都看得到,《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使相關討論向前踏出一大步。我們必須跳出既有的思考典範,不要再找博學鴻儒來解決當下的困境。真實的對話只能從鄰人開始。──約書亞.米歇爾(Joshua Mitchell),喬治城大學政治系教授
˙迪寧以清楚、坦率、卓越的研究成果,寫下了這十年來最引人入勝的政治哲學書籍之一。只要您讀過這本書,思考過書中的觀點,您對美國民主的機制與結果的看法勢必全然不同。──查爾斯.查普特(Charles J. Chaput)主教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各界讚譽】
˙迪寧的這部作品令人精神一振……自由主義終將摧毀自己建立的偉業嗎?托克維爾舊日的警告,如今可能已經成為我們身處的現實。──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政治分析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迪寧的這本嚴肅著作,相當基進地批判了現代性。他以深厚的功力把這個問題說得簡潔而有趣,書中的見解與論證過程中的神來一筆相當令人注目:例如他指出,政府力量的壯大,竟然和自由市場的擴散亦步亦趨,因為首重個...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節錄)
由主義從理論到實踐,都強調讓國家來保障個人自由。在這種方法下,個人愈是獲得解放,就愈是脫離社會,愈是需要國家來打造,於是自由主義就進入了無盡的自我強化。從自由主義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卻是自由主義最深的病灶之一。
上一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發現,這種思維讓人們與社會愈來愈脫節,身分認同愈來愈仰賴國家。鄂蘭(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佛洛姆(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尼斯比(Robert Nisbet)《追尋共同體》(The Quest for Community)這些經典,各自以不同的角度與學術領域指出,人們的孤立與寂寞帶來了現代極權主義。地方社群與集會失去力量之後,人們為了填補心中的空洞,便很容易瘋狂認同一個遙遠而抽象的國家。在納粹垮台、共產崛起之後的幾年內,這類分析曾經盛極一時,但之後便逐漸衰落。看來當代的思想家並不認為這種說法找到了自由主義的問題,但它描述的是基本的政治心理學,似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目前與過去不同
所以尼斯比的說法依然值得一看。他在一九五三年的《追尋共同體》分析現代意識形態如何興起,認為傳統社群與制度的瓦解,讓「追尋共同體」的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原子化的個人需要依歸,於是大力轉向了國家主義。人類天生就是政治動物與社會動物,需要各種強大的紐帶,才能順利活成完整的人。個人一旦失去了核心家庭和親戚的深層關係,失去了地方、社群、區域、宗教、文化上的支持,甚至一旦把這些連結當成妨礙他自主生活的限制,他的歸屬感和認同,就只能連到地面上唯一正當的組織:國家。尼斯比認為,在小型連結與社群被自由主義削弱之後,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本來就會興起。這類意識形態用各種意象與聯想,提供一種新形態的歸宿,讓國家成為一種教會,每個國民都是信徒。它讓無數同胞形成單一「共同體」,效忠於抽象的政治實體,藉此緩解所有的孤獨、寂寞、疏離。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忠於國家,捨棄個人與國家間的所有中介團體,國家就會滿足我們的所有欲望與需求。當然,要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中央政府就必須擁有更大的權力。所以尼斯比說:「在經濟與道德都歷經了一百五十年的個人主義之後,二十世紀的人不可能理解為什麼政治權力會朝相反方向大規模集中。但如果回頭梳理整個十九世紀,看個人主義與國家權力如何亦步亦趨共同擴張,看兩者之間的中介組織如何被削弱,政治權力的集中就變得可想而知。」
而且在自由主義下,個人心理不僅失去寄託,現實中需要一個效忠的對象。個人主義的擴張,使人們失去了中介體制的龐大支撐網絡,無法求助於傳統的支援場所。國家中的每個人愈是彼此分離,動盪時刻愈容易出現大批求助浪潮。托克維爾在更早之前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個人主義不是國家主義的替代品,而是國家主義的成因。當代無論保守派或進步派,很多人都認為中央政府日益集權的問題,可以用個人主義來解決。但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指出,政府的權力集中正是來自個人主義:
所以現在出現了兩個條件……每個人都沒有義務把權力交給他人支配;每個人也都沒有權利求取其他同胞的實質支援。每個人雖然獨立,卻都軟弱。這兩種雖然彼此相關,卻不能混為一談的條件,使民主國家的公民產生極為矛盾的直覺。他雖然為自己的獨立極為自信自豪,但需要外部協助時,卻無法獲得任何同伴的支援,因為每個人都同樣軟弱無力、同樣冷淡無情。於是他在一籌莫展之中,便自然望向那唯一矗立於無數草民之間,監看一切的巨大國家。他的需求甚至歸屬感,都使他不斷想到這個實體,最後便將這個實體,視為脆弱的自己唯一能夠依賴的守護。
從自由主義的哲學與實作中誕生的個人主義,不但沒有從根本對抗國家的日益集權,反而仰賴了這樣的政府,使其權力更加壯大。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強力聯盟,幾乎已經摧毀了自由主義出現之前的社群,那些社群的思想與做法都與個人主義、國家主義大異其趣,經常也違反自由主義。當下的古典自由主義者和進步自由主義者,依然為了推動他們眼中的美好未來而互鬥;依然爭論著要讓每個人完全不受拘束,自己決定所有事情,還是要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全球「共同體」。但兩派目標完全相同,只有手段上的差異,兩派各自左右夾擊,摧毀了他們共同鄙視的古典文化與美德教育。
自由主義的散播來自一個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國家的力量增強,更能保障人們分崩離析之後的正常生活,於是社會原本的規範、習俗、信仰逐漸消失,留下的真空地帶就更需要國家來補足。所以自由主義勢必擴張法律與行政的權力,這樣才能在各種不自由的組織消失之後,繼續維持學校、醫療、慈善這類重要機能;但如此一來,人們也就不再相信流傳已久的共同命運。當各種行政命令、政策、法律授權,取代了人們之間的非正式關係,削弱了自發性的公民參與,就必須不斷擴大國家機器,藉此維繫社會正常合作。當人們不再遵守社會規範,就得設法集中監督不當行為,使警察變得隨處可見,以嚴刑峻法維持秩序。但如此一來,公民也就不再信任彼此,不再共同承擔義務。
人們經常沒有發現,古典自由主義者爭取的個人主義,和進步自由主義者推動的國家主義,其實一直在彼此增強。雖然保守派說他們不僅捍衛自由市場,也捍衛傳統家庭價值和聯邦制度,但他們近來唯一能夠持續實施的政見,一直只有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例如放鬆管制、全球化、維護巨大的經濟不平等。進步派也一樣,雖然他們說自己要讓全國人民了解自己在同一艘船上脣齒相依,降低經濟的自由放任、縮小收入不平等,但唯一成功的政見卻只有個人自主,尤其是性自主。這真的是巧合嗎?為什麼左右兩派會一邊說自己正在與對方殊死纏鬥,一邊卻讓每個人的決定愈來愈自主、社會的不平等愈來愈嚴重?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節錄)
由主義從理論到實踐,都強調讓國家來保障個人自由。在這種方法下,個人愈是獲得解放,就愈是脫離社會,愈是需要國家來打造,於是自由主義就進入了無盡的自我強化。從自由主義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卻是自由主義最深的病灶之一。
上一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發現,這種思維讓人們與社會愈來愈脫節,身分認同愈來愈仰賴國家。鄂蘭(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佛洛姆(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
推薦序
導讀
善敗者不亡:自由主義敗局後的未來
蕭育和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一般能用人的手段在塵世加以展示,可觀且動人之物,總是關乎墮落天使,美麗且躁動,籌謀遠大,戮力甚深,卻徒勞無功,如此驕傲,也如此不幸。
──俾斯麥
讀者手上迪寧的這本著作,有一個驚悚的結論:自由主義失敗了,不只如此,可能還是一敗塗地,如果希望挽救敗局,最好重新檢視這個現代以來主導世界政治社會進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診斷自由主義實踐之論不少,但如此決絕宣告其挫敗者,迪寧恐怕唯一。
這個立論某種程度上切中了當前自由民主國家人民的心聲。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即使不是讓所有人淪為赤貧,也讓受薪階層在稍微體面的生活水平沉浮,不敢想像更美好的未來願景;自由民主體制似乎見證了歷史的終結,至少民主國家的人民並不真的擔憂集中營重臨,但他們對於建制民主卻愈來愈疏離,「深層政府」的懷疑之所以成為陰謀論主調其來有自。
如果自由主義在歷經與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的鬥爭後,終於在現代世界取得了史詩級,終結歷史的勝利,那麼它的實踐同樣也是令人挫折的,迪寧呼籲讀者不要單純譴責民粹逆流,因為它只是這個時代一般人對於經濟與政治體制感到無力的病徵,而非病因。
早在十九世紀,對於這個即將到來的新民主天命時代,托克維爾(Alexis Tocqueville)曾經預見了兩個完全相反的趨勢,平等的趨勢夷平了一切層級身分的權威,由此誕生的現代個體就其本性否定一切的權威,所以任何聲稱至高地位的主權,其尊崇地位不斷被削弱;但同時,民主的政府卻又以良善治理為由處處干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的權力「既前所未有的弱小,又史無前例的強大」,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如此。
迪寧繼受了托克維爾的觀察,由此得出自由主義已然失敗的結論。自由主義構思了一組個人赤裸面對國家的互惠關係,國家的權威是在個體在免除一切必然帶來恐懼的相互為敵,透過社會契約而成,而其正當性也是在確保個人個體化的人身保全與私人享受而確定,此一霍布斯(Thomas Hobbes)透過虛擬自然狀態得出的推論,套路極深,成為往後自由主義者的基本主張。迪寧也由是主張,自由主義必然推導出「解放的個人」與「無所不管的國家」,國家完全依據純粹意志的自主個人組成,而國家以一切可能的保全為名,正當介入公民的社會生活,所有人都在國家的控制中。個人自由與國家權威看似衝突,實則一體兩面,「其實自由主義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建立了難以斬斷的深層羈絆」。人性的問題應該由人自己來裁決,不訴諸任何超越經驗的權威,即便人的本性並非美善,人的造物之功也能使其有所裨益,如果這是自由主義一貫推崇人造(artifice)的根本信念,那麼,在迪寧看來,自由主義從一開始就走上歧路。自由主義的政治實踐,最終創造出人力所無法控制的龐然可怕巨物,現代自由民主國家人民所感受的無力感並非錯覺,而是自由主義必然的終局。因此,自由主義失敗了,不是因為它做得不夠,而是因為它徹底貫徹了其理念,自由主義愈是完全實現,其願景就愈是扭曲。
自由主義失敗了,因為它勝利了,自由主義透過其個體性信念將「自由」重新界定為「掙脫既有的權威、擺脫文化與傳統的專斷、用科學發現與經濟發展的巨大力量統治自然」,而當個體的自由戰無不勝,當自由主義成為「進化的自由主義」(advanced liberalism)時,它所承諾的那個美好世界,那個自由的公民理性運用自己力量,透過與他人一起協作來處理衝突,改善生活的世界,就注定成為泡影。自由主義的體制創造出國家與市場這兩個無法控制的龐然怪物,人們只能從政府恩庇與市場消費的小確幸中,感受個人無堅不摧的個體性與自由。
由於自由主義自始誤入歧途,所以其日後著重點不同的實踐,都無法挽救其必然的敗局,自由主義的進步派與新政擁護者,其願景是藉由國家理性力量的介入,擴大並實現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社會權利,在迪寧看來,把個人與國家更緊密綁定的後果,不過強化國家這個龐然巨獸。而自由主義另一個擁護市場「自發秩序」的支流,在迪寧看來,也沒能挽救自由主義,因為市場擴張所需要的基礎建設從來都不是自發秩序的產物,它需要一個無所不在,力量不斷增強的國家結構去將之打造出來。
國家跟市場,看似衝突,實則是自由主義理念所創造龐然巨物的兩張臉孔。對於托克維爾當年的觀察,迪寧補實了其內涵:「國家注定強化市場,市場必然助長國家。個人主義來自國家力量,國家力量需要個人主義。」
迪寧的論述很難用傳統的左右政治光譜定位,他相信市場無止境的擴張對於經濟生活的強大破壞,也認定政府對個人生活無底線的擄獲反而弱化公民的獨立美德。他暗示,自由主義的存續其實不在於外在威權體制的威脅,而在於內部解體的危機,對於自由主義的未來,他引用了一個極為生動的反烏托邦意象,政府不如把衰敗的城鎮改建成一個房租低廉、網路免費的貧民窟,讓多數的人民移居,反正不乏市場競爭的多數失敗者,政府的力量也不是無能豢養,更重要的是,免費的網路虛擬世界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世界。
此一反烏托邦形象背後所提示的是自由主義「平等」理念的挫敗。自由主義各個流派對於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平等或許沒有共識,但無論哪個流派都相信,不平等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也與現代性的精神背道而馳,然而,對迪寧來說,自由主義不只遠遠無能實現平等的烏托邦,它所創造的龐然怪獸所同時伴生的是新貴與新貧。各種「無界之地」(nowhere ville)是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實踐的精神象徵,新貴所在受到嚴密保衛與監控的高級社區,以及收容新貧的網路極樂之窟是無界之地的一體兩面,它們的共同特色是超疆域性、沒有歸屬,它們都是自由主義理想的「個人」棲居地,都是國家與市場的一體伴生。
迪寧很少提及自由主義的成就,但似乎也沒有完全拋棄自由主義。如果用羅森布拉特(Helena Rosenblatt)在其《自由主義失落的歷史》(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一書的話來說,迪寧呼籲的是重審自由主義的核心本體預設,如今這個主要致力於保護個人權利與利益的自由主義,實際在自由主義理念的發展歷史中,是個相當晚近的現象,它特別是在冷戰期間抵禦極權恐怖的產物。然而此前多數的自由主義者,內心深處都是道德家,他們從不認為自由共同體可以立基於自利、單純的權利與純粹的意志,而是能彼此施受,透過權利與義務相互連結的公民共同體。
據此,迪寧主張重振被現代自由主義視為阻礙實現個人自由,個體原生性的連結,他將之泛稱為「文化」,其本質上是一種體現在「規模更小、更地區性」小社群之中的「集體信任」,其具體表現是在地社群的規範、某種程度上不受市場經濟制約的家戶經濟分工,以及直接參與政治的城鎮生活等等。
「小社群」經常被視為拯救現代社會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危機的解方,例如柄谷行人所提出的新協合運動(NAM),其共通構想都是嘗試在國家與資本(或市場)的巨大支配力量自主創生的小型組織,而迪寧的「文化社群」說法可能更接近於在地的公私協力組織。去中心化在地組織的參與與運作有助於減緩現代國家的集權化趨勢,這自然也是托克維爾的主張。然而,這類小社群在實踐上經常遭遇無以為繼的困境,柄谷後來也自承他所推動的新協合運動是失敗的,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在當前的社會處境中,很難運作一個完全自外於市場經濟與政府治理的小型組織,迪寧的「小社群」論由於更著重於個人與社群的原生連結,暗示對傳統習俗更大的容忍,然而,民權運動的成就之一正在於抗衡了某些很難透過合理反思的在地習俗。例如,女性主義者對於迪寧此論的反應顯然並不友善,當迪寧哀嘆自由主義正在毀家滅婚時,珍妮佛.莎萊(Jennifer Szalai)在《紐約時報》的書評則不無反諷的指出「家或許是心靈之所,但它可能還是根深柢固的偏見、零碎索然牢騷以及惡毒殘酷之所在。」
迪寧的解方表面上是托克維爾式,然而托克維爾更著重的卻是在地社群的政治參與,而非以習俗傳統為名的原生連結,迪寧對於在地規範可能存在的普遍性爭議不置一詞,就其立論來說,自然是因為他始終反對以任何普世權利的立場來看待自由主義。更進一步說,迪寧或許在個體之間連結的原生性上過於堅持。二十世紀受自由主義理念啟發,獨立於國家正式政權機構的種種理念型組織,諸如各種規範協調與集體安全的國際事務協商機制,以及國內的建制政治場域中,各種非民選的獨立查核機制與委員會,或者類似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這類坦承面對威權政體的不義,意在深化民主理念,使其成為公民團結基石的機構等等,這些約翰.基恩(John Keane)稱之為「監控民主」(monitory democracy)的機制,同樣也是托克維爾主張用以抗衡民主政府權力集中趨勢的組織,迪寧選擇完全不置一詞。
儘管沒有明說,但迪寧將不得不接受,林奇式的私刑審判消失之日,正是美國鄉鎮喪失自治能力之時,然而,現代自由民主世界卻不可能坐視私刑處死以維護小社群文化規範之名存在。迪寧固然提到了托克維爾對民主時代人民因為迫切滿足眼前欲望,因而出現鄙視「形式」的氣質,但他卻選擇不談托克維爾對於城鎮小規模民主讓人民「學習治理社會,開始認識可以不用透過革命推進民主的種種繁文縟節」,尊重與正視建制(establishment)的洞見。如果承認自由主義的現代建制已經成為無可控的瘋狂產物,那麼關鍵的問題或許不是在國家與市場之外尋求原生性的文化連結,而是積極打造抗衡龐然巨獸的民主建制。
無視自由主義現代成就的哲人如鄂蘭或阿岡本,並不需要在意自由主義是否已經失敗的問題;自由主義衷心的擁護者,對於迪寧駭人的結論想必心有不甘,他們的辯護可能會是這本宣告自由主義徹底失敗的訃聞,對於「自由主義」的界定不夠嚴謹、對其成就不夠客觀,或者問題根本不在自由主義等等,這些批評或許各有其理,不過學院裡的冷峻評論都沒有現實民粹主義與反建制浪潮那樣洶洶直擊人心。
讀者不一定要接受迪寧對自由主義掀起的文化戰爭,他為這場時代敗局所提出的解方也無疑過於復古,但無妨接受他的結論:自由主義已經失敗了,其實在自由主義的理念發展歷史中,「失敗」從來常有,諸如政府形式之辨、帝國主義、普羅民主以及社會治理的挑戰等等。然而,自由主義依然一次次證明了它強健的韌性。其實,迪寧可能誤解了自由主義者一個核心精神氣質,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從不敢認定自己已經勝利。
善敗者不亡。
導讀
善敗者不亡:自由主義敗局後的未來
蕭育和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一般能用人的手段在塵世加以展示,可觀且動人之物,總是關乎墮落天使,美麗且躁動,籌謀遠大,戮力甚深,卻徒勞無功,如此驕傲,也如此不幸。
──俾斯麥
讀者手上迪寧的這本著作,有一個驚悚的結論:自由主義失敗了,不只如此,可能還是一敗塗地,如果希望挽救敗局,最好重新檢視這個現代以來主導世界政治社會進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診斷自由主義實踐之論不少,但如此決絕宣告其挫敗者,迪寧恐怕唯一。
這個立論某種程度上切中了當前...
目錄
導讀一(邱師儀)
導讀二(蕭育和)
耶魯大學「政治與文化」叢書序
作者新序
作者序
引言 自由主義的終結
第一章 自由主義的強弩之末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
第三章 自由主義是一種反文化
第四章 科技侵蝕自由
第五章 毀壞全人教育的自由主義
第六章 新貴族階級
第七章 劣化的公民意識
結語 自由主義衰退之後的自由
誌謝
參考書目
導讀一(邱師儀)
導讀二(蕭育和)
耶魯大學「政治與文化」叢書序
作者新序
作者序
引言 自由主義的終結
第一章 自由主義的強弩之末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
第三章 自由主義是一種反文化
第四章 科技侵蝕自由
第五章 毀壞全人教育的自由主義
第六章 新貴族階級
第七章 劣化的公民意識
結語 自由主義衰退之後的自由
誌謝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