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正如王朔在姜文新書序中所言:“有姜文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無論拍電影還是出書,姜文的作品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日前,被稱為電影《讓子彈飛》“紙上續集”的新書《騎驢找馬》部分內容曝光,讓人慨嘆姜文被稱為“天才導演”和“天才演員”都過於狹隘,他應是一個集哲學、美學思維於一身的天才的創作者。
媒體推薦:
——王偉這位兄弟對我很重要。當時他給我的印象就是有錢,物質對他不重要,最好搞一個非物質的東西,能多非物質就多非物質,就怕你不能非物質。他也跟王朔認識很多年了,倆人一合計,說,那我們就找姜文這樣的人,少年得志,掙過錢,不為五斗米折腰??忘了是哪位老先生說過,您就算折了腰,未必能得五斗米啊。所以我們乾脆不聊這個“五斗米”的事兒,直接聊“護腰”的事兒。拍《太陽》這個片子,腰絕對閃不著,拍。
——其實現在拍電影,也不需要那麼多的錢,你要想拍個精神產品,iPhone也能拍啊,對吧。就看大夥兒是不是要這麼來對待創作。如果大家對待創作的目的
就是為了物質、收入,我看這個導演和這個演員也做不成,很困難。
——其實還是剛才那句話,我們不是為了看一個魚缸,不是為了看火車從A城市到B城市,我們是要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要有背後“做手腳”的人,那就是
編劇、導演、演員等各種主創人員。你們能在兩個小時裡做出什麼東西來,讓人又能看到爽,又能受“毒害”。
——甭管哪位大師你算算,黑澤明也好,萊昂內也好,庫布里克也好,你算算他一輩子拍過的這樣的片子能超過五根手指頭嗎?超不過。所以是靠一代一代人在不斷地講一代一代人的故事。我們如果把上一代、下一代都講完了,那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就講我們這一代能講的故事,這一代能聽懂的故事,願意感受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美國電影好看,我觀察了一下,他們對觀眾有某種“調情”的心態,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形成的。什麼叫“調情”呢?不是不正經的意思,而是說他們不把觀眾當上帝,一把觀眾當上帝,這電影就沒法看了。他們首先得讓自己心情好,心情不好誰還調情呢?然後把自己調整到荷爾蒙比較充足,既不太小,也不太老,心力體力都比較充足的那麼一種狀態,然後,跟觀眾展開一段隔著銀幕的互動。中國人拍電影就是經常把自己當糟糠,反正嫁你了,倆孩子了,臉也不洗頭也不梳了,什麼糟心聊什麼,弄得倆人都特沒面子。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風高浮雲遠,
春短日子長。
簾外無花落,
心下有餘香。
——姜文
電影自傳《騎驢找馬》是2011年度姜文唯一的作品,歷時一年,精耕細作。
乾淨,講究——
姜氏風格滲透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
文學、哲學、美學,完美地融為一體。
以書代影,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