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療法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作鬥爭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是中醫學的一項重大發明。
它的特點是:具有一套以髒腑經絡學說為中心的完整理論,強調整體,重視內因。採用無創性的溫和刺激,扶正祛邪,以調動肌體本身的防禦能力,戰勝疾病,調和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失衡韻內部穩定狀態獲得新的相對平衡穩定,從而恢復身心健康。
砭石療法既可用於防病、健身、養生、美容,又可用於改善亞健康狀態及治療某些疾病。
《砭石療法與養生美容》一書不僅是一本高水平的中醫史學術專著,同時集中醫保健、養生、美容之應用於一身。雖然內容涉及中醫史學及中醫文獻學,但又寫得通俗易懂,既可以作為中醫類大專院校的中醫學史教學輔助讀物,又可作為社會上養生按摩館、美容美體、砭石刮痧、砭石足療行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居家亞健康調理及養生保健的參考書。
章節試閱
三、調虛實、營陰陽——砭術與補瀉學說
中醫防治疾病的一個根本觀點就是“整體平衡”,即我們的身體在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等方面是一個和諧的、平衡的整體。如果平衡的某一部分被外來因素所打破,如氣候、飲食、勞逸等,病(邪氣)就會乘虛而人,人就會不舒服,就會生病。而中醫治療的原則就是恢復原有的平衡,進而調動身體的“正氣”,驅除身體裡的“邪氣”,只有這樣“病”才能痊癒。
那麼怎樣才能使已經生病且不平衡的系統重新恢復原有的平衡呢?經絡的雙向調節功能和中醫的補瀉學說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黃帝內經》中有“虛則補之,寒則溫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的 補瀉原則。其具體應用於砭術療法就是:在正確地明辨病因、循經取穴後,運用一定的砭術手法去調整體內血的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等,而不是盲目、機械地在某一經絡、某一穴位施術。
補瀉得當,事半功倍。補瀉相反,南轅北轍,火上澆油。補瀉應用在砭術治療保健上有以下幾點原則:
輕重補瀉:施術手法輕揚,為補。施術手法沉重,為瀉;
熱冷補瀉:砭石溫熱,為補。砭石寒涼,為瀉;
徐疾樸瀉:施術時快起慢收,為補。慢起快收,為瀉;
順迎補瀉:順著經絡的方向施術,為補。逆著經絡的方向施術,為瀉。
一般說來,凡是補法可以增強某些人體的機能,適應於各類慢性疾病,凡屬陰證、虛證、寒證等常用之;反之,凡是瀉法可以抑制某些人體的機能,適應於各類急症、進行性炎症,凡屬陽證、實證、熱證等常用之。
如同是胃痛,實證用瀉法施術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緩,用於胃痙攣;對虛證要用補法施術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縮加強,用於胃動力不足。當然,由於虛實證不同,儘管都是足三里穴,但採用手法不一樣,一個用瀉法,而另一個用補法。正如《靈樞?刺節真邪篇》裡說:“瀉其有餘,補其不足。”
補瀉之法在理論上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應用中較為棘手。如想得心應手,非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使之出神入化。
人體經絡走向,可詳見本書第八章。
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砭術通經絡
經絡本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運行氣血、濡養臟腑,以使人的各部分肌體正常、健康地運轉。
但是如前所述,由於經絡及所運行氣血有肉眼不可見的特性,所以這一作用不大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其實經絡就好像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網一樣,聯繫著全國的每一個城市,是負擔運送各種物資的通道,以保證城市的正常生活……
三、調虛實、營陰陽——砭術與補瀉學說
中醫防治疾病的一個根本觀點就是“整體平衡”,即我們的身體在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等方面是一個和諧的、平衡的整體。如果平衡的某一部分被外來因素所打破,如氣候、飲食、勞逸等,病(邪氣)就會乘虛而人,人就會不舒服,就會生病。而中醫治療的原則就是恢復原有的平衡,進而調動身體的“正氣”,驅除身體裡的“邪氣”,只有這樣“病”才能痊癒。
那麼怎樣才能使已經生病且不平衡的系統重新恢復原有的平衡呢?經絡的雙向調節功能和中醫的補瀉學說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黃帝內經》...
目錄
第一章砭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砭術及其起源
二、甲骨文中與砭有關的文字
三、歷代史籍砭術舉要
四、砭術在中醫非藥物療法中的位置
第二章《砭術述略》
一、《砭術述略》解讀
二、《砭術述略》原文及註釋
第三章砭術的理論基礎
一、《黃帝內經》奠定了砭術的理論基礎
二、決生死、處百病——經絡中的十二皮部
三、調虛實、營陰陽——砭術與補瀉學說
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砭術通經絡
五、砭術與中醫腧穴理論
六、砭術療法要義
第四章泗濱浮石與砭術
一、泗濱浮石
二、泗濱浮石的超聲波特質
三、泗濱浮石的遠紅外特質
四、泗濱浮石的主要成分
五、泗濱浮石的音樂聲學特點
六、泗濱浮石與砭術
第五章砭具的種類和砭術九法
一、砭具的種類
二、砭術九法
三、砭石療法的注意事項和禁忌
第六章砭術的延伸— —磬
一、磬的起源和用途
二、“樂”與“藥”——音樂療法
第七章經絡與腧穴
一、十二經脈與十二經腧穴
(一)總論
1.十二經脈的主要特徵
2.十二經脈的循行走
3.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4.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
5.十二經腧穴
(二)各經脈與腧穴介紹
1.手太陰肺經穴
2.手陽明大腸經穴
3.足陽明胃經穴
4.足太陰脾經穴
5.手少陰心經穴
6.手太陽小腸經穴
7.足太陽膀胱經穴
8.足少陰腎經穴
9.手厥陰心包經穴
10.手少陽三焦經穴
11.足少陽膽經穴
12.足厥陰肝經穴
二、奇經八脈
(一)總論
(二)類別
1.任脈
2.督脈
3.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躋脈、陽*脈
三、經外穴與阿是穴
(一)經外穴
(二)阿是穴
四、特定穴
五、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定位法
2.寸指定位法
第八章中醫美容與砭石療法
一、傳統美學思想與中醫美容
二、中醫美容與砭石療法
三、五輸穴與十二原穴的砭石美容應用
四、損容性疾病的砭石療法
(一)痤瘡(肺風、粉刺)
(二)酒齄鼻
(三)化妝品及油彩皮炎(粉花瘡)
(四)日光性皮炎(日曬瘡)
(五)白癜風(白駁風)
(六)雀斑
(七)黃褐斑(黧黑斑)
(八)老年斑
(九)減肥(肥胖病)
(十)女性丰乳
(十一)收緊眼袋
(十二)祛除面部皺紋
(十三)祛除黑眼圈
(十四)改善髮質
第九章砭石養生理論與應用
一、養生概念的起源與發展
二、砭石與亞健康
三、泗濱浮磬及磬樂養生法
(一)五行磬養生法
(二)六字音氣養生法
(三)磬琴養生法
四、泗濱砭石經絡、腧穴養生法
第十章常見病的砭石臨證療法
一、腦、心系病類
(一)失眠(不寐)
(二)神經衰弱(神勞)
(三)抑鬱症
(四)面癱(口僻)
(五)高血脂
(六)高血壓(風眩)
(七)低血壓(虛眩)
二、肺系及咽喉病類
(一)慢性氣管、支氣管炎(肺咳、久咳)
(二)支氣管哮喘(哮病)
(三)慢性咽炎(喉痺)
三、脾、肝系病類
(一)慢性胃炎(胃絡痛、胃痞)
(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瘍)
(三)胃下垂(胃緩)
(四)習慣性便秘(脾約)
(五)糖尿病(消渴)
(六)脂肪肝
四、腎系及男性前陰病類
(一)前列腺增生
(二)前列腺炎
(三)習慣性遺尿(遺尿)
(四)遺精(夢遺)
(五)遺精(滑精)
(六)陽痿
(七)早洩
五、勁癭、乳房病類
(一)甲狀腺功能亢進(癭氣)
(二)甲狀腺功能減退(癭勞)
(三)乳腺增生(乳癖)
六、皮膚病類
(一)濕疹
(二)斑禿(油風脫髮)
(三)脂溢性脫髮(發蛀脫髮)
七、婦女病類
(一)月經不規則(月經先後無定期)
(二)月經先期
(三)月經後期
(四)痛經
(五)子宮功能性出血(崩漏)
(六)更年期綜合徵(絕經前後諸症)
(七)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經鬱)
(八)白帶異常(帶下病)
(九)盆腔炎
(十)女性性冷淡(性冷)
八、小兒病類
(一)小兒營養不良(疳病)
(二)小兒腦癱
(三)小兒消化不良(積滯)
九、癉病類
(一)風濕性關節炎(三痺)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尪痺)
(三)坐骨神經痛(偏痺)
(四)頸椎綜合徵(項痺)
(五)肩周炎(肩痺)
(六)腰肌勞損、骨質增生(腰痺)
(七)腱鞘炎
(八)落枕
附錄:腧穴索引
參考書目
第一章砭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砭術及其起源
二、甲骨文中與砭有關的文字
三、歷代史籍砭術舉要
四、砭術在中醫非藥物療法中的位置
第二章《砭術述略》
一、《砭術述略》解讀
二、《砭術述略》原文及註釋
第三章砭術的理論基礎
一、《黃帝內經》奠定了砭術的理論基礎
二、決生死、處百病——經絡中的十二皮部
三、調虛實、營陰陽——砭術與補瀉學說
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砭術通經絡
五、砭術與中醫腧穴理論
六、砭術療法要義
第四章泗濱浮石與砭術
一、泗濱浮石
二、泗濱浮石的超聲波特質
三、泗濱浮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