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是真的!
科學證明,積極正向未必能
好好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失敗覺得人生好難,無法面對低潮和挫敗時:
1.一定要面對(╳)→→→→→→逃避(○)
2.自責(╳)→→→→→→→→→責怪別人(○)
3.吃不好(╳)→→→→→→→→大啖美食(○)
4.保持清醒不喝酒(╳)→→→→大口喝酒(○)
5.失眠(╳)→→→→→→→→→大睡一頓(○)
6.專注處理(╳)→→→→→→→遊玩散散心(○)
7.正向思考不抱怨(╳)→→→→好好抱怨,來點負能量(○)
一個大失敗是由三百個小失誤累積而成,為失敗找原因,不要找藉口。
運用科學分析找出決勝點! 本書是《圖解失敗學 好好用》的修正版,是作者從失敗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中,將可以套用在個人經驗上的部分重整出來。
國內外許多名人都曾經歷過失敗挫折,如史蒂夫賈伯斯、歐普拉溫芙蕾等。他們能夠克服失敗的原因,除了本身過人的毅力外,還有他們擁有在失敗中看到成功關鍵的能力。
「失敗了,就向別人借點力氣回復精神!」搖滾天團「五月天」1999年成團至今,陪伴無數人走過他們的青春歲月,他們的音樂帶給許多人堅持的力量,如同他們出道以來的堅持走過,給歌迷正向的希望。
阿信說,「人會覺得過不去,是因為只看到自己。但如果想到朋友、家人,其實是所有的人都在陪著自己過不去,當我想到他們,就會覺得很溫暖、很有力量,一咬牙,就過去了。」(參考資料:〈五月天:我們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天下雜誌。)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失敗,永遠不會成功,因為失敗是必經之路,要累積小失敗然後變成你的經驗。失敗不可怕,可怕是把你自己吞噬掉。(出處:〈成功男人這麼做〉,名人思維。)
前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企業成功的同時,也埋下了失敗的種子。表示「當企業發展成熟時,組織內部能夠各自掌握的部分會越趨於狹隘,產生『間隙領域』,而成為衰敗的原因。」
施振榮認為,從來不知失敗為何物的人,可能面對一個很深的陷阱,卻不知提防。因為不斷成功極可能造成對陷阱的忽視,小心度不足,不懂得習慣性地試探,先踩踩、再踏下去;「這樣的人,通常一掉下去,恐怕就很難再爬起來。」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曾說:「失敗有如生病必服的一帖苦口良藥。」
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也說:「我們會從錯誤中學會改善安全和性能,然後一起繼續向前行。」
INSEAD會計與控制教授吉爾斯.希勒瑞(Gilles Hilary)在阿布達比出席全球商業領袖會議時受訪表示:「持續地讓自己置身於一個風險相對最低的情境裡,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每當壞事發生時(撇開其他原因不談,有時候你就是會天降厄運,碰上倒楣事),你的學習和復原能力就會隨之降低。」
知名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認為:「不管是政府、企業、個人,我們是不是太倚賴過去的成功、害怕目前的失敗、沒有機制和勇氣自毀,也沒有學到失敗的教訓?」
海賊王《ONE PIECE》中,魯夫在香波地諸島因瞭解自己目前能力不足與敵人抗衡,便要同伴們逃跑,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承認失敗、能力不足沒有甚麼好丟臉的,重要的是,將之轉換成變強的動力,給自己再一次決勝負的機會!
人難免會遭遇到失敗,失敗就像關卡,過了就晉級,功力也會因而大增,進而邁向成功。
本書作者發現失敗是有規則性的,特別是在擔任「東京電力福島核能發電所事故調查檢證委員會委員長」、「消費者安全調查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後,更加確信此一發現。他認為那些攸關人命的大事件,幾乎都是只要活用失敗學中的理論就可以徹底避免的。
他將這些秘訣統整分為四個章節:從失敗學的基礎、分析失敗原因、預防失敗的假想演練到失敗學的應用,步驟性描述如何從失敗中振作,並轉變失敗為創造,藉由分享他的經驗與觀察,期望使更多人能夠度過這個嚴苛社會所帶來的難關。
過去,臺灣教育體制和社會氛圍教導我們唯有追求完美才能成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商業模式轉變,過去的成功道路很有可能暗藏危機,作者認為只有不斷努力嘗試錯誤,持續變化調整自己,找尋前進的路,這才是成功的方程式。
現在,是個「創新的時代」,其實失敗與創新密不可分,臺大策略管理名師、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也指出:「如果害怕失敗,就別想創新。」TED Talks 中知名的一段影片,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爵士以生動活潑的案例來談如何創造激發創意(而非扼殺創意的)教育制度。畢卡索說:「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肯‧羅賓森爵士以觀察小孩的學習經驗提到:「如果你沒有犯錯的心理準備,就永遠無法發揮獨創性。」
而本書中也提到,巧妙利用失敗,轉變失敗為創造,更具體教你如何運用失敗,找回我們遺忘的創造力天賦。所以,失敗並不可怕,這本《圖解失敗的科學:敗部復活生存手冊》會告訴你從失敗中振作、轉變失敗為創造的秘訣。
【適用對象】害怕失敗,無法踏出舒適圈的恐敗人。
完美主義,不能接受任何失誤的緊張大師。
負責管理以上兩種類型,或更多不同類型部屬的領導者。
【本書特色】四個步驟,化失敗為成功!
Step 1:【從失敗中振作】:成為不被失敗打敗的人。人必定會經歷失敗,問題是如何將損害降到最輕,及如何快速回復!
Step 2:【失敗學的基礎】:成為可以分析失敗的人。失敗一定有原因,懂得分析,才能掌握先機,逆轉勝!
Step 3:【從失敗到創造】:成為轉變失敗為創造的人。失敗為創新之母,巧妙活用失敗,擠身為創造力專家!
Step 4:【失敗學應用篇】:成為活用失敗的領導者。為守護組織避免重大失敗,掌握身為領導者必須通曉的知識!
作者簡介:
畑村 洋太郎(Yotaro Hatamura)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工學博士。曾擔任調查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發電所的事故調查檢證委員會委員長、消費者安全調查委員會委員長。
1941年出生。專攻失敗學、創造學、危險學、智能加工學、微奈米工學。著作《失敗學的啟發》(講談社文庫)、《藉由直覺了解數學》(岩波書店)、《未曾有和意料之外》(講談社現代新書)等等。
譯者簡介:
傅莞云
2005年於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後即赴日留學。
2006年四月由日本文化外國語專門學校轉學至文化學園大學。
2006年十二月取得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
2010年於日本學園大學現代文化學部畢業。
2010年取得日本語教師資格。
章節試閱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瞭解失敗才能戰勝失敗,逆轉勝!”
人難免會遭遇到失敗,失敗就像關卡,過了就晉級,功力也會因而大增,進而邁向成功。國內外許多成功名人們,都曾經歷過失敗挫折,如史蒂夫賈伯斯、歐普拉溫芙蕾等。他們能夠克服失敗的原因,除了本身過人的毅力外,還有他們擁有在失敗中看到成功關鍵的能力。唯有瞭解失敗本質、善用失敗經驗,才能克服失敗獲取成功。
本書作者發現失敗是有規則性的,特別是在擔任「東京電力福島核能發電所事故調查檢證委員會委員長」、「消費者安全調查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後,更加確信此一發現。他認為那些攸關人命的大事件,幾乎都是只要活用失敗的科學中的理論就可以徹底避免的。
他將這些秘訣統整分為四個章節:從失敗的科學的基礎、分析失敗原因、預防失敗的假想演練到失敗的科學的應用,步驟性描述如何從失敗中振作,並轉變失敗為創造,藉由分享他的經驗與觀察,期望使更多人能夠度過這個嚴苛社會所帶來的難關。
➢Step 1 成為一個不被失敗打敗的人
●犯了錯,在承認失敗的前提下變得無所謂吧!
“不在乎的人,不會在犯錯失敗時過度逼迫自己,
所以即使失敗了也會很快地恢復精神,能夠順利地處理並收拾殘局”
失敗後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情感細膩的人對於小小的錯誤就很敏感;也有覺得無所謂的人就算是犯下了大錯,也還是很悠哉。
那麼,面對失敗哪種態度才是最恰當的呢?答案是:感覺無所謂的人。
不管發生怎麼樣的錯誤,都一定會有一個揮舞著正義,主張應該「正確的」行動的人出現,責備並譴責犯錯的人。而那樣的主張,也不過是種狡辯,即使按照其所主張的方式行動,也不能保證絕對不會失誤,反而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而情感纖細的人對於那樣的狀況會過度在意,對於一點點小失敗就感到挫折。突然地,精神上無法承受而變得自暴自棄。
相較於上述情況,不在乎的人在失敗犯錯時不會過度地責備自己。因此,失敗犯錯了也會很快地恢復精神,能夠順利地處理並收拾殘局。
當然,為了不要漏掉任何一個可能成為致命性失敗的原因,「敏銳度」和「敏感度」是必要的。但那畢竟還在探尋失敗的原因,和預防失敗發生的階段。對於已發生的失敗或失誤而言,應該要讓自己「不要在乎」,平靜地向前進。
●為幫助失敗者,有時掩蓋事實是可寬恕的
“是否要掩蓋所犯下的失誤,必須以當失敗公諸於世時,
對社會及周遭的影響程度為基準來考量──一種衡量得失的概念。”
某間工廠因為一位員工單純的小錯,導致一百根車子的轉軸品質不良。如果將此事原原本本地上報總公司,則這位員工以及其主管都將接受處分。但當時,某位同事說:「我們不要上報總公司,而用兩年的時間,把它變成每週都出現一個不良品不就好了?」於是拍板定案決定實行這同事所說計畫。兩年後,漂亮地掩蓋了這個錯誤。
當然,在這個故事中,對總公司有所隱藏絕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雖然,從其他員工的立場來看,絕不允許任何一個失敗或錯誤發生的緊張感,被迫持續了兩年之久。但是,在那兩年組織內部也因此更顯團結,所有人都生氣勃勃地工作。
當我聽到這故事後,心想「掩蓋得多麼恰當啊!」並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定要向上呈報,那是種愚忠。是否要掩蓋所犯下的失誤,必須考量當失敗公諸於世時,對社會以及周遭的影響程度為基準;應該以一種衡量得失的概念來思考。假設,當時向總公司報告了這個失誤,犯了錯的這位員工有可能就自殺了。如同上述所說,我認為應要以關係到人命的事情為優先才是。因此,我認為這個假造事實的事件,是一個有關於「真」的組織中非常好的例子。
➢Step 2 成為可以分析失敗的人
●一個大失敗是由三百個小失敗累積而成
“「報紙上刊登的大失敗」背後,有著二十九件「輕度失敗」
和三百個覺得「糟糕了!」卻又一邊含混過去的失誤體驗。”
前一節說明了小的失敗成長後會引起大失敗發生。那麼,工作時失敗表面化的發生機率又是如何?可以參考:「海因利奇法則」。
赫伯・海因利奇為美國某保險公司的技術調查部部長,在一九二九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顯示這樣的法則:「一件重大事故,其背後有二十九件較輕微的事故,甚至是三百件不至於受傷,但讓人感到害怕或是嚇一跳的事故。」
若將這法則套用在工作上,表示一件能夠上新聞版面的大失敗(事故或糾紛),其背後有二十九件「輕度、產生抱怨程度的失敗」存在,在其背後又有著三百個不至於到抱怨,但會覺得「糟了!」的體驗存在。
會覺得「糟了!」是因為有危險性的認知,這正是「什麼時候發生都不奇怪」的潛在失敗,加上不計其數無法辨識的潛在失敗。換言之,我們就像是在一個什麼時候失敗都不奇怪的危險海域中游泳一樣。
●從重大事故中學習○1 美國塔科馬海峽吊橋崩塌事件
“因為此吊橋的崩塌事故,
發現了原本並不知道的自激振動,同時也瞭解紀錄的重要性”
事態 一九四〇年,美國華盛頓州建造一座橫跨塔科馬海峽的吊橋,卻在四個月後因不敵秒速十九公里的風而倒塌。
經過 吊橋依據當時最先進的設計建造而成,完成後只要大風一吹,吊橋本體則會大幅度搖擺,因此實行檢討解析及補強計畫。然而,在同年的十一月七日,當華盛頓大學的弗雷德里克・伯特・法誇爾森教授(Frederick Burt Farquharson)帶領團隊拍攝吊橋時,橋面大幅度左右擺動,在數分鐘內崩塌。
原因 吊橋崩塌的原因是由於強風的吹襲產生振動引起卡門渦街。當時,這還屬於未知的知識。事故發生後的風動實驗中,發現橋梁因剛性不足容易扭曲,以及橋梁形狀在空氣力學上處於不安定的狀況。
應對措施 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在事故發生後四個多月即完成報告書。
總結 由法誇爾森教授拍攝的影像,以及事故發生後的風動實驗解析中,瞭解到自激振動的機械論和橋梁剛性的必要性,在此教訓中學到關於動的解析法,成為日後吊橋設計的指標。
知識化 由此瞭解若不考量自激振動則建立的橋會崩塌;並知道活用失敗以及留下紀錄的重要性。
➢Step 3 成為轉變失敗為創造的人
●替想法種子接上脈絡,實行假設立證
“假設證明會隨著失敗過程逐步修正。
經過不斷失敗,假設會越來越有道理,直到完成目標。”
想法種子和種子間連接的方法(也就是脈絡整理),因人而異。其次,應該把哪個種子與哪個種子連結?又要如何連接?這有無限多種可能性,但是不論何種,都必須先將有可能成為種子的東西取出來開始作業,無論哪個都行,將起始點到終點連結起來,把其中不必要、多餘的部分排除,慢慢修正使其單純化、沒有多餘的修飾。
假如這樣還是無法順利進行(失敗時),那就乾脆放棄,試試下一種做法。這樣經過嘗試錯誤的作業,在失敗的科學上稱作「假設證明」。而「創造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失敗」就如同這句話所說,應該要接受有可能會不斷地失敗這個事實。在反覆的失敗中,也許多少會感覺有漏洞、矛盾、徒勞,但終究還是會到達一開始所期許的目標。
順帶一提,在擁有豐富創造力的人之中,有些人有「思考的野獸之道」,野獸之道的意思是動物在歷經累積多時的體驗後,就可以找到一條安全且方便的路線移動,而擁有「思考的野獸之道」的人,經歷失敗的次數很少,卻可以比他人更快得到解答。儘管如此,想要成為那樣的人,就必須比常人累積更多經驗。
●擁有多著完成度高的劇本就可以預防失敗
“在這世界上發生的現象很多乍看並不相干,
但實際上都是按照同一個劇本進行的。”
上篇所述「假想演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比喻成寫出高完成度劇本的一種作業。將那劇本預先輸入大腦裡,在很多場合中都可以派得上用場。因為,在這世界上發生的現象,很多雖然乍看完全不相干,但實際上都是按照同一個劇本進行的。因此,有必要事先掌握多數且高品質的劇本,以防範失敗於未然,也可以說是在將損害抑制到最小這層意義上,非常有幫助。
舉例來說,二〇〇一年引發的BSE(牛腦海綿狀病變,俗稱狂牛症)騷動時,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應對為時已晚、落後一步,全日本籠罩在不安的情緒中。
在此事件之前,日本也曾發生砒霜牛奶中毒事件(一九五五年)、米糠油中毒事件(一九六八年)、藥劑愛滋事件(一九八〇年代)和移植感染克雅二氏事件(一九九六年)等類似的事件。
如果農林水產省的人,有將過去失敗事例的發生流程劇本放在心上,那麼也許可以在事情發生前,即可採取最適當的策略,也就不會讓事件擴大引發混亂,更不會遭受民眾大肆抨擊、批判了。換句話說,事先擁有多個完成度高的劇本,當「萬一」發生的時候就派得上用場了。
➢Step 4 成為可以活用失敗的領導者
●冠軍數據是黑暗中的燈塔
“儘管因連續失敗而痛苦,
也別忘記冠軍數據證明了到達終點的路線是存在的。”
不管如何努力,總是不斷失敗,既使是志氣高昂的人,終究也是會感到挫折。這時「冠軍數據」就會成為很大的支柱。冠軍數據是「不清楚如何做到,但有其他人已經達到了那個目標(事例)」。
假使冠軍數據是存在的,比如說,即使不清楚自己現在哪裡、應該要向哪個方向前進等,但是確信到達終點的路線是存在的,那麼則會認為自己之所以到達不了終點只是因為不夠努力。然後,更加努力地找尋那路線,提高走向成功之路的可能性。反之,冠軍數據若不存在,連到底到達終點的路線是否存在都不知道而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在這樣的狀況下,應該要趁著損害還不大的時候撤退比較好。換言之,有可能只是持續著沒頭沒腦的努力,思考別的方法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冠軍數據是矗立在黑暗中的燈塔。請記住冠軍數據存在與否,為決定是否繼續努力的指標。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2 一旦成熟就容易產生組織內部間隙
“當企業發展成熟時,組織內部各自能夠掌握的部分會越趨於狹隘,
產生「間隙領域」,埋下失敗的種子。”
公司草創、成長的階段,會漸漸整理出部門這樣的組織脈絡。由於初期部門職務界限還未明確劃分,因此每個部門都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範圍」個個充滿活力,積極進取並且互相較勁。因此,部門的活動範圍重複,也就是「重複組織」這個現象。在這個階段內,雖然會發生由於積極行動而導致的失敗,但卻不會發生因為互相推卸責任而發生的消極性失敗。
然而,當組織漸趨成熟並迎接成熟期時,各個部門責任歸屬會越清楚,另一方面也會為了避免和其他部門發生衝突而迴避。角色分配確實能夠讓工作更有效率,是以讓人能夠越來越輕鬆為前提,但同時為了讓事情執行順利,也有儘量避免發生衝突的傾向。
當角色分配越顯確實,同一時間,其各自掌握的領域就越顯狹窄,呈現「間隙組織」的狀態。從「理所當然是自己應該要做的」變成「對方應該會做,應該有誰會做」。結果,工作分配間產生了縫隙,在這縫隙埋下失敗的種子,公司因此發生致命性的失敗而走向衰退期。
“轉變失敗為創新,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過去,臺灣教育體制和社會氛圍教導我們唯有追求完美才能成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商業模式轉變,過去的成功道路很有可能暗藏危機,作者認為只有不斷努力嘗試錯誤,持續變化調整自己,找尋前進的路,這才是成功的方程式。
現在是個「創新的時代」,其實失敗與創新是密不可分的,知名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指出:「臺灣人常認為失敗可恥應全力避免,越成功的人出手越小心,創新自然就被壓抑。」;臺大策略管理名師、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也指出:「如果害怕失敗,就別想創新。」
TED Talks 中知名的一段影片,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爵士以生動活潑的案例來談如何創造激發創意(而非扼殺創意的)教育制度。
畢卡索說:「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肯‧羅賓森爵士以觀察小孩的學習經驗提到:「如果你沒有犯錯的心理準備,就永遠無法發揮獨創性。」
而本書中也提到,巧妙利用失敗,轉變失敗為創造,更具體教你如何運用失敗,找回我們遺忘的創造力天賦。
所以,失敗並不可怕,這本《圖解失敗的科學:敗部復活生存手冊》會告訴你從失敗中振作、轉變失敗為創造的秘訣。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瞭解失敗才能戰勝失敗,逆轉勝!”
人難免會遭遇到失敗,失敗就像關卡,過了就晉級,功力也會因而大增,進而邁向成功。國內外許多成功名人們,都曾經歷過失敗挫折,如史蒂夫賈伯斯、歐普拉溫芙蕾等。他們能夠克服失敗的原因,除了本身過人的毅力外,還有他們擁有在失敗中看到成功關鍵的能力。唯有瞭解失敗本質、善用失敗經驗,才能克服失敗獲取成功。
本書作者發現失敗是有規則性的,特別是在擔任「東京電力福島核能發電所事故調查檢證委員會委員長」、「消費者安全調查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後,更加確信此一...
目錄
序言│2
Step1成為一個不被失敗打敗的人【從失敗中振作】
沒有失敗,就沒有發展│12
有效率地學習失敗的方法是什麼?│14
利用感觀學習及假想失敗體驗進而防範致命性的失敗│16
累積失敗訓練的經驗,準備應對方針│18
失敗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20
導致鬱悶的三種狀況│22
犯了錯,在承認失敗的前提下變得無所謂吧!│24
失敗時,更應該要承認「人是脆弱的」│26
處理失敗,要以將傷害降到最小的原理為基礎│28
失敗了,就向別人借點力量恢復精神│30
無法面對失敗時,該做的七種方法│32
有人失敗時,你應該怎麼做才好?│34
為幫助失敗者,有時掩蓋事實是可寬恕的│36
評價失敗的絕對基準│38
能確實評價失敗的「觀點」與「回饋」│40
在必要的失敗中,有時候會被迫承擔不合理的責任│42
懲罰性人事調動後,確實地做事後說明│44
即使當事人間爭執不休,也不要放棄「對策」的可能性│46
重大事故後,一定要將罹難者家屬的心願昇華│48
Column1 失敗科學實踐錄①
從破產中徹底復活,再度成功上市的吉野家│50
Step2 成為可以分析失敗的人【失敗科學的基礎】
失敗的原因是有階層性的│52
失敗會成長擴散│54
一個大失敗是由三百個小失敗累積而成│56
透過逆演算瞭解失敗的因果關係│58
執行並分析失敗的原因①│60
執行並分析失敗的原因②│62
公司組織常發生的失敗連鎖效應① 資訊傳達不足│64
公司組織常發生的失敗連鎖效應② 看不見的關聯│66
公司組織常發生的失敗連鎖效應③ 中途變更的陷阱│68
瞭解失敗情報的特性①│70
瞭解失敗情報的特性②│72
客觀的失敗情報派不上用場│74
六個記述失敗情報的必要項目│76
如何傳遞失敗情報?│78
從重大事故中學習① 美國塔科馬海峽吊橋崩塌事件│80
從重大事故中學習② 美國自由輪沈船事件│82
從重大事故中學習③ 英國德哈維蘭航空公司彗星型客機│84
來自失敗科學的建議① 包含「潛在失敗」一律看成虧損│86
來自失敗科學的建議② 學習美國面對失敗的姿態│88
來自失敗科學的建議③ 動態保存的重要性│90
Column2 失敗科學實踐錄②
從事故造成的生存危機中再度站起來的前田建設│92
Step3成為轉變失敗為創造的人【從失敗到創造】
與理論思考不同的「創新思考」│94
進行創新思考時腦袋所想的事│96
替想法種子接上脈絡,實行假設立證│98
利用假想演練整理想法│100
擁有多個完成度高的劇本就可以預防失敗│102
製作創意筆記本① 第一頁和第二頁│104
製作創意筆記本② 第三頁和第四頁│106
不是附加設計,而是做出全方位設計│108
思考發展圖的製作方法① 如何具體化「要求」│110
思考發展圖的製作方法② 構思「思考發展圖」│112
思考發展圖的活用法① 探討三星發展躍進的原因 │114
思考發展圖的活用法② 活用「移動相撲場地繩子」的概念│116
思考發展圖的活用法③ 跳脫│118
實踐:從豐田PRIUS 學到什麼?│120
注意!潛藏在創造中的兩個危機│122
預防失敗的事物透視① 充分準備必要的觀點角度│124
預防失敗的事物透視② 從內側觀看│126
預防失敗的事物透視③ 從企劃立案到評價│128
觀看整體的觀點① 一定要有一人掌握全體狀況│130
觀看整體的觀點② 利用曼陀羅圖掌握全局│132
觀看整體的觀點③ 理解現在的狀況│134
實踐:從有田燒學到什麼①首先,瞭解歷史│136
實踐:從有田燒學到什麼②不同角度的學習│138
實踐:從有田燒學到什麼③如何因應時代的變化│140
Column3 失敗科學實踐錄③
以正確的情報將損害降到最小的小柴教授團隊│142
Step4 成為可以活用失敗的領導者【失敗科學應用篇】
不要害怕自己的影子,持續變化│144
瞭解成功方程式│146
正牌領導者和冒牌領導者間的差異│148
從沒有魚的池子邁向有魚的大湖的重要性│150
面對新挑戰時,要記住「千三」的法則│152
優秀組織的秘訣:領導道義和部屬道義│154
冠軍數據是黑暗中的燈塔│156
開發新事業必須要在相關領域才會成功│158
正牌領導者會重複「從失敗中固定模式化」│160
將自己提升到上位概念,活用不同領域的知識│162
利用假想演練補足大腦的吸收力│164
如何預測未來?│166
將工作上的隱性知識轉變為形式知識│168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① 為什麼比較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失敗?│170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② 一旦成熟就容易產生組織內部間隙│172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③ 局部優化,整體劣化│174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④ 預測失敗和其他領域知識的轉用│176
成熟的技術,組織較危險⑤ 作業系統化的缺點│178
失敗對策必須從上到下實行│180
若無失敗地圖則無法防範失敗│182
弄錯失敗對策的第一步,事情將無法挽回│184
為何隱藏缺陷不召回?│186
改革企業風氣必備的四種文化│188
主要參考文獻│190
序言│2
Step1成為一個不被失敗打敗的人【從失敗中振作】
沒有失敗,就沒有發展│12
有效率地學習失敗的方法是什麼?│14
利用感觀學習及假想失敗體驗進而防範致命性的失敗│16
累積失敗訓練的經驗,準備應對方針│18
失敗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20
導致鬱悶的三種狀況│22
犯了錯,在承認失敗的前提下變得無所謂吧!│24
失敗時,更應該要承認「人是脆弱的」│26
處理失敗,要以將傷害降到最小的原理為基礎│28
失敗了,就向別人借點力量恢復精神│30
無法面對失敗時,該做的七種方法│32
有人失敗時,你應該...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