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研究東亞漢文化圈內的漢文學的論文集,分為四編:東亞漢文學綜合研究、東亞漢文學個案研究、東亞漢文學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小說研究.共收論文29篇,其中以日本漢文學研究為主體,兼及朝鮮和越南.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王寶平主編的這本《東亞視域中的漢文學研究》為研究東亞漢文化圈內的漢文學的論文集,分為四編:東亞漢文學綜合研究、東亞漢文學個案研究、東亞漢文學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小說研究。共收論文29篇,其中以日本漢文學研究為主體,兼及朝鮮和越南。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王寶平主編的這本《東亞視域中的漢文學研究》為研究東亞漢文化圈內的漢文學的論文集,分為四編:東亞漢文學綜合研究、東亞漢文學個案研究、東亞漢文學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小說研究。共收論文29篇,其中以日本漢文學研究為主體,兼及朝鮮和越南。
章節試閱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訓練,他們可以寫出和漢族作者相差無幾的作品,這些作品甚至足以抹掉翻譯的痕跡,讓人誤認為作者也和中國作者一樣只是在那裡用漢語抒情表意。從形態上說,它們屬中國文學。然而,從根本上說,它們表現的仍是日本的文化風土和日本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從內涵上說,又屬日本文學,是不熟知日本文化便無法深刻理解的。這種形態和內涵上的矛盾,常常為文字的表面所遮蔽,也容易被兩國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輕易忽略。
在日本方面,訓讀和寫作的訓練,甚至也會產生一種誤解,那就是好詩好文,只要經過訓練,誰都可以做出來,而在中國方面,似乎讀懂了文字,就領略了深意。我們揭示漢詩文寫作的翻譯本質,就可能更切實地理解漢文學在國際交流中的真實意義。充分認識漢文學的雙重性格,就是既看到它的“中國文學性格”,又看到它的“日本文學性格”,這兩種性格不是截然分離、各自對立的,而是以中國文學的面貌和形式,承載著日本人的情感精神,奇妙地融匯混雜在了~起。
從“中國文學性格”來講,漢文學的發生就是中國文學傳播和影響的果實。然而,儘管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傳播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罕有類例,但這種傳播絕不是現代建築整體平移式的照搬,也不是“集裝箱式”或囊括卷包式的照單收取,由於文化交流的不完全、不平衡、不對等規律,中國文學被“散裝郵寄”,並經過歷代學者的隨性以取、應需而變,因而,流傳並影響于日本文學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強的日本特色。漢文學同文異讀的特點,如果去掉了表明讀法的種種訓點標記,在外觀上有時與中國詩文無異,這時其“日本文學性格”就變為“隱性”特徵了。日本的情況與這有些不同:對於諳熟訓讀的日本學人來說,看到它就能以日語讀出,其“中國文學性格”也似乎隱而不顯,當然,對於今天一些沒有訓神田喜一郎的議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他之所以強調日本漢文學的雙重性格,正是因為在日本國文學領域,曾經有一種將漢文學邊緣化,甚至試圖將其驅除出境的傾向,原因是說它是外來文學,甚至是“殖民文學”,而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也因為它不是正宗的中國文學而加以輕視。“日本漢文學”的雙重性格,招致了近代以來伴隨本國文學和外國文學學科細分帶來的雙重冷漠。這種現象,延續了若干年,至今並未完全消除。
神田喜一郎的上述論述,清楚地說明了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傳播與漢文學發生發展的關係。沒有中國文學的種子,就沒有日本漢文學的枝繁葉茂;而如果沒有漢文學的誕生和壯大,中國文學傳播的規模和效果便會大為縮水,絕對形成不了今天看到的豐厚歷史積澱。汗牛充棟的漢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傳播最顯赫的見證和標誌。漢文學作者,就是中國文學最熱忱的接受者和創作實踐者。
這裡所說的亞漢文學,不是指中國作家的文學作品,而是指當時中國以外的民族的作者用不同于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民族語言寫作和閱讀的,作者是非母語寫作者,寫作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雙語操作。它們是外國人創作的“華文文學”,理所應當納入華文文學的研究範疇。這種寫作和閱讀過程都伴隨著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是一個跨文化的過程。這種翻譯如同訓讀一樣,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而且是一種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的過程。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兩種文化兼容的產物,不是單純的漢語文化,而是具有雙重文化身份。可以說,亞洲漢文學的雙重文化性格,規定了它與翻譯研究的聯繫。
亞漢文學和歐洲各國的拉丁語文學不同之處,正在于這裡的作者日常並不一定是操漢語的,而是通過掌握訓讀這種獨創的漢文閱讀方法,從無數次的閱讀體驗中熟悉了漢文的寫作規律,開始運用漢文這種書面語從事寫作的。
……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訓練,他們可以寫出和漢族作者相差無幾的作品,這些作品甚至足以抹掉翻譯的痕跡,讓人誤認為作者也和中國作者一樣只是在那裡用漢語抒情表意。從形態上說,它們屬中國文學。然而,從根本上說,它們表現的仍是日本的文化風土和日本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從內涵上說,又屬日本文學,是不熟知日本文化便無法深刻理解的。這種形態和內涵上的矛盾,常常為文字的表面所遮蔽,也容易被兩國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輕易忽略。
在日本方面,訓讀和寫作的訓練,甚至也會產生一種誤解,那就是好詩好文,只要經過訓練,誰都可以做出來...
目錄
第一編 東亞漢文學綜合研究
日本漢文學與文化翻譯——以論《源氏物語》詩為中心
“漢籍比較文獻學”芻議
論日本中世禪林漢文學的成因
南宋禪文學的歷史意義
越南在東亞漢文學研究的不可或缺——以《越南漢籍文獻述論》的簡介為例
日本明治初期的文明開化詩
淺論日本漢詩的民族性
試論明治時期日人的漢文學意識
第二編 東亞漢文學個案研究
《日本書紀》之謎是否解開?
古代日本文人的漢文學研究方法——以藤原敦光《三教勘注抄》為例
大阪懷德堂儒者中井竹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兼論
其宗廟禮制論
柿村重松事蹟及其日本漢文學研究
《本邦支那學的發展》及其意義——從漢文學到中國文學
韓國檀君神話中的三個天符印
略論朝鮮王朝《時政記》之纂修及其特徵
《韓國詩話叢編》詩話作者及成書時間補正
第三編 東亞漢文學交流研究
作為古代東亞國際交流手段的漢詩唱和——以菅原道真為例
關於渤海國和日本的漢詩酬唱交流
朝鮮與琉球文學交流之一隅——以漢詩交流為中心
宋元時期中日禪林詩文交流初探——以對墨蹟史料的考察為中心
清末中日實業界的漢詩文交流——以永井禾原的《觀光私記》為主
近百年來中國人編日本漢詩集述略
略論晚清王治本的日本遊記散文
第四編 東亞漢文小說研究
試析日本漢文小說整理研究之進路與成績——以非宗教性作品為範圍
日本漢文小說的整理與研究近況
日本漢文小說研究理路芻議
近代日本漢文小說研究——以石崎又造為例
《警世通言》《英草子》中《莊生鼓盆》故事的傳承與發展——由通俗性向現實性創作手法的轉化
朝鮮漢文小說《興武王演義》版本考述
後記
第一編 東亞漢文學綜合研究
日本漢文學與文化翻譯——以論《源氏物語》詩為中心
“漢籍比較文獻學”芻議
論日本中世禪林漢文學的成因
南宋禪文學的歷史意義
越南在東亞漢文學研究的不可或缺——以《越南漢籍文獻述論》的簡介為例
日本明治初期的文明開化詩
淺論日本漢詩的民族性
試論明治時期日人的漢文學意識
第二編 東亞漢文學個案研究
《日本書紀》之謎是否解開?
古代日本文人的漢文學研究方法——以藤原敦光《三教勘注抄》為例
大阪懷德堂儒者中井竹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兼論
其宗廟禮制論
柿村重松事蹟及其日本漢文學研究
《本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