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醫道》主要內容:對於執中國傳統醫學為業者,或研究這門學問的人來說,“歷史的知識”確實顯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說,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由於當代使用的中醫治療方法與理論體系,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延續不斷的,未見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醫者;其次,在更深層次上講,如果沒有對於我國古代文化的較多瞭解,則無論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國傳統醫學之體係是怎樣逐漸發展而成的。這也就是說,如果不把中國傳統醫學置於從古至今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則無法真正學懂中醫,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療效較好的治療家,或是只知背誦經典的所謂“理論家”。因而學習中國醫學史的目的,並不僅限於瞭解從古至今、歷朝各代有些什麼經典著作、傑出人物,而更為重要的是弄清其發展過程與演變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作者簡介:
廖育群,1953年生,祖籍湖北省興山縣。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中醫系,就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996年晉升研究員。自1997年始,歷任所長助理、副所長;兼任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交大科學史系和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系副主任等職。
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2005年11月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醫學史研究,學術著作有《岐黃醫道》、《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阿輸吠陀——印度傳統醫學》、《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學術論文多發表於《中華醫史雜誌》、《中國科技史料》等刊物。
章節試閱
第一章醫學起源
醫學的起源,這是一個古老而又誘人的課題。沒有哪本研究醫學發展史的專著不由此發足,但史料匱乏或者說簡直無史可考,乃是研究者的共同感受。美麗的神話傳說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終究只是故事而已。如果我們想到人類文明曙光的出現,並不像東方破曉那樣有一道天邊的地平線可以突破,那麼一切就不得不從動物界的本能談起。任何試圖用一句話、一個觀點來概括地、圓滿地回答這一古老課題的努力,都註定不會成功。因為其中包含著本能行為、經驗積累、理論建立等諸層次的問題。他們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又有本質的差異,由此構成了漫長的進化歷史。
一、本能的作用
有關動物界,特別是靈長目的一些可被視為醫療本能或治傷行為的例子,似無枚舉之必要,也沒有人否認這種事實的存在。但把人類與動物界完全隔離開的人認為:這些本能的行為永遠不可能發展成為醫學。就一般動物而言,這是對的。著名的女學者珍尼·古多爾在與黑猩猩共同生活的十年中觀察到:受傷的黑猩猩長時間在傷口上蓋著一把樹葉,但在傷風與脊髓灰白質炎流行時卻一籌莫展。然而問題就在於我們所看到各種動物的醫療行為是在它們業已完成了自身形態的進化後,所表現出的本能性行為,並不是某一物種的早期行為。對於它們來說是成熟期的種種行為,對於人這一支來說恰恰是早期、未成熟期的行為。巴黎一帶墳墓 裡所取出的屬於19世紀的顱骨比屬於12世紀的要大些,兩者的比數是1484:1426;而根據測量,前者之所以大於後者,完全是由於前額部分的發展——前額部分無疑是各種理智性能的部位所在。就低於人類的動物來說,也有可以類比的情況,取前後屬於同一些類群的兩宗哺乳動物的頭骨相比,結論是在近代的各個類型,腦量要大些,腦殼內壁所留下的腦回的痕跡要復雜些。伴隨著形態的進化,低級的本能行為當然也要向高級發展,也就是說在動物身上不能繼續發展的事,在人身上則能夠發展。
不難設想,人在沒有達成特定尊嚴身份的時代,其行為更多的是受本能的支配。正如居維葉所論:本能與理智的關係是此消彼長,成反比例。伴隨著大腦新皮質持續漸進的改變,人類的理智與行為也在不斷地進化,最終在形態、行為、意識等方面出現了與一般動物較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得社會學家在人與其他動物間設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實際上“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擺脫獸性”。因此兩者在行為方面也就不會存在真正的空白或間斷。
既然承認動物中也存在著採食藥物的行為,就要研究一下它們為什麼會違背一般的進食習慣,選擇某些被我們人類稱之為藥物的東西呢?解釋恐怕只有一個,就是在特殊生理、病理條件下,動物對特殊的“氣”、“味”產生了不同於平時的偏嗜與好惡。這種現像在當代人類中仍有所見。不僅常識告訴人們胎兒可以影響孕婦的口味,而且醫生也可以根據病人對氣、味的好惡來推斷內臟器官的病變。這種基於本能要求的行為表現,可以說是藥物進人人類生活的最初形式。而一般醫史專著在論及藥物學起源的問題時,總是認為由於飢不擇食,人們經常誤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人們逐漸認識了某些植物對人體有益,某些植物對人體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這種貌似有理的立論實際上偷換了,食”的概念,“飢不擇食”的確是客觀現象,但其內涵是指可食之物,其外延包括人和動物平時喜歡吃的東西和不喜歡吃的東西。“飢不擇食”僅僅是形容人或動物在飢餓時,不再挑挑揀揀而已。但上述立論已悄悄將“食”的內涵擴大到可食物之外,外延包括進了各種有毒之物。在自然界可以普遍看到由於缺乏食物資源而使整個群體,甚至是這個種滅絕的例子,卻看不到由於缺乏食物資源而致使群體誤食有毒物品而滅絕的例子。
動物得到一塊食物時,首先要用嗅覺加以辨別,對有特殊氣味者,絕不放入口中,這種現像也能見於嬰兒。大部分的中草藥都有不被人喜愛的特殊氣味,天南星科的植物更有強烈的麻嘴棘喉之感,只要嚐一下就會使人永遠記住此物不可食。人與動物在極度飢餓時都會違背平時的倫理觀念,以同類充飢。正是由於生物具有這種殘酷的自我保護本能,才導致了種的延續生存。就整個進化的角度看,這種殘酷自私的行為是有利於種的延續與必需的。
第一章醫學起源
醫學的起源,這是一個古老而又誘人的課題。沒有哪本研究醫學發展史的專著不由此發足,但史料匱乏或者說簡直無史可考,乃是研究者的共同感受。美麗的神話傳說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終究只是故事而已。如果我們想到人類文明曙光的出現,並不像東方破曉那樣有一道天邊的地平線可以突破,那麼一切就不得不從動物界的本能談起。任何試圖用一句話、一個觀點來概括地、圓滿地回答這一古老課題的努力,都註定不會成功。因為其中包含著本能行為、經驗積累、理論建立等諸層次的問題。他們之間既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醫學起源
一、本能的作用
二、經驗醫學與巫醫關係
三、理論體系與各人的歷史作用
第二章 馬王堆出土醫籍
一、從《陰陽十 一、脈灸經》看經絡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二、《五十 二、病方》與早期的內服藥劑型
三、養生之道
四、“房中”之術
第三章 今本《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
一、《黃帝內經》與今本《黃帝內經》
二、今本《黃帝內經》的結構分析
三、今本《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
第四章 針灸療法
一、針灸療法的早期狀況
二、理論化進程及其評價
三、俞穴的發展
第五章 “脈診”發展演變之源流
一、脈症法
二、古脈法
三、脈象法
第六章 古代解剖知識與醫學理論
一、關於膽的功能與“奇恒之腑”
二、“ 三、焦”與解剖學的關係
三、代謝理論
四、“脈”的概念
第七章 “本草”與藥物學體系的形成
一、本草之名的出現
二、早期的本草著作
三、《吳普本草》及其所引“八家之說”
四、《神農本草經》
五陶弘景的本草著作
第八章 傷寒舊論與溫病新學
一、傷寒與溫病之名義源流
二、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三、溫病學派
四、傷寒與溫病之歷史條件的異同
第九章 醫學與《易》學
一、《易》的基本性質
二、《易》學的發展
三、醫學理論與《易》無關
四、醫學借卦象為喻
第十章 金元 四、大家
一、劉完素之“火熱論”
二、張從正之“攻邪論”
三、李杲的“脾胃論”
四、朱震亨的“養陰論”
第十一章 天花•人痘•牛痘
一、人痘接種法
二、牛痘法傳入中國
三、牛痘方書與推行此法的重要人物
四、從種痘看社會衛生制度
五、牛痘法的技術手段
六、種痘理論
第十二章 西方醫學傳入與近代中醫學變遷
一、醫學傳入
二、中醫界的反響
三、中醫學的變遷
結語
第十三章 歷代醫事制度
一、醫學分科
二、醫政組織
三、醫學教育
序言
第一章 醫學起源
一、本能的作用
二、經驗醫學與巫醫關係
三、理論體系與各人的歷史作用
第二章 馬王堆出土醫籍
一、從《陰陽十 一、脈灸經》看經絡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二、《五十 二、病方》與早期的內服藥劑型
三、養生之道
四、“房中”之術
第三章 今本《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
一、《黃帝內經》與今本《黃帝內經》
二、今本《黃帝內經》的結構分析
三、今本《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
第四章 針灸療法
一、針灸療法的早期狀況
二、理論化進程及其評價
三、俞穴的發展
第五章 “脈診”發展演變之源流
一、脈症法
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