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检测技术手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制造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仪器、操作步骤等内容。详细描述了检测技术不确定度的分析、检测数据的处理、通用检测器具、光滑工件尺寸、角度和锥度、形状和位置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齿轮、键和花键、毛坯件、热处理件及装配和成品的检测技术,同时也介绍了机械工业的常用资料、最新标准等。《机械制造检测技术手册》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工具书。其中数据来自现有国家、行业中的最新标准或生产中的经验数据。
《机械制造检测技术手册》内容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供机械工业领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检验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机械加工工人参考,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作者簡介:
李新勇,男,1971年生,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机械制造工程领域,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CAD/CAM、系统仿真技术的实践、研究与教学工作主编教材两本,出版专著两部;主持研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级项目;主持研究多项企业课题及石油机械国产化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在国内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錄
前言
第1章 机械检测基础知识
1.1 基本知识
1.1.1 检测概述
1.1.2 检测技术常识
1.2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1.2.1 测量误差
1.2.2 不确定度评定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3 数值的修约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断
1.3.1 数值修约
1.3.2 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断
1.4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的原则及其误差计算
1.4.1 正确选择检测器具的原则
1.4.2 正确选择测量基准的原则及其定位方法
1.4.3 正确选择比较形式
1.4.4 正确选择测量力的原则
1.4.5 正确选择标准件的原则
1.4.6 正确选择客观条件中各种因素的原则
第2章 机械通用检测器具
2.1 普通量具
2.1.1 金属直尺、钢卷尺
2.1.2 内外卡钳
2.1.3 塞尺
2.2 游标量具
2.2.1 游标量具读数原理
2.2.2 游标卡尺
2.2.3 高度游标卡尺
2.2.4 深度游标卡尺
2.2.5 齿厚游标卡尺
2.3 螺旋测微量具
2.3.1 外径千分尺
2.3.2 数显千分尺
2.3.3 杠杆千分尺
2.3.4 两点内径千分尺
2.3.5 内测千分尺
2.3.6 三爪内径千分尺
2.3.7 公法线千分尺
2.3.8 壁厚千分尺
2.3.9 板厚千分尺
2.3.10 尖头千分尺
2.3.11 深度千分尺
2.3.12 奇数沟千分尺
2.4 指示式量具
2.4.1 百分表和千分表
2.4.2 杠杆千分表
2.4.3 杠杆百分表
2.4.4 内径百分表
2.4.5 其他指示式量具
2.5 平直度量具
2.5.1 平面平晶
2.5.2 刀口形直尺
2.5.3 平尺
2.5.4 平板
2.5.5 方箱
2.5.6 条式和框式水平仪
2.5.7 光学合像水平仪
2.5.8 电子水平仪
2.6 角度量具
2.6.1 直角尺
2.6.2 正弦规
2.6.3 游标万能角度尺
2.6.4 中心规
2.6.5 半径规(R规)
2.7 量块
2.8 常用光学仪器的种类和用途
2.8.1 测长仪
2.8.2 工具显微镜
2.8.3 光学计(光学比较仪)
2.8.4 电动量仪和气动量仪
2.8.5 三坐标测量机
2.9 量具、量仪的维护保养
第3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3.1 光滑工件尺寸精度的基础知识
3.1.1 尺寸精度的基本概念
3.1.2 极限与配合
3.1.3 光滑工件的测量验收
3.2 光滑工件尺寸的综合检测
3.2.1 光滑量规
3.2.2 综合检测
3.3 光滑工件尺寸的单项检测
3.3.1 轴类(外尺寸)零件的检测
3.3.2 孔类(内尺寸)零件的检测
3.3.3 光滑工件尺寸的间接检测
3.3.4 大尺寸零件(500mm以上)的测量
3.3.5 小尺寸的测量
第4章 角度与锥度的检测
4.1 角度的术语及参数
4.1.1 角度单位及换算
4.1.2 角度的术语及定义
4.2 角度的检测
4.2.1 角度测量的方法
4.2.2 平面角度的检测
4.3 圆锥配合及公差
4.3.1 圆锥及其配合的基本参数
4.3.2 圆锥配合的分类及特点
4.3.3 圆锥公差
4.4 锥度的检测
4.4.1 锥度测量的方法
4.4.2 圆锥量规
4.4.3 锥度的检测
第5章 形位误差的检测
5.1 基本概念
5.1.1 零件几何要素
5.1.2 常见几何误差种类
5.1.3 几何公差带的形状
5.1.4 几何误差基准
5.1.5 几何公差等级与几何公差值
5.1.6 公差原则
5.2 几何误差的评定及其检验原则
5.2.1 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5.2.2 方向误差及其评定
5.2.3 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5.2.4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5.3 形状误差的检测
5.3.1 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5.3.2 平面误差的检测
5.3.3 圆度误差检测
5.3.4 圆柱度误差的检测
5.3.5 线轮廓度误差的检测
5.3.6 面轮廓度误差检测
5.4 位置误差的检测
5.4.1 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5.4.2 垂直度误差的检测
5.4.3 倾斜度误差的检测
5.4.4 同轴度误差检测
5.4.5 对称度误差的检测
5.4.6 位置度误差的检测
5.4.7 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5.4.8 全跳动误差的检测
第6章 表面粗糙度检测
6.1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6.1.1 表面粗糙度轮廓
6.1.2 表面粗糙度轮廓评定基本参数
6.1.3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评定参数
6.2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技术要求
6.2.1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的内容
6.2.2 表面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的选择
6.2.3 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极限值的选择
6.3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标注
6.3.1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基本图形符号和完整图形符号
6.3.2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完整图形符号上的标注
6.3.3 表面粗糙度轮廓代号在零件图上标注的规定和方法
6.4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检测
6.4.1 比较检测法
6.4.2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针描法
6.4.3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光切法
6.4.4 用干涉显微镜测量——干涉法
6.4.5 利用强光散射原理测量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第7章 螺纹检测
7.1 螺纹相关知识概念
7.1.1 螺纹基本知识
7.1.2 螺纹结合的各几何参数对其互换性的影响
7.1.3 螺纹合格性判断
7.2 螺纹公差
7.2.1 普通螺纹
7.2.2 55°寸制管螺纹
7.2.3 60°密封圆锥螺纹
7.2.4 梯形螺纹
7.3 圆柱螺纹的综合检测
7.3.1 螺纹量规
7.3.2 综合检测
7.4 圆柱外螺纹的单项测量
7.4.1 中径的检测
7.4.2 牙型半角的检测
7.4.3 螺距的检测
7.5 圆柱内螺纹的单项测量
7.5.1 中径的检测
7.5.2 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测量
7.6 圆锥螺纹的检测
7.6.1 圆锥螺纹的综合检测
7.6.2 圆锥外螺纹的单项测量
7.7 机床丝杠、螺母的检测
7.7.1 机床丝杠和螺母的公差
7.7.2 丝杠、螺母的检测
第8章 齿轮检测
8.1 齿轮传动的分类及特性
8.1.1 齿轮传动的分类
8.1.2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8.2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制
8.2.1 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8.2.2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制的构成
8.3 圆柱渐开线齿轮的单项检测
8.3.1 齿距偏差检测
8.3.2 齿廓偏差检测
8.3.3 螺旋线偏差检测
8.3.4 径向跳动检测
8.3.5 切向综合偏差检测
8.3.6 切向综合偏差检测
8.4 圆柱齿轮整体偏差的检测
8.5 替代项目的检测
8.5.1 公法线长度的检测
8.5.2 基节偏差的检测
8.5.3 接触线偏差的检测
8.5.4 轴向齿距偏差的检测
8.5.5 螺旋线波度偏差的检测
8.5.6 齿厚的检测
8.5.7 齿轮副接触斑点的检测
8.5.8 齿轮副侧隙的检测
8.6 内齿轮的检测
8.6.1 齿廓的检测
8.6.2 齿圈径向跳动的检测
8.6.3 基节和公法线的测量
8.6.4 齿厚的检测
8.7 锥齿轮的检测
8.7.1 锥齿轮精度
8.7.2 锥齿轮的单项目误差测量
8.7.3 锥齿轮的综合误差测量
8.8 蜗轮、蜗杆的检测
8.8.1 蜗杆传动的基本知识
8.8.2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8.8.3 蜗杆的检测
8.8.4 蜗轮的检测
第9章 键的检测
9.1 键的基本知识
9.1.1 单键的基本知识
9.1.2 单键联接的极限与配合
9.1.3 花键的基本知识
9.1.4 矩形花键联接的极限与配合
9.1.5 渐开线花键联接的极限与配合
9.2 键结合的检测方法
9.2.1 单键的检测
9.2.2 矩形花键的检测
9.2.3 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的检测
第10章 各类毛坯件的检测
10.1 轧制件(型材)的检测
10.1.1 金属材料轧制件的检测内容
10.1.2 轧制件外观检测
10.1.3 轧制件力学性能检测
10.1.4 轧制件工艺性能试验
10.2 铸件毛坯检测
10.2.1 相关知识
10.2.2 铸件毛坯的检测内容
10.2.3 工序的检测
10.2.4 铸件成品的检测
10.2.5 铸件常见的缺陷
10.3 锻件毛坯检测
10.3.1 锻件相关概念
10.3.2 锻件材料毛坯和模具的检测
10.3.3 锻造过程的检测
10.3.4 锻件成品的检测
10.3.5 锻件验收的技术条件
10.3.6 锻件常见的缺陷
10.4 焊接件毛坯检验
10.4.1 相关概念
10.4.2 焊接毛坯缺陷
10.4.3 焊接件的超声检测
第11章 热处理件的检测
11.1 热处理件检测基础知识
11.1.1 外观检测
11.1.2 硬度检测
11.1.3 变形与开裂检测
11.1.4 金相检测
11.1.5 化学成分检测
11.1.6 无损检测
11.2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
11.2.1 钢铁整体热处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2 钢铁表面热处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3 有色金属热处理常用基本方法
11.3 硬度的测定
11.3.1 布氏硬度测定法
11.3.2 洛氏硬度测定法
11.3.3 维氏硬度测定法
11.3.4 显微硬度测定法
11.3.5 锉刀检验硬度法
11.3.6 硬度检验应注意的事项
11.4 几种热处理零件的检测
11.4.1 正火、退火件的检测
11.4.2 淬火、回火件的检测
11.4.3 渗碳、碳氮共渗件的检测
11.4.4 渗氮、氮碳共渗件的检测
11.4.5 感应加热淬火、回火件的检测
11.5 热处理件常见的缺陷
11.5.1 正火、退火处理常见的缺陷
11.5.2 淬火、回火处理常见的缺陷
11.5.3 渗碳处理常见的缺陷
11.5.4 渗氮处理常见的缺陷
11.5.5 特殊钢的热处理常见的缺陷
第12章 装配和成品检测
12.1 装配精度基础
12.1.1 装配精度
12.1.2 装配精度的获得方法
12.1.3 装配精度的内容
12.1.4 装配精度的检测工具
12.2 装配检测基础
12.2.1 部装的检测
12.2.2 总装的检测
12.3 装配检测
12.3.1 部件及机构装配的检测
12.3.2 机械设备总装后的检测
12.4 成品检测
12.4.1 成品检测方式
12.4.2 成品检测方法
12.4.3 成品检测类型
12.4.4 成品检测内容
附录A 长度计量常用数学
A.1 常用代数公式
A.2 三角函数
A.3 矩阵
A.4 几何
A.5 微分与导数
A.6 概率与数理统计
A.7 常用单位换算
附录B 检测技术相关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1章 机械检测基础知识
1.1 基本知识
1.1.1 检测概述
1.1.2 检测技术常识
1.2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1.2.1 测量误差
1.2.2 不确定度评定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3 数值的修约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断
1.3.1 数值修约
1.3.2 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断
1.4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的原则及其误差计算
1.4.1 正确选择检测器具的原则
1.4.2 正确选择测量基准的原则及其定位方法
1.4.3 正确选择比较形式
1.4.4 正确选择测量力的原则
1.4.5 正确选择标准件的原则
1.4.6 正确选择客观条件中各种因素的原则
第2章 机械通用检测器具
2.1 普通量具
2.1.1 金属直尺、钢卷尺
2.1.2 内外卡钳
2.1.3 塞尺
2.2 游标量具
2.2.1 游标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