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論文集。作者追隨法儒孟德斯,而力圖推陳出新,以“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原則,以奠定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礎。
收入本書的19篇文章裡,13篇刊於《讀書》雜誌 ,這些文章曾經以其銳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風而引人矚目,不但令眾多外行一窺法理堂奧,因得以親近法律,同時也使法律學子領略了法律寫作的另一種樣式,耳目為一新。
本書是自1992年初版之 後的第一次重印。重印時作者對原書作了少量技術性訂正。
作者簡介:
梁治平現任中國藝術研究研究員,其著作包括《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法律的文化解釋》、《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等。
章節試閱
書摘
書摘6古代法:文化差異與傳統 人類文化的自然生成,大抵要經歷一些相同的階段。比如從舊石器、新石器文化到青銅文化和鐵器文化。這樣說並不否定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同是青銅文化,古代中國與希臘就大相徑庭,這是同中有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此認為,文明只能在挑戰一應戰的模式中成長,應戰的成功與否可以決定文明的命運。把這個理論稍加引申,還可以說,挑戰一應戰的方式將決定文明的樣式。古代各民族習俗、禮儀、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差異大概都可以用這種理論來解釋。 早期人類所面臨的直接挑戰多來自自然界。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差異往往是決定性的。特定人群的信仰,他們對天地萬物的看法,以及他們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最初就取決於這些自然生成的差異。歷史學家劃分大河流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根據多半出於此。再往後些,隨著文明的成長,人類面對的挑戰更多具有社會的性質,人類的觀念、意識也因此更多決定於社會的因素。公元前587年,猶太民族被擄往巴比倫尼亞,在那裡生活了近50年。沒有這段歷史,恐怕就不會有我們今天所見的“舊約”,後來的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也可能只是一個神話。歷史上這類事件還可以舉出許多,如民族大遷徙之於羅馬帝國的命運;異族人侵之於漢民族的文化性格特徵,等等。古人法觀念的形成及差異似乎也可以同一類解釋來說明。 古代法律現象雖有若干相似乃至共同之處,卻也同古代文明一樣反復多樣,猶太的、巴比倫的、埃及的、希臘一羅馬的、印度的、中國的……各不相同。只考察我們較關心也較熟悉的古代中國和希臘一羅馬的法律,亦不難獲得某種發人深思的啟示。 從字源上看,漢字“法”的淵源頗為久遠,但是,把這個字用來專指某種社會現象,卻是先秦時代才流行起來的。在此之前,並非沒有法律現象,只不過沒有人名之為“法”罷了。其時,指稱這種現象的是另一個字:刑。刑的一般含義大家都能夠理解,不過,古時“刑”的含義比現今更顯專門、狹隘。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一書中寫道:刑之始,蓋所以待異族。古之言刑與今異。漢人恆言:“刑者不可複屬”,亦日“斷者不可複屬”,則必殊其體乃謂之刑,拘禁罰作等,不稱刑也。 就是說,當時所謂刑專指肉刑、死刑,如《呂刑》所載之五刑:墨、劓、腓、宮、大辟。後人所謂苦役、流放、徒刑一類只能算是“罰”,不能稱做“刑”。
書摘
書摘6古代法:文化差異與傳統 人類文化的自然生成,大抵要經歷一些相同的階段。比如從舊石器、新石器文化到青銅文化和鐵器文化。這樣說並不否定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同是青銅文化,古代中國與希臘就大相徑庭,這是同中有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此認為,文明只能在挑戰一應戰的模式中成長,應戰的成功與否可以決定文明的命運。把這個理論稍加引申,還可以說,挑戰一應戰的方式將決定文明的樣式。古代各民族習俗、禮儀、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差異大概都可以用這種理論來解釋。 早期人類所面臨的直接挑戰多來自自然界。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的...
目錄
主編者言
自序
1比較法與比較文化
2比較法律文化的名與實
3身份社會與倫理法律
4 “禮法”還是“法律”
5 “從身份到契約”:社會關係的革命
6古代法:文化差異與傳統
7 “法”辨
8說“治”
9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文化的檢討
10從蘇格拉底之死看希臘法的悲劇
11中古神學的理性之光與西方法律傳統
12自然法今昔:法律中的價值追求
13文明、法律與社會控制
14從權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權力
15法法律法治
16法制傳統及其現代化
17情理道德自然法
18海瑞與柯克
19死亡與再生
後記
重印後記
主編者言
自序
1比較法與比較文化
2比較法律文化的名與實
3身份社會與倫理法律
4 “禮法”還是“法律”
5 “從身份到契約”:社會關係的革命
6古代法:文化差異與傳統
7 “法”辨
8說“治”
9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文化的檢討
10從蘇格拉底之死看希臘法的悲劇
11中古神學的理性之光與西方法律傳統
12自然法今昔:法律中的價值追求
13文明、法律與社會控制
14從權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權力
15法法律法治
16法制傳統及其現代化
17情理道德自然法
18海瑞與柯克
19死亡與再生
後記
重印後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