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羅伊·阿斯科特40多年學術生涯中關於藝術、技術和意識的論文,本書精選他最具代表性的31篇學術論文的合集,該合集全面記述了阿斯科特的思想、教學法和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羅伊·阿斯科特,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國際媒體藝術博士研究聯盟主席,英國媒體藝術先鋒,自20世紀60年代起,以藝術家、教育家和理論家的多重身份活躍於新媒體藝術領域,他創造性地將控制論、遠程通信引入多媒體藝術創作之中,對英國乃至歐洲的多媒體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80年代以來,他開拓了國際互聯網在藝術領域的應用,並成為遠程通信藝術的領導人物。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這是關於遠程通信藝術令人欽佩的全面概述,通過羅伊?阿斯科特的研究與實踐,在視覺藝術和媒體藝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這本可讀性極強的書對新媒體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來說,極其珍貴。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這是關於遠程通信藝術令人欽佩的全面概述,通過羅伊?阿斯科特的研究與實踐,在視覺藝術和媒體藝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這本可讀性極強的書對新媒體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來說,極其珍貴。
章節試閱
改變的結構(1964)
藝術與教學法
藝術創造過程需要的是綜合行為,這種行為很難用文字描述,而且是只有藝術作品本身才能為其定義,儘管如此,仍有一些藝術的活動能夠被理性地檢查與觀看。它們靠的是觀察與分析,以及參與到不熟悉的概念領域中去。科學思想常常能夠加強或擴大未知事物。從許多方面來說,討論一個人做什麼,而不是藝術品結果,試圖解開創造性活動的循環,都是一個行為的問題。藝術、科學和個性的融合參與其中。它帶領我們進入對藝術作品整體關係的思考,思考物質的運動也許會導致概念的運動,以及行為與思想的聯繫。
藝術對我來說,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發展的思想,以及創造包含著它們的形式與結構。不管我追求什麼樣的想法,在藝術裡整個宇宙都是可以開放調查與重新建構的,行為在我對空間、時間、形式的思考中是最關鍵的參照物。我製作種種結構,結構裡部件之間的關係不是固定的,也許會因為觀眾的干擾而改變。隨著正式的關係發生改變,他們主張的思想也會擴大。我能感覺到觀眾的角色。一旦鎖定了一件作品,他就會完全融入進去,不管是身體上、心智上還是感情上,為了突出我的想法,我在他可能做出的行為上規定了限制。作為在一個建構(如推、拉、滑回、打開和掛住)中行為的線索的結果,參與者對藝術品意義的延伸負有責任。在他面對的象征世界裡,他成為一個決策者。我的作品“繪畫變革與動態結構”並不僅僅是為了討論與表達思想,也是為了模擬思想—— 思想本身就是容易受到變化與人類干擾的結構。現在最主要的是,處在我們控制與預期之中的變化的經驗和力量的概念最吸引我的注意。
在試圖理清藝術、科學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時,我發現自己能夠參與教學工作同時又不影響自己的工作。這兩個活動,創意與教學,能夠相互作用,每一個都對另一個提供幫助。我認為這兩者都是豐富的。與科學發現不同的是,藝術的教學法考慮到許多過去的藝術家。過去關於列奧納多(Leonardo)、修拉(Seurat)和保羅?克利(Paul Klee)的著作是有用的,但他們不能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和經歷完全一致。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藝術都是教學法:在某些層面上,每一位藝術家都在下達指令。比如,指明道路,所有偉大藝術家都能夠精確地指出道路所在。藝術決定生活。它是一種力量,只有唯美主義者庇護它。通過工作,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它通過表現文化,藝術才成為社會變革的一種力量。在我看來,今天一個藝術家應該高度意識到教學法與他的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正處於大過渡階段。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最廣泛的變化歸功於科學與技術。藝術家的道德責任要求他應該試圖了解這些變化。熟悉一些真正的科學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接受這些變化,或者只是簡單地享受其中,是不夠的。純粹的接受只能導致“要命的輕鬆”,正如托馬斯?曼(Thomas Mann)描述的那樣,“當藝術重新變得天真與無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建立一個新社會了”。
文化調節並塑造社會。藝術家在社會中發揮象徵水平的功能。他很好地扮演了自由人的角色。藝術家選擇其要像徵的領域,並在他熟悉的領域里為自己做實質性的限制,探索未知的東西。他賭上一切去尋找不熟悉、不可預知的事物。藝術家智力上的大膽只與他創造的形態中最重要的獨創性去相符。具有像徵意義的是,藝術家有絕對的權利與自由去塑造與創建他的世界。他所表現出來的,也許只是習慣性的,人們“創造事物的能力,??終究,人的最大價值就是盡可能地操縱自己的生存環境”[歌德(Goethe)]。在這個語境下,藝術家的行為與他所創造的作品同樣重要。
科學也需要活躍的創意。科學追求的是減少不可預知的事情與可衡量的限制。雖然它可能具有像徵或慣性的功能,它通常是在實踐工作中完成的。通過預測,它減少了我們對未知將來的擔憂。通過人控制,它把自然世界中不規則的事件重新排列使之為人類服務。相比之下,藝術家在玩,但是“極其嚴肅”地玩(曼)。藝術對於文化,雖然它沒有做出實際的貢獻,但也在相當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發展。藝術家的行為源於已經存在的象徵性的圖案,給予他絕對的選擇、責任和冒無數風險的能力,世界與他自己的身份形成他的意志。這代表最佳的控制力和創造力,是由他從實際生活中不斷激發出來的。
改變的結構(1964)
藝術與教學法
藝術創造過程需要的是綜合行為,這種行為很難用文字描述,而且是只有藝術作品本身才能為其定義,儘管如此,仍有一些藝術的活動能夠被理性地檢查與觀看。它們靠的是觀察與分析,以及參與到不熟悉的概念領域中去。科學思想常常能夠加強或擴大未知事物。從許多方面來說,討論一個人做什麼,而不是藝術品結果,試圖解開創造性活動的循環,都是一個行為的問題。藝術、科學和個性的融合參與其中。它帶領我們進入對藝術作品整體關係的思考,思考物質的運動也許會導致概念的運動,以及行為與...
目錄
第一章 交互的產生1964—1985
改變的結構(1964)
行為與未來(1968)
藝術和遠程通信:走向意識網絡(1984)
關於互聯網和馬刺(1985)
第二章 遊走的意識1990—1999
遠程擁抱中有愛嗎?(1990)
心靈之城(1992)
回歸自然Ⅱ(1993)
從表像到出現:暗光纖,裝在盒子裡的貓和生物控制系統(1993)
賽博知覺建築(1994)
技術智力美學,後生物時代的100個術語和含義(1997)
藝術的技術智力維度(1997)
編織巫術之網:生物遠程通信領域的藝術(1997)
技術心智戲劇人工生命戲劇藝術中的表演與法令(1998)
雙重觀看:藝術與卓越的技術(1999)
第三章 後生物文化2000—2009
濕性情境(2000)
意識之橋21世紀的藝術、媒體和精神(2000)
遊走在網絡的邊緣生物媒體和技術智力模式(2001)
思想解放:藝術、技術與意識(2002)
藝術與設計博物館中的交互式學習(2002)
生物光子流:在虛擬現實與植物現實間搭建橋樑(2003)
想到了柏格森:《時間的肌理》(2003)
藝術的軌道濕媒體與意識技術(2004)
融合的現實:藝術、過程及可能性(2005)
技術智力世界中的融合現實(2005)
像素與微粒:融合的軌跡(2006)
融合的藝術與知覺的技術(2007)
自我的混淆生於多變的現實(2008)
恐怖之地邁向心靈極端的步伐(2009)
第四章 衍生中的自我2010—2011
2010年10月奧爾堡大學榮謄教授講座:從控制論到融合論
我的過程與目的(2010)
井底盡頭的光芒融合性推測(2010)
多重自我的演變:身份、流動及轉化(2011)
後記
致我的中國讀者
第一章 交互的產生1964—1985
改變的結構(1964)
行為與未來(1968)
藝術和遠程通信:走向意識網絡(1984)
關於互聯網和馬刺(1985)
第二章 遊走的意識1990—1999
遠程擁抱中有愛嗎?(1990)
心靈之城(1992)
回歸自然Ⅱ(1993)
從表像到出現:暗光纖,裝在盒子裡的貓和生物控制系統(1993)
賽博知覺建築(1994)
技術智力美學,後生物時代的100個術語和含義(1997)
藝術的技術智力維度(1997)
編織巫術之網:生物遠程通信領域的藝術(1997)
技術心智戲劇人工生命戲劇藝術中的表演與法令(1998)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