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靈魂》是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經典作品的最新版本。
《飢餓的靈魂》中查爾斯?漢迪以敏銳的洞見與真誠的哲思,探討了“人”在經濟掛帥的主流社會中潛藏的憂慮與困惑,並將“適當的自私”的哲理應用在企業組織上,提出信任管理、負責任的個人主義等永續經營的企業觀。
追尋生命意義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適當的自私”。
作者簡介: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
當代最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師,“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之一,管理界的預言家、哲學家,被譽為“大洋彼岸的德魯克”。
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如果說德魯克是管理學之父,那麼查爾斯?漢迪就是當之無愧的“管理哲學之父”。
20世紀最具創見的組織行為大師,以“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聞名於世。
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殼牌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追隨本尼斯、阿吉里斯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再後來他返回英國參與創辦了英國首家管理學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麼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 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闢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 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作者吉姆‧柯林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 查爾斯·漢迪,歐洲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大師,被英國《金融時報》稱為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並被評為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大師。
2.《飢餓的靈魂》是查爾斯·漢迪經典作品的最新版本,在書中查爾斯? 漢迪向我們揭示:追尋生命意義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適當的自私”。
3. 查爾斯·漢迪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不同管理文化的有機融合,在當今時代,人越來越成為組織、機器、電腦和工資的奴隸,查爾斯·漢迪這種以人為本、文化共融的管理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時代意義。
4.查爾斯·漢迪的作品是管理者必讀的經典,《飢餓的靈魂》是典藏大師查爾斯?漢迪套系中必不可少的一本,值得每一位管理愛好者收藏。
名人推薦: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麼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 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闢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 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特別收錄...
章節試閱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在非洲,人們把需求分為兩種:低層次的和高層次的。低層次的需求,是指渴望獲取維繫生命所需的東西:必需的商品和服務,以及購買這些東西所需的金錢,這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高層次的需求,則是追尋一個問題的答案:“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一直自以為是地假定,最能滿足高層次需求的方式乃是先滿足低層次需求。我們認為,只要用較好的麵包,再搭配一點蛋糕,就會使大家心滿意足,因為這是政府加企業恰好可以履行的契約。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想法。這種想法最後的結果,也正如卡爾.馬克思所警告的,金錢將會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而市場則受制於金錢。商品越有競爭力,人們就越能擁有高品質的東西,價錢也會更合理,我們都將變得更富有;而我們越是富有,也應該越滿足才是。我們可以用英鎊、馬克或美元的多寡,來衡量我們的人生,並且相互攀比。
信、望、“錢”
在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描述倫敦貧窮景況的小說《讓葉蘭繼續飛揚》(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中,主人公戈登.康斯托克喜歡引述人們在婚禮中讀的《聖經》中的一段,但為了更有時代感,而以“錢”代替了“愛”: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話語,卻沒有錢,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世間奧秘、博古通今、萬人信任,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錢,我就算不得什麼……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錢,在這三樣中,最大的是有錢。
經過兩個世紀之後,其間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與50年來空前的經濟發展,“康斯托克”們可能仍然想做同樣改詞兒的事。金錢不僅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往往也被用來衡量我們是否成功。亞當.斯密倒頗同意此種看法,他那一套安定人心的理論是說,追求個人的利益無可厚非,因為一般大眾必然也將得到好處,而這一切都得感謝那隻“看不見的手”。
這中間的確有好的一面。就物質層面而言,所有的人,包括最窮的人在內,都比我們祖父那一輩的狀況好了很多。金錢滋生創意,也帶來選擇,以及某種程度的自由。今天,任何具有一定頭腦與進取心的人都能賺錢。奧威爾筆下的英雄(或可說是受害者)康斯托克,決定在原則上棄絕金錢與物質主義,後來卻發現人生墮落、可厭且鬱悶。以他的經驗來說,窮人似乎不可能得到庇佑。最後,康斯托克恢復了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其像徵即是擺在客廳裡的一株葉蘭。
誠然,金錢確實重要,但還不至於是最重要的。比如一個老師之所以決定當老師,並不是因為這份工作可以讓他致富,但也不表示他樂意為了微薄的薪水而工作,或是不認為要想掙得較多的報酬便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無論金錢有多麼必要,都不應該成為成功的標尺。
我教過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其中有商人、公務員、教師、護士與義工,他們都興致勃勃地想學習一些極為時髦的管理理論。我安排他們在幾個截然不同的組織裡待上幾天后,那些商人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的動機比我們公司任何員工都要來得強烈,可是他們的薪水卻少得可憐。 ”
我猜想,大多數人都知道在這世上的確有某些東西比金錢更重要,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
財富顯然並不是我們想要追求的美好事物,它只不過是我們取得那些事物的工具而已。因此,大家更加堅信已經提到的目標(享樂、美德與榮譽)是良善的,因為人們對這些美好事物的嚮往完全是出自其本身的意願。
我們都可以對亞里士多德的想法點頭稱讚,雖然他有個令人討厭的習慣,總是將事實羅列出來,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多半是用錢來說話的。如今一切都有個“底線”,連學校與公益組織也是一樣。合乎預算是新的優先事項。沒有金錢,誰都會覺得無能為力。大家都以為我們需要更多的錢,不管是用來花、用來存,或是給別人。金錢已經成為社會的共同特徵,每個政府都表示,要把創造更多的財富作為首要的目標。
國民生產總值( GNP)成了國際聯盟會議桌上唯一重要的東西。倘若一個產品或是活動沒有被標上價碼,便不會被列入計算,結果“工具”變成了“目的”。到頭來,金錢變成最重要的東西。然而,世界卻瀰漫著一種不安的感覺,因為我們所說的並不盡然是這個意思,但結果竟受限於自己的這一套說辭,受制於金錢的迷思。
高層次的需求或許不僅僅是低層次需求的延伸,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或許金錢是一種必需品,但並不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假如你已經擁有足夠的金錢,更多的錢將毫無用處。儘管居住在氣候寒冷地方的人,需要足夠的暖氣才能正常生活,但是對於已經夠暖和的人,即使有再多的中央供暖系統,也不見得會更加舒適。
這個消息可能令政府與經濟學家感到頗為不安,因為它表示增長確實有其極限。不是物質或環境的極限,而是心理與哲學的極限,並且處理起來也更為棘手。當更多承諾、更便宜的麵包已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時候,你將如何取悅大眾?除非大部分的人永遠要求更多的麵包,否則經濟如何增長?更令人尷尬的是,人們已經逐漸了解到增長所帶來的一些令人擔心的副作用。
市場的矛盾
企業的成敗取決於市場,這是黃金定律。市場發出的信號自動指出哪裡有短缺、哪裡有不必要的過剩情形;它可以激勵發明、促進改善,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獎勵與處罰,許多企業的確在這個過程中倒閉。即使是大公司,也很少有能夠生存40年,或是值得存活那麼久的。不過,我們卻不能允許學校、醫院或福利組織因為沒有效率而倒閉,因為附近很可能沒有其他組織可以取代它們。學校與企業不同,前者無法毫無限度地擴張,要是學校無限擴張,再好的學校也會變得越來越糟。因此,若是為這樣的機構創造市場,就會出現最優秀的人才得到較差的待遇,而較差的人才則得到更差待遇的現象,完全不符合當初的期望。
先不說機構了,想想個人吧。市場不歡迎成本大於收益的產品或服務。如果社會嚴格依照市場邏輯來運作,那麼那些技術落後、無法借助工作來增加足夠價值、進而支付生活花費的個人,將會慘遭拋棄。對於這些人來說,是應該把他們驅逐出境,還是判他們死刑?若以嚴格的市場邏輯來看,就不應該冒險接納一些很可能患有不治之症的人。照此說來,是不是應該拒絕治療艾滋病患者,或是讓年邁者排在隊伍的最後?若是沒有硬性規定,公交車與火車不會經過偏遠的地方,或者即使在那兒設有車站,也可能因為票價貴到沒人能負擔得起而“只好”撤站。我們若是考慮人性成本的話,市場就不再管用。
這倒不是要否定“市場”扮演的關鍵角色。城鎮中心市場( town center marketplace)具體延伸出的主要經濟概念,正是文明史上果實最豐碩的發展之一。不過,我們也不應該盲目信任市場。市場確有其局限和意想不到的後果,但它畢竟只是一個機制,而非一種哲學。顯然市場規律無法放諸四海而皆準,特別是在其結果無法定出價格或是無法界定清楚時,更不管用,在其供給有限或是定量配給的時候也是如此。
如何衡量市場結果
比方說,我們就不太清楚應該如何衡量一所監獄的成效,部分原因是我們仍然無法確定監獄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懲罰或隔離犯人,還是為了促使他們改過自新?除非確定我們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否則根本無法衡量其結果。我們期望的結果若是沒有清楚的定義,任何對監獄管理成效的衡量,都不得不集中於一種可以測量的東西:投入的成本。不過,成本的競爭並不一定能夠保證最佳的成效。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大多數的公共服務機構。成效若是無法衡量,競爭就必須集中在投入的成本上,但請注意,最廉價的醫院或學校,並不見得是最好的。
一種有限卻讓人垂涎的商品,可以創造出所有供應者殷殷期盼、消費者卻深深恐懼的壟斷情況。然而,有些壟斷卻是無法避免的,這通常是由於要重新建設該種設施(如輸油管、電源線,或是另一家醫院)將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花費十分巨大。獲取額外資源的成本,將會超過因競爭而可能帶來的任何利益。在這種情況之下,需要一個
監管機構介入,為的是確保這個設施可以讓所有希望享用它的人,都能隨時以合理的價格加以利用。若是完全交由市場去運作,該監管機構將會失去效用。但監管者也並非全知全能,他們本身也是一大壟斷力量,並不總是公平合理。
……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在非洲,人們把需求分為兩種:低層次的和高層次的。低層次的需求,是指渴望獲取維繫生命所需的東西:必需的商品和服務,以及購買這些東西所需的金錢,這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高層次的需求,則是追尋一個問題的答案:“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一直自以為是地假定,最能滿足高層次需求的方式乃是先滿足低層次需求。我們認為,只要用較好的麵包,再搭配一點蛋糕,就會使大家心滿意足,因為這是政府加企業恰好可以履行的契約。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想法。這種想法最後的結果,也正如卡爾.馬克思所警告的,金錢將會...
目錄
序言 愛與死,寂寞與責任
第一部分 人類社會的隱憂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第2章 效率與效力
第3章 市場哲學的本質
第二部分 追尋自己的人生
第4章 承諾與責任
第5章 適當的自私
第6章 自我發現之旅
第7章 照顧他人的需要
第三部分 邁向可敬的社會
第8章 更好的社會
第9章 公民企業
第10章 教育革新
第11章 政府的新角色
結語 2097年的世界
序言 愛與死,寂寞與責任
第一部分 人類社會的隱憂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第2章 效率與效力
第3章 市場哲學的本質
第二部分 追尋自己的人生
第4章 承諾與責任
第5章 適當的自私
第6章 自我發現之旅
第7章 照顧他人的需要
第三部分 邁向可敬的社會
第8章 更好的社會
第9章 公民企業
第10章 教育革新
第11章 政府的新角色
結語 2097年的世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