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是一個為全民所關心的問題。家長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作為受教育者自然對當下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更深切的直接感受。教育的問題又是多方面的、極為複雜的問題,很難通過一兩項具體的措施得以解決。但當我們面對現實時,又無法一時同步地解決所有相關的問題,因而一些具體改革性工作在某種程度上也還是必要的。這套面向青少年的《新科學讀本》,就可以說是這樣的努力之一。
一個重要的背景,是人們對於'兩種文化”之分裂的關注。
如果不談更為久遠的歷史,至少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國際背景中,教育(包括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內)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努力溝通長期以來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在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鴻溝。這樣的努力一直延續至今,在近年來國際上許多重要的教育改革文獻中,我們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種努力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標準的製訂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了類似的傾向,這種傾向特別體現在對於科學探究、科學的本質、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強調,而且明確提出了科學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在如今這樣一個科學和技術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時代,作為一個理想的公民,具備適當的科學素養已是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這裡講公民,講科學素養,一層含義是說我們進行科學教育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培養科學家,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應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從絕對數量來說,所培養的對像在其未來的發展中更大的可能是從事科學研究之外的工作。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學校科學教育的目標規定為4項,即培養學生能夠:1.由於對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認識而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2.在進行個人決策之時恰當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3.理智地參與那些就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各種問題舉行的公眾對話和辯論;4.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運用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所應有的知識、認識和各種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經濟生產效率。
美國人認為他們設定的這些目標勾畫出來的是具有高度科學素養的社會的一個大致輪廓。美國人的目標有他們的特色,但其中不乏值得我們藉鑑和參考之處。
雖然中國的教育改革呼聲甚高,也有了像新課標制訂和新課標教材的編寫使用這樣一些具體的措施,包括在這些措施背後所蘊含的諸如溝通兩種文化等觀念的普及,但在現行的體制下,現實地講,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中體制化的科學類課程教育,還是很難達到前面提到的那些目標的。因為我們雖然現在強調素質教育,但畢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傳統,也由於許多其他條件和因素的限制,在學校體制化的、正規教育的有限課時內,也難以容納過多的但對於理解科學、認識科學卻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與此同時,在與學校的正規教育相對應的、傳統中被稱為“科普”的領域,長期以來主要的工作大多屬於非正規教育的範疇。在這個領域中,從思想內容、傳播理念,到具體形式和內容,近些年來也有了相當迅速的發展。
其中,國內科普的發展也受到了像國外的“公眾理解科學”等領域的工作的影響,受到了來自像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等對科學進行人文研究的領域中的工作的影響。這些發展,與正規基礎科學教育中的趨勢是大致相同的,但又比傳統的正規教育更加靈活,能夠更及時地汲取來自對於科學的人文研究前沿的一些新成果、新觀念。
如果能夠把更靠近傳統的、正規的基礎科學教育的長處,與以非學校正規教育為主的科普(或稱“公眾理解科學”、“科學文化傳播”或乾脆簡稱“科學傳播”)教育的優勢相結合,顯然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是大有益處的。這也正是我們編輯這套《新科學讀本》的意義之所在。
說到“新科學”的概念,其實早就有人用過。其中最有名者,莫過於哲學家維柯的經典名著《新科學》,但維柯是在將歷史、語言學、哲學都包括在內的非常廣義的意義上使用“科學”的概念的。我們還可以注意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科學史家、當代科學史學科的奠基者薩頓,曾大力地倡導一種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的人文主義,或者用他的說法,即科學的人文主義,他也將之稱為“新人文主義”。類似地,在我們這裡,我們使用“新科學”來命名這套讀本,也是努力將長期以來處於嚴重分裂狀態中的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力圖在介紹傳統的具體科學知識的同時,將更多的與科學知識相關的人文背景、社會環境、思想文化等“外部”因素結合進來,以一種人文立場來觀察和了解科學。這與前面所講的國際潮流和國內教育改革趨勢也是一致的。
近些年來,國內出版了許多有關上述內容的書籍和刊物,其中不乏精品,但由於這些精品散見在大量不同類型的書籍和報刊中,不利於普通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最有效率地閱讀,而且考慮到面向在校學生(當然此套書的讀者對象絕非僅限於在校學生,它的潛在讀者範圍應該大得多),我們從大量的書籍報刊中,選出了這套讀本的內容。
在《聆聽大自然的呼吸》《生命的顏色》《地球還會轉多久》《科學家不能做什麼》這幾卷中,除了有關科學知識、科學的方法、科學家的責任、科學與非科學方面的內容外,也經常從一種相對廣義的層面來理解科學,甚至包含了一部分民俗、風物、遊記、科學文藝等內容。在這幾卷中,博物學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這既是對於長期以來正在逐漸喪失中的與數理實驗傳統不同的博物傳統的一種恢復和強調,也更適合孩子們拓展眼界、關注自然的需要。
在《世上沒有傻問題》《智慧的種子》《絕妙的錯誤》《科學是美麗的》這幾卷中,編者強調的是,選擇那些有利於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創造過程,強調充滿好奇心的思維,傳達科學家們是如何在從事科學研究中動態地思考的文章,以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把書本上靜態的知識當做唯一的科學知識的誤區,讓學生能夠理解何為“智慧”、何為“成功” 、何為“成就”、何為“有意義的生活”。在選文上更為註重理性思考,關注科學與其他領域,特別是科學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力圖讓孩子們更為整體、更為全面地理解科學。
當然,這裡所注重的,並不是要求學生讀懂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並不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後“記住”多少具體知識。許多問題也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去獨立地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於科學的理解。
作者簡介:
劉兵,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國科不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出版有《克麗奧眼中的科學》 、《劉兵自選集》等專著和個人文集。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史、科學教育和科學文化傳播。
譯者簡介:
楊旭輝,深圳大學西語係法語專業教師。曾就讀於大連外國語學院和武漢大學法語系,巴黎第八大學法國文學專業在讀博士生。出版譯著三部,並發表譯文論文多篇。
王芳,翻譯兼編輯。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碩士,合作翻譯、撰寫出版作品兩部,是多家知名媒體的撰稿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5 折, NT$ 75 NT$ 150
本商品已下架
教育問題是一個為全民所關心的問題。家長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作為受教育者自然對當下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更深切的直接感受。教育的問題又是多方面的、極為複雜的問題,很難通過一兩項具體的措施得以解決。但當我們面對現實時,又無法一時同步地解決所有相關的問題,因而一些具體改革性工作在某種程度上也還是必要的。這套面向青少年的《新科學讀本》,就可以說是這樣的努力之一。
一個重要的背景,是人們對於'兩種文化”之分裂的關注。
如果不談更為久遠的歷史,至少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國際背景中,教育(包括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內)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努力溝通長期以來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在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鴻溝。這樣的努力一直延續至今,在近年來國際上許多重要的教育改革文獻中,我們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種努力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標準的製訂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了類似的傾向,這種傾向特別體現在對於科學探究、科學的本質、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強調,而且明確提出了科學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在如今這樣一個科學和技術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時代,作為一個理想的公民,具備適當的科學素養已是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這裡講公民,講科學素養,一層含義是說我們進行科學教育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培養科學家,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應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從絕對數量來說,所培養的對像在其未來的發展中更大的可能是從事科學研究之外的工作。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學校科學教育的目標規定為4項,即培養學生能夠:1.由於對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認識而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2.在進行個人決策之時恰當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3.理智地參與那些就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各種問題舉行的公眾對話和辯論;4.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運用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所應有的知識、認識和各種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經濟生產效率。
美國人認為他們設定的這些目標勾畫出來的是具有高度科學素養的社會的一個大致輪廓。美國人的目標有他們的特色,但其中不乏值得我們藉鑑和參考之處。
雖然中國的教育改革呼聲甚高,也有了像新課標制訂和新課標教材的編寫使用這樣一些具體的措施,包括在這些措施背後所蘊含的諸如溝通兩種文化等觀念的普及,但在現行的體制下,現實地講,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中體制化的科學類課程教育,還是很難達到前面提到的那些目標的。因為我們雖然現在強調素質教育,但畢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傳統,也由於許多其他條件和因素的限制,在學校體制化的、正規教育的有限課時內,也難以容納過多的但對於理解科學、認識科學卻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與此同時,在與學校的正規教育相對應的、傳統中被稱為“科普”的領域,長期以來主要的工作大多屬於非正規教育的範疇。在這個領域中,從思想內容、傳播理念,到具體形式和內容,近些年來也有了相當迅速的發展。
其中,國內科普的發展也受到了像國外的“公眾理解科學”等領域的工作的影響,受到了來自像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等對科學進行人文研究的領域中的工作的影響。這些發展,與正規基礎科學教育中的趨勢是大致相同的,但又比傳統的正規教育更加靈活,能夠更及時地汲取來自對於科學的人文研究前沿的一些新成果、新觀念。
如果能夠把更靠近傳統的、正規的基礎科學教育的長處,與以非學校正規教育為主的科普(或稱“公眾理解科學”、“科學文化傳播”或乾脆簡稱“科學傳播”)教育的優勢相結合,顯然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是大有益處的。這也正是我們編輯這套《新科學讀本》的意義之所在。
說到“新科學”的概念,其實早就有人用過。其中最有名者,莫過於哲學家維柯的經典名著《新科學》,但維柯是在將歷史、語言學、哲學都包括在內的非常廣義的意義上使用“科學”的概念的。我們還可以注意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科學史家、當代科學史學科的奠基者薩頓,曾大力地倡導一種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的人文主義,或者用他的說法,即科學的人文主義,他也將之稱為“新人文主義”。類似地,在我們這裡,我們使用“新科學”來命名這套讀本,也是努力將長期以來處於嚴重分裂狀態中的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力圖在介紹傳統的具體科學知識的同時,將更多的與科學知識相關的人文背景、社會環境、思想文化等“外部”因素結合進來,以一種人文立場來觀察和了解科學。這與前面所講的國際潮流和國內教育改革趨勢也是一致的。
近些年來,國內出版了許多有關上述內容的書籍和刊物,其中不乏精品,但由於這些精品散見在大量不同類型的書籍和報刊中,不利於普通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最有效率地閱讀,而且考慮到面向在校學生(當然此套書的讀者對象絕非僅限於在校學生,它的潛在讀者範圍應該大得多),我們從大量的書籍報刊中,選出了這套讀本的內容。
在《聆聽大自然的呼吸》《生命的顏色》《地球還會轉多久》《科學家不能做什麼》這幾卷中,除了有關科學知識、科學的方法、科學家的責任、科學與非科學方面的內容外,也經常從一種相對廣義的層面來理解科學,甚至包含了一部分民俗、風物、遊記、科學文藝等內容。在這幾卷中,博物學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這既是對於長期以來正在逐漸喪失中的與數理實驗傳統不同的博物傳統的一種恢復和強調,也更適合孩子們拓展眼界、關注自然的需要。
在《世上沒有傻問題》《智慧的種子》《絕妙的錯誤》《科學是美麗的》這幾卷中,編者強調的是,選擇那些有利於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創造過程,強調充滿好奇心的思維,傳達科學家們是如何在從事科學研究中動態地思考的文章,以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把書本上靜態的知識當做唯一的科學知識的誤區,讓學生能夠理解何為“智慧”、何為“成功” 、何為“成就”、何為“有意義的生活”。在選文上更為註重理性思考,關注科學與其他領域,特別是科學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力圖讓孩子們更為整體、更為全面地理解科學。
當然,這裡所注重的,並不是要求學生讀懂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並不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後“記住”多少具體知識。許多問題也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去獨立地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於科學的理解。
作者簡介:
劉兵,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國科不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出版有《克麗奧眼中的科學》 、《劉兵自選集》等專著和個人文集。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史、科學教育和科學文化傳播。
譯者簡介:
楊旭輝,深圳大學西語係法語專業教師。曾就讀於大連外國語學院和武漢大學法語系,巴黎第八大學法國文學專業在讀博士生。出版譯著三部,並發表譯文論文多篇。
王芳,翻譯兼編輯。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碩士,合作翻譯、撰寫出版作品兩部,是多家知名媒體的撰稿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