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引言
上編儒學西傳的背景
第一章1500年前後的中國和歐洲
1500年:世界歷史的分界點
1500年之前:中國和歐洲的相對隔離
“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
奧斯曼帝國:歐洲人陸上東進的新障礙
“尋找契丹”:“大航海”的目標
1500年之後的中國和歐洲
第二章葡萄牙:第一個與中國覿面的歐洲國家
印度航線的開通
香料:葡萄牙人海外擴張的動力
佔領馬六甲
覬覦中國
佔據澳門
歐洲人紛至沓來
第三章“宗教改革”與耶穌會士來華
海上“十字軍”東征
基督教的“普適”價值觀
奧古斯丁
阿奎那
征服:傳播福音的手段
“宗教改革”與耶穌會的成立
基督教來華的先驅
沙勿略:基督教的“遠東開教”者
傳教士蜂擁來華
第四章“利瑪竇規矩”
範禮安:耶穌會“適應”策略的籌劃
羅明堅:“適應”策略的最早實踐者
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開拓
“利瑪竇規矩”
《交友論》:利瑪竇第一篇中文著述
援儒證“天”:利瑪竇的“天學”觀
第五章“中國禮儀”之爭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禮儀”之爭
“譯名之爭”
“禮儀”之爭
政教抗衡
“禮儀”之爭之後 下編儒學在歐洲 第六章儒學西傳歐洲 儒學何時傳入歐洲? 沙勿略眼中的中國道德風貌 蒙田:關注過中國儒學? 門多薩與《中華大帝國史》 《絕妙論文》:向歐洲介紹儒學的最早作品 利瑪竇與儒學西傳 利瑪竇的“儒學觀”(一):“儒教” 利瑪竇的“儒學觀”(二):原始儒學與宋明儒學的區分 利瑪竇的“儒學觀”(三):程朱理學與“王學” 儒學經典在歐洲的譯介 《明心寶鑑》:第一部西譯的“中國哲學著作”? “四書”、“五經”的最早翻譯 傳教士對儒學的譯介 白晉:“奉旨”研究《易經》 第七章關於“理”的爭論 馬勒伯朗士與培爾在“理”上的分歧 龍華民對“理”的理解 馬勒伯朗士其人及思想 《有關神的存在和性質的對話》 馬勒伯朗士所理解的“理” 比埃爾·培爾:“無神論”的中國 萊布尼茲與中國儒學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 《 <中國近事序言="序言"論中國="論中國"> 《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與“理” 二進制與《易經》 沃爾夫的“自然道德” 沃夫的生平與思想 沃爾夫與中國哲學 《關於中國人道德學的講演》 第八章儒學與歐洲“啟蒙運動” 康德論“啟蒙運動” 英國“自然神論”與儒學 “自然神論”在英國的興起 英國“自然神論”者與儒學 伏爾泰 :歐洲的孔夫子 伏爾泰 “儒學觀”的形成 從《人類思想史新提綱》到《風俗論》 《路易十四時代》 《哲學辭典》 《自然法賦》 《中國孤兒》 魁奈:又一個“歐洲的孔子” 重農學派 魁奈與中國 《中國的專制制度》 杜爾哥實驗失敗和重農學派的終結 第九章歐洲學者對儒學的批評和排拒 孟德斯鳩:最先批評中國的啟蒙思想家 孟德斯鳩對中國的批評 伏爾泰 、魁奈對孟德斯鳩的反駁 如何看待孟德斯鳩對中國的批評 孟德斯鳩對儒學的態度 狄德羅對中國的批評盧梭附 “百科全書派” 狄德羅的“中國觀”和“儒學觀” 盧梭對中國的批評 英國:對中國和儒學的批評和排拒 初識中國 對中國和儒學的批評 笛福筆下的中國形象 德國:對中國及儒學的批評與排拒 對中國的複雜態度 赫爾德對中國的否定 康德談中國 黑格爾對中國和中國儒學的批判 謝林的“神話哲學” 費爾巴哈與儒學 結束語 後記
引言
上編儒學西傳的背景
第一章1500年前後的中國和歐洲
1500年:世界歷史的分界點
1500年之前:中國和歐洲的相對隔離
“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
奧斯曼帝國:歐洲人陸上東進的新障礙
“尋找契丹”:“大航海”的目標
1500年之後的中國和歐洲
第二章葡萄牙:第一個與中國覿面的歐洲國家
印度航線的開通
香料:葡萄牙人海外擴張的動力
佔領馬六甲
覬覦中國
佔據澳門
歐洲人紛至沓來
第三章“宗教改革”與耶穌會士來華
海上“十字軍”東征
基督教的“普適”價值觀
奧古斯丁
阿奎那
征服:傳播福音的手段
“宗教改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