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外”關係,當是一個國家或文化系統,當面臨“他者”時“自—他”之間的互動。但是,中國的歷史,不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歷史而已;中國文化系統也不是單一文化系統的觀念足以涵蓋。不論是作為政治性的共同體,抑或文化性的綜合體,“中國”是不斷變化的系統,不斷發展的過程。作者認為,至於復雜系統的“內—外”、“我—他”關係,最重要處,不在族群之分和,而在文化之認知,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已捲入西潮,西方文化已為今日中國之主流,“他”已轉化為“我”,而中國文化本身已遭摒棄,不過是一縷微煙。今天中國人是在邯鄲學步後,匍匐而不能歸。因此當前要務,卻是如何重新整頓世界文明共同遺產中的這一大片,融入世界未來的共同文化。
作者簡介: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30年出生,求學於台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台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本書內容源自在香港中文大學“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的一次講演,演講的主題即討論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中—外”(我——他)關係模式。作者將演講內容整理,重新著述成書。在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 “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它國族、中原——其它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市場經濟網絡的運用等。這六個系統的變動、互相影響、內部的變化,會改變六個系統之間的相對功能,牽動各系統內部的調節與適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作者認為,複雜系統的“內—外”、“我—他”關係,最重要的不在於族群之間的分合,而在於文化的認知。閱讀本書,使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本書內容源自在香港中文大學“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的一次講演,演講的主題即討論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中—外”(我——他)關係模式。作者將演講內容整理,重新著述成書。在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 “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
目錄
江山風雨晦,長河萬古流
引言
1史前時代
2殷商時代
3周代封建的天下
4戰國時代的列國體制
5中國世界的形成
6漢代的中國
7帝國系統的衰變
8族群“主”與“客”的轉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唐代的中國
11宋代:列國體制下的中國
12蒙古的時代
13明代中國
14滿清帝國
15近代的變化
16國共兩黨的中國
後論
補跋
許倬雲著作目錄
江山風雨晦,長河萬古流
引言
1史前時代
2殷商時代
3周代封建的天下
4戰國時代的列國體制
5中國世界的形成
6漢代的中國
7帝國系統的衰變
8族群“主”與“客”的轉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唐代的中國
11宋代:列國體制下的中國
12蒙古的時代
13明代中國
14滿清帝國
15近代的變化
16國共兩黨的中國
後論
補跋
許倬雲著作目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