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及藝術等領域,作者布拉克透過有趣的實驗、科學的研究,神話故事與測驗,將複雜的心理學原理與人生哲理,以幽默文字呈現,帶我們克服自己的恐懼、偏見、自戀等負面因素,幫助我們建立秩序,活出更具意義的人生。
【讀冊生活.當月選書】
黑暗房間裡的「黑貓」,
就像一些無法用某種確定的手段獲得的東西,
比如正義、愛、幸福、人生意義……
如何找到這隻「黑貓」,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事情。
▍聰明人為什麼會犯愚蠢的錯?
本書涵蓋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及藝術等領域,作者布拉克透過有趣的實驗、科學的研究,神話故事與測驗,將複雜的心理學原理與人生哲理,以幽默文字呈現,帶我們克服自己的恐懼、偏見、自戀等負面因素,幫助我們建立秩序,活出更具意義的人生。
在充滿混亂、不確定性,且大自戀的世代中,我們焦慮、困惑,缺乏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書通篇帶領讀者去思考: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當今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外在的規範,
▍還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偏見、自戀和秩序感。
如何在混亂中找到人生意義?
也許,答案就藏在那個黑暗的房間裡。
★本書特色:
●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__專文作序
●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怪奇事務所所長、馬欣(作家)、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__強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如果你知道錯失的恐懼所造成的痛苦是不必要的,甚至懂得如何克服它,你就能將精力花在值得過的生活上。當你學會不再犯下愚蠢的錯,不但可以避免痛苦,還能減少意外的產生。懂得信任與競爭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找到自我的平衡,就能在茫茫人海中自在獨行,不受現代性的自戀病所牽絆。
布拉克吸收生物演化、統計學、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所寫出來的文章,宛如一盞盞手電筒,照亮人生的不同黑暗角落,讓黑貓無所遁形。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摘自推薦序
★ 掌握幸福的十個法則 ★
1. 幸福不取決於經濟成功
2. 投資於體驗,而非資產
3. 騰出時間進行體育鍛鍊
4. 投資於發展親密的社交關係
5. 讓身體得到應有的休息
6. 控制時間,設定可實現的目標
7. 在「心流」狀態下做事
8. 關掉電視
9. 走出自我,去做更重要的事,幫助有需要的人
10. 心懷感恩,不以追求幸福為目的
★ 金句滿滿,帶你通透人生 ★
1.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它叫做「明天」。
2. 我們過於重視自信,卻忘記了謙遜的力量。
3. 意志力會像體力一樣消耗殆盡,所以最好把它留到真正需要的時候。
4. 每一次失去,背後必有所得;每一次得到,背後也必有失去。
5. 我們都傾向於高估自己在一天內能完成的事情,卻低估自己在一年中能取得的成就。
6. 我們究竟是如何形成對他人的看法的,也許更重要的是,他人是如何決定對我們的看法的。
7. 勿忘你我終有一死。
8.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我們實際完成了什麼,而在於我們認為自己完成了什麼。
9. 幸福,常常從一扇你不知道自己沒關的門溜進來。
10. 幸福,是一種選擇。
作者簡介:
雅各.布拉克 Jacob Burak
一位企業家,同時也是以色列暢銷作家與社會運動家。從心理學、科學和藝術中汲取靈感,來審視生活和人性。一九八七年,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Evergreen」,為以色列創投的先驅。
二○○五年結束個人的商業生涯以來,陸續撰寫三部作品:《黑猩猩會夢想退休嗎?》(Do Chimpanzees Dream of Retirement, 2007)、《噪音》(Noise, 2009)、《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為什麼戴頭盔?》(Why Kamikaze Pilots Wear Helmets, 2011)。其中,《噪音》被翻譯成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和日語等多國語言。
布拉克擁有以色列理工學院工程與管理學學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商學院學習管理學。他積極參與社會事業,包括評估非政府組織有效性的「Midot」組織,以及使信用卡用戶能夠捐贈其一小部分購物金的非營利組織「Round-up Israel」。二○一三年,布拉克創辦了數位雜誌《Alaxon》,刊登有關文化、藝術和科普的文章,並定期為雜誌撰文。
本書已出售簡體中文版與義大利文版。
譯者簡介:
郭書彩
河北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一項、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廳級項目五項,出版專著一部、譯著十三篇,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獲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項、保定市社科優秀成果獎五項。
胡紫薇
河北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河北省教育廳項目一項,出版譯著一部,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章節試閱
但願
●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它叫做「明天」。
「我們懷念生活的方式就是生活。」──蘭德爾.賈雷爾(Randall Jarrell)
「未經審視的生活當然值得過,但是,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值得審視嗎?」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在《錯過:讚美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Missing Out: In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一書的開頭,問了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他斷言,當我們發現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思考「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當我們在思想中繼續體驗這種生活,就好像它是潛進我們生活的影子時,這個問題就變得很重要了。
「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是我們本可以擁有的生活,是我們沒有抓住的機會、錯過的機遇。
菲利普斯還說:「在羨慕他人時,在有意或無意地要求孩子時,在想讓孩子成為我們無法成為的人時,我們能最清楚地發現這些我們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還有一些人,對他們未能過上的生活不停地抱怨,他們的生活就這樣被抱怨所吞噬。
達爾文理論的一個可悲的後果是,人們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屬於特定物種的個體,我們沒有什麼獨特之處。我們認為自己獨一無二,只是為了給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這種從父母教育開始的獨特感被消費文化所強化,消費文化完全依賴於它滿足它的主體表面上的「獨特」需求的能力。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遺憾就會油然而生。
在過去,尤其是在行為準則更加嚴格的文化中(例如包辦婚姻和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有限),我們後悔的機會反而更少。但在一個以成就為導向、崇尚選擇自由的社會中,想突然擺脫後悔是很困難的。當個體被推動著去實現一切可能時,似乎正是在那裡,在我們沒有經歷過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特。而現實最終總是令人失望,後悔便變得不可避免。這個領域的研究區分了兩種後悔:一種是由行動造成的後悔(我們做了某事,但希望自己沒有做);另一種是由沒有行動或遺漏造成的後悔(我們沒有做某事,但要是做了會很高興)。
研究顯示,在短期內,由行動(如選擇不合適的工作)造成的後悔,大於由沒有行動(如未完成學業)造成的後悔。然而,從長遠來看,當受訪者被問及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時,他們提到的,主要都是他們沒有做的事──他們沒有接近某個男人或女人、沒有追求某份工作,以及在父母離世前,未能以妥善的方式與父母告別。研究還顯示,面臨大好機遇時的不作為,往往最讓我們感到後悔:首先是錯失教育機會,其次是錯失職業機遇。後面按照懊悔程度由高到低分別是:浪漫戀愛關係、養兒育女、自我發展和對閒暇時間的利用。
因行動而產生的後悔,不如因沒有行動而產生的後悔那麼令人不安,其直接原因是,我們至少有機會糾正行動的結果,例如辭去不合適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永遠會把那個我們沒有追求的女人或男人放在心裡。因沒有行動而後悔的另一種解釋是,我們行動的結果是有限且確定的,而不行動的結果只受評估者想像力的限制,並且往往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
儘管如此,所有研究人員對這重要主題的研究發現,都是基於健康參與者的反應,其中一些參與者是學生,他們還太年輕,無法從適當的角度評估自己的生活。這就產生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的反應會在生命結束時改變嗎?如果可靠性是我們的指路明燈,那麼也許我們應該向那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人求證答案。
這正是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所做的。維爾是一名澳洲的臨終關懷師,為那些回到家中度過最後時光的臨終患者提供照護,以瞭解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幾週裡最大的遺憾。她把這些人的頓悟記錄在部落格中,並以此出版了一本書《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一位安寧看護與臨終者的遺憾清單》。她在書中描述了人們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獲得的清晰內省。以下是維爾所記錄的,臨終者五種最常見的遺憾。
1 但願我有勇氣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最大的遺憾。「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並清楚地回顧過去時,他們很容易發現自己有多少夢想沒有實現。」維爾在她的部落格中寫道:「大多數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實現,他們在臨死前才知道,這是由他們做出的選擇或沒有做出的選擇造成的。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由健康帶來的自由,直到他們不再擁有它。」
2 但願我不用那麼拚命地工作。
維爾照顧的所有男性,無一例外地都表達了這種遺憾。他們錯過了孩子的青春期和對伴侶的陪伴。女性也談到了這種遺憾。但由於大多數臨終患者來自老一輩,因此許多女性患者並不是賺錢養家的人。維爾總結道:「我照顧的所有男性,都非常後悔把生命中太多的時間花在無休止的工作上。」
3 但願我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維爾在她的部落格中進一步解釋:「許多人為了與他人和平相處而壓抑自己的感受。結果,他們安於平庸的生活,從未成為他們真正有能力成為的人。」事實上,這名前臨終關懷師聲稱,他們患上的一些疾病,是由他們內心的積怨和憤恨所致。她建議:「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反應。儘管你在一開始改變自己的方式,說話變得坦誠時,人們會做出意外的反應,但最終這會將關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更健康的層次。」
4 但願我能和朋友們保持聯繫。
維爾的患者們承認,他們沒有意識到與老朋友保持聯繫的重要性,直到為時已晚。許多人忙於自己的生活,以至於讓多年的「黃金友誼」從身邊溜走。許多人後悔沒有把時間花在他們應得的友誼上。
維爾說:「每個人在臨死時都想念他們的朋友。」她指出,在忙碌的生活中,讓友誼悄然溜走是很常見的。當死亡臨近時,金錢和地位就突然失去了光彩。「最終,一切都歸結為愛和關係。在最後的幾週裡,只有愛和關係能夠留下。」
5 但願我能讓自己更快樂。
維爾對這種遺憾感到驚訝,她的許多患者都有同感。「許多人直到最後才意識到,幸福是一種選擇。他們墨守成規與舊習,一直停留在舊的模式和習慣中。熟悉感所帶來的『舒適安慰』充斥著他們的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對改變的恐懼,使他們對別人和自己都假裝很滿足。而在內心深處,他們卻渴望開懷大笑,渴望自己能活得像個孩子。」
但願
●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它叫做「明天」。
「我們懷念生活的方式就是生活。」──蘭德爾.賈雷爾(Randall Jarrell)
「未經審視的生活當然值得過,但是,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值得審視嗎?」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在《錯過:讚美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Missing Out: In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一書的開頭,問了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他斷言,當我們發現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思考「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當我們在思想中繼續體驗這種生活,就好像它是潛進我們生活的影子時,這個問題就變得很...
作者序
【推薦序】
聰明人懂得要好好善用這本書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二〇一八年在倫敦舉辦的猶太文學週(Jewish Book Week)發表會上,本書作者雅各.布拉克(Jacob Burak)一上臺,便要求觀眾想像,如果將宇宙大爆炸至今的歷史,濃縮成一天,那麼小行星造成恐龍滅絕是午夜前六分鐘,直到午夜前的三十秒,猿猴才出現,智人不到最後一秒前才存在,而人類的歷史則發生在最後三百分之一秒。這段開場所依據的,是本書第二篇裡的文章〈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
布拉克在第三篇裡的〈馬太效應〉一文所指出的,如果一開始就占有優勢,那麼之後的優勢會持續拉大。就演講來說,講者勢會慎選開場的內容來創造馬太效應,因為它對觀眾造成的印象,將主導之後演說的方向。在開場這段演講中,布拉克企圖強調的,是演化對我們造成的影響,特別是我們與黑猩猩有九十八.七六%的共同基因組合。當我們在玩著手機,沉浸在各種科技的影音設備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主宰者,但真相是,身體不會騙人,我們還是黑猩猩。
我們的身體與大腦的感知方式與判斷模式,都還停留在跟黑猩猩一樣處在森林中,隨時留意各種天敵的威脅狀態。即使身處在安全的文明社會中,我們依舊習慣放大各種威脅,免不了會過度憂慮。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二〇一一年出版的暢銷書《快思慢想》所討論的大量例證,日常生活中存在許多認知謬誤的存在,讓我們無法獲得幸福。但與《快思慢想》不同的,《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的重點不在學術研究,而是藉由通俗易懂的文字結合個人軼事與科學研究,讓讀者可以快速找到那隻代表幸福的黑貓。
最後三百分之一秒的數千年歷史所累積的文明成果,與同時存在我們身上二十五萬年演化的智人身體的本性所造成的衝突,是這本書經常浮現的主題。布拉克連續好幾次提到的一件事,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鄧巴的研究,我們不具備區分超過一百五十個群體成員的情感與智力,而這個數量恰好跟新石器時代農莊的平均人數規模類似。換句話說,雖然社交媒體可以讓我們好像擁有好幾千、甚至數萬的朋友,但我們停留在新石器時代的大腦並不具備處理如此大量人際關係的認知能力。資訊爆炸,但大腦還是原始的,所以認知會超載,錯失的恐懼與焦慮就因此產生,可是這些都是不必要的。
美國精神科醫師菲爾.史坦茲(Phil Stutz)認為人生有三件事是沒辦法改變的,一是永遠有痛苦,二是永遠有意外,第三是永遠有做不完的事。這三件事造成我們無法達到幸福。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暫時脫離這三件事的時候,能暫時感受到快樂,也就是所謂的離苦得樂。你無法一勞永逸地消滅這些狀態,就算你是總統或國王,一樣得面對這三件事。但是知道每個人都一樣得面對三個不幸,能夠減緩我們不必要的痛苦,因為我們總是過度憂慮。這也是布拉克書寫這本書的動力。
《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以〈值得過的生活〉、〈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一切都井然有序〉、〈人海獨行〉四大篇章,透過三十二篇文章,協助我們減緩人生無法避免的不幸。如果你知道錯失的恐懼所造成的痛苦是不必要的,甚至懂得如何克服它,你就能將精力花在值得過的生活上。當你學會不再犯下愚蠢的錯,不但可以避免痛苦,還能減少意外的產生。而將生活變得井然有序,可以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懂得信任與競爭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學會找到自我的平衡,就能在茫茫人海中自在獨行,不受現代性的自戀病所牽絆。
布拉克吸收生物演化、統計學、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所寫出來的文章,宛如一盞盞手電筒,照亮人生的不同黑暗角落,讓黑貓無所遁形。他在最後的〈尾聲〉強調,生命有限,唯有體驗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積極掌握時間,實踐人生。這些文章的功能,是讓讀者不要再輪迴在不必要的痛苦與懊悔當中。收錄在第一篇的〈但願〉一文,談到五個瀕臨死亡前最常見的懊悔,總結來說,都跟物質享受或人生成就無關,而是有沒有好好善用時間去實現自我,關懷他人。
我自己覺得最啟發的,是本書解決了我長期以來的疑惑,為什麼在這個網路時代,道德往往淪為集體霸凌現象的幫手。布拉克在〈冰冷的手,還是溫暖的心〉一文指出,人與人之間若見過彼此,熱情是最重要的關鍵,而當沒見過面時,比如在報紙上讀到關於某人的訊息時,品德則成了決定性因素。當我們真的認識一個人時,人格魅力比較重要,在網路世界,道德變成判斷他人的唯一標準,於是很容易出現被道德綁架的狀態。但光有道德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一方面是這些網路訊息不見得是真的,我們的道德感卻輕易被動員,再者是我們若有機會認識到本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
《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讓我們懂得謙虛,而謙虛伴隨而來的包容,為生命帶來希望。
【前言】
本書的英文書名,源於西方人偽造的一句孔子名言:「天下最難的事情是在黑暗的房間裡找到一隻黑貓,尤其是在沒有貓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在開始尋找之前,你最好知道自己要找什麼。那些對要尋找的事物的本質不完全清楚的人,不會成功找到它。但是,那些即使沒有貓,也能在黑暗的房間裡發現黑貓的人呢?我們應該說他們富有創造力、創新力,還是說他們只是愛幻想?
那些展示用熱感應相機拍攝的黑貓照片,以說服別人他們確實有可能找到黑貓(即使在表面上沒有黑貓的地方)的人呢?我們應該對這張照片置之不理,認為它是利害關係人偽造的東西,還是應該將其視為一個機會,以此來拓寬我們對黑貓(尤其是黑暗房間裡的黑貓)的看法?
我出生於一九四八年,也就是以色列建國的那一年,我在那裡長大並接受教育。與這個國家一樣,我也經歷過很多:我曾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學習工程學,後來從哈佛商學院專案管理專業(PMD)畢業;我曾擔任海軍中校,創建了一家領先的管理諮詢公司,也是希蒙.裴瑞斯「一百天」團隊的成員;後來我成立了常青(Evergreen)投資公司,該公司後來成為以色列風險投資的先驅。二〇〇七年,我離開商界,投身於寫作和社會活動。如果說我在這些年的不同經歷中學到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軍事、商業和慈善事業的核心都是人,而人的本質是人心。因此,我要尋找的黑貓,通常隱藏在行為科學領域的非凡研究中。
本書介紹了一些對我個人經歷有幫助的研究結果。然而,選擇在書中呈現哪些研究並不是隨機的,也絕不是由其科學重要性決定的。選擇呈現哪些研究反映了我的信念,旨在為我的世界觀服務。
儘管如此,本書也會引用來自其他管道的見解和發現,這些見解和發現源於真正的好奇心,並且不受我的偏見影響。有必要對兩者進行區分嗎?不一定,要知道,兩種來源都會引發思考,其重要性首先在於此。無論如何,請記住一點:時間是最好的策展人,而不是作者。一條最重要的規則是: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是新的,而新的東西可能並不重要。
本書提出的核心問題是:我們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受到他人經驗和研究結果的束縛?我們是潛在試驗品的大量受眾中的一員,還是受眾中獨特的個體,天生具有選擇不同行為的自由?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這些研究結果中學到什麼?還是說,它們適用於我們周圍的每個人,而不適用於我們自己?說起來有點矛盾,如果你像我一樣,將研究結果與自己進行比對——即使它們揭示了我們不那麼討人喜歡的一面,如嫉妒、報復、物質主義或拖延——你就有機會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得出一些結論,選擇一條對你的情感健康和你所生活的社會的福祉更負責任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你仍然覺得自己是如此獨特,以至於這些發現不適用於你,那麼你可能會錯過重要的轉變機會,一個向著好的方向轉變的機會。
本書共分為四篇,每篇都有幾章內容。
第一篇〈值得過的生活〉討論了錯失恐懼症的危害。這種對錯過社交或其他事件的恐懼,使我們瘋狂地從一個電子產品衝向另一個電子產品。但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大多數人註定要過毫無意義的生活,僅僅是在精神上生存,那麼我們是否真的錯過了什麼。
本篇還將討論對最終結果的檢驗的有限重要性、由謙卑帶來的令人愉悅的寧靜,以及我們可以掌控的十條幸福法則,其中一些法則並非不言而喻。
第二篇〈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介紹了伴隨我們日常決策的一些普遍偏見。你會發現,我們幾乎不認識自己了,我們對統計資料的無知,加上過度的自信,會產生一種爆發性混合物,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在這裡,謙卑害羞地抬起頭,並向我們解釋道,智慧不是知識。事實上,智慧是那些認知到自己知識侷限性的人的一種品德。
第三篇〈一切都井然有序〉回顧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混亂時,建立秩序所使用的一些常見工具。其中一些是有意識的,例如我們辛辛苦苦準備的「待辦清單」;還有一些是無意識的,例如我們將消極事物置於積極事物之上的這種傾向。事實證明,我們對消極事件比對積極事件的印象更深刻,大腦中與情緒活動相關的大多數神經元都在尋找壞消息。這是為什麼呢?
第四篇〈人海獨行〉討論了我們作為個體,想對他人產生影響的願望與我們的社會歸屬需求之間的歷史平衡遭到破壞。技術手段與社會價值觀(如人際信任)削弱的獨特結合,正在為一個已經被定義好的自戀時代鋪平道路。社會鐘擺還能擺回去,並恢復平衡嗎?本篇還試圖討論我們和他人是更相似還是更不同這個問題,並找到我們對勁敵感到厭惡的根本原因。
後面是五十項促使我重新審視我的世界觀的研究(和故事)。現在,它們也是你的了,我希望你也像我一樣發現自己沉浸其中。
【推薦序】
聰明人懂得要好好善用這本書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二〇一八年在倫敦舉辦的猶太文學週(Jewish Book Week)發表會上,本書作者雅各.布拉克(Jacob Burak)一上臺,便要求觀眾想像,如果將宇宙大爆炸至今的歷史,濃縮成一天,那麼小行星造成恐龍滅絕是午夜前六分鐘,直到午夜前的三十秒,猿猴才出現,智人不到最後一秒前才存在,而人類的歷史則發生在最後三百分之一秒。這段開場所依據的,是本書第二篇裡的文章〈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
布拉克在第三篇裡的〈馬太效應〉一文所指出的,如果一...
目錄
目錄
【推薦序】聰明人懂得要好好善用這本書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009
【前言】 014
第一篇 值得過的生活
● 但願 026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它叫做「明天」。
● 逃離矩陣 032
對錯過的恐懼,困擾著我們的社群網路和現實生活,但我們還是有辦法擺脫這種恐懼。
● 「一腳著地」原則 042
知道何時放下我們的野心。
● 選擇你的戰鬥 049
我們的意志力會像體力一樣消耗殆盡,所以最好把它留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時候。
● 某日,在我更年輕時 055
「希望」是最能影響我們生活的情感。
● 挑戰底線的方法 067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 幸福:剪切並保存 074
我們可以掌控的十條幸福法則。
● 謙遜一點,能走更長的路 091
我們過於重視自信,卻忘記了謙遜的力量。
第二篇 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
● 為什麼聰明人會犯愚蠢的錯? 096
大腦如何繼續保護我們,免遭已經不存在的威脅?
● 向外語老師道謝 104
為什麼用外語引入問題,可以克服主要的認知偏見?
● 囚犯的困境 108
法官也是人——食物與思維。
● 如果我不為自己 113
論強大的自我中心偏見。
● 承認我們的無知 117
為什麼無能的人,意識不到自己的無能?
● 鳥腦袋 120
有時,鳥比人聰明。
● 我看見猴子在演奏莫札特的樂曲 125
論都市傳說的起源。
● 從窮困潦倒,到一夜致富 134
誠實的人,是否可能被欺騙?
● 我指控,但誣告 141
通往正義之路,由欺騙性證據砌成。
第三篇 一切都井然有序
● 人生清單 154
待辦清單的魔力。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64
「榜單」是另一層次的秩序。
● 展望:前路茫茫 170
人類對噩耗、怒容和悲傷的回憶天生敏感。這種消極偏見是有用的,還是需要克服的?
● 冰冷的手,還是溫暖的心 178
給形成我們對他人看法的特徵排序。
● 我見過快樂的保守派 183
區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心理動力」是什麼?
● 馬太效應 195
催生不平等的神祕引擎。
● 官僚「頌」 198
是什麼賦予了世界各地的官僚權力?
第四篇 人海獨行
● 我、本人和我自己 202
自戀者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悲哀。
● 祕密面前沒有朋友 215
選擇那些可以分享我們寶貴隱私的朋友。
● 珍惜小差異 220
我們是更相似,還是更不同?
● 尷尬的「財富」 232
社交不適的信號,可以傳達積極的真實性。
● 信任遊戲 237
信任與可信度的自我強化循環。
● 美好的競爭開始了 248
競爭始終伴隨人類——競爭對手占據著我們內心深處的一部分,激勵我們取得最大的成就。
● 湖的守護者 260
調動個人利益,保護社會資本。
【尾聲】 263
勿忘你我終有一死。
目錄
【推薦序】聰明人懂得要好好善用這本書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009
【前言】 014
第一篇 值得過的生活
● 但願 026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它叫做「明天」。
● 逃離矩陣 032
對錯過的恐懼,困擾著我們的社群網路和現實生活,但我們還是有辦法擺脫這種恐懼。
● 「一腳著地」原則 042
知道何時放下我們的野心。
● 選擇你的戰鬥 049
我們的意志力會像體力一樣消耗殆盡,所以最好把它留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時候。
● 某日,在我更年輕時 055
「希望」是最能影響我們生活的情感。
● 挑戰...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