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小松)與陳毓性(子仙),是施范之後,並立於後乾隆棋壇的兩座高峰,號為“陳周”。陳才氣橫溢,被譽為西屏之“流亞”;周棋風扎實,功力深厚,晚清知名棋手多受其指導。兩人于同治年間遊皖,在安徽巡撫英翰府中對壘,凡二十一局。本書選取其中十局精解,以見座子圍棋時代“絕響”之作。
作者簡介:
陳祖德
1944年生,上海人。歷任國家體育總局棋類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棋院院長、中國圍棋協會主席、國際圍棋聯盟副會長。我國建國以來的傑出運動員和教練員。1999年被評為“新中國棋壇十大傑出人物”。曾兩次獲得體育榮譽獎章。曾獲1964年、1966年、1974年全國圍棋個人賽冠軍。他是我國第一位戰勝日本九段的棋手。1982年被授予九段。“中國流”佈局的創始人。著有《超越自我》、《當湖十局細解》、《無極譜》等書,其中《超越自我》曾獲“人民文學獎”。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第一套系統精解中國圍棋古譜的系列叢書,三年陸續出齊,是對中國圍棋智慧的總結和提升,給圍棋專業、人士、圍棋愛好者的精品珍藏禮物。
中國圍棋古譜很少有人系統詮釋,陳祖德以一人之力,將最精彩的中國圍棋古譜系統精解,讓今天的圍棋界人士順暢瞭解和學習中國圍棋古譜,是獨一無二的重要工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第一套系統精解中國圍棋古譜的系列叢書,三年陸續出齊,是對中國圍棋智慧的總結和提升,給圍棋專業、人士、圍棋愛好者的精品珍藏禮物。
中國圍棋古譜很少有人系統詮釋,陳祖德以一人之力,將最精彩的中國圍棋古譜系統精解,讓今天的圍棋界人士順暢瞭解和學習中國圍棋古譜,是獨一無二的重要工程。
章節試閱
周小松,名鼎,江蘇揚州人;陳子仙,名毓性,浙江海寧人。二人于施范大國手之後,並稱“陳周”,是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棋壇最具代表性之名棋手。
周小松的出生地揚州,是清代棋壇可大書特書的名城。清初以來,盛大有、周嬾予、李元兆、汪漢年、周東侯等名手常會聚于此,酣戰之後,有刻譜刊行之舉。康熙時,大國手黃龍士與周東侯在揚州弈樂園爭鋒,激戰三十局。在此流風餘韻之下,揚州棋風大倡。周小松自幼受其薰陶,青年時從(僧)秋航受二子,對壘多達百餘局。二十一歲成國手,與陳子仙、李湛源、周星垣等名家屢次角逐,早有時譽。安徽巡撫英翰、兩淮鹽運使方濬頤及欽差大臣曾國藩等,都曾慕名延請。為人處世平易近人,如老學究者。高夀,享年七十餘歲。棋風扎實、穩健,功力深厚。鄧元鏸評曰:“小松如金丹九轉,爐火純青”。周小松著作頗豐,大要者如《新舊弈譜匯選》四卷。舊譜自清初周東侯、汪漢年,止于施範(小松大約是最早搜求施範遺譜之人,今人得見“當湖十局”,小松有大力焉;又曾杜門一月,研究施範對局);新譜自嘉慶、道光間潘任,止于陳周,搜采頗稱精備。同治年間遊安徽,與當地名手及陳子仙對弈,部分棋譜刊入其《皖遊弈萃》。晚年棋藝無敵,遊蹤甚廣,遍歷江南江北,所弈皆讓子棋,晚清知名棋手多數直接或間接受其指導。周小松逝後,後起之國手(如劉雲峰等)棋藝大見衰落,不能與日本一般職業棋手相抗(日本棋書中記載,井上因碩曾思渡海來華,與小松切磋棋藝,因遇風浪作罷。可見小松之棋名已遠播至日本)。顛沛至二十世紀初,北洋段祺瑞執政時期,少年吳清源出,才漸漸扭轉了這一局面。因此,周小松可稱其為“最後一位大國手”,是座子圍棋最後的高峰。
陳子仙棋藝得自家傳,幼年知弈。據黃俊《弈人傳》載:“父某,最好弈,家小康,以弈傾其貲(財貨),晚至棲身破廟中,而好弈如故。舊時同輩憐之,相約每賭采,勝者必十之一與之。”十一歲隨父游杭州,從此專心棋藝,不數年遠近知名。少年時曾往常州與國手董鹿泉對局,董鬚髮皆白,子仙尚以紅絲飾發,一時傳為佳話;又與周小松累戰百數十局(未審於何地進行)。受子局以讓方秋客(人稱“高棋細銀工”)二子七局最為著名,名曰“陳方七局”,書中亦收錄小松授秋客二子一局,或是同時之作。同治四年(1865年)遊漢陽,正值晴川閣重建落成,主持僧人繪空邀徐耀文(名徳煥)與角,兩局皆讓一先,故當時人把子仙視為大國手,而徐為黑國手(國手之中亦分流品。大國手,如黃龍士、施襄夏、範西屏,無人可挫其鋒,屬超品,相當於今天的超一流。黑國手,指國手中棋力較弱者,因與國手對局時,被讓先才能與之抗衡,後行則抵擋不住)。晴川閣對局棋譜與紀事詩文合刊為《晴川會弈偶存》,為同人雅集之舉。黃俊《弈人傳》“徐徳煥”詞條下記曰:“於是漢上嗜弈之士,延二公于晴川住持繪空之所,于時微雨初晴,天空雲淨,遠山蘊藉,近水清澄,名流雅集,至比之當湖之盛。”子仙棋風靈活飄逸,極具才氣,於晚清棋壇獨樹一幟,被棋家譽為西屏先生之流亞(流亞,指稍遜西屏先生者。兩先生之父,好弈程度亦大略相當)。鄧元鏸稱:“子仙如劍客俠士,饒有奇氣”。
同治九年(1870年),陳子仙受安徽巡撫英翰之邀遊皖,客署中,與故友周小松重逢,對壘多局,今存二十一之數(見於王存善所輯《寄青霞館弈選》)。周小松在其著《餐菊齋棋評》第二十七局前,有專文紀其事:
同時對手,子仙年最少,知名亦最早。餘長之不及十年。少時即與劇棋,不下百數十局,今都無存者。庚午,同客皖上,重得交手,蓋別已二十年矣。相聚甚歡。辛未,各以事歸省(回家探視省親)。比余重來(英翰官署),方日盼其至,乃竟以滯下疾(痢疾),於是秋(當年秋季)下世,年未五十。惜哉。獨弦哀張,撫局隕涕(隕涕,通“殞涕”,落淚義)。
小松、子仙兩人少年相識,劇戰百局,一如當年東侯、漢年廣陵之遇,惺惺相惜。年屆不惑之後,因英翰之邀,重逢於安徽,再度手談,可想見其相見甚歡。豈知數月之間,求再會而不可得(此間,子仙聞知琉球貢使楊光裕棋藝甚高,向其求戰,對方不就,足見意氣風發。孰料身染痢疾,忽忽下世),兩相殊途,空留舊盟,深可哀婉。小松此文讀來情感深切,令人痛悼。
《餐菊齋棋評》小松自序雲:
庭梧鬥風,籬菊逞豔,睹鷙鳥之奮擊,聽候蟲之爭鳴,歲雲秋矣。其為氣也可悲,其為物也可喜……行篋(音怯,小箱子)中藏有棋譜三十局,皆並時對壘之作,固工力相當,亦瑕瑜不掩,嘗以此意取而評之矣……雖然,古人不可見矣,往日勝游,亦成陳跡,同時健者,皆為異物,牙琴誰彈,郢斤奚斲(此處,小松用了一個在古代也許並不為深奧的典故。郢,春秋戰國時楚國之都城,也指代楚地之人。斤,斧子一類的工具。奚,疑問代詞,猶“何”之義。斲音琢,砍、削義。“郢斤”出典自《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把堊塗抹在鼻頭),若蠅翼(薄如蟬翼),使匠石斫(同斲)之。匠石運斤成風(極言斤勢之猛),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削掉了薄薄的一層堊而鼻頭無損),郢人立不失容(面不改色)”。“牙琴誰彈,郢斤奚斲”,連起來看,即是慨歎知音已逝,琴、斤(小松藉以喻之棋枰)之具,都無所用也),甚矣!秋之可悲也。
此文循“秋”闡發,思念親友,感慨系之,真是“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子仙下世之“是秋”,恐又入小松之愁懷矣。
總序
吳清源
我的助手牛力力從中國帶回了祖德先生的消息, 得知他正在研究和講解清朝的古棋,
這令我十分喜慰。
回思上世紀五十年代與川端康成先生的對話, 我曾比較過中日兩國在兩三百年以前圍
棋發展的盛況。那時的日本圍棋, 在德川幕府的治下, 出現了劃時代的名人———道策, 他的棋力超群, 有“十三段” 的美譽,更創制了“道策流”, 開啟了近代佈局的先河, 可以說是棋界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 中國的座子圍棋, 也達到了巔峰, 或者可以更準確地說,
中國圍棋最強的時代, 就是在三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時代。當時的中國,名家輩出,其中更有像黃月天(龍士)、施定庵(襄夏)等超群拔俗的強手。但兩國的翹楚,道策先生以及後起的丈和先生,與清朝的黃月天、施定庵、範西屏三位棋聖, 並沒有在盤上一爭短長的機緣;道光、咸豐年間,爭奪名人碁所失利的幻庵因碩, 曾有意來華,與當時中國的大國手周小松切磋棋藝,然也因海路不通而作罷。但清代大國手的棋力,我以為是到達了非常了不起的程度的,應相當於日本的名人一級的水平。
我是根據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棋譜集, 而得出這一判斷的, 五十年前我對川端先生如是說,時至今日, 我仍然抱持這樣的信念。
但清朝並沒有幕府將軍為棋士提供祿米, 也沒有“名人碁所”、“禦城碁” 這樣嚴密的
制度作為支撐, 而只有貴族或富豪不定期主辦的棋賽, 中國頂尖的名手, 於是依賴懸賞的獎金獲得收入。
在康熙時期, 黃月天獨步天下, 沒有人能和他相抗衡;到了乾隆年間,則是施定庵與範西屏兩人並立的時代。“但是不知何故,兩雄之間的對弈局數很少,全部不過十二三局而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舉辦的十局賽, 這十局棋被稱為千兩之棋; 也就是說,一局就相當於一百兩的價值,而當時的一千兩,以今天的價值來看, 應該相當有一千萬元(指上世紀50年代的日元。———編者注)吧?此二人就可以說是相當高強的專家棋士,並且一生就是以圍棋為職業而持續地下棋。”
“其中還有名為‘血淚篇’ 的黃月天與徐星友之對弈譜流傳於世。徐星友當時雖然已號稱國手等級,但是其棋力還是比不上黃月天,兩者當時的局差是先二左右,但是黃月天卻說實際上可以讓徐星友三子, 於是徐星友非常憤慨,真的就和黃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賽。當然,最後這個十局賽是黃月天輸多勝少,不過還是有幾局棋是黃月天漂亮地獲勝, 所以被稱為‘血淚篇’,是非常精彩的名局。”
但到了清朝的末年, 中國的圍棋水準急劇地衰退, 到達了穀底。我的老師顧水如先生、
汪雲峰先生, 與中國最後一位大國手周小松, 可能要以“先二” 的棋格才能與之相抗。此後,中國圍棋的水準慢慢回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達到今日的光輝興盛局面。
中國清代的圍棋, 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既有清末中國圍棋急劇衰落, 在一般人心目中
造成了中國古棋不如日本圍棋的深刻印象, 又有那時的戰法, 與現代的圍棋大大不同的原
因。因為, “即使看了乾隆時代的古譜, 也無法應用到現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視,
也很少被拿來研究”。
但圍棋的玄妙、幽深, 又非一時一地、一人一局所能勘破。三百年前的下法, 在今人
看來, 已經有了不甚滿意的地方; 三百年後, 後人看我們今天的棋, 是否也會抱持同樣的看法?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但以事理推斷,明矣。
祖德先生髮思古之幽情, 整理國故, 他的著眼點, 想來也在此處。此舉善莫大焉, 于
是欣然草文, 以為響應。
序
常振明
祖德先生的“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 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是文化界、圍棋界的一件盛事。
我與祖德先生的交誼已經有幾十年了, 因為在入讀大學以前, 我曾經是北京市的一名
專業棋手。在棋上, 祖德先生是我的前輩, 在國家隊一起訓練或比賽時, 我常有機會向他請教。在年齡上,祖德先生長我十二歲,溫文爾雅,待我如同兄長一般。我在棋界的時間雖然不長, 但這一段濃厚的記憶, 常常令我回味。
那時候, 我們的國家隊基本上還是以日本為師, 耳濡目染的是日本棋界所開發出來的
下法, 如小目的定式, 木谷實與吳清源的新布石, 運籌布子講究棋理和棋形, 等等, 並且在棋手中間,有一種趕超日本的氣氛,於是,對我們的前輩, 明清時代的國手所遵循的下法, 當時並沒有餘力過多地涉獵。
但是從2005年起, 我們的年輕棋手常昊、羅洗河、古力,包括中信北京隊的孔傑等,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佳績,從頂尖棋手的層面以及整體厚度的層面, 可以說, 我們不僅超過了日本,與以前的“苦手” 韓國相比,也占了一點上風。在這樣的形勢下,回過頭來研究古代圍棋, 從我們的古譜中汲取營養,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確是非常好的時機。
唐太宗曾經說: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歷史這面鏡子, 不僅記載了過去,從中也可以推知未來。像我國的古代圍棋,經歷了魏晉、唐宋,到明清時達到了頂峰, 但從清末至民國, 隨著國勢的衰退,圍棋的水平也大大地倒退。只是在新中國,由於陳毅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提倡,圍棋才重新步入了興旺的局面,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回到了我們的祖先曾經達到的“盛世景象”。撫今追昔, 令人感慨。
圍棋的盛衰、興替, 究竟是什麼原因在裡邊起作用? 陳毅元帥有一句名言, 叫做“國運盛, 棋運盛”,說的是外部的環境,國家的繁榮,是圍棋事業興盛的主導條件; 另一方面,棋手們是否有開闊的胸襟、前進的動力,樂意于從方方面面汲取養分的謙虛態度,我以為也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圍棋是我們的國粹,凝聚了先人們傑出的智慧。對它的繼承和發揚,是我們每一個熱愛圍棋的人都無可推卸的責任。中信集團多年以來一直關注著圍棋事業的發展以及圍棋文化的傳承。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第九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中信集團曾給予了一定的資助。在中國圍棋甲級聯賽創辦之初,中信集團組隊“中信大三元”,連續四屆參加了比賽。2009年,中信集團再度與北京圍棋隊聯手, 更名為“中信北京隊”,重返圍甲的大舞臺。此外,對於圍棋團體的成長、青少年棋手的培養,中信集團也曾稍盡綿力。
中信出版社以前曾經推出過吳清源大師的作品,如他的自傳《中的精神》,以及他的棋譜選集《人生十八局》等,獲得了一些好評。這次與祖德先生攜手,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傳統文化———明清時期的古譜,製作一個大系列, 以此來傳承和發揚國故,也希望得到讀者的認可。
自序
陳祖德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來發明,世界上至今也不會有圍棋。
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人們經常提四大發明, 其實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發明創造
何止這四項? 譬如圍棋,就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圍棋的歷史悠久,遠遠早于四大發明,而且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智慧。四大發明固然了不起,但只是我們比其他民族先走了一步,如果我們不發明,其他民族早晚也會發明。唯有圍棋,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來發明, 那麼,世界上至今也不會有圍棋。
圍棋深奧莫測、變化無窮。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前發明圍棋, 數千年後的我們, 怎麼
想都想不明白, 都覺得不可思議: 先祖有怎樣的聰明怎樣的智慧才能發明圍棋? 難怪有人認為圍棋是外星人發明的。
還有不可思議的是, 歷史無情, 只要跟不上歷史的發展,不符合時代的節拍,歷史必然將它淘汰。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不知淘汰了多少東西。多少文化藝術才短短二三百年的歷史,如今已無以存矣,或者是需要保護需要搶救矣, 偏偏圍棋越活越年輕。
圍棋的歷史悠久, 遠遠早于四大發明, 而且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智慧。
圍棋歷經數千年, 非但沒被淘汰沒成為老朽,相反,如今生機勃勃、熱力四射、陽光燦爛。今天的圍棋,在國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般的洶湧的愛好者,特別是少年兒童愛好者;在世界上更是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所喜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藝術卻綻放出無比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最不可思議的。
我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都會下圍棋,其中有很多對圍棋情有獨鍾,甚至癡迷。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有關圍棋的詩詞賦文以及趣聞軼事。歷朝歷代對社會有著極為重要影響的群體,可能在交往和遊戲間,就肩負起了圍棋的薪火傳承。
魏晉唐宋時期我國的文化藝術包括圍棋蓬勃發展。圍棋本身具有文化性和競技性兩個主要方面,而我國古代社會重視的主要在精神層面,好像覺得看重競技看重勝負似有悖文化藝術的清雅脫俗。蘇東坡的名言“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是對勝負的一種灑脫,也是當時的一種人生態度。
我國古代圍棋水平真正的提高是從明末開始, 至清康乾盛世達到了無限風光的頂峰。
正如陳毅同志所說“國運盛, 棋運盛”。
祖國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館“正倉院”。
康乾時代, 棋壇人才輩出, 強手如林。令人可喜的是, 留下了大量的棋譜和各種圍棋著作。
但同時我又感到遺憾和痛心,因為這之前留下的圍棋史料太少太少。圍棋最早的古譜是宋本《忘憂清樂集》,其中有三國時代東吳的孫權與呂範的對局,但這張棋譜的真假無從考證。
圍棋在春秋戰國時已相當普遍, 孔、孟曾多次提及圍棋。但春秋戰國時的圍棋究竟怎
麼樣? 孔、孟的圍棋又下得如何? 想看到竹簡時代的棋譜無疑是種奢望。
然而秦代有了篆書,尤其是漢代有了隸書,文字已發展到書法藝術,當時留下圍棋的棋譜應當是有可能了。但歷代那些酷愛圍棋的有名的君王、士大夫以及大詩人、大才子,如漢高祖劉邦、曹操和曹丕父子、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大將徐達和大臣劉伯溫等等,還有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維、劉禹錫、李商隱、韓愈、陸游、文天祥和王安石、黃庭堅、蘇東坡等家喻戶曉的文壇北斗,他們為圍棋留下了豐富的傳聞和詩文,可就是未留下一張棋譜!這給人留下無限想像和無窮遺憾!
我們的智慧而瀟灑的先人呵! 難道是歷史太悠久了, 反而不懂得歷史的價值? 難道是文化太豐厚了, 反而不珍惜文化的遺存?
不要說棋譜, 就是棋具, 遠的不用說, 就說最後一個王朝———清代, 圍棋如此盛行,可我卻從未見過清代的棋盤棋子。
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館“正倉院” 中,珍藏著兩副唐朝皇帝贈送日本的棋盤棋子。棋盤由上好的紫檀木製作,棋盤的四周邊上是精緻的圖案。對局雙方可由棋盤邊上拉開一個抽屜,其中各放著一個烏龜造型的棋盒。棋盒中每顆棋子均畫有色彩豔麗的飛鳥。這兩副棋具,材質優良、構思精妙、工藝極致,可謂美輪美奐,無與倫比。我們的祖先怎麼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棋具,如此超一流的工藝品?!望著這兩副棋具,可以想像圍棋在千年之前是什麼樣的水平。
可是祖國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能在異國他鄉才能見到, 而在自己的祖國, 不要說千年之前, 就是百年歷史的一般棋具都難以尋覓!
我國最早的圍棋文獻《敦煌碁經》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我多麼希望能夠在故國故土一睹!但再想想,《敦煌碁經》這部文獻畢竟保留下來了。如果它不曾遠渡重洋,依然在故鄉, 那它的命運又會怎樣?
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太多太多, 但我們失去了多少多少?
圍棋有娛樂、教育、交流、健身等功能,何必都要擠上職業棋手這獨木橋。
新中國成立後, 圍棋得到以陳毅同志為代表的党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心, 得以很快復興。我國圍棋界以趕超日本為目標,精誠團結,自強不息,水平急速提高。
圍棋事業需要拿成績來證明自己,人民大眾需要成績以得到鼓舞,祖國需要成績來揚眉吐氣。圍棋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競技性越來越突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忽視了圍棋競技性,而在這短短幾十年中幾乎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競技性當然很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當整個社會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競技和勝負上,自然, 文化性被忽視、被冷落、被遺忘, 甚至被淡出。
現在我國有很多孩子學圍棋,不少孩子的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寶貝培養成常昊、古力這樣的世界冠軍,大人孩子付出多少代價,使快樂的圍棋變得那麼的沉重。在北京集中了全國各地那些非常聰明優秀的小棋手,很有些孩子甚至寧可學業荒廢,或者連小學都不上,只是希望成為職業棋手。這似乎是圍棋的盛事, 但總令人感到不是滋味,這是圍棋事業發展的一個異化現象。
圍棋與生俱來地是多功能的。首先是娛樂功能, 圍棋充滿著樂趣, 魅力無比,能叫人樂此不疲,忘乎所以,用現在的流行語叫“樂活”。圍棋有教育功能,圍棋好的孩子數學一定好。圍棋的核心是陰陽,充滿著辯證法,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圍棋所包含的哲理可運用到方方面面,可提升境界,啟迪人生。尤其通過學圍棋能使孩子的素質全面提高。圍棋有交際功能,圍棋有個別名叫“手談”,下棋即交流,可能得到終生的好友。紋枰手談心領神會有利於和諧社會。日本的“圍棋五得”,頭兩條,即得好友、得人和。圍棋還有健身功能,圍棋能使大腦得到很好的鍛煉, 益智健身,下圍棋的人大多長壽,我還未聽說過下圍棋的人患老年癡呆症。日本“圍棋五得” 的最後一條,即是得天壽。
古人還創造出無數優美動人的圍棋詩詞賦文。當代有人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圍棋文化詩詞選》,其中不少古代圍棋詩詞佳作,但我深信這只是歷史上的一小部分。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圍棋,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無窮樂趣!何必都要擠上職業棋手這獨木橋。現在的社會功利性過強,這種功利性有意識無意識地影響著我們的棋手。如研究棋譜只看重韓國一線棋手的對局,日本的棋譜已不屑一顧,更何況我國的古譜。很多棋手根本沒看過我國的古譜,恐怕連古代那些大國手的名字也全然不知。
要知道中華民族有多智慧嗎,圍棋古譜告訴你。
圍棋水平的等級分為九段, 這源自於日本, 而九段的等級無疑來自於我國古代的九品。我國古代圍棋的等級和官員一樣,也分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居下。每個等級又有其很雅的名稱,一品曰入神,以下分別是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多麼有意思。古人給圍棋取了很多別名,以形狀命名的是方圓、紋枰,以顏色命名的是黑白、烏鷺。在晉代又給了圍棋不少雅號,如手談、坐隱、爛柯、忘憂, 圍棋太有趣、太吸引人,故又將圍棋稱為木野狐,等等。
唐宋時代的圍棋國手王積薪、劉仲甫寫的“圍棋十訣”、“棋經十三篇”, 享譽海內外,至今常被人引用,說明其含義之深刻,影響之巨大。
清代留下了很多精彩紛呈的棋譜。古代的下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主要區別在古代對局雙方先在對角放上座子,此外要還棋頭,即多一塊棋多還一子。這兩條決定了與現在下法上的差異。但棋理相通, 技藝無異,我們研究古代棋譜,不但可以讓我們瞭解過去,而且可讓我們欣賞古代優秀棋手的才華,他們構思的巧妙、計算的精確令人折服。清代的圍棋國手眾多,每人風格不同,各有所長。最突出的是三位大國手,他們是康熙年代的黃龍士和乾隆年代的施襄夏、範西屏。他們將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圍棋盤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古代圍棋的巔峰。
有人可能會拿現在的棋理、現在的眼光去審視、評判他們,感到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因而取否定態度。但這顯然是不公正的,是片面的。不同的時代不能這樣比較,正如不能拿吳清源同李昌鎬相比較,正如再過數百年,或有人會指責今天的棋手這樣那樣的不足或不明棋理, 因此否定今天的棋手,這又公正嗎?
明清的圍棋國手眾多,又傳承了大量的棋譜。雖然有棋譜,但從未有人系統地評注。我曾出過一本《當湖十局細解》,僅此而已。把古代國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精彩的對局有系統地評注講解,以此介紹給當今社會,這項工作工程很大, 但又必須有人去做,不做對不起我們的先人, 也對不起今人,對不起當前蓬勃發展的圍棋大好形勢。
前年,我曾在天元圍棋頻道中講解了一些古代國手的對局,越講越感到有必要將這些古譜有系統地整理出版。我終於決心挑起這副重擔,這副擔子可能要壓我多年,但這是我的責任,是我的使命。
吳清源先生得知我要從事這項工作, 特意從日本發來長文,表示對我的支持。吳先生是我所景仰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棋士,他以九十六歲的高齡,寫下這麼多的文字, 我既感到愧不敢當,又感到莫大的鼓舞。
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雲南大益茶業集團的董事長吳遠之先生,他不但將大益普洱茶辦成我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茶企業,而且他把那最大和最好的決心,投向了慈善事業,投向了文化事業。我目睹了他那雲南大益愛心基金會這些年來所做的善事,我覺得大受益和大感動!吳先生知道我要出一套古譜大系, 鼎力相助,使我能安心地一步一步走進古譜。
我也要感謝中信出版社。該出版社隸屬於中國中信集團,中信集團多年來與圍棋有不解之緣,對我國圍棋事業作出很多貢獻。現在中信集團的董事長常振明先生年輕時是圍棋高手,參加過不少重大比賽,並取得過出色的成績。他對圍棋的理解和熱情使我決心並放心地將此書交給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曾出版過數本吳清源的書籍,很獲好評。我相信這次和中信出版社的合作一定是愉快的。
最後, 我要感謝我的兩位助手程天祥和黎劍。我雖然已退休, 但工作依然繁忙,簡直不亞於退休前,因此靠一己之力恐難以勝任,如今有了兩位盡心盡力的助手, 天助吾也。
周小松,名鼎,江蘇揚州人;陳子仙,名毓性,浙江海寧人。二人于施范大國手之後,並稱“陳周”,是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棋壇最具代表性之名棋手。
周小松的出生地揚州,是清代棋壇可大書特書的名城。清初以來,盛大有、周嬾予、李元兆、汪漢年、周東侯等名手常會聚于此,酣戰之後,有刻譜刊行之舉。康熙時,大國手黃龍士與周東侯在揚州弈樂園爭鋒,激戰三十局。在此流風餘韻之下,揚州棋風大倡。周小松自幼受其薰陶,青年時從(僧)秋航受二子,對壘多達百餘局。二十一歲成國手,與陳子仙、李湛源、周星垣等名家屢次角逐,早有...
目錄
總序 吳清源 壹
序 常振明 三
推薦序 中國流,大格局 吳遠之 伍
自序 陳祖德 柒
第一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二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三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四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五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六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七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八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九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十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後記
總目索引
總序 吳清源 壹
序 常振明 三
推薦序 中國流,大格局 吳遠之 伍
自序 陳祖德 柒
第一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二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三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四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五局 〇周小松 ●陳子仙
第六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七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八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九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第十局 〇陳子仙 ●周小松
後記
總目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