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官員財產美國是怎麼做的,美國能讓少部人腐敗起來嗎,美國式上訪是怎麼回事,憑什麼美國礦難那麼少,全民醫改美國做得到嗎,美國總統大選有什麼利器才能贏,下一輪全球洗牌我們世界工廠會被淘汰嗎……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
大數據浪潮,洶湧來襲,與互聯網的發明一樣,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範圍啟動透明政府、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有言,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而“大數據戰略”,則是當下領航全球的先機。
大數據,這一世界大潮的來龍去脈如何?數據技術變革,何以能推動政府信息公開、透明和社會公正?何以促發行政管理和商業管理革新,並創造無限商機?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Google、百度之類搜索服務,何以會不再有立足之地?引領世界的數據帝國——美國和西歐,正在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我們中國,又當如何作為?
本書通過講述美國半個多世紀信息開放、技術創新的歷史,以別開生面的經典案例——奧巴馬建設“前所未有的開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財政透明的曲折、《數據質量法》背後的隱情、全民醫改法案的波瀾、統一身份證的百年糾結、街頭警察的創新傳奇、美國礦難的悲情歷史、商務智能的前世今生、數據開放運動的全球興起,以及雲計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體、Web3.0與下一代互聯網的未來圖景等等,為您一一細解,數據創新給公民、政府、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和變革。
美國是全書主體,但又處處反觀中國當下的現實。回望中國,胡適批評“差不多先生”,黃仁宇求索“數目字管理”,作者從太平洋對面看到中美兩國的差距,深知中國缺少什麼、需要什麼,故將十多年觀察、思索所得,淘洗成這一本書。
史學大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講座教授許倬雲,有感於“老大哥”的影子,專門作序:“我們要對塗子沛先生致敬與致謝,因為他為華文世界提出一個重要的話題。”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教授、全球頂尖的管理諮詢大師達文波特,為中國政經兩界提示智庫建言:“無論是對中國政府,還是就中國的商業組織而言,《大數據》都是一本重要的書。”
作者簡介:
涂子沛,知名專欄作家、信息管理專家,先後為《南方都市報》、《IT經理世界》、艾瑞網等多個報刊網站撰寫專欄,網易、財經網名博博主。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赴美留學之前,曾在省、市、縣幾級政府的不同部門磨礪10年,做過職業程序員,擔任過公安邊防巡邏艇的指揮官,也從事過政府統計工作。現為美國某軟件公司數據中心的主任。除了工作、寫作,還熱心公益,是匹茲堡華人社區的領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在極權的國家,他們手上擁有足夠的資訊,足以利用這資訊,掌握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老大哥”的影子,可以無所不在……塗子沛先生《大數據》這部書,清楚地敘述了資訊時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與社會的控禦力。他討論的範圍方方面面、極為廣泛。我們要對塗子沛先生致敬與致謝,因為他為華文世界提出一個重要的話題。
——【許倬雲】 [史學大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講座教授]
在很多領域,中國政府和中國的企業都有雄心勃勃的計劃,這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雄心和計劃,現在應該拓展到大數據的領域。塗子沛先生的《大數據》這本書,將在這個重要的領域,為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提供引導和幫助。
無論是對中國政府,還是就中國的商業組織而言,《大數據》都是一本重要的書。
——【托馬斯‧H‧達文波特】 [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教授、巴布森學院總統傑出獎教授、全球頂尖的管理諮詢大師]
《大數據》這本書講述了數據技術浪潮的興起過程,回顧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開放歷史,氣勢磅礴。從書中可以看到,美國的發展動力,正是開放和創新。我們正在向個性化的智能互聯網時代邁進,計算力的擴展正在不斷加速,數據將成為我們最強大的創新動力。
——【楊敘】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大數據》從奧巴馬建設“前所未有的開放政府”出發,描寫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數據對美國社會政治、商業、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響,談及了1930年以來歷任美國總統,可謂波瀾壯闊。塗子沛作為科技業的精英,並沒有將自己眼光和生活局限於技術之上,他對美國社會的獨到觀察和理解、對華人社區工作的積極參與和貢獻,都是促成本書成為一本佳作的重要原因。
——【薛海培】 [奧巴馬總統大選亞裔事務顧問、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會長、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大數據》是一本視角獨特、取材新穎、別開生面的好書。它以數據為軸線,描繪了美國走過的開放創新歷程。從該歷程中我們看到,數據挖掘是一種知識生產過程,從中產生創新,產生管理,產生推動社會變革的理論與實踐。更有意思的是,美國政治的發展,公民權利的實現,以及各種自由與福利的保障,都和對數據的創造性應用密切相關。這對已經步入信息時代的中國,尤其有借鑒意義。趨勢所在,數據乃大。塗子沛先生的專業性分析和介紹,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
——【郭巍青】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
大數據具有催生社會變革的能量。但釋放這種能量,需要嚴謹的數據治理、富有洞見的數據分析,以及一個激發管理創新的環境。塗子沛的《大數據》這本書總結了美國的經驗和實踐,並為中國提出了一個路線圖。我為他的成就感到驕傲。這本書完整地融合了技術、政治、商業三個角度,體現了我們學院師資教學的獨特優勢。我相信本書會在中國激發新的思想和討論,幫助中國迎接大數據的挑戰。
——【Ramayya Krishnan】 [卡內基梅隆大學海因茲學院及信息管理學院院長、終身教授]
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述,用近似新聞評論的筆法,《大數據》這本書以美國為例介紹了由經驗管理到數據管理這場正在發生的革命性變革,通俗形像地講清楚了科學的道理,實屬難得。這對學者們擴大視野,對管理幹部深化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薛華成】 [中國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開創者、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大數據》這本書揭示了數據在未來社會中的革命性作用。大數據將是下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石油”和“金礦”。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誰能更好地抓住數據、理解數據、分析數據,誰就能在下一波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關於數據的知識,將成為個人知識結構中的必備要素和基礎。
——【施伯樂】 [復旦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上海(國際)數據庫研究中心主任]
子沛兄的《大數據》這本書,幫助我們形像地了解信息自由、技術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係。我最感興趣的是美國信息自由制度建立的過程。它讓我看到,一個社會、一種文化,是如何通過自省式的努力,認清比自身存在更本源的客觀規律。這種制度一旦建立,就如同打開了控制某個基因群組的開關,後面所呈現的演化,雖然眼花繚亂,反而顯得平淡無奇、順理成章了。
——【趙嘉敏】 [東西網總裁、譯言網創始人之一]
18世紀啟動的工業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變革。 20世紀中啟動的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也將產生巨大的衝擊,而這個進程剛剛開始。塗子沛先生所著的《大數據》一書,用有趣的故事帶我們回顧信息時代的里程碑,使我們透過未來的變幻不清的迷霧,展望和暢想信息革命的大趨勢。
——【董洁林】 [蘇州大學企業創新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大數據》值得仔細閱讀與思考。要讓數據更好地說話,既依賴於數據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更需要政府、機構和公民的數據意識的不斷提高。
——【汪小帆】[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數據科學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和領域。塗子沛先生的《大數據》這本書,為我們揭示了大數據浪潮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這種技術進步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影響。希望讀者從本書中獲益,以積極的態勢應對中國的大數據挑戰。
——【張暉】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
名人推薦:在極權的國家,他們手上擁有足夠的資訊,足以利用這資訊,掌握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老大哥”的影子,可以無所不在……塗子沛先生《大數據》這部書,清楚地敘述了資訊時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與社會的控禦力。他討論的範圍方方面面、極為廣泛。我們要對塗子沛先生致敬與致謝,因為他為華文世界提出一個重要的話題。
——【許倬雲】 [史學大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講座教授]
在很多領域,中國政府和中國的企業都有雄心勃勃的計劃,這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雄心和計劃,現在應該拓展到大數據的領域。塗子沛先生的《...
章節試閱
尾聲 挑戰中國: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標籤
“而最大的毛病,則是西歐和日本都已以商業組織的精神一切按實情主持國政的時候,中國仍然是億萬軍民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一旦某一個國家能在數目字上管理,到底使用何種數字,尚可以隨時商酌,大體上以技術上的要求作主,不必籠統的以意識形態為依歸了。”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歷史學家,1991年
在論述完大數據時代的趨勢以及這個時代給個人、企業和社會帶來的諸多挑戰之後,本書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在結束之前,作為一名中國人,還是按捺不住,要絮叨幾句我們中國在這個大時代當中所處的位置。
數據表明,今天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互聯網大國、手機大國,但卻恰恰還不是一個數據大國。 2011年,麥肯錫公司以2010年度各國新增的存儲器為基準,對全世界大數據的分佈作了一個研究和統計,中國2010年新增的數據量約為250拍,不及日本的400拍、歐洲的2000拍,和美國的3500拍相比,更是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和美國相比,中國擁有數據量的絕對值較小,這在情理當中。本書第三章曾談到,美國的聯邦政府,是一個數據帝國,它的數據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業務管理的數據,二是民意社情的數據,三是物理環境的數據。這三種數據的積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其重要的里程碑,例如1940年羅斯福引進的民意調查、1962年啟動的海浪監測計劃和1973年誕生的最小數據集。
而中國類似進步的取得,都是進入21世紀之後才發生的事情。 2003年,中國開始著手製定醫療系統的最小數據集,3年之後,中國衛生部出台了第一版中國醫院最小數據集的標準。也是在2003年,中國創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社會調查項目,開始對社會的發展和變遷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縱貫性的問卷訪談調查。這個調查叫做“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的,中國人民大學隨後還按照國際標準成立了“中國社會調查開放數據庫”,向全社會開放調查的結果和數據。 2006年9月,在幾經周折之後,國家統計局正式成立了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這是中央政府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專司社情民意調查的單位;至於對物理環境數據的採集,更是2010年前後才見到若干零星的報導。
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擁有的數據量較小,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立足現實,中國的人口、互聯網的用戶、手機的持有量都位居全世界第一, 2010年全年新增的數據量卻尚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也大大出人意料。
2011年,中國擁有4.8億的互聯網用戶,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擁有近9億部手機,是美國的3倍。互聯網和手機,都是產生數據的重要來源。在中國,存儲器的價格也已經和國際接軌、相對便宜。在認真考察了這些因素之後,就不難發現,中國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數據,也不是收集數據的手段,而是收集數據的意識。
中國人數據意識的淡薄,由來已久,甚至可以稱之為國民性的一部分。
19世紀中葉,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由於科學落後、文化封閉,此後的百多年來,中國人飽受屈辱。在落後、挨打的痛苦掙扎中,中國人開始慢慢睜眼看世界,反省自己與西方的差距,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思想先賢對國民“數據意識”方面的問題進行反省、批判和鞭笞。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思想家胡適就對中國人“凡事差不多、凡事只講大致如此”的習慣和作風深感憂慮。 1919年,他寫下著名的《差不多先生傳》,活靈活現地白描了中國人取道中庸、不肯認真、甘於糊塗、拒絕精準的庸碌形象: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後來他在一個錢舖裡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黃仁宇,是著名的華人歷史學家,他參加過抗日戰爭,後來在美國學習、研究、深造,成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家。他在晚年時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探討中西方社會的異同。他認為: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它能夠將整個的社會以數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
數目字管理,即以事實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的精確管理。
黃仁宇總結說:“中國過去百多年來的動亂,並不是所謂道德不良,人心不古,也不是全部軍人專橫,政客搗亂,人民流離”,而是因為中國未能像西方那樣實行“數目字管理”的現代治國手段。他還認為:“一旦某個國家能在數目字上管理,到底使用何種數字,尚可以隨時商酌,大體上以技術上的要求作主,不必籠統的以意識形態為依歸了。”
一句話:中國的落後,根源之一正是缺乏以數據為基礎的精確管理;而未來中國的進步,也有賴於建立這種精確的管理體系。
除了中國人自己思想家的反省和批評,西方世界對我們中國人漠視數據的特點也洞若觀火。
阿瑟·史密斯(Arthur Smith)是一位美國的傳教士,他於1872年來到中國,在中國的普通社區生活了54年,隨後著書立說,成為名動一時的中國文化研究專家。 1894年,史密斯出版了《中國人的性格》一書,該書在中國社會、國際社區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一度被公認為研究中國人最權威、最詳盡的著作之一,被翻譯成很多個國家的文字。
史密斯認為,中國人,是一個“漠視精確、思維含混”的民族,他在書中寫道:
“中國人完全能夠像其他民族一樣學會對一切事物都非常精確——甚至更加精確,因為他們有無限的耐心——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目前還不重視精確,他們還不知道精確是什麼。如果這一看法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有兩條推論:其一,在我們考查中國歷史檔案時,必須考慮到中國人漠視精確這一特性。我們採用中國人所提供的數字和數量很容易使我們自己受騙,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想精確。其二,對於中國人所提供的冠以'統計數字'以抬高其權威性的各種材料,必須留有很大的餘地。”( 《中國人的性格·漠視精確》)
作為一名留學生,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我也深感到,和美國人相比,中國人確實缺乏“用數據來說話”的素養。中國的語言表達方式中“重定性、輕定量”的特點非常明顯,口語中經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少許”、“若干”、“一些”等等高度模糊的詞語。我身邊的一位攻讀博士學位的朋友,曾經給一位美國教授提供過一份中國菜的烹調方法,但其中關於“鹽少許”、“酒若干”、“醋一勺”的提法,令這位美國教授抓耳撓腮、不知所措。我事後自問,也確實感到這種提法,完全是跟著感覺走,讓人無從下手。此外,和美國數據資源的豐富、開放相比,不少中國留學生對於國內的數據匱乏有切膚之痛。寫論文、做研究,如果能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中國話題,於國於己,都更有意義。可選的話題不少,但常常因為一數難求,多數選題都逃不出夭折的命運!有些數據國內確實沒有,有待收集;還有些數據水分太大,經不起推敲和檢驗;再有的,被有關部門貼上了“機密”的標籤,平民百姓無緣相見。
黃仁宇還對中國人缺乏“數據精神”的根源做了剖析,他認為:在中國傳統的學問——理學或道學當中,一直都分不清倫理之“理”與物理之“理”的區別。這兩個“理”混沌不分的結果,是中國人傾向於粗略的主觀定性、排斥精確的客觀定量,從而養成了重形象、重概括、輕邏輯、輕數據的文化習慣。這種文化習慣,使中國人長期沉浸在含蓄、模糊的審美意識當中,凡事只能在美術化的角度來印證,滿足於基於相似的“模糊聯想”,止步於用邏輯來分析、用數據來證明,最終將表像上的相似,當做本質上的相同。
但歐洲在中世紀之後,就將“倫理之理”與“物理之理”這兩個“理”劃分得很清楚了。
黃仁宇的看法,並不是一家之言。現代著名思想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也曾經對比過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思維方法上的不同。她的結論是:西方人是“詞語思維”,中國人則是“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不是一種基於邏輯的推理性思維。
歸根到底,中國人對數據的漠視,緣於一種文化上的缺欠:隨意、盲目、不求甚解、理性不足。
因為這種文化上的不足,科學最終在西方國家起源,當然不足為奇,中國人100多年來只能跟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也是應得的命運。
除了數據的收集和使用,中國在大數據時代需要面對的挑戰,還有數據的開放。
如果說收集數據是一種意識,使用數據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那是否開放數據則是一種態度。
正如本書前文所描述的,互聯網上的數據開放,其開放的對像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人民,而是全世界的人民。這種開放,是無法阻擋的。中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登陸其他國家的開放網站,下載他們的公共數據,分析他們的財政開支細目,考察他們的房屋交易價格,甚至參與他們對公共事務、社會事務的批評和監督。即使作為外國人,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人也可以感受到數據開放給全人類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實惠。而這些便利和實惠,正在成為信息時代世界各國一項基本的公民權利。
由於互聯網的發明,“開放”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一個不可逆轉、不斷加速的社會思潮。如雨果所說:你可以阻擋一支入侵的軍隊,但你無法阻擋一種思想。在這個浩浩蕩盪、不斷前進的世界大潮當中,我們將發現,中國如果不跟上,我們的處境將會越來越微妙、越來越尷尬、越來越孤立。
收集數據、使用數據、開放數據,都是大數據時代我們中國人需要一一面對的挑戰。
這三大挑戰,沒有一個不是任重道遠。但這些挑戰,也是我們在大數據時代徹底摘掉“差不多先生”文化標籤的重大歷史機遇。如果在這個數據意義凸顯的時代,我們還抓不住這些歷史機遇,繼續漠視數據、拒絕精準、故步自封,等待我們的,還將是一個落後的100年。
尾聲 挑戰中國: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標籤
“而最大的毛病,則是西歐和日本都已以商業組織的精神一切按實情主持國政的時候,中國仍然是億萬軍民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一旦某一個國家能在數目字上管理,到底使用何種數字,尚可以隨時商酌,大體上以技術上的要求作主,不必籠統的以意識形態為依歸了。”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歷史學家,1991年
在論述完大數據時代的趨勢以及這個時代給個人、企業和社會帶來的諸多挑戰之後,本書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在結束之前,作為一名中國人,還是按捺不住,要絮...
目錄
序言一大數據:為華文世界提出一個重要話題 許倬雲
序言二中國的雄心應該拓展到大數據領域托馬斯‧H‧達文波特
序幕 新總統的第一天
一人一票:把“黑”人送進“白”宮
大國新政: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上篇 帝國風雲
第一章 歷史爭戰《信息自由法》
第四股力量:知情權的起點
國會議員:孤獨的戰爭
白宮當家人:一個妥協者和機動者
政府VS. 社會:舊劇情重現新時代
第二章 數據帝國的興起
摩爾定律:全世界半個世紀的發展規律
最小數據集:上升到立法高度的開路先鋒
民意幾時有:選票催生的創新
普適計算:計算機本身將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大數據”戰略:爭奪全世界的下一個前沿
第三章 數據治國
循“數”管理:平安大道怎樣鋪
數據“驗”平權:民權史上的碑石
數據“打”假:最大的爭議就是福利濫用
CompStat:街頭警察的創新傳奇
第四章 商務智能的前世今生
起源:從數據到知識的挑戰和跨越
結蛹:數據倉庫之厚積薄發
蠶動:聯機分析之驚艷
破繭:數據挖掘之智能生命的產生
化蝶:數據可視化的華麗上演
中篇 法則博弈
第五章 帝國的法則
收集法則:減負,為人民減負
使用法則:隱私,文明社會的共識
發布法則:免費,人民已經交稅
管理法則:質量,互聯網時代的根本
第六章 《數據質量法》的困局
產業界“俘虜”政府:數據背後的政經戰爭
美式“旋轉門”:權、名、利大串場
“摻沙子”法案:國會對付總統的獨門祕器
環保“風險門”:公共利益常常無人代表
集體行動的邏輯:人人都想“搭便車”
三權之歧:什麼是真正的“和諧”
第七章 全國隱私風波
《一九八四》:零隱私的恐懼
大數據就是“老大哥”:中央數據銀行之爭
百年糾結:統一身份證
“9?11”大拐點:以反恐的名義向左轉
萬維信息觸角計劃:追踪恐怖分子的“數據腳印”
6 種改變政府的力量:山姆大叔大退讓
下篇 公民故事
第八章 數據開放運動
一個新的世界:從軟件開源到數據開放
總統的雄心:公共財政支出透明
數據民主:印裔首席信息官的崛起
Data.Gov:從旗艦初航到保“數”運動
大眾創新:航班延誤之候機經濟學
第九章 試金石:白宮訪客記錄
總統在見誰:大醫改中的“小”插曲
全體美國人的房子:白宮
步步妥協:總統與草根的對決
從白宮安保到政治監督:執著的公民改變世界
第十章 礦難中的歌聲和數據
集體行動的號角:你站在哪一邊
可以避免的悲劇:數據揭示的全景式真相
默認公開推定:和礦難賽跑的原則
唯一的道路:民主時時都要“爭”
外 篇 天下趨勢
視界一 大趨勢
數據權:大不列顛的碩果
大合流: 國際開放聯盟
雲計算:新的航向
再造互聯網:從網頁相連到數據相“聯”
視界二 大挑戰
逐鹿政壇:得數據者得天下
數據競爭:企業贏之道
下一波浪潮:從大數據到大社會
尾聲挑戰中國: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標籤
大事記20世紀大蕭條後美國信息開放、技術創新之路
譯名表 美國政府機構ABC
後記 搭建“大數據”的世界
序言一大數據:為華文世界提出一個重要話題 許倬雲
序言二中國的雄心應該拓展到大數據領域托馬斯‧H‧達文波特
序幕 新總統的第一天
一人一票:把“黑”人送進“白”宮
大國新政: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上篇 帝國風雲
第一章 歷史爭戰《信息自由法》
第四股力量:知情權的起點
國會議員:孤獨的戰爭
白宮當家人:一個妥協者和機動者
政府VS. 社會:舊劇情重現新時代
第二章 數據帝國的興起
摩爾定律:全世界半個世紀的發展規律
最小數據集:上升到立法高度的開路先鋒
民意幾時有:選票催生的創新
普適計算:計算機本身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