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紮根極致化
題目解析後,補充相關考點,以利建構一個體系化的概念。
(二)考點效用極大化
考古題下大量的小提示,引導考生運用既有知識作不同論述,期望能帶領考生以最少的東西對付最多的試題。
(三)考點深入淺出化
考生角度出發,以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視角,解析抽象化的政治學概念。
作者簡介:
程燁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碩士班──政治經濟與政府組
高普考一般行政考試及格
作者序
四版序
「人生有幾年,疫情佔三年。」隨著疫情對於世界各地造成的巨大影響,相信有sense的考生甚或仍在掙扎要不要「報效國家」的讀者應能體會到,在這隨時可能產生巨變的世道下,每個月能有一份固定且穩定的收入實為一大確幸,在此思維下,不論有無政治學相關背景,選擇本書作為國考政治學參考書不啻為一正確選擇。
回想初衷,本書的終極目標在於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論述政治學,期望能幫助考生早日上岸。隨著出版社的通知改版,可以確定在同業如此競爭的情況下,原本初衷的維持是正確的方向。據此亦一併感謝讀享出版社的全體團隊以及各位考生,使本書能以新面貌持續問世。
此次改版,在考量內容效度與各位考生荷包壓力的平衡下,筆者大幅刪除了許多的考古題(請勿驚慌,考古題考點仍然保留),然為持續維持「打擊面」最廣的優勢,仍在內容上補充了些許新考點(若是本書厚度又因此增加了,真心懇請各位考生見諒),目的在於讓各位考生面對申論題時寫得出東西。
再者,心態上的調整亦非常重要,隨著第四版的問世,除了許多考古題下方的「小提示」外,筆者亦期望各位考生能夠訓練自己嗅出考題要考的「弦外之音」。畢竟,「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而以筆者親身的國考經歷,有時非制式化的跨章節整合,甚或沒有標準答案下的旁敲側擊,分數亦相當漂亮,是以亦期許各位考生在內化書本內容後,能將相關考點重新排列組合,靈活運用。
最後,此次改版本書做了些許資料的補充(可見於新題型、補Extension及小提示),臚列如下:
Chapter 2
政治哲學論題【111原特—一般行政(三等)】
Chapter 4
「課責」專題【110台大公事所】
我國民主治理品質的診斷
洛克(J. Locke)的政治思想──天賦人權【111北大公策所】
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相關論題【111調查局—調查工作組(三等)】
優惠性差別待遇(affirmative action)【110原特—一般行政(三等)】
Chapter 5
數位列寧主義(Digital Leninism)
威權政體下的選舉論題【111政大政研所(比較政治)】
文人領軍的模式【110地特—一般行政(三等)】
文人領軍與民主鞏固的關係
英國內閣制論題──英國首相、質詢權(Question)、影子內閣、部長責任(Ministerial Responsibility)
我國憲政規範下立法院制衡總統和行政院院長的權力【111普考—一般行政】
Chapter 6
資通技術對行政組織的影響【110調查局—調查工作組(三等)】
新冠病毒(COVID-19)下的民主防衛議題【110政大政研所(比較政治)】【111台大政研所】【111普考—一般行政】
選舉制度的要素(觀察選舉制度的面向)──李帕特(Lijphart)觀點【111國安局—政經組(三等)】
選區劃分
選區調整
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角力【110政大政研所(比較政治)】
相對剝奪感的重要性【110退役轉任—一般行政(三等)】
我國《政黨法》對於政黨之影響【110身特—一般行政(四等)】
我國《政黨法》日後修正建議走向
政黨與派系
網路時代下的保護傘?──同溫層議題【110原特—一般行政(三等)】
網際網路對於政治社會化的影響【110身特—一般行政(三等)】
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式──Graham T. Allison觀點【110退役轉任—一般行政(三等)】
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式──依理性程度高低的視角【110身特—一般行政(三等)(公共政策)】【110高考—一般行政(三級)】
Chapter 7
分離主義探析【111調查局—調查工作組(三等)】
權力均勢【111地特—一般行政(三等)】
「戰爭」(War)論題【111身特—一般行政(三等)】
「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論題【111身特—一般行政(四等)】
建構主義的重要主張
國際組織概述
上述新增的資料,對於有基礎或已經閱讀過上一版本的舊考生而言,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先行閱讀上述新增的部分(還有時間的話,建議還是要好好複習舊的考點)。對於新考生而言,筆者強烈建議還是要穩扎穩打的廣泛閱讀完,才能應付變化萬千的考題。最終仍敬祝各位考生能如願上榜、如期上岸。
程燁 2023年4月
四版序
「人生有幾年,疫情佔三年。」隨著疫情對於世界各地造成的巨大影響,相信有sense的考生甚或仍在掙扎要不要「報效國家」的讀者應能體會到,在這隨時可能產生巨變的世道下,每個月能有一份固定且穩定的收入實為一大確幸,在此思維下,不論有無政治學相關背景,選擇本書作為國考政治學參考書不啻為一正確選擇。
回想初衷,本書的終極目標在於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論述政治學,期望能幫助考生早日上岸。隨著出版社的通知改版,可以確定在同業如此競爭的情況下,原本初衷的維持是正確的方向。據此亦一併感謝讀享出版社的全體團隊以...
目錄
Chapter 1 政治學的基本概念
Topic 1 「政治」的界定
1.1.1 政治的定義
1.1.2 政治的研究範圍
1.1.3 政治衝突
Topic 2 「權力」(Power)議題之探討
1.2.1 權力三面向(Dimensions)
1.2.2 政治權力的來源
1.2.3 正當性(權威)類型
1.2.4 「正當性」(Legitimacy)、「合法性」(Legality)與「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1.2.5 「權力」(Power)、「影響力」(Influence)及「權威」(Authority)
1.2.6 「正當性」(Legitimacy)、「主權」(Sovereignty)及「權威」(Authority)
1.2.7 「權力」(Power)、「權威」(Authority)及「國家暴力」(State Violence)
Topic 3 國家論(State)
1.3.1 國家的起源
1.3.2 國家的特徵(兼論與政府的差異)
1.3.3 國家的構成要素
1.3.4 主權(Sovereignty)
1.3.5 主權的危機(國家當代概念的挑戰)
1.3.6 領土
1.3.7 失敗國家(Failed State)
Chapter 2 政治意識型態(Ideologies)
2.1 意識型態的內涵(兼論政治哲學)
2.2 自由主義(Liberalism)
2.3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
2.4 社會主義(Socialism)
2.5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
2.6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2.7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2.8 法西斯主義(Fascism)
2.9 馬克思主義(Marxism)
2.10 女性主義(Feminism)
2.11 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2.12 自由主義民主vs.社會主義民主
2.13 各種意識型態視角下之「國家」概念
2.14 各種意識型態視角下之「國家與利益團體關係」
2.15 各種意識型態視角下之「民主政治」
2.16 「意識型態終結」之論點(兼論生態主義/環境主義)
Chapter 3 政治學之研究途徑(Approaches)
3.1 政治學研究之定性
3.2 政治學之發展階段
3.3 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政治系統論(A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3.4 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修正系統論(A Modified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3.5 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結構功能論
3.6 後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新制度論的概念內涵
3.7 後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新制度論的派別
3.8 新制度論vs.舊制度論
3.9 後行為主義下的研究途徑──理性抉擇理論
Chapter 4 政治價值(Values)
Topic 1 民主政治
4.1.1 民主政治的意涵(四大原則)
4.1.2 民主理論的演變──第一代民主vs.第二代民主
4.1.3 民主理論的演變──第三代民主
4.1.4 民主理論的演變──第四代民主
4.1.5 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多元政治(Polyarchy)
4.1.6 民主政治的兩大視角(Perspective)
4.1.7 健全民主政治的條件
4.1.8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關係
4.1.9 公民社會的實踐──社會運動
4.1.10 當代直接民主制──公民投票
4.1.11 民主政治的爭辯(優缺點)
4.1.12 民粹主義(Populism)
4.1.13 民主政治的正當性危機(兼論民主赤字)
4.1.14 民主化理論
4.1.15 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4.1.16 民主品質
Topic 2 憲政與人權
4.2.1 憲法的內涵
4.2.2 憲法的變遷
4.2.3 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兼論憲政獨裁)
4.2.4 我國憲政體制的問題
4.2.5 人權概念的演進
4.2.6 人權的內涵(兼論「正義」理論)
4.2.7 自由(Freedom)與安全(Security)的角力
4.2.8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Chapter 5 政治體系(Systems)
Topic 1 獨裁與民主政體
5.1.1 獨裁政體vs.民主政體
5.1.2 極權獨裁政體vs.威權獨裁政體
5.1.3 民主政體的類型學──多數決民主vs.共識型民主
5.1.4 民主政體的治理能力──統合主義(Corporatism)
5.1.5 統合主義vs.多元主義
5.1.6 民主政體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5.1.7 威權韌性(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5.1.8 競爭性威權政體(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 Regime)(兼論委任式民主)
5.1.9 軍人干政模式(Praetorianism)/軍事政體(MilitaryRegimes)
Topic 2 政府體制
5.2.1 內閣制
5.2.2 總統制
5.2.3 混合制
5.2.4 內閣制vs.總統制vs.混合制
5.2.5 委員制
5.2.6 我國的政府體制
5.2.7 不信任投票(Vote of No-confidence)
5.2.8 聯合內閣(Coalition Cabinet)
5.2.9 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
5.2.10 左右共治(Co-habitation)
Chapter 6 政治結構(Structures)
Topic 1 政府權力(行政權、立法權及司法權)
6.1.1 政府vs.社會
6.1.2 政府角色的定位
6.1.3 行政權──行政首長
6.1.4 行政權──行政人員
6.1.5 行政權──行政組織
6.1.6 行政權──對行政組織之控制
6.1.7 行政權──對行政組織之不同觀點(類型)
6.1.8 立法權──功能與式微原因
6.1.9 立法權──一院制(Unicameral System)vs.兩院制(Bicameral System)
6.1.10 立法權──立法程序(兼論國會委員會)
6.1.11 立法權──國會議員類型(代議理論)
6.1.12 立法權──各國立法權之比較
6.1.13 司法權──司法獨立(Judicial Independence)
6.1.14 司法權──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
Topic 2 選舉、投票與政治參與(政治暴力、革命)
6.2.1 選舉的功能(兼論選區劃分與調整)
6.2.2 選舉制度──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6.2.3 選舉制度──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SNTV制)
6.2.4 選舉制度──絕對多數決制(兩輪決選制、選擇投票制)
6.2.5 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單記可讓渡投票制、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
6.2.6 選舉制度──混合制(單一選區兩票制)
6.2.7 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之關聯(杜瓦傑法則)
6.2.8 我國選舉制度的改革
6.2.9 選舉時程(Electoral Timing)
6.2.10 美國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制度
6.2.11 投票行為的研究途徑
6.2.12 影響投票行為的因素
6.2.13 不在籍投票(The Absentee Voting)
6.2.14 政治參與的方式
6.2.15 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
6.2.16 政治暴力(Political Violence)
6.2.17 革命(Revolution)
6.2.18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Topic 3 政黨與利益團體
6.3.1 政黨的基本概念
6.3.2 政黨的類型
6.3.3 政黨提名制度──初選
6.3.4 政黨體系的形成原因(政黨體系的持續與變遷)
6.3.5 政黨體系的分類(政黨制度的分裂化程度)
6.3.6 政黨體系──兩黨制
6.3.7 政黨體系──多黨制
6.3.8 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
6.3.9 政黨式微論(兼論政黨解組)
6.3.10 政黨vs.利益團體
6.3.11 利益團體的類型與活動方式
6.3.12 利益團體影響力大小之決定因素與評價
Topic 4 民意(調查)與政治溝通(兼論資通科技)
6.4.1 民意的意涵、特性及主要型態
6.4.2 民意的表達方式
6.4.3 民意調查的程序與內涵
6.4.4 民意調查的類型
6.4.5 民意調查的評價
6.4.6 政治溝通的功能與影響
6.4.7 政治溝通的媒介
6.4.8 二階段溝通理論及其修正(兼論政治偏袒)
6.4.9 資通科技(ICTs)/電子民主對政治生活的影響
Topic 5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兼論政治發展)
6.5.1 政治文化的類型(兼論公民文化)
6.5.2 政治文化對於政治體系的影響
6.5.3 政治文化與政治結構
6.5.4 政治文化的變遷問題/政治文化是宿命的嗎?我們可以對它進行塑造嗎?
6.5.5 從國家認同、正當性及政治效能感研究政治文化
6.5.6 政治社會化的媒介
6.5.7 政治社會化的模型
6.5.8 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6.5.9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之關係
6.5.10 政治發展的危機
6.5.11 政治發展的理論典範
6.5.12 政府干預與管制(兼論公共政策)
Chapter 7 政治層級(Levels)
7.1 政府間的府際關係──單一制、聯邦制與邦聯制(兼論地方分離主義)
7.2 政府間的府際關係──地方政府的橫向與縱向關係
7.3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的分析觀點:現實主義(Realism)(兼論霸權穩定論)
7.4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的分析觀點:自由主義(Liberalism)
7.5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的分析觀點: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7.6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關係的分析層次
7.7 國際政治理論──全球化
7.8 國際政治理論──全球治理
7.9 國際政治理論──全球公民社會(兼論國際合作)
7.10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組織
7.11 國際政治理論──後冷戰時期之國際格局
7.12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恐怖主義
7.13 國際政治理論──文明衝突論(兼論伊斯蘭主義)
7.14 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Chapter 1 政治學的基本概念
Topic 1 「政治」的界定
1.1.1 政治的定義
1.1.2 政治的研究範圍
1.1.3 政治衝突
Topic 2 「權力」(Power)議題之探討
1.2.1 權力三面向(Dimensions)
1.2.2 政治權力的來源
1.2.3 正當性(權威)類型
1.2.4 「正當性」(Legitimacy)、「合法性」(Legality)與「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1.2.5 「權力」(Power)、「影響力」(Influence)及「權威」(Authority)
1.2.6 「正當性」(Legitimacy)、「主權」(Sovereignty)及「權威」(Authority)
1.2.7 「權力」(Power)、「權威...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