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作者二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歷時八年方告完成。
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
第一,章節安排遵循“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一致”的原則,分為四大板塊: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分析和綜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組合。
第二,緊密聯繫國內社會研究或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什麼是“真問題”和“問題意識”、如何提出問題等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聯繫實際具體分析了理論(研究範式)對經驗研究 的解釋力,對於理論和經驗研究 之間的關係作了比較清晰地闡述;針對國內濫用問卷傾向,對問卷設計的邏輯過程進行了仔細地梳理,釐清了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對於學生在統計表製作、引用和註釋等方面易犯的錯誤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紹不多的方法,例如,抽樣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體關係測量、累計量表設計技術、訪談心理、列聯表解讀方法等;對於一些其他書中語焉不詳的方法和概念給了具體的解釋;盡可能運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社會研究成果進行說明;研究報告撰寫方法的介紹更貼近實際的寫作過程。
作者簡介:
仇立平,男,現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社會》雜誌 執行主編。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仇立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講授社會研究方法,並參與了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的討論和編寫。他曾在《社會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討論社會研究方法的論文,並在國內較早介紹和普及社會調查方法知識。
除了 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學之外,仇立平教授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亦有心得,並曾涉獵家庭、青年、老人等研究領域。曾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社會學研究》、《社會》等著名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調查報告近百篇,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報告五部。
目錄
第Ⅰ部分社會研究方法基礎
1緒論
1‧1概念的使用:學者的討論和本書的定義
1‧1‧1我國社會學界對於社會研究方法概念的認識
1‧1‧2本書的定義
1‧2特徵:科學性、客觀性和工具性
1‧2‧1科學性
1‧2‧2客觀性
1‧2‧3工具性
1‧3簡史:以人為本、關注底層與科學理性精神的張揚
1‧3‧1我國早期高等院校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建設
1‧3‧2我國社會研究的兩種傳統
1‧3‧3國外社會研究簡史
1‧3‧4歷史的啟示
2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2‧1實證主義與非實證主義
2‧1‧1實證主義方法論
2‧1‧2非實證主義方法論
2‧1‧3不同方法論影響下的具體研究方法
2‧2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
2‧2‧1價值中立、價值關聯和價值判斷
2‧2‧2價值關聯和知識結構
2‧3社會科學的特殊性
2‧3‧1社會科學預測的特殊性
2‧3‧ 2社會研究的限制
2‧4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
2‧4‧1如何認識我國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 的結合
2‧4‧2默頓: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 之間的關係
2‧4‧3社會學的想像力與經驗研究
2‧5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1什麼是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2實用主義下的混合研究方法
2‧5‧3討論
3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和一般過程
3‧1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徵
3‧1‧1數學方法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3‧1‧2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社會研究方法的滲透
3‧1‧3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綜合運用
3‧2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3‧2‧1社會研究方法論
3‧2‧2社會研究基本方式
3‧2‧3社會研究方法的專門技術和工具
3‧3社會研究的主要類型
3‧‧1研究性質: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3‧2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
3‧3‧3調查對象範圍: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3‧3‧4時間性: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
3‧3‧5應用領域: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調查、民意調查、市場調查.
3‧4科學研究的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3‧4‧1歸納推理
3‧4‧2演繹推理
3‧4‧3假設演繹法
3‧4‧4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第Ⅱ部分問題和設計
4選題和問題
4‧1選題的意義和標準
4‧1‧1選題的意義
4‧1‧2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
4‧1‧3選題的標準
4‧2選題的方法和來源
4‧2‧1選題的思維方法和“問題意識”
4‧2‧2選題和經驗生活
4‧2‧3選題和查閱文獻
4‧2‧4查閱文獻和文獻述評的方法
4‧3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1什麼是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2研究課題具體化的方法
5研究設計
5‧1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
5‧1‧1研究課題的定位
5‧1‧2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關係
5‧2理論和假設
5‧2‧1何謂理論
5‧2‧2理論的層次
5‧2‧3理論的形式
5‧2‧4研究假設
5‧3分析單位和研究內容
5‧3‧1分析單位
5‧3‧2區群謬誤和簡化論
5‧3‧3研究內容
5‧4研究方案的設計和撰寫
5‧4‧1研究方案設計的作用、原則和類型
5‧4‧2方案設計的具體內容
5‧4‧3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
6抽樣方法
6‧1概率抽樣方法基礎
6‧1‧1概率抽樣的意義
6‧1‧2概率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抽樣分佈
6‧1 ‧3抽樣術語
6‧1‧4抽樣步驟
6‧2概率抽樣的具體方法
6‧2‧1簡單隨機抽樣
6‧2‧2系統抽樣
6‧2‧3分層抽樣
6‧2‧4整群抽樣
6‧2‧5多段抽樣
6‧2‧6 PPS抽樣
6‧2‧7入戶抽樣
6‧2‧8樣本規模和抽樣方案
6‧3非概率抽樣方法
6‧3‧1偶遇抽樣
6‧3‧2判斷抽樣
6‧3‧3配額抽樣
6‧3‧4滾雪球抽樣
7測量和量表
7‧1社會研究中的測量
7‧1 ‧1測量的概念和意義
7‧1‧2測量的要素
7‧1‧3 “測不准原理”和社會測量的局限
7‧2概念化和操作化
7‧2‧1概念和概念化
7‧2‧2概念操作化
7‧2‧3操作化過程
7‧3概念、變量和指標
7‧3‧1概念
7‧3‧2變量
7‧3‧3指標
7‧3‧4概念、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關係
7‧4信度和效度
7‧4‧1信度
7‧4‧2效度
7‧4‧3影響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以及相互關係
7‧5測量層次
7‧5‧1定類測量
7‧5‧2定序測量
7‧5‧3定距測量
7‧5‧4定比測量
7‧6量表
7‧6‧1態度和態度量表
7‧6‧2總加量表
7‧6‧3累積量表
7‧6‧4語義差異量表
第Ⅲ部分研究方式
8調查研究
8‧1問卷設計
8‧1‧1問卷結構和問題類型
8‧1‧2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
8‧1‧3問卷設計的基本步驟及實例
8‧1‧4問卷設計技術
8‧2資料收集方法
8‧2‧1自填法
8‧2‧2結構型訪問法
8‧2‧3訪問技術和訪問心理
8‧3調查研究的組織和管理
8‧3‧1訪問員的選擇和培訓
8‧3‧2組織工作
8‧3‧3質量管理
補充閱讀群體關係測量
9實地研究
9‧1實地研究的單位
9‧1‧1個案研究
9‧1‧2社區研究
9‧2實地研究的過程或步驟
9‧2‧1選擇調查點或調查對象
9‧2‧2取得 進入現場的資格
9‧2‧3進入現場並與當地居民建立友好關係
9‧2‧4收集和分析資料
9‧3非結構型訪問法
9‧3‧1無結構型訪問
9‧3‧2半結構型訪問
9‧3‧3訪談技術
9‧4觀察法
9‧4‧1生活觀察和科學觀察
9‧4‧2觀察法的類型和特點
9‧4‧3觀察設計和觀察訓練
10文獻研究和實驗研究
10‧1文獻研究
10‧1‧1文獻資料的類型和評價
10‧1‧2內容分析法
10‧1‧3二次分析
10‧1‧4歷史研究方法
10‧2實驗研究
10‧2‧1實驗研究 的基本術語
10‧2‧2標準實驗模式及其變形
10‧2‧3所羅門實驗模式
10‧2‧4完全隨機設計
10‧2‧5隨機區集設計
10‧2‧6拉丁方格設計
10‧2‧7實驗步驟
第Ⅳ部分分析和綜合
11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1‧1初步整理
11‧1‧1審核
11‧1‧2複查
11‧1‧3編碼和錄入
11‧1‧4數據清理
11‧2統計整理
11‧2‧1分類和分組
11‧2‧2頻數和頻率統
11‧2‧3統計表
11‧2‧4統計圖
11‧3統計分析初步
11‧3‧1集中量數分析
11‧3‧2離散量數分析
11‧3‧3相對離散量數分析
11‧3‧3相關、回歸、推論簡述
12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2‧1初步整理
12‧2閱讀分析
12‧3編碼和登錄
12‧4建立檔案或資料庫
12‧5深度分析
13研究報告的撰寫
13‧1寫作方法或思路
13‧1‧1為何寫
13‧1‧2為誰寫
13‧1‧3怎樣寫
13‧2研究報告的結構
13‧2‧1基本結構
13‧2‧2報告結構和寫作技巧
13‧2‧3報告結構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13‧3研究報告的撰寫體例
13‧3‧1行文要則
13‧3‧2撰寫格式
13‧3‧3引用和註釋
附錄A抽樣方案示例
附錄B項目申報書示例
附錄C社會指標體系示例
附錄D量化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E質性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F隨機數表
附錄G正態曲線下的面積
參考文獻
第Ⅰ部分社會研究方法基礎
1緒論
1‧1概念的使用:學者的討論和本書的定義
1‧1‧1我國社會學界對於社會研究方法概念的認識
1‧1‧2本書的定義
1‧2特徵:科學性、客觀性和工具性
1‧2‧1科學性
1‧2‧2客觀性
1‧2‧3工具性
1‧3簡史:以人為本、關注底層與科學理性精神的張揚
1‧3‧1我國早期高等院校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建設
1‧3‧2我國社會研究的兩種傳統
1‧3‧3國外社會研究簡史
1‧3‧4歷史的啟示
2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2‧1實證主義與非實證主義
2‧1‧1實證主義方法論
2‧1‧2非實證主義方法論
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