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為了從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機,重整社會秩序和人生價值,老子以哲學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問題,對人之生存的本原、根據、價值、意義、智慧、境界、修養、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見卓識,形成了獨特的生存哲學思想架構。 老子的生存哲學,對於我們今天應對現代社會的生存危機,重新反思現代的科技文明、社會治理的行為觀念以及人的生命自由等問題,以重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關係,重塑現代社會新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思想藉鑑意義和啟悟價值。
作者簡介:
王英傑,1971年生,河北河聞人。199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2004年獲河北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河北省委黨校哲學社會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合作出版著作《道法自然: <老子>》一部。
章節試閱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七十五章)民眾的苦難,是統治者的貪欲所造成的。所以,老子“無欲”的主張,主要是針對著當時社會統治階層的貪奢縱慾而言,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不過,老子所說的“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對一般的世人而言,也是很有教訓意義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心靈修養上的“無欲”,其面對的對像是不分社會階層的;“為道”者首先要去除的障礙就是私慾貪欲,不過這對於統治者而言,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老子教人“知足”,以最低限度的滿足為滿足。那麼,何為最低限度的滿足呢?老子提出了一個“足”的新定義,以個人的具體的滿足為“足”的普遍標準。那麼,個人的具體的滿足的標準又是什麼呢?這還值得進一步探討。李景林在闡發老子思想的文章中曾經提出一個很好的概念——“自然的分際”①,我們可以用這個“自然的分際”來作為“足”的普遍標準。自然的分際,不是以慾望的多寡為標尺,也不是以實際爭得的數量為尺度,而是以道所賦予每一生命個體的自然的本性為標準。超過了自身本性的“自然”,即是多欲貪得;不足於自身本性的“自然”,即是生存狀態受到了壓抑,基本的生存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過於“自然”的貪得和不及“自然”的不足,都會對生命自身造成損害,都不是老子所想說的“知足”。老子的“知足”,既是反對貪欲,也不主張制欲,而是讓人止於道的“自然”。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七十五章)民眾的苦難,是統治者的貪欲所造成的。所以,老子“無欲”的主張,主要是針對著當時社會統治階層的貪奢縱慾而言,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不過,老子所說的“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對一般的世人而言,也是很有教訓意義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心靈修養上的“無欲”,其面對的對像是不分社會階層的;“為道”者首先要去除的障礙就是私慾貪欲,不過這對於統治者而言,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老子教人“知足”,以最低...
目錄
導言“救人”:老子哲學的生存關切 一、老子所處之世的生存危機 二、《老子》文本中的“生”與“存” 三、作為生存關切的“道”與“德” 四、“治國”與“治身”的生存面向 五、“玄學”與“方術”之間的生存“道術” 六、以人的生存為主線審視老子哲學 第一章“道”、“德”:生存之根 一、作為生存始原和本根的“道” (一)“似或存” (二)“始”與“母” (三)道生萬物 二、作為生存本性和根據的“德” (一)“萬物得一以生” (二)“常德乃足” (三)“樸散則為器” 三、萬物生存“尊道而貴德” (一)“道者萬物之奧” (二)“不道早已” (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第二章“自然”:生存之道 一、自然的“道”世界:“道常無為”與“萬物之自然” (一)“道法自然” (二)道的“玄德” (三)“天地不仁” (四)萬物的“自然” (五)道的“無為而無不為” 二、自然的社會:聖人“無為”與“我自然” (一)對政治統治行為的批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對統治思維模式的批判:“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三)對執政價值觀念的批判:“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四)對社會道德規範的批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三、自然的人生: “天長地久”與“長生久視” (一)效法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 (二)自害其生:“益生曰祥” (三)循道依德的生命:“不失其所者久” 第三章“守柔”:生存之方 一、“弱者道之用” (一)“衝”而用之 (二)“無”以為用 (三)“柔弱”:生命力的象徵 二、“無身”而“貴身” (一)“功遂身退”的天之道 (二)對“身”的批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三)對“私”的反省:“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四)對“自”的省思:“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三、“不爭而善勝” (一) “水”的比喻 (二)“雌”的意象 (三)慈柔的“三寶” 第四章“明達”:生存之知 一、“道常無名” (一)道,不可官感 (二)道,不可知解 (三)道,不可名言 二、“知常日明” (一)道,形上的存在 (二)道,常存的大全 (三)道,明達的智慧 三、“無名之樸” (一)道之“無名”的兩重意義 (二)“始製有名”與“知止”、“知足” (三)“天下皆知”與“絕學無憂” 第五章“玄同”:生存之境 一、“玄鑑” (一)無欲 (二)無知 (三)無名 二、“守中” (一)虛靜 (二)和柔 (三)純真 三、“襲常” (一)用光復明 (二)和光同塵 (三)常善襲明 第六章“歸根”:生存之返 一、返本複始 (一)“反者道之動” (二)萬物“各復歸其根” 二、對反相成 (一)名分的對待 (二)名有的把持 三、以反而返 (一)正言若反 (二)復歸於“嬰兒” (三)重返“小國寡民” 結語“出生入死”:老子生存哲學的現代價值 一、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二、老子的生存智慧與現代的科學精神 三、老子的“無為”而治與現代的民主政治 四、老子自然主義的生存之道與人的生命自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導言“救人”:老子哲學的生存關切 一、老子所處之世的生存危機 二、《老子》文本中的“生”與“存” 三、作為生存關切的“道”與“德” 四、“治國”與“治身”的生存面向 五、“玄學”與“方術”之間的生存“道術” 六、以人的生存為主線審視老子哲學 第一章“道”、“德”:生存之根 一、作為生存始原和本根的“道” (一)“似或存” (二)“始”與“母” (三)道生萬物 二、作為生存本性和根據的“德” (一)“萬物得一以生” (二)“常德乃足” (三)“樸散則為器” 三、萬物生存“尊道而貴德” (一)“道者萬物之奧” (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