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清代醫家俞震纂輯,共十卷,系選輯歷代名醫之醫案成書。其選案精當,取材嚴謹,上自倉公,下至葉桂,凡醫家60餘位,載案1060餘則。該書按證列目,後附俞氏精心評語,論析切當,每多點睛之筆、對後世頗多啟發。故本書深得後人推崇,是一部很有影響之醫案著作。
本書可供中醫各科臨床醫師閱讀。
章節試閱
卷第一
中風
《唐書》載:許允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藥,宣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週時可瘥。遂造黃芪防風湯,煮數十斛,置床下,氣如煙霧,薰蒸之而得語。遂超拜義興太守。
震按:書稱允宗醫術若神,曾日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即此條思慮巧矣。然僅可治真中風,《內經》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也。邪從汗解故得語,若概試諸不能言者決無效。
又按:羅謙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爐左側,覺面熱,左頰微汗。旋出外,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於右,脈浮緊,按之洪緩。羅用升麻湯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倉、頰車穴。此治風中陽明經之表證也。趙僧判半身不遂,語言不出,神昏面紅,耳聾鼻塞,六脈弦數。羅謂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腑者多著四肢。今臟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湯行之,通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安心養神,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惟行步艱難,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隨四時脈症加減用藥,百日方愈。此治中腑兼中臟之裡證也。皆風邪實證也。張安撫半身不遂,語言蹇澀,自汗惡風,痰嗽不寐。羅謂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經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動無常處。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
卷第一
中風
《唐書》載:許允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藥,宣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週時可瘥。遂造黃芪防風湯,煮數十斛,置床下,氣如煙霧,薰蒸之而得語。遂超拜義興太守。
震按:書稱允宗醫術若神,曾日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即此條思慮巧矣。然僅可治真中風,《內經》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也。邪從汗解故得語,若概試諸不能言者決無效。
又按:羅謙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爐左側,覺面熱,左頰微汗。旋出外,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於右,脈浮...
目錄
卷第一
中風
類中
傷風
中寒
傷寒(內傷並收在內)
勞复 食复 女勞复 陰陽易
卷第二
溫熱病
瘟疫
大頭瘟
暑
濕
消渴
火
霍亂
泄瀉
傷食
不食
卷第三
瘧
痢
瘧痢
呃逆
厥
痙
疝
氣沖
眩暈
卷第四
虛損
癆瘵
惡寒
發熱
血證
衄血
下血
溺血
汗
卷第五
七情
鬱
詐病
痰
痞滿
吞酸吐酸
嘈雜
嘔吐
噎膈
喑
咳嗽
喘
喘脹
腫脹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卻病求嗣六要
龐元澄跋
卷第一
中風
類中
傷風
中寒
傷寒(內傷並收在內)
勞复 食复 女勞复 陰陽易
卷第二
溫熱病
瘟疫
大頭瘟
暑
濕
消渴
火
霍亂
泄瀉
傷食
不食
卷第三
瘧
痢
瘧痢
呃逆
厥
痙
疝
氣沖
眩暈
卷第四
虛損
癆瘵
惡寒
發熱
血證
衄血
下血
溺血
汗
卷第五
七情
鬱
詐病
痰
痞滿
吞酸吐酸
嘈雜
嘔吐
噎膈
喑
咳嗽
喘
喘脹
腫脹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卻病求嗣六要
龐元澄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