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本書給人突出印象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對“中國哲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及其答案的尋繹,二是對中西哲學關係的思考,三是對哲學史方法論的關注和自覺反思。
——郭齊勇
哲學作為本源意義上的“愛智之學”,是人對於更好存在的追求,我們以此“哲學觀”來講中國哲學。
本書圍繞中國哲學在各個歷史時期討論的主要問題,即從先秦天人之辯、名實之爭,到兩漢宇宙論上的或使莫為之爭、魏晉有無及言意之辯、隋唐佛道哲學對於宗教境界的討論、宋明理學時期的理氣(道器)之爭和心物(知行)之辯,再到明清之際哲學家對於整個古代哲學尤其宋明理學的批判總結,最後到近代哲學在歷史觀和認識論(心物知行關係)的轉型,展開其從先秦到近代的發展歷程;以及新時期20多年來中國大陸哲學研究的主要趨向,和來自海峽對岸的中國台灣地區學術界對這一時期中國大陸哲學研究的評論。
作者簡介:
陳衛平,男,1951年生,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名人推薦:
本書給人突出印象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對“中國哲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及其答案的尋繹,二是對中西哲學關係的思考,三是對哲學史方法論的關注和自覺反思。
——郭齊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哲學作為本源意義上的“愛智之學”,是人對於更好存在的追求,我們以此“哲學觀”來講中國哲學。
本書圍繞中國哲學在各個歷史時期討論的主要問題,即從先秦天人之辯、名實之爭,到兩漢宇宙論上的或使莫為之爭、魏晉有無及言意之辯、隋唐佛道哲學對於宗教境界的討論、宋明理學時期的理氣(道器)之爭和心物(知行)之辯,再到明清之際哲學家對於整個古代哲學尤其宋明理學的批判總結,最後到近代哲學在歷史觀和認識論(心物知行關係)的轉型,展開其從先秦到近代的發展歷程;以及新時期20多年來中國大陸哲學研究的主要趨向,和來自海峽對岸的中國台灣地區學術界對這一時期中國大陸哲學研究的評論。
作者簡介:
陳衛平,男,1951年生,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名人推薦:
本書給人突出印象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對“中國哲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及其答案的尋繹,二是對中西哲學關係的思考,三是對哲學史方法論的關注和自覺反思。
——郭齊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