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國舞蹈通史》以中國歷史年代及其政權的改朝換代為歷史脈絡,共分10卷。本史的撰寫基本沿用了《中國舞蹈史》(5卷本,1984)的寫作體例,這種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對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研究方面原創成果的面貌,這樣能夠清晰地了解這一代舞蹈史學家在中國舞蹈歷史研究的高度與貢獻,能夠準確地判斷後輩學者在中國舞蹈史料挖掘、應用以及學術觀點方面或繼承,或借鑒,或創新的程度。本書是「先秦卷」由孫景琛撰著。
作者簡介:
孫景琛,1929年生於上海。1949年春考入華北大學三部(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結業後分配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后改組為中央歌舞團)任演員,后兼實習編導。1954年調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簡稱舞研會。即第二屆中國舞蹈家協會),先後擔任編輯組長、研究組長等職,從事舞蹈藝術理論研究和編輯工作。在此期間,負責創刊並主持編輯出版了《舞蹈學習資料》、《舞蹈叢刊》、《舞蹈》等期刊及《蘇州道教藝術集》、《曲阜祭孔樂舞》、《古代樂舞論著選編》、《論文化遺產的繼承和變革》等學習資料。發表的論文有《開展舞蹈藝術的理論建設工作》、《龍飛鳳舞頌今朝》、《我國古代樂舞觀》及專著《舞蹈講座》等。1956年舞研會籌建中國舞蹈史小組,在歐陽予倩老師指導下,開始學習舞蹈史研究工作,參与查檢和編輯出版《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1961年中國舞蹈史教材編寫組建立,任組長。組織編寫《中國古代舞蹈史長編》及教材,並負責撰寫其中的先秦部分。文革後於1978年調回舞協,任領導核心組成員,為恢復舞協進行重組工作。1981年由文化部任命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副主編,負責組建總編輯部並主持工作。歷時20年,經全體參与者的密切協作,於2001年完成了全國共40卷的終審和出版。同時期發表的個人專著有《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舞蹈知識淺談》、《中國歷代舞姿》(合)、《北京傳統節令風俗和歌舞》(合)、《中國舞蹈》(合)及論文《「大儺圖」名實辨》、《<九歌>源流》等。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遠古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原始文化及舞蹈的萌芽和形成
第三節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的發展(上)
第四節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的發展(下)
第五節 古代傳說中的原始氏族、部落和舞蹈
第六節 原始舞蹈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作用
第七節 結語
第二章 夏、商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舞蹈
第三節 從啟和桀的傳說中探索夏代舞蹈的發展
第四節 商代——奴隸社會發展時期的舞蹈
第五節 巫、樂舞奴隸和民間的歌舞活動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戰國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六代舞」的確立
第三節 「小舞」及其他儀式舞蹈
第四節 宮廷樂舞機構和舞蹈教育
第五節 宗教祭祀舞蹈
第六節 民俗歌舞的發展
第七節 女樂、倡優和宮廷貴族生活中的舞蹈活動
第八節 舞蹈文化的交流
第九節 「新樂」與「古樂」之爭和雅樂的衰落
第十節 「百家爭鳴」中的樂舞理論
第十一節 結語
圖版目錄
插圖目錄
致謝
總跋
總序
第一章 遠古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原始文化及舞蹈的萌芽和形成
第三節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的發展(上)
第四節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的發展(下)
第五節 古代傳說中的原始氏族、部落和舞蹈
第六節 原始舞蹈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作用
第七節 結語
第二章 夏、商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向奴隸社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