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中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嘗官右將軍,故世又稱“王右軍”,是東晉著名書家,有“書聖”之稱。 永和七年拜右將軍、會籍內史之職,在任四年。 永和十一年辭官,居山陰,與諸名士遊於山水之間,風流蘊藉,以虛曠為懷。 據《晉書》本傳謂其卒年五十九歲,但未記何年,故其生卒世傳不一。 王羲之幼年初學衛夫人(鑠),叔父王廙得鍾繇筆法亦善書,故青年時即有書名,後渡江北遊,見李斯、曹喜、鍾繇、梁鵠、蔡邕等人書碑,眼界大開,始知學衛夫人書,只是徒費歲月,乃發憤臨池學書,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將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自創出妍美流便的新體,卓然成為一代大家,永為後世楷法。
王羲之善小楷、行書、草書諸體,《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羲之尺牘二十九通,裝裱成一卷,長一丈二尺,計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 唐太宗李世民愛羲之書,於貞觀初年下詔,出內府金帛,廣徵博求王書真跡,計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卷,惜傳世墨跡散佚殆盡,至今已無一字真跡流傳。 《十七帖》唐初時即曾拓摹,作為弘文館學生習書的範本,後則根據拓摹本重新摹刻,傳世的《十七帖》較好的兩本:一即帖尾有“勅”字,由唐弘文館館臣解元畏勒石,褚遂良校定,世稱“館本”,又名“勅字本”,此本唐拓,卷尾有張正蒙長跋,為十七帖最善拓本;另一是賀知章的臨本,後被南唐李後主刻入《澄清登帖》中,宋太宗淳化三年所刻的《淳化閣帖》,即有部分是此本中翻刻而來。 宋以後《十七帖》轉輾翻刻極多,今刊用“勅字本”,現為上海圖書館收藏。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上海書畫出版社
優惠價: 5 折, NT$ 84 NT$ 168
本商品已下架
《王羲之十七帖》中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嘗官右將軍,故世又稱“王右軍”,是東晉著名書家,有“書聖”之稱。 永和七年拜右將軍、會籍內史之職,在任四年。 永和十一年辭官,居山陰,與諸名士遊於山水之間,風流蘊藉,以虛曠為懷。 據《晉書》本傳謂其卒年五十九歲,但未記何年,故其生卒世傳不一。 王羲之幼年初學衛夫人(鑠),叔父王廙得鍾繇筆法亦善書,故青年時即有書名,後渡江北遊,見李斯、曹喜、鍾繇、梁鵠、蔡邕等人書碑,眼界大開,始知學衛夫人書,只是徒費歲月,乃發憤臨池學書,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將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自創出妍美流便的新體,卓然成為一代大家,永為後世楷法。
王羲之善小楷、行書、草書諸體,《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羲之尺牘二十九通,裝裱成一卷,長一丈二尺,計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 唐太宗李世民愛羲之書,於貞觀初年下詔,出內府金帛,廣徵博求王書真跡,計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卷,惜傳世墨跡散佚殆盡,至今已無一字真跡流傳。 《十七帖》唐初時即曾拓摹,作為弘文館學生習書的範本,後則根據拓摹本重新摹刻,傳世的《十七帖》較好的兩本:一即帖尾有“勅”字,由唐弘文館館臣解元畏勒石,褚遂良校定,世稱“館本”,又名“勅字本”,此本唐拓,卷尾有張正蒙長跋,為十七帖最善拓本;另一是賀知章的臨本,後被南唐李後主刻入《澄清登帖》中,宋太宗淳化三年所刻的《淳化閣帖》,即有部分是此本中翻刻而來。 宋以後《十七帖》轉輾翻刻極多,今刊用“勅字本”,現為上海圖書館收藏。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