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夏、商、週三代屬於社會組織系統與國家組織系統二元合一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儒學其基本精神在於以自然形成的文化秩序規範一切,將政治運作及其過程置於文化價值理想的指導之下。周秦之變以後,該結構分裂為state與society二元分立且矛盾對抗的結構,儒生執著於王道理 想與三代情結進行社會整合,政治上發揮批判調整的功能。
書中特別將這一理論分析框架運用於中古士族的個案研究,描述分析了南朝玄學士族“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北朝經學士族憑藉儒學文化的價值原則通過家庭人倫與典章制度製約、統攝胡族統治政治活動“以夏變夷”的具體活動及深刻意義。
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對儒學有自己的印象和看法。這些印象和看法究竟對還是不對?《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參照。
作者簡介:
陳明,1962年生於湖南長沙。1982年株洲師範中文大專班畢業;1989年山東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儒教室副研究員。1994年創辦學術輯刊《原道》;2002年創辦網站;2004年主編“原道文叢”。出版有《浮生論學》、《儒者之維》等。
目錄
原道文叢‧總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古代社會結構與儒學的基本精神
第一章殷周之變
第二章周秦之變
第三章霸道與王道
第四章士、士大夫與土族
第五章儒學與漢代吏治
第六章儒學與漢代王權
中編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
第一章敘論
第二章王導及其玄學政治
第三章庾亮:經學政治之遺響
第四章桓溫的性格與命運
第五章謝安:風流宰相?
第六章士族的衰落及其他
下編以夏變夷
第一章南學與北學
第二章十六國胡主與漢族士人
第三章北魏前期的漢化與崔浩的政治理想
第四章北魏後期的漢化與李沖等漢族士人
第五章東魏北齊政權中的漢化反動與漢族士人的反抗
第六章西魏北周的胡漢融合與關隴文化的精神
簡短的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
原道文叢‧總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古代社會結構與儒學的基本精神
第一章殷周之變
第二章周秦之變
第三章霸道與王道
第四章士、士大夫與土族
第五章儒學與漢代吏治
第六章儒學與漢代王權
中編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
第一章敘論
第二章王導及其玄學政治
第三章庾亮:經學政治之遺響
第四章桓溫的性格與命運
第五章謝安:風流宰相?
第六章士族的衰落及其他
下編以夏變夷
第一章南學與北學
第二章十六國胡主與漢族士人
第三章北魏前期的漢化與崔浩的政治理想
第四章北魏後期的漢化與李沖等漢族士人
第五章東魏北齊政權中的漢化反動與漢族士人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