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原名張妙玲。9歲隨父張福仙學戲,後拜翟彥身、周海水為師,兼學花旦、小生、武生諸行當,10歲登台,總匯於旦角。得王鎮南先生幫助,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廣徵博採,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鑽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1938年西向長安,在陝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團社號”戰鬥機一架,受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等部門嘉獎。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花木蘭》一劇獲榮譽獎。同年赴維也納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並訪問蘇聯、匈牙利等國。1953年率團赴朝鮮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慰問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為邊防戰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問演出4個月。特別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響徹了廣西邊防。1987年12月,她自籌資金22萬元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掖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常香玉從藝70多年來,在藝術上一直表現著熾熱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境界和藝術造詣;表演上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已形成了眾所公認的“常派”風格。代表作《花木蘭》早在1956年已拍攝成戲曲影片。常演劇目還有《拷紅》、《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紅燈記》等。1956年曾擔任河南豫劇院院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又擔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6月1日逝世後,使無數人陷入悲痛之中。常香玉是一位戲劇家,但又不僅僅是戲劇家。她在藝術上創立了豫劇“常派”風格,培養了大批傳人,使豫劇這一傳統藝術在繼承中又有發展。更加讓人敬佩的是,她一生熱愛祖國,熱愛觀眾,抗美援朝時,用義演的收入購買捐獻了“香玉劇社號”戰鬥機,被譽為“愛國藝人”。本書的內容根據她的談話記錄整理而成,是對這位“豫劇皇后”最好的紀念。
作者簡介:
張鄉僕1930年3月生,河南唐河縣人。先後在河南省文工團、文化廳、文聯及周口市創作工作室工作。一直從事文藝創作,曾發表中短篇小說《去而復返》、《淘金記》、《梨園情》等。1979年4月改編完成古裝戲曲《諸葛亮弔孝》,後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編著的《舌戰群儒》、《三顧茅廬》、《鴛鴦杯》、《虢國夫人》、《齊王納諫》、《雙領櫃》、《西湖公主》、《抱石記》、《苦菜花》 、《金屋易主》等劇本,多次在全國、河南省獲獎。1987年編寫的18集電視連續劇《常香玉》,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1997年完成40集電視連續劇《曹操》的創作,由河南電視台拍攝,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兩次播出。一生編寫劇本約20部,多數獲得演出或出版。蘇宏33歲,河南太康縣人,現就職周口市川匯區文化館創作部。戲劇劇本《春庭月》(現代劇)1999年獲河南省文化廳戲曲“金菊獎”;2000年應河南省越調劇團之約,執筆完成古裝戲《看財奴》的改編並上演, 2001年被河南音像出版社錄製光盤發行。2002年應河南省越調劇團之約,完成古典名劇《琵琶記》的編寫。同年應川匯區文化局之約,為劇團改編《亂世姻緣》。2003年,應河南省文聯之約參與編寫《常香玉傳》。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原名張妙玲。9歲隨父張福仙學戲,後拜翟彥身、周海水為師,兼學花旦、小生、武生諸行當,10歲登台,總匯於旦角。得王鎮南先生幫助,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廣徵博採,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鑽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1938年西向長安,在陝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團社號”戰鬥機一架,受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等部門嘉獎。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花木蘭》一劇獲榮譽獎。同年赴維也納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並訪問蘇聯、匈牙利等國。1953年率團赴朝鮮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慰問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為邊防戰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問演出4個月。特別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響徹了廣西邊防。1987年12月,她自籌資金22萬元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掖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常香玉從藝70多年來,在藝術上一直表現著熾熱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境界和藝術造詣;表演上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已形成了眾所公認的“常派”風格。代表作《花木蘭》早在1956年已拍攝成戲曲影片。常演劇目還有《拷紅》、《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紅燈記》等。1956年曾擔任河南豫劇院院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又擔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6月1日逝世後,使無數人陷入悲痛之中。常香玉是一位戲劇家,但又不僅僅是戲劇家。她在藝術上創立了豫劇“常派”風格,培養了大批傳人,使豫劇這一傳統藝術在繼承中又有發展。更加讓人敬佩的是,她一生熱愛祖國,熱愛觀眾,抗美援朝時,用義演的收入購買捐獻了“香玉劇社號”戰鬥機,被譽為“愛國藝人”。本書的內容根據她的談話記錄整理而成,是對這位“豫劇皇后”最好的紀念。
作者簡介:
張鄉僕1930年3月生,河南唐河縣人。先後在河南省文工團、文化廳、文聯及周口市創作工作室工作。一直從事文藝創作,曾發表中短篇小說《去而復返》、《淘金記》、《梨園情》等。1979年4月改編完成古裝戲曲《諸葛亮弔孝》,後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編著的《舌戰群儒》、《三顧茅廬》、《鴛鴦杯》、《虢國夫人》、《齊王納諫》、《雙領櫃》、《西湖公主》、《抱石記》、《苦菜花》 、《金屋易主》等劇本,多次在全國、河南省獲獎。1987年編寫的18集電視連續劇《常香玉》,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1997年完成40集電視連續劇《曹操》的創作,由河南電視台拍攝,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兩次播出。一生編寫劇本約20部,多數獲得演出或出版。蘇宏33歲,河南太康縣人,現就職周口市川匯區文化館創作部。戲劇劇本《春庭月》(現代劇)1999年獲河南省文化廳戲曲“金菊獎”;2000年應河南省越調劇團之約,執筆完成古裝戲《看財奴》的改編並上演, 2001年被河南音像出版社錄製光盤發行。2002年應河南省越調劇團之約,完成古典名劇《琵琶記》的編寫。同年應川匯區文化局之約,為劇團改編《亂世姻緣》。2003年,應河南省文聯之約參與編寫《常香玉傳》。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