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從特徵、起源、分類、演變、作用、結集評論和影響等方面入手,在梳理、評騭前人有關見解的同時,對傳統的賦學作一系統的理論性的闡述。與以往論者大多辭、賦不分,視屈原辭作為賦不同,本書論賦,辨體首嚴辭、賦異體之辨,堅守屈辭非賦之說,而僅以“辭賦”作為賦體在最初階段受有各種說辭(尤其是俳詞)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類型名稱;溯源亦僅以現存最早的賦作所呈現的體式特徵為依據,追尋賦體亦詩亦文、非詩非文的淵源所自;分類則列舉異同,評析得失,以“類例既分,學術自明”(鄭樵《通志·校讎略》)為分賦成“詩體”和“文體”兩大類的原則。在具體探討賦體的歷史演變時,本書主張把以宋玉、司馬相如為代表的辭賦視為賦之所以區別于詩文而獨立成為一種文體的正體,而把以後各種類型的賦都看作賦體在受詩或文不同影響下產生的變體形式。論述一般採用橫截法,即從正名、體形、用韻、句式和流變諸方面,去展示和研究它們的發展狀況,如書中第四章中的《辭賦》和《騷賦》兩節所示;但有時也採用順敘法,即從某類賦的醞釀、初成、積漸、臻極、新變等各個階段,去反映和探究它們的體式演變,如《俳賦》一節即如此;有時則兼用兩法,如第五章中的《律賦》一節,就先用順敘法陳其演變大勢,再用橫截法剖其體式特點。這些方法在書中的交替使用,目的無非是便於明確、清晰地表述見解、把握物件;而有時也為了對於前人的有關疏失有所補益。如現代學者對律賦大多注意不夠,所論往往草率粗疏,本書因此有意詳之;又如歷史上對俗賦和後起的白話賦少有論及,本書則特設一節專門論之。
本書第六章追蹤了賦在長期封建社會中所起的娛樂、政治、社交和傳世等作用,指出它之所以在歷代都受到廣泛的重視,其原因即在於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儘管賦的政治效應(尤其是述頌功德)一再為統治者和儒家所反復強調,但它在社交和傳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卻是最現實、最具影響的。以往研究對賦的藝術貢獻關注不多,近來雖有改觀,卻又往往零敲碎打,缺乏系統的考察。為了彌補這一點,本書第八章分題材、手法和形式三節,就賦在藝術上對詩歌、詞曲、散文、戲劇和小說創作曾發生的影響,作了一些力求全面的探索。由此既可見賦家賦作對中國古代各類文體創作的廣泛沾溉,同時也能反映出賦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的重要地位。與上述這些內容相應,本書第七章集中介紹和評述了歷史上賦的一些主要的合集、專集、散見的賦論和賦話專著,這不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傳統賦學的歷史面貌,而且能為這門古老學問的更新提供某些便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本書試圖從特徵、起源、分類、演變、作用、結集評論和影響等方面入手,在梳理、評騭前人有關見解的同時,對傳統的賦學作一系統的理論性的闡述。與以往論者大多辭、賦不分,視屈原辭作為賦不同,本書論賦,辨體首嚴辭、賦異體之辨,堅守屈辭非賦之說,而僅以“辭賦”作為賦體在最初階段受有各種說辭(尤其是俳詞)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類型名稱;溯源亦僅以現存最早的賦作所呈現的體式特徵為依據,追尋賦體亦詩亦文、非詩非文的淵源所自;分類則列舉異同,評析得失,以“類例既分,學術自明”(鄭樵《通志·校讎略》)為分賦成“詩體”和“文體”兩大類的原則。在具體探討賦體的歷史演變時,本書主張把以宋玉、司馬相如為代表的辭賦視為賦之所以區別于詩文而獨立成為一種文體的正體,而把以後各種類型的賦都看作賦體在受詩或文不同影響下產生的變體形式。論述一般採用橫截法,即從正名、體形、用韻、句式和流變諸方面,去展示和研究它們的發展狀況,如書中第四章中的《辭賦》和《騷賦》兩節所示;但有時也採用順敘法,即從某類賦的醞釀、初成、積漸、臻極、新變等各個階段,去反映和探究它們的體式演變,如《俳賦》一節即如此;有時則兼用兩法,如第五章中的《律賦》一節,就先用順敘法陳其演變大勢,再用橫截法剖其體式特點。這些方法在書中的交替使用,目的無非是便於明確、清晰地表述見解、把握物件;而有時也為了對於前人的有關疏失有所補益。如現代學者對律賦大多注意不夠,所論往往草率粗疏,本書因此有意詳之;又如歷史上對俗賦和後起的白話賦少有論及,本書則特設一節專門論之。
本書第六章追蹤了賦在長期封建社會中所起的娛樂、政治、社交和傳世等作用,指出它之所以在歷代都受到廣泛的重視,其原因即在於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儘管賦的政治效應(尤其是述頌功德)一再為統治者和儒家所反復強調,但它在社交和傳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卻是最現實、最具影響的。以往研究對賦的藝術貢獻關注不多,近來雖有改觀,卻又往往零敲碎打,缺乏系統的考察。為了彌補這一點,本書第八章分題材、手法和形式三節,就賦在藝術上對詩歌、詞曲、散文、戲劇和小說創作曾發生的影響,作了一些力求全面的探索。由此既可見賦家賦作對中國古代各類文體創作的廣泛沾溉,同時也能反映出賦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的重要地位。與上述這些內容相應,本書第七章集中介紹和評述了歷史上賦的一些主要的合集、專集、散見的賦論和賦話專著,這不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傳統賦學的歷史面貌,而且能為這門古老學問的更新提供某些便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