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思想和藝術的問題,最終都可以歸結為語言問題。先秦諸子的所思所論及其對後代的影響已說明了這一點。《老子》一書開首揭藥的命題--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即為道與語言的關係問題。對這關係的不同認識,牽涉到語言的地位和性質。王弼的註釋,謂「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這理解幾乎是為大家所接受了的。然而我們從帛書《老子》上讀到這樣一段文字:「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自此可以悟及怎樣才是恆道:可道不可道相生相成方是恆道。光是可道,自然不是恆道,但把可道從恆道中排除出去,也不成其為恆道。不把可道不可道加以析離,才符合老子的樸或道的觀念。這樣一來,就可見出語言在老子的道論中佔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後世藝術批評與創作中屢屢涉及的「韻味」觀念,也是如此。韻味之所以是韻味,就在它透露出來的「恆」的性狀,令人體玩不已,其中蘊蓄了種種可道不可道、已現未現的質素。
目錄
引言
一、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釋
附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補釋
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集釋
二、論語辭達而已矣釋
附論語辭達而已矣集釋
三、莊子類與不類相與為類釋
附莊子齊物論集釋:
四、公孫龍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釋
附公孫龍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集釋
結論
(附錄)
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辨正
採摭書目
索引
引言
一、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釋
附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補釋
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集釋
二、論語辭達而已矣釋
附論語辭達而已矣集釋
三、莊子類與不類相與為類釋
附莊子齊物論集釋:
四、公孫龍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釋
附公孫龍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集釋
結論
(附錄)
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辨正
採摭書目
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