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帶你進入奧妙無窮的中國古代語言世界——比如,古人怎麼自稱?又如何稱呼他人?男人怎麼稱呼女人,女人如何自稱?古人怎麼稱呼奴隸?古人如何稱呼死亡?還有,古人怎麼罵人?……書中包含眾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識點:“我”本是兵器,“駙馬”原本是官職;“千金”早指男孩兒,“犬子”是司馬相如的小名;“掌上明珠”早指情人,“布袋”竟然是對招贅女婿的謔稱;“蒲柳之姿”原是男人的自謙之辭,“破瓜”跟沒關係;“三八”出自中原官話……目錄暫時沒有內容作者介紹許暉,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雲南。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等。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輯)。其語言文字類系列圖書曾高踞臺灣誠品書店暢銷榜40周。文摘千金“千金”本來是一個敬辭,按照中國古代“貶己尊人”的禮貌原則,過去只能敬稱別人家的嬌女為“千金”,可是如今連自己家的嬌女也竟然都敢稱為“千金”了!“千金”特指未婚女子,女子結婚之後,身價立馬縮水,不能再被稱為“千金”了。“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幣制,規定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計量單位為“鎰(yì)”,一鎰等於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銅為下幣。但是古人卻不用鎰或兩來稱呼貨幣,而是用“金”稱呼,比如“馬一匹百金”之類。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的頭值一千斤黃金,可見有多貴重。後來“千金”就引申為貴重的意思,並誕生了諸如“一字千金”“一諾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馬,千金裘”等等許多典故。“千金”既然貴重,古時候就誕生了一句諺語,叫“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或者“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武帝喜歡打獵,而且喜歡親自上陣追逐野獸,司馬相如於是給漢武帝上疏,裡面有這樣幾句話:“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聖明的人在事情還沒有萌發時便能夠預見到,智者能夠在無形中就避開了危險,災禍本來都是隱藏在細微之中,人們疏忽的時候就會發生。因此俗話才說:“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從司馬相如的上疏中可以看到,“家累千金”後面往往跟著一句“坐不垂堂”,而且是司馬相如家鄉蜀地的諺語,很早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垂”是指堂簷下靠階的地方,“垂堂”是指靠近堂屋的簷下。司馬貞索隱引述三國時期學者張揖的注解說:“畏簷瓦墮中人也。”坐在簷下害怕簷上的瓦掉下來傷人,因此才“坐不垂堂”,不坐在簷下。不過,顏師古在為《漢書司馬相如列傳》所作的注中,卻如此反駁:“垂堂者,近堂邊外,自恐墜墮耳,非畏簷瓦也。言富人之子則自愛深也。”“垂堂”是指坐的地方過於靠外,害怕自己摔到臺階下去,不是害怕簷上的瓦掉下來砸到頭上。《漢書爰盎傳》還有“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的說法,“衡”指樓殿邊緣的欄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能騎跨在樓殿邊的欄杆上,比喻家財富有的人常自珍愛,不自蹈險地。“千金之子”本來指富貴人家的子孫,與之類似,“千金”作為對人的稱謂,早也是指男孩子,而不是女孩子。“千金”一詞出自《梁書謝朏傳》。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謝朏(fěi),字敬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莊的兒子。謝朏小時候非常聰明,謝莊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讓他跟隨左右,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帶上他。謝朏十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謝莊帶著他去土山遊玩,讓謝朏寫一篇命題作文,謝朏拿過筆來一氣呵成,謝莊看了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謝莊的朋友王景文對謝莊說:“賢子足稱神童,複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真是我家的千金啊!那時南朝的宋代還沒有被齊、梁兩個朝代取代,謝朏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眼裡,有一次宋孝武帝去姑蘇(蘇州)遊玩,特意命謝莊帶上謝朏一起前往,並讓謝朏寫了一篇《洞井贊》的命題作文,謝朏隨隨便便就寫完了,宋孝武帝看完之後感歎道:“雖小,奇童也。”後來,謝朏果然成為了著名文學家,官至尚書令。稍後的《南史謝朏傳》也有類似的記載。從此之後,“千金”這個比喻就流傳了下來,但是專指男孩兒。到了元代,“千金”這一稱謂方才和“”組合在了一起,用來敬稱富貴人家的女孩子。比如張所作《薛仁貴榮歸故里》一劇中說道:“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請自穩便。”顯然,在張寫作此劇之前,民間已經改換了“千金”一詞的原始含義,而用來指稱女孩子了,張只是在劇中使用了“千金”這一稱謂而已。一直到今天,“千金”一詞的含義早已固定下來,專指未婚女子了。三八作為詈詞或罵人話,“三八”初盛行於臺灣,專用于罵女人,而且含義非常豐富,諸如瘋瘋癲癲、舉止輕浮、傻裡傻氣、行事乖張、動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種類型的女人都可稱作“三八”,更甚者還在前面加上一個“臭”字,臭三八,語感更重。但這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日常俗語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因為盛行於臺灣,於是人們多以為這個詈詞出自粵語或者閩南語,這是一個誤解,“三八”的稱謂實出自中原官話,而且其來歷十分有趣。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藝文》篇中記載了這個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隱居不仕宦,善為詩,以詩著名……所居頗蕭灑,當世顯人多與之遊,寇忠湣尤愛之。嘗有《贈忠湣詩》雲:‘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後忠湣鎮北都,召野置門下。北都有,美色而舉止生梗,土人謂之‘生張八’。因府會,忠湣令乞詩於野,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寇准死後,諡號“忠湣(mǐn)”,因此沈括稱他“寇忠湣”。魏野則是北宋著名詩人,初居蜀地,後遷居中原地區的陝州,一生隱居,與寇准相善,曾有詩勸寇准“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寇准鎮守北都大名府的時候,將魏野召至門下。這一日府會,寇准叫來一位著名助興。大名府的這位,當地的土人之所以稱之為“生張八”,“生”即為“舉止生梗”之意,“張”則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稱“生張八”。“生梗”的含義極為豐富,諸如不自然、不熟練、不柔和、不細緻、不順服等等,都可稱“生梗”,與上述所舉“三八”的含義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魏野詩中所說“君為北道生張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禦遼國的“北門鎖鑰”;“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隱居的陝州,陝西地區古稱“西州”。魏野自稱“熟魏三”,“熟”是對應“生”的戲謔之語,“魏”當然是他的姓,“三”則是魏野的排行。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對人稱“生張八”的,詼諧地自稱“熟魏三”,又說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諳”。這次宴會和魏野的這四句詩可不得了,從中竟然誕生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兩句俗語:一句即為“三八”,本來是“魏三”和“張八”的省稱,因為針對的是“舉止生梗”的“張八”,後人於是用“三八”一詞來詬罵“舉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則是“生張熟魏”,“生張”當然陌生,“熟魏”當然熟悉,後人因此用這個成語泛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這就是“三八”一詞的來歷。隨著宋室南渡,這句俗語傳入了江南地區,再傳至臺灣,成為臺灣流行的詈詞,中原地區反而堙沒無聞了。今天大陸也開始流行這句詈詞,卻是經由臺灣反傳回來的,這一語言現象真是有趣!人們但知臺灣“三八”,而渾然不知中原“三八”了!寇准的這個知己魏野還有一則與有關的趣事。北宋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的版本是這樣的:“世傳魏野嘗從萊公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複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寇准封萊國公,故稱“萊公”。而北宋僧人文瑩所著《湘山續錄》中的版本則要複雜得多。魏野的好友、中書舍人孫僅寵愛一位叫添蘇的長安名妓,魏野於是寄給他一首詩,以錢塘名妓蘇小小相比,有“見說添蘇亞蘇小,隨軒應是佩珊珊”的詩句。孫僅以詩相示,因為魏野名氣大,添蘇如獲至寶,將此詩題於家中的堂壁之上,而且“一夕之內,長安為之傳誦”。後來魏野來長安,有好事者帶他去添蘇家,但不言彼此姓氏。“添蘇見野風貌魯質,固不前席。”魏野乃一隱士,不僅貌醜,而且粗放質樸,迥異于官場中人,因此添蘇很看不起他,“不前席”,不上前與他搭話。魏野舉頭一看,看見了堂壁上自己的詩,添蘇誇耀說:“魏處士見譽之作。”魏野不說話,索筆在旁邊又添了一首詩:“誰人把我狂詩句,寫向添蘇繡戶中。閒暇若將紅袖拂,還應勝得碧紗籠。”添蘇這才知道此人就是魏野,遂大加禮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許暉
定價:NT$ 290
限量商品已售完
《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帶你進入奧妙無窮的中國古代語言世界——比如,古人怎麼自稱?又如何稱呼他人?男人怎麼稱呼女人,女人如何自稱?古人怎麼稱呼奴隸?古人如何稱呼死亡?還有,古人怎麼罵人?……書中包含眾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識點:“我”本是兵器,“駙馬”原本是官職;“千金”早指男孩兒,“犬子”是司馬相如的小名;“掌上明珠”早指情人,“布袋”竟然是對招贅女婿的謔稱;“蒲柳之姿”原是男人的自謙之辭,“破瓜”跟沒關係;“三八”出自中原官話……目錄暫時沒有內容作者介紹許暉,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雲南。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等。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輯)。其語言文字類系列圖書曾高踞臺灣誠品書店暢銷榜40周。文摘千金“千金”本來是一個敬辭,按照中國古代“貶己尊人”的禮貌原則,過去只能敬稱別人家的嬌女為“千金”,可是如今連自己家的嬌女也竟然都敢稱為“千金”了!“千金”特指未婚女子,女子結婚之後,身價立馬縮水,不能再被稱為“千金”了。“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幣制,規定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計量單位為“鎰(yì)”,一鎰等於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銅為下幣。但是古人卻不用鎰或兩來稱呼貨幣,而是用“金”稱呼,比如“馬一匹百金”之類。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的頭值一千斤黃金,可見有多貴重。後來“千金”就引申為貴重的意思,並誕生了諸如“一字千金”“一諾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馬,千金裘”等等許多典故。“千金”既然貴重,古時候就誕生了一句諺語,叫“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或者“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武帝喜歡打獵,而且喜歡親自上陣追逐野獸,司馬相如於是給漢武帝上疏,裡面有這樣幾句話:“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聖明的人在事情還沒有萌發時便能夠預見到,智者能夠在無形中就避開了危險,災禍本來都是隱藏在細微之中,人們疏忽的時候就會發生。因此俗話才說:“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從司馬相如的上疏中可以看到,“家累千金”後面往往跟著一句“坐不垂堂”,而且是司馬相如家鄉蜀地的諺語,很早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垂”是指堂簷下靠階的地方,“垂堂”是指靠近堂屋的簷下。司馬貞索隱引述三國時期學者張揖的注解說:“畏簷瓦墮中人也。”坐在簷下害怕簷上的瓦掉下來傷人,因此才“坐不垂堂”,不坐在簷下。不過,顏師古在為《漢書司馬相如列傳》所作的注中,卻如此反駁:“垂堂者,近堂邊外,自恐墜墮耳,非畏簷瓦也。言富人之子則自愛深也。”“垂堂”是指坐的地方過於靠外,害怕自己摔到臺階下去,不是害怕簷上的瓦掉下來砸到頭上。《漢書爰盎傳》還有“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的說法,“衡”指樓殿邊緣的欄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能騎跨在樓殿邊的欄杆上,比喻家財富有的人常自珍愛,不自蹈險地。“千金之子”本來指富貴人家的子孫,與之類似,“千金”作為對人的稱謂,早也是指男孩子,而不是女孩子。“千金”一詞出自《梁書謝朏傳》。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謝朏(fěi),字敬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莊的兒子。謝朏小時候非常聰明,謝莊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讓他跟隨左右,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帶上他。謝朏十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謝莊帶著他去土山遊玩,讓謝朏寫一篇命題作文,謝朏拿過筆來一氣呵成,謝莊看了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謝莊的朋友王景文對謝莊說:“賢子足稱神童,複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真是我家的千金啊!那時南朝的宋代還沒有被齊、梁兩個朝代取代,謝朏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眼裡,有一次宋孝武帝去姑蘇(蘇州)遊玩,特意命謝莊帶上謝朏一起前往,並讓謝朏寫了一篇《洞井贊》的命題作文,謝朏隨隨便便就寫完了,宋孝武帝看完之後感歎道:“雖小,奇童也。”後來,謝朏果然成為了著名文學家,官至尚書令。稍後的《南史謝朏傳》也有類似的記載。從此之後,“千金”這個比喻就流傳了下來,但是專指男孩兒。到了元代,“千金”這一稱謂方才和“”組合在了一起,用來敬稱富貴人家的女孩子。比如張所作《薛仁貴榮歸故里》一劇中說道:“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請自穩便。”顯然,在張寫作此劇之前,民間已經改換了“千金”一詞的原始含義,而用來指稱女孩子了,張只是在劇中使用了“千金”這一稱謂而已。一直到今天,“千金”一詞的含義早已固定下來,專指未婚女子了。三八作為詈詞或罵人話,“三八”初盛行於臺灣,專用于罵女人,而且含義非常豐富,諸如瘋瘋癲癲、舉止輕浮、傻裡傻氣、行事乖張、動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種類型的女人都可稱作“三八”,更甚者還在前面加上一個“臭”字,臭三八,語感更重。但這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日常俗語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因為盛行於臺灣,於是人們多以為這個詈詞出自粵語或者閩南語,這是一個誤解,“三八”的稱謂實出自中原官話,而且其來歷十分有趣。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藝文》篇中記載了這個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隱居不仕宦,善為詩,以詩著名……所居頗蕭灑,當世顯人多與之遊,寇忠湣尤愛之。嘗有《贈忠湣詩》雲:‘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後忠湣鎮北都,召野置門下。北都有,美色而舉止生梗,土人謂之‘生張八’。因府會,忠湣令乞詩於野,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寇准死後,諡號“忠湣(mǐn)”,因此沈括稱他“寇忠湣”。魏野則是北宋著名詩人,初居蜀地,後遷居中原地區的陝州,一生隱居,與寇准相善,曾有詩勸寇准“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寇准鎮守北都大名府的時候,將魏野召至門下。這一日府會,寇准叫來一位著名助興。大名府的這位,當地的土人之所以稱之為“生張八”,“生”即為“舉止生梗”之意,“張”則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稱“生張八”。“生梗”的含義極為豐富,諸如不自然、不熟練、不柔和、不細緻、不順服等等,都可稱“生梗”,與上述所舉“三八”的含義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魏野詩中所說“君為北道生張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禦遼國的“北門鎖鑰”;“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隱居的陝州,陝西地區古稱“西州”。魏野自稱“熟魏三”,“熟”是對應“生”的戲謔之語,“魏”當然是他的姓,“三”則是魏野的排行。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對人稱“生張八”的,詼諧地自稱“熟魏三”,又說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諳”。這次宴會和魏野的這四句詩可不得了,從中竟然誕生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兩句俗語:一句即為“三八”,本來是“魏三”和“張八”的省稱,因為針對的是“舉止生梗”的“張八”,後人於是用“三八”一詞來詬罵“舉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則是“生張熟魏”,“生張”當然陌生,“熟魏”當然熟悉,後人因此用這個成語泛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這就是“三八”一詞的來歷。隨著宋室南渡,這句俗語傳入了江南地區,再傳至臺灣,成為臺灣流行的詈詞,中原地區反而堙沒無聞了。今天大陸也開始流行這句詈詞,卻是經由臺灣反傳回來的,這一語言現象真是有趣!人們但知臺灣“三八”,而渾然不知中原“三八”了!寇准的這個知己魏野還有一則與有關的趣事。北宋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的版本是這樣的:“世傳魏野嘗從萊公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複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寇准封萊國公,故稱“萊公”。而北宋僧人文瑩所著《湘山續錄》中的版本則要複雜得多。魏野的好友、中書舍人孫僅寵愛一位叫添蘇的長安名妓,魏野於是寄給他一首詩,以錢塘名妓蘇小小相比,有“見說添蘇亞蘇小,隨軒應是佩珊珊”的詩句。孫僅以詩相示,因為魏野名氣大,添蘇如獲至寶,將此詩題於家中的堂壁之上,而且“一夕之內,長安為之傳誦”。後來魏野來長安,有好事者帶他去添蘇家,但不言彼此姓氏。“添蘇見野風貌魯質,固不前席。”魏野乃一隱士,不僅貌醜,而且粗放質樸,迥異于官場中人,因此添蘇很看不起他,“不前席”,不上前與他搭話。魏野舉頭一看,看見了堂壁上自己的詩,添蘇誇耀說:“魏處士見譽之作。”魏野不說話,索筆在旁邊又添了一首詩:“誰人把我狂詩句,寫向添蘇繡戶中。閒暇若將紅袖拂,還應勝得碧紗籠。”添蘇這才知道此人就是魏野,遂大加禮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