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你發生過什麼事?》、《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一致盛讚!
★譯為23種語言的精神分析代表作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2022年,榮獲美國精神分析發展協會格拉蒂娃「最佳圖書獎」
★亞馬遜編輯團隊選評2022年最佳圖書
你的傷痛裡,可能住著父母祖輩不曾言說的故事
打破創傷的循環,找回身心的平靜
你,為什麼這麼難過?
憂鬱、焦慮、失眠、自卑等種種症狀纏身,卻莫名找不到原因,更不知該如何解決。
其實,問題的根源,可能早在我們童年,甚至出生之前,就已埋下。
父母、祖父母所經歷的創傷,不論是兒時的忽視、痛失至親,還是性侵與家暴……即使被當成祕密埋藏,也會透過潛意識、表觀遺傳等神祕的方式,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留下痕跡,使我們無意間背負起世代的創傷。
多次獲獎的精神分析師加莉特.阿特拉斯博士,在陪伴個案探尋「創傷遺留」的過程中,交織自身生命經驗。看似描繪別人,讀來卻發現刻劃的是我們自己:對愛與理解的渴望、不被認可的難過、遭人忘卻或鄙棄的記憶、被壓抑的無名恐懼……。也許,不全是快樂的情節,但卻都是真實、屬於我們的故事。
第一部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
這是關於祖父母留下的傷痕。性侵、禁忌之愛、走過大屠殺的經驗,如何撼動孫子女的人生?
而「缺席的母親」、「語言的混淆」、「抑鬱的哀悼」等精神分析的概念,又能帶來什麼幫助?
第二部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才能哀悼,迎接新生
這是關於父母的祕密。痛失手足的孩子、不受歡迎的寶寶,以及不能哭泣的男人……。
不論我們看起來堅強或淡漠,在意識深處,我們仍然渴望知道、渴望被愛、渴望治癒父母受傷的靈魂。
第三部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
這是關於自己藏匿的真相。失去摯友、被暴力相向的童年,以及父母離婚的拉扯……。
我們不僅繼承了世代的創傷,也繼承了畏懼,於是許多時候我們努力瞞著自己,藉此自我保護。
然而,不去觸碰,真能「讓一切隨著時間過去」嗎?或者,只是令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將傷痛傳給下一代?
當我們準備好面對自己背負的傷痕時,才能讓心靈騰出空間,才能開始真正認識自己,進而選擇想要的人生,讓創傷的世代傳遞到此為止。
作者簡介:
加莉特.阿特拉斯 GalitAtlas,PhD
精神分析師、創造性藝術治療師、紐約曼哈頓私人診所的臨床督導。
紐約大學「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博士後學程」的臨床助理教授,也擔任講師,在表達性分析研究院(InstituteforExpressiveAnalysis)、國家訓練學程(NationalTrainingPrograms)、紐約市的國家心理治療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forthePsychotherapies)成人訓練學程進行授課。
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精神分析分會的董事,現為《精神分析對話》(PsychoanalyticDialogues)、《精神分析觀點》(PsychoanalyticPerspectives)等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她也是關係心理分析領域的領導人物,曾獲安德烈.弗朗索瓦研究獎(AndréFrançoisResearchAward)、北美戲劇治療協會研究獎(NADTAResearchAward)。
身為作家,她撰寫諸多文章和書籍章節,探討性別與性的主題;她也曾擔任《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並於2016年以〈雙胞故事〉一文獲得美國精神分析發展協會(NAAP)的格拉蒂娃獎(GradivaAward)。
譯者簡介:
胡訢諄
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愛狗人士。
譯作二十餘,包括《創傷清潔工》、《理想的告別》等。
聯絡信箱:hsinchun.hu@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推薦】
心理界專家一致療心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以上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當有些話不再是祕密,家族的故事自然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讓彼此的傷口漸漸的癒合,情感的連結更加緊密。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才能哀悼,迎接新生」、「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就這三句話,簡要地講到了面對世代傳承的創傷的方式。也許基因的部分,在我們自己身上無法輕鬆改變,但我們如何回應基因傾向與家族文化,卻可以透過不同的覺知程度,進行調整。很期待看到這本書上市,並且帶領我們回到過去,展望未來!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父母或祖父母的創傷是如何「遺傳」給下一代,而藉由「看見」,這些過去的傷痛就能轉化為我們能敘說的故事、讓我們展開新的療癒。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跨世代的悲慘際遇會以無意識的方式傳遞,即使年輕的一代不再重複經驗那些事件,但卻不小心繼承了不屬於他們的心理傷痛。這本書的每個案例都是如此深刻動人,讀來引人入勝,又引人深思。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國際推薦】
精緻優美。阿特拉斯博士巧妙運用心理治療的故事,考究前人遺留的跨世代創傷。治療過程的描述令人欲罷不能,繼而認識個案,乃至治療師。與此同時,你也忍不住反思自己的人生。《創傷會遺傳》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珍寶,對於想要了解創傷、治療與痊癒過程的人,更是必讀。
――布魯斯.培理醫師(BruceD.Perry,MD,PhD),與歐普拉合著《你發生過什麼事?》(WhatHappenedtoYou?)
啟發人心的著作。阿特拉斯博士分享的故事,揭露了我們繼承的傷痛有什麼威力,長輩的經驗如何無聲又深刻地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所具備的治癒潛力。
――蘿蕊.葛利布(LoriGottlieb),《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YouShouldTalktoSomeone)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送了我們一份禮物,就是這本《創傷會遺傳》。她用溫暖關懷的筆觸告訴讀者,眼前的困難其實可以溯及我們繼承的過去。個案的故事和她本人的經歷鼓勵我們踏上探索的旅程。我們聆聽這些故事的同時,亦窺探自己被遮掩的地方,於是明白,倘若我們懷抱希望,現在也許正是時候,打破長輩們長久以來保持的沉默。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Happiness)作者
有些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背負著他們受傷的長輩最不可言說的祕密與創傷,而阿特拉斯博士帶著深刻的關懷為這些人書寫。我的家庭命運多舛,既是戰爭難民,因種族清洗被驅逐出境,也是生活困頓的移民。我身為這個家庭在美國成長的第一代,請容我宣稱,我非常清楚跨世代的創傷。我認為阿特拉斯博士完整細緻地寫下我在自己書中所謂的「世代傷口」。
――克萊麗莎.埃思戴絲博士(ClarissaPinkolaEstés,PhD),《與狼同奔的女人》(WomenWhoRunwiththeWolves)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文筆優美,娓娓道來情緒遺傳困擾我們、亦滋養我們的面向。她巧妙呈現為何我們其實可以面對那些帶來磨難的傷痛與困頓,又為何可以化解。這本書是當代精神分析的極致之作,故事也相當動人。
――蘇西.歐巴賀(SusieOrbach),《肥胖是男女平等的議題》(FatIsafeministIssue,暫譯)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的《創傷會遺傳》觀察敏銳、充滿洞見、激動人心;同時,卻又溫柔、感人、關乎個人。有才華的臨床治療師不一定是才華洋溢的作家,但阿特拉斯博士正是這樣的角色,她訴說的故事將長伴你我。雖然對多數人而言,表觀遺傳學才剛萌芽,但阿特拉斯博士用平易近人的話語說明,我們何以一出生就承接了前人的心理重擔;儘管我們逃脫不了,但是在她的幫助之下,我們將能理解。
――茱麗葉.羅森斐德(JulietRosenfeld),《不願相信的狀態》(TheStateofDisbelief,暫譯)作者
本書充滿智慧、專業和人性。絕佳的重要著作,令人不忍釋手。
――安.奧瓦雷茲博士(Dr.AnneAlvarez),《陪伴當下》(LiveCompany,暫譯)作者
如果你感覺人生卡住了,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被家人的幽暗過往給糾纏,《創傷會遺傳》將帶來非凡的洞見。阿特拉斯博士靈巧地分享自身經歷和個案的故事,同時與心理學研究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翻開她的書就停不下來,也會對世代傳遞的創傷與家族祕密獲得深刻的心理學觀點。本書無疑會改變許多人的生命,幫助我們解鎖尚未實現的潛能。
――克莉絲蒂.塔特(ChristieTate),《你不需治療,只需說出口》(Group)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書寫每個家庭特殊的創傷時,是在接續托爾斯泰的話:「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苦難大不相同。」阿特拉斯訴說她個案的故事,而個案的創傷也與她自己過去的創傷與失落相互呼應。阿特拉斯細膩親近地說故事,捕捉到了她和個案一起獲得的認可與療癒。他們一起挖掘那些祕密和背負、掩埋創傷的幽魂,藉著過去發生的事帶領讀者進入當下,進而開啟未來的可能。這樣的可能並非陽光普照的河谷。不幸福的家庭不會不假思索就變得幸福。然而,阿特拉斯以優雅、寬大的姿態展現給我們看,只要引領祕密與幽魂重見光明,新的故事、更多的生命力,以及名為幸福的解脫,就有可能。
――肯.科爾貝特(KenCorbett),《謀殺一個女孩》(AMurderOveraGirl,暫譯)作者
充滿智慧、大膽,實至名歸。《創傷會遺傳》描繪了心理治療如何揭露世代之間無意識的創傷傳遞,令人折服。阿特拉斯博士的文筆渲染力十足,讓人身歷其境,見證被埋藏的悲傷故事,看著那些背負傷痛的孩子對於籠罩他們人生的陰影似懂又非懂。本書見解獨到,闡明這些往事具有的意義,亦深深滿足我們對於精神分析在當代能提供什麼貢獻的好奇心。
――潔西卡.班傑明(JessicaBenjamin),《愛的羈絆》(TheBondsofLove,暫譯)作者
強而有力、洞若觀火,深具同理心地探索創傷的世代遺傳。《創傷會遺傳》一書顯示加莉特.阿特拉斯不僅是天賦異稟的精神分析師,也是天賦異稟的作家。我極愛這本書,內心也為之翻騰激動。
――丹尼.夏普洛(DaniShapiro),《繼承》(Inheritance,暫譯)作者
這是一趟親近人心、筆觸細膩、充滿關懷的旅程,探索跨世代的創傷,以及人們如何背負這些傷痛,再傳遞給家人;同時也關注創傷如何在治療的關係之中,被巧妙地帶上檯面,進而被看清、削弱,甚至是化解,讓這些至今無以名狀的事物,經過轉化而得以宣洩重生。
――強.卡巴特-辛(JonKabat-Zinn),《正念的療癒力量》(TheHealingPowerofMindfulness,暫譯)作者
名人推薦:【國內推薦】
心理界專家一致療心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以上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當有些話不再是祕密,家族的故事自然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讓彼此的傷口漸漸的癒合,情感的連結更加緊密。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糾纏我們的不是逝...
章節試閱
第1章
出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每週兩次,伊芙開車一個小時來和我諮商。她告訴我,她討厭開車,多麼希望有人載她過來,在諮商室外面等著,再帶她回家。那個人不需要逗她開心,連說話也不用,只要能讓她坐在身旁,聽著背景的音樂,這樣她就心滿意足了。
聽著伊芙描述自己靜靜坐在駕駛旁邊的模樣,潮水般的憂傷向我湧來。我想像她小的時候,努力乖巧安靜,不打擾別人、不惹麻煩,假裝自己並不存在。
我在一開始的某次諮商中,問她最初的童年回憶是什麼,她說:「我五歲,在學校外面等著媽媽來接我,但她忘了。我發現,我得坐在那裡等候,直到媽媽想起來。我告訴自己『要有耐心』。」
最初的童年記憶通常藏著日後治療的主題,往往能告訴我們一個個案尋求治療的原因,並描繪個案的自我觀感。每一段回憶都隱含著過往和後來被壓抑的事情。
伊芙的最初回憶告訴我,她曾經被人遺忘。漸漸地,情況愈來愈明朗。她以前常被單獨留在家裡,沒有父母看管;身為四個小孩中的老大,她成長的家庭多的是忽視,少的是情感。
我對伊芙很感興趣。她四十多歲,烏黑的秀髮及肩,綠色的眼睛時常藏在又大又黑的太陽眼鏡後方。伊芙走進房間時會摘下眼鏡,然後迅速坐進沙發。她會靦腆一笑,問候我,我注意到她的右臉頰有個酒窩;她會脫下高跟鞋,光著腳丫,雙腿交叉坐在沙發上。伊芙很美,在某些瞬間,當她用年輕女孩的眼神看著我時,似乎有些迷惘。
我想知道伊芙的母親最後有沒有來接她,同時試著想像伊芙在那裡等待的心情,害怕媽媽永遠不會來,卻不敢讓人知道。
我問伊芙,但她不語。她不記得。我們諮商的時候,她經常神遊,看向窗外,好像在我身邊又不在我身邊。雖然她有著不凡的魅力,但三不五時她卻會變得死氣沉沉。
伊芙經常顯得淡漠;她會謹慎表達強烈的情緒,不時也會陷入漫長的沉默之中。
我看著她,心想她是否也把我視為她的司機,她生命中的一個大人,能夠準時到場,掌握方向,載她到她需要去的地方。我安靜坐著,知道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讓她看著我或開口說話。
「昨晚我又跟他在一起了。」她起了頭,指的是她的情人喬許,他們每週會見面幾次。
大概晚上八點,喬許的同事離開後,他會用Line傳訊息,要她去他的辦公室。伊芙說他們需要一種安全的溝通方式。
「喬許第一次說要用這個App時,我以為他說的是『說謊』(Lying),於是我心想,『App取這種名字也太不妥了』。」她笑了,然後挖苦地說:「我覺得偷吃的人應該串連起來,例如開個聊天室之類的,他們可以分享資訊,互相提供建議,就像新手媽媽群組。早該有人做這種生意啦,你不覺得嗎?好幾百萬個迷失又困惑的人,不知道怎麼出軌才安全。」她笑了,但似乎又是前所未見的悲傷。
她沒看我。「喬許和我加入靈魂飛輪的會員,當作晚上見面的藉口。這個不在場證明很好,可以滿身大汗回家,立刻去洗澡。」她頓了頓,又說:「把他的味道從我身上洗掉,總讓我憂傷。我寧願帶著睡覺。」
伊芙吸一口氣,彷彿想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她又笑著說:「喬許覺得靈魂飛輪如果推出『不在場證明方案』,打個折扣販售假會員,應該可以大賺一筆。」
我也笑了,雖然我知道一點都不好笑。雖然她談笑風生,但其中有很多困惑、罪惡、害怕。忽然間,她的心思全都回來了,我能感覺到她的強烈痛楚。我心想,現在她恢復生氣了,於是開口問她想不想多談談外遇的事。
我們第一次諮商時,伊芙說她已婚,有兩個小孩。女兒剛滿十二歲,兒子九歲。她告訴我,她決定來治療是因為發生了很糟的事,讓她發現自己需要幫助,然後她說了喬許的事。
伊芙每個禮拜有幾天晚上會去喬許的辦公室。喬許是個生活極為規律的人,所以他們的流程固定:先做愛,再叫東西吃,吃完後他開車送她回家。
伊芙告訴我他們做愛的過程,一開始有點遲疑,後來則會談到細節。
「和喬許在一起,什麼都由不得我。」她殷切地看著我,想知道我懂不懂她的意思。她解釋,順從喬許的時候,她感覺被人接住;她感覺他知道一切關於她的事,也知道關於她身體的事,而且在他的主導下,她可以失控。
「因為他,我又活了過來,你知道我的意思嗎?」但她並沒有等我回答。
生與死,從一開始,就是伊芙敘事之中的強大力量。我們開始探索性、傷痛、修復等環節,以及這些環節與伊芙的家族歷史的神祕關係。我得知她的外婆在她母親十四歲的時候因為癌症過世。伊芙的母親照顧重病的外婆兩年,而她的某個部分和外婆一起死去了。伊芙和我將會慢慢發現,透過性的臣服,她能接觸到母親的渴望──渴望被人照顧、活著、修補傷痛的過去。
伊芙看著手錶,開始穿鞋,準備結束諮商。然後她往後靠,靜靜地說:「我們做完後,喬許開車載我回家,我會變得很激動。我喜歡和他做愛,我也喜歡他載我回家。」
又一陣沉默,接著她說,幾乎是氣音:「我看著他手握方向盤,表情嚴肅,我覺得他是我見過最帥的人。我想親他,但我知道最好不要,畢竟,我們不在他的辦公室了。我們假裝他是修車廠的員工。
「他在我家前幾個路口讓我下車,說再見時我覺得心酸,我真的不想上樓,回到我那庸庸碌碌的平淡人生。喬許完全知道我的感受,所以我什麼都不用說,他就會告訴我:『別忘了我多愛你。星期三見,很快就到了,比你以為的還快。』
「我會對他扮個鬼臉,他知道我覺得星期三就像還要好幾年才到,在那之前,我有好多好多感覺和想法,他都無法參與。於是他會說:『我在我們的App上。我一直都在,即使我人不在你身邊。』」
她戴上太陽眼鏡。「通常這個時候,我就停止感傷,然後下車。」我明白她為了離開他而切斷感覺,而且她當面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又切斷了一次。她會再度陷入漫長的沉默,直到離去。
* * * * * * *
我有許多個案,他們來找我是因為我以性為主題,發表學術著作或在學校開課。我看過男人和女人因為伴侶出軌痛不欲生,也看過曾經外遇或正在外遇的人,還有已婚者的情人。他們的故事不同,動機也大異其趣,但這些人全都表示,為了守住自己的祕密,或是為了替他們生命中的其他人保密,讓他們備感煎熬。
雖然我清楚每段關係都有利害往來的面向,但我也相信愛。我相信兩人之間依附的力量,相信忠誠是信任的一大基礎,而且我認為每段關係都包含了破壞與創造。我們愛人,但有時候我們也恨我們愛的人;我們相信他們,但也害怕他們可能帶給我們的痛苦和傷害。成長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調合正面和負面的感受:懷著愛去恨;愛人的同時也認可失望、生氣的時刻。我們對心中那股破壞的衝動,知道得越多、越能加以掌握,我們就越有能力全心全意去愛。
生命,某個程度而言,總是關於毀滅的欲望和性愛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毀滅,也就是毀掉愛、善意、生命本身;而性愛代表的不只是性,還有生存、創造、生育和愛的衝動。那樣的緊張關係存在於我們生命的每個面向,包括人際關係。
心理上的覺察幫助我們辨識這些衝動和欲望,並將之提升至意識層次,同時也幫助我們叩問自己和前人的選擇。然而說到外遇,由於牽涉的層次之多,使得毀滅與死亡、生存與生命之間的區別不總是清楚可見。
人們前來治療的一大原因,是尋找關於自己未知的事實,而這個探尋的開頭,總是始於希望知道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的父母是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害怕知道答案。伊芙為什麼和喬許是這種關係?為什麼是現在?這段關係的哪個部分是關於生存的需求,能讓她活了過來,哪個部分又與死亡和毀滅相連?她現在的生活如何反映出她的女性長輩的人生?又如何反映出她試圖治癒自己,也試圖治癒受傷的母親、垂死的外婆,因而作出的一切努力?
不忠必定會傷害關係,即使那樣的傷害起初看不見;由此來看,不忠會帶來破壞與毀滅。然而,人們外遇不盡然是因為想要摧毀關係或從中脫離;弔詭的是,不忠有時是為了維繫婚姻而作的努力。一段關係裡,外遇常常是平衡權力的方式,或滿足不被滿足的需求。在許多案例中,雖然外遇是性的發洩,也能間接表達敵意、憤怒之類的負面情緒,但它也是保護婚姻不受那些感覺傷害的方式,同時能讓關係維持現狀。
在關係本身中不被允許的感覺,尤其是攻擊性,得以透過性來找到出口。常聽人說,婚姻外的性行為比較猛烈,婚姻內的性行為比較溫和、「文明」。伴侶在潛意識中互相保護對方不受攻擊,卻也使他們的關係變得麻木。沒有攻擊的空間,通常也就沒有性。
生死之間存在著你來我往的張力,而這種張力也存在於性慾之中,尤其是長期的關係。美國精神分析師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A.Mitchell)著有《愛能長久嗎?》(CanLoveLast?,暫譯),他在書裡探討性生活中,冒險與安全的衝突。米切爾強調,浪漫、活力、性慾,這三個因素不只令人的生命值得一活,也使生命值得栽培孕育與品味。他表示,浪漫之於生命,是一道活泉,但隨著時間過去,性的浪漫容易失去朝氣,甚至變得死氣沉沉,因為能夠讓性的浪漫欣欣向榮的是危險、神祕、冒險,而非長期關係中的安全感、熟悉感。
米切爾問,面對讓我們感到安全的人,我們還能繼續產生慾望嗎?他表示,那是安全與危險、熟悉與新奇之間微妙的平衡,而長久的愛,祕訣就在這裡。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EstherPerel)在創新的著作《情欲徒刑》(MatinginCapativity)裡耙梳家庭生活與性慾的矛盾,並幫助情侶和夫妻開發玩樂空間、進行冒險,繼而在關係之中得到性的興奮感受。佩萊爾進一步延伸相關主題,檢視出軌的複雜性質。
精神分析的探尋能深入個人細膩的內心,而這樣的旅程千頭萬緒、深奧微妙。每一趟旅程中,危險與安全、破壞與建設、生與死、數個世代的苦難,都會以不同方式顯現。
我們第一次諮商時,伊芙並沒有摘下太陽眼鏡。她雙腿交叉坐在沙發上啜泣。
「我的生活被我搞得亂七八糟,」她說。「我不知道,說不定我已經毀了我的人生。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她告訴我,她的先生是個好人,婚姻也幸福美滿。
「我其實愛著我的先生,」她說。「我們的家庭很甜蜜,我的小孩很棒。他們就是我一直夢想的一切,我已經什麼都有了,也許我就是太貪心。」接著她告訴我,她發現生活已經失控的那一夜。
「我們通常在他的辦公室見面,但那個週末不同,因為他太太和我先生都在外地,所以我們以為那是一起過夜的好機會。我們不曾那樣,所以我們兩人都很興奮,也很緊張。」
她請保母那天晚上陪小孩過夜,而喬許在辦公室對面的旅館訂了一間房間。伊芙告訴我,她女兒今年十二歲,開始自己走路上學,所以她和先生今年初在手機裝了一個App,用來追蹤女兒。如果先生從App搜尋伊芙的位置,就能輕易找到她。
「我發現家人隨時可以查看我在哪裡,於是那個App變成一個大問題。我很討厭說謊,我知道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我說的是真的。」她幾乎像在道歉。「我寧願什麼都不解釋,也不要說謊。所以那天晚上我決定關機,這樣就不用說謊交代我在哪裡。」她嘆氣。「天哪,一團亂。」
伊芙暫停,眼眶泛淚。
「我和喬許在一起的那天晚上,比我想像得更棒。很難用文字表達我的感受,因為我甚至不知道那樣的感受存在。我們終於在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只有彼此,而且時間好像無窮無盡。感覺好像我們是真的夫妻,對彼此全心全意,身體和心靈完全融合。我們做愛做了好幾個鐘頭,我一直在喬許的耳邊輕輕說『我愛你,我好快樂、好快樂』。」
「『我知道,寶貝。我也好快樂。』他說。
「『你覺得我們能把這裡變成我們的家嗎?』我問他,我指的是那間旅館的小房間,當時似乎非常完美。」伊芙抬起頭看我。「現在我告訴你這件事的時候,我發現我只是把心願投射在那間可笑的旅館房間。我覺得自己像個白痴。我們躺下,我把頭靠在他的肩膀上,什麼都不想。那一刻,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我是真心快樂。」
伊芙暫停幾秒,沒有看我,繼續說:「躺在喬許懷裡有種和平常不同的感覺,和他的觸摸有關。好像他同一時間,既強壯又溫柔。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完全忘了自己是誰,那是我不曾有過的感覺。但我猜那就是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那天晚上後來很慘。」她嘆氣。
「我早上六點醒來。離開旅館後,我打開手機,有十通語音留言和超多簡訊,是保母傳的,說我兒子氣喘發作,他們人在醫院。我哭了,想盡辦法用電話跟醫生聯絡。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讓這種事情發生。就是那個時候,我發現生活已經失控,陷入麻煩;就是那個時候,我決定尋求治療。」她轉向我,語氣絕望,「告訴我,我該怎麼辦?我愛他,難道是瘋了嗎?」
佛洛伊德曾寫過,他最不喜歡治療戀愛的個案。對佛洛伊德來說,愛是不理性的感覺,而戀愛的人處於部分精神錯亂的狀態,與現實脫節。他相信處於這個狀態的個案,除了愛與情慾,無法接觸任何現實的情緒,因此幾乎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覺察。
歐文.亞隆(IrvinYalom)在著作《愛情劊子手》(Love’sExecutioner)的開頭就說,他也不喜歡和戀愛中的個案共事。他自認是因為羨慕。「我也渴望神魂顛倒」,他老實寫下。
治療師幾乎像個偷窺父母房間的小孩,無疑像個「外人」,因為撞見個案的婚外情,可能心生嫉妒、感到被排拒在外。然而,治療師同情共感的對象不只限於被排除的外人——意思就是那個小孩——也包含了談戀愛的當事人。
但是,當那份愛並不正當,裡頭還包含了許多道德倫理的成分時,情況就會變得更為複雜。治療師和多數人一樣,對那樣的愛也有很多感受。他們可能產生道德衝突,感覺罪惡,或與被背叛的人感同身受;他們可能羨慕個案可以去做某件他們自己想要做的事;他們可能想把個案變成「更好的人」,幫助他或她結束外遇;他們甚至可能幻想浪漫情節,例如個案和愛人私奔。
我聽著伊芙訴說時,內心就是如此複雜。我明白探究真相總是痛苦,真相會逼我們放慢速度去檢視生活,要我們反省,不要我們行動。外遇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伊芙知道不忠背後的驅力之後,她受得了嗎?承認自己從孩童時期開始就背負著傷痛,而外遇便是想要安撫那個傷痛,她禁得起嗎?她能不能看出母親和外婆是以何種方式存在於她的外遇之中?她撐得住嗎?
*******
第二次諮商,伊芙遲到了五分鐘。
「我睡過頭,差點來不了。」她邊進門邊說。「路上很塞,而且我找不到停車位。我心想,除非奇蹟發生,不然我到不了。」
我聽著她說,好奇她是否希望來不了,這樣就不用開始自我省思那段痛苦的過程。不過,我也聽出了她的驚訝,她真的辦到了,不只是趕上了諮商,也許還包括她邁開了人生的一步。
「你現在長成了有能力的大人,事業成功,先生和兩個小孩也深愛著你,你可能會對這樣的成就感到驚訝,也許看起來就像奇蹟。」我說。
她微笑,「有時候我還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我不敢相信這真的是我的人生。我知道聽起來膚淺,但就連我的外貌有時也讓我驚訝。」她說。「我小時候很醜,爸媽會說我『長相奇特』。」她看著我,又說:「但事實是,現在我什麼都搞不清楚了。我感覺自己又變回從前那個女孩,一無所有、無依無靠。我覺得我毀了親手建立的一切,而且不可能重來。這次我辦不到。」
伊芙不太記得童年的事,她只記得常常落單,在和三個弟弟一起睡的房間裡,自己一人在書桌底下玩。她會從紙上剪下小人形,跟那些人玩扮家家酒。他們是她夢想未來能夠擁有的大家庭:有很多小孩,愛著她、保護她,也愛護彼此。書桌底下的空間是他們的家,她用毛毯蓋起來,躲在那裡,這麼一來,她就能夠大玩幻想遊戲,不受干擾。
第1章
出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每週兩次,伊芙開車一個小時來和我諮商。她告訴我,她討厭開車,多麼希望有人載她過來,在諮商室外面等著,再帶她回家。那個人不需要逗她開心,連說話也不用,只要能讓她坐在身旁,聽著背景的音樂,這樣她就心滿意足了。
聽著伊芙描述自己靜靜坐在駕駛旁邊的模樣,潮水般的憂傷向我湧來。我想像她小的時候,努力乖巧安靜,不打擾別人、不惹麻煩,假裝自己並不存在。
我在一開始的某次諮商中,問她最初的童年回憶是什麼,她說:「我五歲,在學校外面等著媽媽來接我,但她忘了。我發現,我得坐在那...
作者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每個家庭都背負了某種傷痛的過往。每個家庭裡的創傷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保存下來,並在尚未出生的成員身上留下情緒印記。
過去十年,當代精神分析與實證研究拓展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與世代創傷的相關文獻,探查創傷如何從一個世代傳遞到下個世代,存留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研究世代之間的創傷遺傳時,臨床醫師探討祖先的創傷如何成為情緒的遺留,傳遞給後代,在我們與未來世代的心中留下痕跡。
《創傷會遺傳》談的是被消音的經驗。那些經驗不只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並衝擊著我們的生活。無聲的祕密不讓我們充分發揮潛能,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在我們的想望與能力之間挖掘鴻溝,也像鬼魂一樣糾纏我們。本書將娓娓道來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關連,並問:我們要如何向前?
我和弟妹從小就學會判斷什麼事情不該談論,我們從不過問死亡,盡量不談性,最好也不要表現得太傷心、太生氣或太失望,大聲喧譁更是大忌。父母沒讓我們背負不快樂的事,而且他們推崇樂觀主義。每當他們說到童年,總是形容得多姿多彩,同時也隱藏心理創傷、貧窮、移民與種族歧視帶來的委屈。
我父母都還年幼的時候,他們的家人拋下一切,移民到以色列。我的父親來自伊朗,我的母親來自敘利亞,兩人都在七個小孩的家庭中長大,住在貧窮的社區。但他們的苦難不只來自貧窮,還來自偏見:在一九五○年代,他們在以色列是次等民族。
父親有兩個姊姊,才剛會走路就病死了,當時他還未出生。他剛生下來的時候也病得非常嚴重,差點沒能活下來。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祖父,生來就眼盲,需要我父親和他一起外出工作,在街上賣報紙。從小我就知道父親沒上過學,七歲就開始養家。他教導我勤奮,希望我能獲得他自己當年負擔不起的教育。
母親和父親一樣,一出生就面臨生死關頭。十歲的時候,她的大哥死了,全家悲痛不已。母親不太記得童年的事,因此我也無從得知。我不確定我的父母是否發現,他們的過去如此相似。他們默默地,與疾病、貧窮、年幼痛失親人以及恥辱相連。
就像許多其他家庭,雖不明說,但我們全家人都心知肚明,沉默是抹煞不愉快的最好方式。當時的想法是,你不記得的東西就不會傷害你;但,如果無論你怎麼努力,其實還是記得呢?
我是他們第一個孩子,而他們過去的創傷就住在我的體內。
我長大的地方有戰爭,我們這些小孩經常感到驚恐,但我們還不太清楚自己籠罩在納粹大屠殺的陰影中,也不太了解暴力、失落、無止境的悲痛是加諸在我們全體國民身上的印記。
贖罪日戰爭(YomKippurWar)是一九四八年以來的第五場戰爭,那時我才兩歲。妹妹在開戰第一天出生,父親和其他男人一樣被軍隊徵召,於是母親把我留在鄰居家,獨自去醫院生產。以色列遭到大規模攻擊,每個人都措手不及。傷兵湧進醫院,醫院頓時太過擁擠,臨盆的女人被移到走廊。
我不太記得戰爭的事,但童年經驗往往將日常視為正常,所以戰爭也被如此看待。接著好幾年,學校每個月都有「戰爭演習」,演練安靜地走到避難所。我們小孩很高興不用讀書,可以在避難所裡玩桌遊,我們還會開玩笑,說飛彈可能會擊中這裡,或者恐怖份子會把我們捉去當人質。我們學到的是,沒什麼事會困難得無法處理,危險乃家常便飯,而我們需要的是勇敢,並保持幽默。
我在學校的時候從不害怕,只有晚上會擔心恐怖份子可能從這個國家所有的家庭裡選了我家,那樣一來,我根本救不了我家人。我想過納粹大屠殺時最理想的躲藏地點:地下室、閣樓、書房後方、衣櫃,也知道訣竅是「一定要保持安靜」。
但我就是不擅長保持安靜。青少年時期,我開始玩音樂,心想說不定我就是需要發出聲音讓人聽到。當我站在舞台上,音樂就是魔法。我不能大聲說出口的,能夠透過音樂表達。那是我對不能開口的抗議。
一九八二年,黎巴嫩戰爭爆發,而我已經長大到能夠明白可怕的事情正在發生。學校的紀念牆上名字越添越多,這次是我們認識的年輕人。失去兒子的父母來學校參加紀念典禮,而我是為他們歌唱的人,對此我感到驕傲。我會直視他們的雙眼,確保自己沒有哭,以免搞砸了歌曲,讓人取代我,拿走麥克風。每年紀念典禮的最後,我們都會齊唱「和平之歌」(ShirLaShalom),在以色列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歌曲。我們發自內心深處為和平歌唱,我們想要有個新的開始,想要解放我們的未來。
我長大的過程中,他們向家家戶戶保證,等到小孩十八歲要入伍時,已經沒有戰爭了。但是直到今天,那件事情還是沒有成真。我在軍隊擔任樂手,祈求和平;在基地之間往返,穿越邊界,為軍人高歌。波斯灣戰爭爆發時,我十九歲。
我們人在路上,大聲播放搖滾樂,聲音大到必須小心留意,以免錯過警報聲,來不及跑進避難所戴上防毒面具。某天開始,我們決定放棄面具、停止避難,每次警報響起,反而跑到屋頂,看著來自伊拉克的飛彈,猜測會落在哪裡。在每次如雷貫耳的爆炸聲後,我們會繼續聽音樂,而且播放得更加大聲。
我們為軍人高歌,他們也是我們童年的朋友、鄰居、兄弟。當他們聽到流淚時(這還蠻常發生的),我感覺自己的心觸碰了另一顆心,吐露出無法言說的聲音。我們的音樂表達了許多不能大聲說出口的事情:我們害怕,但不准承認害怕,即使對自己也是;我們還太年輕,想要回家、戀愛、旅行到遠方;我們想要正常的生活,但我們不確定什麼才是正常。做音樂並高聲歌唱很有意義,也令人暢快。我尋找真相、揭開內心情緒傳遞的旅程,正是從這裡開始。
終於,幾年後我離開家鄉,搬到紐約,開始研究不可言說的事情――那些意識之外,無聲的記憶、感覺、欲望。我成為精神分析師,探索潛意識。
心靈就像神祕的故事,分析它就像是作調查。我們知道有位潛意識心靈的大偵探,名叫佛洛伊德,他就是福爾摩斯的大粉絲,收藏了許多偵探小說。某方面而言,佛洛伊德借用福爾摩斯的方法:蒐集證據,搜尋表面底下的真實,挖掘真相。
就像偵探,我和父母試著追尋蛛絲馬跡,不只傾聽那些線索的聲音,也傾聽它們的沉默,以及我們雙方都不知道的事。那是細膩的工作,蒐集童年回憶,蒐集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傾聽闕漏,傾聽未曾訴說的故事;尋找線索,將線索拼成一張圖,然後問,當時到底發生過什麼,發生在誰身上?
心靈的祕密不只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也包括以前的世代遺留給我們,由我們背負卻渾然不覺的記憶、感覺、創傷。
*******
緊接著二次大戰後,精神分析師開始檢視創傷對下個世代的衝擊。那些學者許多是逃離歐洲的猶太人,他們的父母從大屠殺中生還。身為生還者的後代,上一代的創傷也在他們心中劃下痕跡,但他們毫不自覺。
一九七○年代開始,神經科學證實精神分析的研究:生還者的創傷(甚至是他們不曾開口談論的黑暗祕密)對他們子女和孫子女的生活都會造成實質影響。那些相對近期的研究,焦點放在表觀遺傳學、非基因的影響、基因表現的改造。學者探訪創傷生還者的後代,分析他們身上的基因有何變化,並研究環境如何在個人的基因留下化學記號,再傳遞給下個世代,特別是創傷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什麼影響。這類實證研究強調,壓力荷爾蒙對大腦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左右了生理機制,讓創傷藉此世代傳遞。
在紐約西奈山醫院的伊坎醫學院,創傷壓力研究中心主任瑞秋.葉胡達(RachelYehuda)博士做過大量研究。她的團隊揭露,納粹大屠殺生還者的後代,皮質醇濃度較低,而這是幫助身體在創傷後恢復的荷爾蒙。研究發現,這些後代相較於同輩,有不同的壓力荷爾蒙特徵,可能導致他們傾向罹患焦慮症。研究並指出,納粹大屠殺生還者和曾被奴役的人、戰爭退伍軍人,以及經歷重大創傷的人一樣,他們的後代儘管身體健康,一旦經歷了創傷或目睹了暴力事件,便更有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從演化觀點來看,表觀遺傳學方面的改變,可能是為了在生理上讓孩子作好準備,幫助他們在面臨和父母類似的環境時得以生存;但事實上,這些改變反而會讓孩子在從未親身經歷那些創傷的情況下,背負創傷的症狀。
這項研究結果,對於我們這些試圖了解人類心靈的人並不意外。臨床工作上,我們看見創傷的經驗入侵下個世代的生命深層,而且呈現的方式不僅難以解釋,也往往令人驚訝。我們深愛撫養我們長大的人,而他們就住在我們體內;我們經歷他們的情緒傷痛,我們夢見他們的記憶,我們知道不曾明說的事情,而那些事情以我們不見得理解的方式形塑我們的人生。
我們繼承家族的創傷,甚至包含那些我們不曾聽說的。生於匈牙利的精神分析師瑪利亞.托洛克(MariaTorok)和尼可拉斯.亞伯拉罕(NicolasAbraham),在巴黎研究當地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和他們的子女。即使父母從未提起,他們遭受的打擊與失落,仍帶給下個世代許許多多情緒,兩位學者稱之為「幽靈」。父母心中未經處理的創傷形成種種感受,遺留給子女,成為住在他們體內的幽靈,成為那些不曾言說與不可言說的鬼魂。我們繼承的,就是那些若有似無、「像鬼魅一樣」的經驗。那些經驗侵入我們的現實生活,可見又實在;它們步步進逼,留下痕跡。我們知道,也感覺得到,但不總是能夠辨認那些事情的根源。
在《創傷會遺傳》中,我透過精神分析的視角和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讓個案的敘事和我個人的故事兩相交織,帶出愛與失落、個人與家國的創傷。本書描繪了種種方式,讓我們找到來自過去,使我們退縮不前、介入我們生活的鬼魂。所有我們未曾意識的事情在我們身上重新上演,這些事情存留在我們的心靈、身體,透過所謂「症狀」讓我們知曉:頭痛、執念、恐懼症、失眠,都可能是某些事情的跡象,卻被我們推到心靈最深處的角落。
我們如何繼承、保有、處理我們不記得或不曾親身經歷的事?那些出現在眼前,我們卻無法全然明白的事究竟有多沉重?我們真的能對彼此保守祕密嗎?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又是什麼?探索這種種問題,是為了不受過去的祕密束縛,走向解放我們內心的道路。
*******
這本書誕生於沙發,在個案和我的親密對話之間。經過他們允許,我在書中敘述他們和我自己的情緒繼承,還有難以想像的創傷,以及當我們檢視創傷留下的影響之後,隱藏在背後的真相。我挖掘不受認可的感覺、心靈忘卻或鄙棄的記憶,以及我們過去的碎片,也就是那些,我們親愛的人未必允許我們真正知道或記得的往事。每段歷史在檢視過去與展望未來時,總有獨特的呈現方式。當我們準備好打開繼承的事物時,我們就能面對內在背負的那些鬼魂。
在本書中,我描述創傷遺留的許多面貌與衝擊,以及我們的人生如何繼續前進。第一部聚焦在生還者的第三代:祖父母的創傷自行出現在孫子女的內心。我調查祕密的禁斷之戀,也就是出軌和世代之間的創傷關係;我探討性侵的魅影、自殺對下個世代的效應,以及殘留在潛意識的恐同症;我討論約蘭達.甘佩爾(YolandaGampel)「創傷的放射現象」,也就是災難的情緒「放射」,何以擴散到後續世代的生活。
第二部的重點放在父母埋藏的祕密,探索在我們出生之前或從嬰兒時期開始不可言說的真相。那些真相,雖然我們並不清楚,仍形塑我們的生活。我探討個人可能因為失去手足而變得毫無生氣,我帶出「不受歡迎的寶寶」的概念,以及他們成年之後尋死的心願;我剖析軍人的創傷,並在治療關係中,揭露男性心靈的脆弱。
第三部追查我們不讓自己知道的祕密。那些現實往往太過駭人,讓我們應付不來。這些故事攸關為人母親、忠誠與謊言、肢體虐待、友誼與痛失所愛。由此可見,有些事情我們其實知道,但是被放在內心隱密的位置。
我們不讓自己知道某些祕密,試著扭曲現實來保護自己,避免不愉快的訊息進入我們的意識。為此,我們啟動防衛機制:若不想對某人感覺矛盾,就會將之理想化;我們認同虐待自己的父母,把世界分為好與壞,藉此讓世界看起來安全又穩定;對於我們不想要的感受,以及那些讓我們焦慮不已,以至於無法認清自己的事物,我們則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
情緒的防衛機制啟動時,壓抑反應會淡化我們的回憶,並除去其中的意義。經過壓抑,回憶不再具有情緒的重量,也就不再傷害我們。在那些案例中,創傷被當成「沒什麼大不了」、「並不重要」的事件放在心裡。一旦切斷了想法與感覺的連結,我們就能保護自己,不去感受破壞性過大的事物,也能繼續隔離創傷,不去處理。
防衛機制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甚為重要,既調節了我們的情緒傷痛,也謀劃了我們對於自己和周遭世界的看法。然而,防衛機制的保護功能也限制了我們省思人生的能力,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能。那些令我們太過痛苦,以至於難以理解與處理的經驗,就會傳遞給下一代。正是那不可言說又令人心痛的創傷,成為一種世代傳承,以無法理解與控制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後代,乃至他們的後代。
我在這裡訴說的個人故事,是來自過去、被掩埋的創傷,無聲地保留在人與人之間;這些是未被完全傳達,但仍有人隱約知道的生命事件。這些故事從來沒人訴說,這些聲音被人消除,以至於我們心煩意亂。請和我一起打破沉默,追溯、發現那些限制我們自由的幽靈,以及那些阻撓我們追求夢想,不讓我們創造、愛、盡情發揮潛能的情緒遺留。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每個家庭都背負了某種傷痛的過往。每個家庭裡的創傷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保存下來,並在尚未出生的成員身上留下情緒印記。
過去十年,當代精神分析與實證研究拓展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與世代創傷的相關文獻,探查創傷如何從一個世代傳遞到下個世代,存留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研究世代之間的創傷遺傳時,臨床醫師探討祖先的創傷如何成為情緒的遺留,傳遞給後代,在我們與未來世代的心中留下痕跡。
《創傷會遺傳》談的是被消音的經驗。那些經驗不只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並衝擊著我們...
目錄
作者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第一部 祖父母――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
第1章 出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第2章 你當小紅帽,這次沒有狼
第3章 爸爸緊握了一輩子的花瓶
第4章 夢裡,抱著孩子拚命奔逃
第二部父母――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才能哀悼,迎接新生
第5章 不曾出生的寶寶,難以解釋的連結
第6章 曾經失去的我們,和無從開始的你
第7章 不能流淚的男人,可以哭泣的男孩
第8章 死去的哥哥,活著的妹妹
第三部自己――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
第9章 為完美的好友保守祕密,直到永遠
第10章 離開那個家不是逃跑,是追求希望
第11章 原諒爸爸,不再需要效忠哪一邊
後記 開啟一扇門
作者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第一部 祖父母――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
第1章 出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第2章 你當小紅帽,這次沒有狼
第3章 爸爸緊握了一輩子的花瓶
第4章 夢裡,抱著孩子拚命奔逃
第二部父母――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才能哀悼,迎接新生
第5章 不曾出生的寶寶,難以解釋的連結
第6章 曾經失去的我們,和無從開始的你
第7章 不能流淚的男人,可以哭泣的男孩
第8章 死去的哥哥,活著的妹妹
第三部自己――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
第9章 為完美的好友保守祕密,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