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學熱點,如“重寫文學史”現象、《今天》雜誌 等為研究對象,以當下視角對它們進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來,文學研究領域“知識沉積層”的生成過程,也顯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銳和深度。
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編點評”。
章節試閱
文學史視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學”
楊慶祥
【事件回放】“文革”結束後,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和改革步伐的推進,文學開始進入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1979到1989年大約十年的
時間內,文學成為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審美形式和閱讀對象,“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等一一度成為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想像世界和人生的方式。與此相伴隨的還有美學、哲學、歷史學等人文學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80年代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和文藝大復興的“黃金時代”。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的商品化和資本化,以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新一輪調整和重組,思想文化界開始根據不同的意識形態的需要對80年代進行重新的理解和反思。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究竟如何來理解、評價和書寫80年代文化(文學)成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2006年,北京三聯書店推出旅美作家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一書,在讀書界掀起一股“80年代文化熱”。隨後包括搜狐在內的多家
大眾媒體跟進這一潮流,在此潮流中,80年代的文學、電影、藝術和哲學等等重新成為一種懷舊式的話題,“80年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經過想像和包裝的“大眾消費品”。與此完全不同的是,學術界更早就開始對80年代進行更系統的、嚴肅的、具有學理意義的冷靜研究。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光煒和北京大學教授李楊分別在其所任教的大學開設“80年代文學研究”相關的研究生課程,並與《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 《婁代文壇》等多家學術期刊合作,採用理論導入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80年代文學事件、文學期刊、文學論爭、文學經典的深入清理,試圖把80年代文學納叭一種更加歷史化、知識化的學術生產之中。
文學史視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學”
楊慶祥
【事件回放】“文革”結束後,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和改革步伐的推進,文學開始進入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1979到1989年大約十年的
時間內,文學成為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審美形式和閱讀對象,“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等一一度成為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想像世界和人生的方式。與此相伴隨的還有美學、哲學、歷史學等人文學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80年代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和文藝大復興的“黃金時代”。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的商品化和...
目錄
前面的話
文學史視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學”
“文本”與“人”的歧途
——“新批評”與80年代“文學本體論”
審美原則、敘事體式和文學史的“權力”
——再談“重寫文學史”
“新時期文學”的發生
——以《今天》雜誌 為討論對象
再造“新人”
——“新時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變化及其影響
再識經典
“另類”姿態和“另類”效應
——汪曾祺小說《受戒》的文化語境
再成長:讀《愛,是不能忘記的》及其周邊文本
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
——兼及1985年前後“文學場”的歷史分析
“私人情感”與“道義承擔”之間的裂隙
——由遇羅錦的“童話”看“新時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
《新星》與“體制內”改革敘事
——兼及對“改革文學”的反思
文學史對蘇童的不同命名
歷史的浮標——“新時期”的浩然重評現象研究
前面的話
文學史視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學”
“文本”與“人”的歧途
——“新批評”與80年代“文學本體論”
審美原則、敘事體式和文學史的“權力”
——再談“重寫文學史”
“新時期文學”的發生
——以《今天》雜誌 為討論對象
再造“新人”
——“新時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變化及其影響
再識經典
“另類”姿態和“另類”效應
——汪曾祺小說《受戒》的文化語境
再成長:讀《愛,是不能忘記的》及其周邊文本
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
——兼及1985年前後“文學場”的歷史分析
“私人情感”與“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