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於詩的年紀,除了嘴砲,當然也有些真實的困擾
★詩,是世上最美好的事--
最優秀的詩評家!凌性傑、吳岱穎 繼暢銷作《找一個解釋》後 再度攜手
25篇從「詩」開始、美好生活的讀本
★我們相信,更好的生活。
跨世代知名詩人 隱地/吳晟/陳育虹/陳義芝/林婉瑜/羅毓嘉/林育德
全國兩百多位校長、老師 同聲推薦
徐志摩的詩說,在黑夜的海上,我們互放的光芒。
我們說,當互放的光亮暗下以後,這世界仍有其他的光亮可以相信。
集詩人、作家、老師身分於一身的吳岱穎與凌性傑,帶領大家進入詩歌的大海,精選徐志摩、馮至、卞之琳、余光中、商禽、鄭愁予、隱地、楊牧、吳晟、陳育虹、陳義芝、陳黎、向陽、羅智成、莫那能、焦桐、顧城、瓦歷斯‧諾幹、海子、許悔之、林婉瑜、羅毓嘉、林育德等二十五家詩作討論。從徐志摩到林育德,時間縱橫七、八十年,空間從臺灣綿亙至整個中國大陸,可謂是一本全方位頗具代表性的抽樣性詩評和詩賞析選集;在詩句間行走,娓娓道出許多生命的故事:在興趣與責任間抉擇、為師者與學生間難以言喻的情感聯繫,以讀一首詩起,面對生命這個又苦又甜的命題。
無立足之地,以性命相搏,用故事來換。
現實生活是張夢之網,太多時候,我們在裡頭迷路跟自我禁錮到不知所以。
詩人來開藥引,藥單上一首首都是詩的名。
心靈的黑暗跟夢想無邊無際,是詩,讓所謂的現實成立。
務必睜大眼看清楚恐懼跟慾望的規模,無論青春還是年少,在詩裡,都能找到答案。
去讀一首詩吧,同時認真地去生活。
當自己的存在被打開的時候,也就是世界開啟它自己的時候。
★凌性傑與吳岱穎的 詩 與 生活
那些影響生命至深的作品,至今仍然無法忘卻。我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詮解詩篇,同時也在這些詩篇裡看見了自己的歡笑與哭泣。我更加確定,生活沒有標準答案,詩也沒有標準答案。我在其中,領略到無與倫比的自由。詩是我的信仰,是我抵抗無聊無意義的憑藉。人生中有詩意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凌性傑-
我們總習慣在掐頭去尾之後,給所有的故事最素樸的解釋。但那並不足以解釋一切。單純是危險的,我們在殘缺之中,在不完整之中,看不見事物真實存在的樣貌。只是我們無法不渴望單純,單純的愛人與被愛,付出與獲得,只有不斷地──要,直到對方從那痛苦中生出敵意與漠然,把人格中最負面的質素都推到了極端,然後,戰爭就來臨了。-吳岱穎-
作者簡介:
凌性傑
生於高雄市。天蠍座。師大國文系、中正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臺灣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相信所有美好的事物,熱愛詩意的生活。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有信仰的人》、《有故事的人》、《愛抵達》、《2008╱凌性傑》、《燦爛時光》等書。個人部落格:blog.yam.com/lschjet
吳岱穎
1976年生,臺灣省花蓮縣人,師大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著有個人詩集《冬之光》、《明朗》,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建國高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跨世代詩家推薦(節錄)
每一篇都是詩意飽滿的散文。
--吳晟
讀此書,彷彿在詩園散步,不但思考詩的問題,同時也思考人的問題。
──隱地
安.薩克斯頓說詩人是那種能把木頭家具變回樹的人。性傑與岱穎經由日常的細微體會與廣泛閱讀,把那些樹帶回我們的生活。這時,詩就是生活。更好的生活。
--陳育虹
深厚的國學基底、對古典和現代文學的了解、自身創作經驗,總和三者,使他們的評述既廣且深。有許多讀者是因他們的導引,才走進「新詩」這個不輕易的領域。
--林婉瑜
為詩之意義與解釋找尋安置。帶領我們在這風日俱佳的時節,往更好的生活繼續前進,而不止不息。
--羅毓嘉
那些曾經與我有隔的詩作,在性傑與岱穎的口中,透過故事透過人生,與我的生命有了觸動,有了愛有了抵達。
--林育德
名人推薦:跨世代詩家推薦(節錄)
每一篇都是詩意飽滿的散文。
--吳晟
讀此書,彷彿在詩園散步,不但思考詩的問題,同時也思考人的問題。
──隱地
安.薩克斯頓說詩人是那種能把木頭家具變回樹的人。性傑與岱穎經由日常的細微體會與廣泛閱讀,把那些樹帶回我們的生活。這時,詩就是生活。更好的生活。
--陳育虹
深厚的國學基底、對古典和現代文學的了解、自身創作經驗,總和三者,使他們的評述既廣且深。有許多讀者是因他們的導引,才走進「新詩」這個不輕易的領域。
--林婉瑜
為詩之意義與解...
章節試閱
我在……
隱地〈人體搬運法〉
每天每天,我搬動著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從此到彼,或是從彼到此。偶爾搬動著他人,偶爾也被他人搬動,這之中便有許許多多關於存在的感受,值得記憶與訴說。
長久以來,不同的交通工具影響著我的視野,主宰了我認識世界的速度。移動的狀態不同,感官知覺就有了差別。國中時期越區就讀,花好多時間在等公車、坐公車。夜間補習完回家的路上,我總是不願意面對自己那怕生又疲憊的心靈,在公車上恍神、昏睡,因此常常坐過站。過站之後,到馬路對面等回返的公車,心情總是沮喪。尤其夜色迷離的雨夜,我隻身佇立於無話可說的昏燈下,更添蒼茫之感。潮溼的世界上,我就這麼站著。沉重的綠色書包裡,裝滿了青春期的迷惘,以及過於空幻的理想。我很懷疑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一定要如此惶然的活著?人生有沒有其他的路,有沒有不同的走法?
我可以自由的移動身體,可是教育體制讓我不自由。那時想著,如果可以,我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拒絕這種牢籠似的生活,以及永無止盡的考試折磨。五點半起床,對鏡刷牙漱洗完畢,接著拎起書包衝向公車站牌。這就是日常,是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無聊和煩憂,沒有意外的話,我不會有時間好好的看清鏡中的自己,也不會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七點十分到校以後,就進入一種重複的程序中,我寫完一張又一張的考卷,填上一格又一格的成績。每個下課十分鐘切割了我的活動狀態,限制了我對時間的想像。
或許那時,我的任何想像都是多餘的。
即使在國中三年級秋天,我們終於出發去畢業旅行了,我仍然無法從現實的惡夢中脫困。因為學業成績的競逐,被劃分在前段班的我們,與中後段班的同學分據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大人們頻頻為了股市點數操煩的同時,青春期的我們一樣不得閒,用各種數據綑綁自己。平時考交換改考卷的時候,我自以為公正無私,以最嚴苛的標準挑剔同學的卷子。一勾一勒稍有誤差,就會被我畫個大叉。加上我的苦悶無從宣洩便習慣牙尖嘴利的對付同學,人際關係因此嚴重跌停。我真實的面對著荒蕪虛假,像海德格說的那樣,意識到了自己存在的焦慮不安。尋求著解救之道的我,很殘酷的發現,那解救其實只是想像而已。
旅行中最慘的一天我記得,遊覽車從桃園開到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我在場館中鑽來鑽去,無心探索館中的自然科學奧祕。前一天晚上為了細故,我與同班同學失和了。只好冷面以對,與他們保持距離,想像自己是在享受孤獨。科學博物館中人聲鼎沸,我與許多人擦身,然而自己的每一個腳步都好清冷。當我驚覺人群漸散,大叫一聲糟糕,那一刻我真是孤伶伶的了。館員告訴我,遊覽車已經出發,在開往九族文化村的路上了。後來發現有一部別班的車子還在等人上車,那個班的導師便收留了我,同時幫我聯繫自己原班的車輛,約在九族文化村的餐廳會合。
路途中我一再地想,沒有任何理由恨他們,我是自願被遺棄的。
一切都是自找的。
在九族文化村與同班同學會合後,我當作什麼都沒發生,跟他們說「抱歉記錯集合時間了」。我完整的經歷了,所謂的孤獨。我的身體與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相信,天蠍座的人注定是要驕傲又孤絕的。依稀記得,那幾年之間,島上經濟水準大幅提昇,出版業也是一片繁花盛開。媒體上以及書肆中,命理占星話題開始蔚為風潮。好些星座書告訴我年度運勢如何,性格與命運又是如何。受到這些資訊暗示,我似乎變得心機深沉了。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對群體活動充滿畏懼。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常常要面對令自己不自在的應對進退。話不能多說,更不能少說,當然也不能不說。人體搬運的困難,由此可見一斑。
但何其容易的,我從過去把自己搬運到了當下。我眼前好多孤獨的青年,在面對自己情緒的時候,感覺到自我與他人的區隔。G跟我說,最在意的高中同學就是K了。畢業典禮的前一個月,K突然不理他了。即使傳了簡訊去問候,K一直漠然以對。G好傷懷的寫下自己的心情,把自己教室的座位搬離到另一個角落。G甚至曾幫K介紹女朋友的啊。我看著他們,友情的親近與疏離,不由得想到自己。一起跟我做過夢的人,現在都在何方呀?他們還會記得那單純的心願嗎?他們會在乎曾經存在過的美好嗎?
從青春期以來,一路看見的風景就是這樣了吧。因為曖昧模糊,更值得在記憶中殷殷追問。
王盛弘在《十三座城市》裡書寫旅行體驗,我很喜歡那一派隨意:腳踩舊舊的帆布鞋,穿著牛仔褲、T恤,自在遊走於不同的國境,用身體感官去知覺並且記憶陌生的風景。盛弘去過的一些地方,我也曾經到訪。我們如此搬動人生,人生回應我們最溫暖的風景。只是與我一同遊歷遠方的人,如今不一定在我身旁。而人的一生,能與某些心所鍾愛的人一起活著,就是莫大的福份。相遇的時刻,背後有諸多因緣故事,而我終究不能當下就明白。
因為一篇書寫情色與死亡的得獎作品發表在人間副刊,二○○七年初隱地老師來信問我,是否可以將系列散文集交與他出版?受寵若驚的我,從南海路招計程車移動到廈門街,撳了爾雅出版社的門鈴……。那時將純情與色欲合為一秩,才有了一本《燦爛時光》。我也以最虔敬的心情,重新面對我既往熟讀的隱地。在斜斜的夕暉裡長談,我總覺得,隱地老師的眼睛是可以看透生命的。
隱地(本名柯青華,一九三七──)五十六歲才開始寫詩,出手不凡備受矚目,短短幾年間有好幾本詩集問世,更因此成為二○○○年度詩獎得主。可見寫詩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也不一定要青春早慧,累積了足夠的人生體驗之後,感受與思考或許更勝一籌。我認為,隱地寫詩純粹是出自一種最直覺的體會。他不故弄玄虛,不刻意鍛鍊險句怪字,更不會以故作朦朧晦澀來自我標榜。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是能夠與讀者深度溝通。他的可貴之處,便在於修辭立其誠,讓情感與思想自然傾洩。他的詩裡,充盈著簡易與變易,更指向了永恆與不易。
在〈人體搬運法〉這首中,隱地寫出了人的一生,一生中的實存景象。不就是這樣嗎?――為著種種理由,又或者不需要理由,人把自己的身體搬來搬去。歷經了生老病死,看盡了繁華與衰落,主動、被動之間當然不一樣。人的七情六欲、生死流轉,在隱地詩句中如此澄淨:「坐在輪椅上的/可以推他/揹在背上的/可以上樓/抱在心裡的/可以上床/擁著的/就跳舞吧」,這其中確是豁然開朗了,一派的超脫達觀。他用最簡單的音節、最簡單的詞彙架構起一個現實人生場景,描摹存在的無奈與必然。生老病死,是那麼理所當然,卻又最是令人無法正視。
回到人的自身,我疑惑著,一生中搬運不定,飄飄何所似?我很羨慕隱地老師,在廈門街定靜的一隅,從事他熱愛的出版與寫作。他每天像候鳥一樣,從家中出發來到市廛,寫自己喜歡寫的文字,出自己看中意的書。我對著同輩之人笑稱,因為是做爽的,才有了自在。可隱地又不只是做爽的而已。陳義芝在《2009臺灣詩選》序文中提到:「年度詩選的編輯始於一九八二,創始功臣是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他主持年度詩選十年。那時他自己並不寫詩,純粹是為嘉惠讀者、鼓舞作者,並為臺灣詩的變遷留下珍貴文獻。」隱地為臺灣文學所做的一切,已經不言自明了。
某回天色昏黑,我走進廈門街的時候,突然想起青春期那個孤寂的自我。因為詩,發現了內心最真誠的聲音,不斷的對世界說著:我在……
人體搬運法 -隱地
用汽車
用火車
用輪船
用飛機
從甲地搬到乙地
乙地搬到丙地丁地……
最後又搬回甲地
搬運人體的運動
人們稱為旅行
直著搬
橫著搬
躺著搬
趴著搬
搬到野外種玫瑰花的地方
搬到十七層樓開刀中心進行手術
搬在另一個人身上
讓他自己走
坐在輪椅上的
可以推他
揹在背上的
可以上樓
抱在心裡的
可以上床
擁著的
就跳舞吧
-〈人體搬運法〉原收錄於《法式裸睡》,爾雅出版
我在……
隱地〈人體搬運法〉
每天每天,我搬動著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從此到彼,或是從彼到此。偶爾搬動著他人,偶爾也被他人搬動,這之中便有許許多多關於存在的感受,值得記憶與訴說。
長久以來,不同的交通工具影響著我的視野,主宰了我認識世界的速度。移動的狀態不同,感官知覺就有了差別。國中時期越區就讀,花好多時間在等公車、坐公車。夜間補習完回家的路上,我總是不願意面對自己那怕生又疲憊的心靈,在公車上恍神、昏睡,因此常常坐過站。過站之後,到馬路對面等回返的公車,心情總是沮喪。尤其夜色迷離的雨夜,我隻身...
作者序
後記.一
胡桃裡的宇宙 /吳岱穎
世界疊覆著自己,等待展開的瞬間。它不畏不避,不逃躲不隱藏──隱藏只是人們主觀的意向。但我們總以此責問,像是迷宮中的老鼠,聚於一隅相互撕咬鬥爭,苦無出路,遍體鱗傷,卻不知道答案就在眼前。
*
從二○○九年開始,我與性傑決定合力撰寫現代詩詮釋,作為《找一個解釋》的第三部曲。這其實起源於一個單純的心念:對於一切文學作品,都必須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去閱讀,才能讀出其中深藏的滋味。所以我們決定不用教科書式的作者和題解,不以制式化的知識堆砌來介紹作品,而以散文創作的形式來進行詮釋,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更親切地貼近作品本身。
在這些篇章裡,我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同一種寫作策略:先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到可以跟詩作本身相呼應的部分,然後再慢慢契入詩作,簡單的介紹詩人和詩作的背景,並且進行形式和意義上的詮釋。我相信這樣的寫作策略目的是很明確的,其用意就在於告訴讀者,特別是在教育體制之中,長期對於文學作品的閱讀有所誤解的學生:現代詩絕非詩人的囈語。它真切可懂,真實可感,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接下來的說法或許帶點神祕主義的味道。我私自以為文學作品如同一扇窗,不僅僅是讓人透過窗口看見天空,人們也能夠透過窗口窺見室內所發生的一切。不僅如此,那在窗玻璃上隱隱照出的,其實不正是我們自己的倒影嗎?因為人事物交相折射映現,是人們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真實樣貌,是以當下的存在擁有更多詮釋的可能;而詩更是這樣一種存在,能夠溝通天地神人,揭示事物的本質,所以當我等試圖以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世界總有辦法提醒我們:要以原初的面貌尋我,否則不如相忘江湖。
當我的存在被打開的時候,也就是世界開啟它自己的時候。原諒我在這裡竊用史蒂芬.霍金的書名,但我並沒有要談論科學的意思。物理學家對於時空關係提供了種種模型,他們相信高維空間是存在的,研究事物存在的方式,有助於揭破宇宙的奧秘,並且找到物質與力量的根源。我想那其實更接近於一種隱喻,以某種方式告訴我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甚至更專斷地說,除了透過詩人的眼睛,除了詩,我們別無其他尋得天堂的方式。
所以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詩,其實是為了要看見。看見這個世界,也看見我們自己,創造自己最大的可能。美國女詩人林妲.派斯坦(Linda Pastan)說,寫詩是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它提供了一個管道,使我們發掘出自己其實了解卻不自知的東西。而我們讀詩也正是為此。如同偉大的波赫士說的,每當我們重讀但丁或莎士比亞的某一句詩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成了創作這詩句時的但丁或莎士比亞。
因為所謂「自我」,這個我們以為是獨一無二的東西,其實是最普遍而無差別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它讓我們與他人有所分別,卻又自行抹除了這個分別。所謂的「獨一無二」變得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完全無法確定那究竟是什麼。我們只有透過閱讀與反思,不斷感知、擴大內在的這個自我,才能知道我是誰,知道是什麼共同參與組建了這個我,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於是詩的價值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詩就是讓一切敞亮無遮蔽的鑰匙。
當我們能真正的讀一首詩,讓詩帶我們上升到存在的高度,俯瞰迷宮花園,透視胡桃裡的宇宙,則我們的活著,同時也就是在著了。
這就是詩給我們的保證。這就是更好的生活。
後記.二
最幸福的事 /凌性傑
詩是我的信仰。
讀詩與寫詩的時候,我彷彿進入一個神祕的宗教儀式,說要有光就會有光。詩讓我忘卻煩憂、日常的瑣碎與疲勞。詩讓我微笑,看見另一個完美無瑕的宇宙。詩帶來想像,驅趕現實與功利,為我保存了歲月的靜好。面對生活本身,我快樂的憑藉只有詩。
詩意的生活,是多麼難得。現實環境扼殺了詩的可能,我卻一再渴望詩意的生發。藉由詩,抵抗所有殘缺與醜惡。
二〇〇六年,臺灣的高中教育在制度上有重大改變,「九五暫行課綱」倉促上路,二○○九年正式推行。新的課綱規定,高中三年要修習二十多門學科,一堆選修課程看似開放自由實則形成另一種閉鎖。國文與歷史兩科,無可避免的捲入意識型態鬥爭之中,喧擾不休。作為一個高中國文老師,我原來只想本分的教書,盡力在我的課堂中排除那些無謂的干擾。然而,當體制巨獸干擾到教學現場,我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了。新的課程結構裡,國文學科教學時數驟減,而考試的夢魘揮之不去。我既要面對學生升學的需求,也必須在極度壓縮的時間裡分享知識與智慧的熱情。
在我讀書、教書的歷程中發現,任何事物只要與考試掛勾,學生就不會喜歡。那時,教育部規定了高中生必讀的四十篇古文,幾乎也暗示了考試的方向。為了讓學生對古文感興趣,我向《幼獅文藝》提了一個新專欄,結合現代生活來談古文,由建中教師吳岱穎和我(當時任教於花蓮高中)輪流執筆。我們希望用知識散文的書寫方式介紹精彩的古文,同時也分享私自的生活體驗。從生活出發,寫出自己的感動,進一步把這份感動傳遞給讀者。課本裡收錄的文章,原來都是活生生的,只是被選擇題與標準答案弄得僵死、毫無生氣。為考試而讀書的下場,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成為煉獄。只有為了自己的生命而讀書,才能讓自己不斷汲取源頭活水,發現那些感動人的力量。
我也曾思索,為什麼要讀文學?
閱讀文學作品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理解他人,並且重新認識自我。對他人作品的理解,正也可以是自我的理解。所有傑出的作家都肯定讀經典的重要,在經典裡面深刻認識永恆的人性。但閱讀經典的歷程有點辛苦,因為要先讀通,才能找到感動。吳岱穎跟我各自認領自己喜愛的古文篇章,大量閱讀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詮釋,同時提供個人的生活意見。後來這一系列文章結集出版,是為《找一個解釋》。
即便經過了一個世紀,現代中文教育那個古老的爭論還是陰魂不散。課本裡的文言、白話比例,總是跟意識型態、政治鬥爭牽扯絞繞。我們都太習慣用二分法去看待事情,民國初年不也這樣夾纏地談,說白話代表進步、西化、現代化,文言就是守舊、保守、落伍……。如果能不斷反省,加上充足的論述空間,有些事情可以談得更細緻。臺灣現在面對此類議題,往往變成激情的操作,實在相當危險。
在教學現場,我一直覺得古文、詩詞比較好教。因為歷代以來充足的論述、闡釋,讓我在解讀文本時無所畏懼。相對的,現代詩文缺少詮釋,眾說紛紜往往造成教學的困擾。特別是對新詩的見解,言人人殊,諸家詮解莫衷一是。西崑雖好,總是無人可作鄭箋。於是,岱穎與我試圖理清脈絡,用自己的生活為詩句做箋注。二○○九年一月開始,為期兩年,在《幼獅文藝》進行一系列的介紹,談我們喜愛的現代詩人與作品,企圖寫出更好的生活。我們所能做的,頂多是提供一種可能,把諸多傑出的新詩介紹給普通讀者。從三○年代的徐志摩寫起,一直接續到一九八○後出生的詩人,不斷的與詩對話,因而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這些篇章如今收為一冊,取名為《更好的生活》。
那些影響生命至深的作品,至今仍然無法忘卻。我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詮解詩篇,同時也在這些詩篇裡看見了自己的歡笑與哭泣。我更加確定,生活沒有標準答案,詩也沒有標準答案。被制式規範所宰制的世界,並不是我所喜愛的世界。讀詩的喜悅,是讓想像開放出來,也讓意義開放出來。我在其中,領略到無與倫比的自由。詩是我的信仰,是我抵抗無聊無意義的憑藉。人生中有詩意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
只可惜,這薄薄一冊書中,所能分享的快樂實在有限。只好等待來日,更完整的交代讀詩的樂趣。我惦記著這些傑出的詩人:周夢蝶、洛夫、向明、楊喚、瘂弦、白萩、葉維廉、敻虹、席慕蓉、蕭蕭、白靈、楊澤、詹澈、劉克襄、路寒袖、零雨、孫維民、陳克華、羅任玲、鴻鴻、李進文、顏艾琳、唐捐、陳大為、廖偉棠、鯨向海、孫梓評、吳奇叡、楊佳嫻、陳雋弘……他們的詩歌都曾經照亮了我的生活,帶來新鮮的氣味。如果可以有下一本新詩詮釋的書,我希望更貼切的介紹這些詩人,分享他們的作品帶來的感動。
生而為人,生而為現代人,我渴望著更好的生活。因為預期可以更好,這當下,也就意義俱足了。
後記.一
胡桃裡的宇宙 /吳岱穎
世界疊覆著自己,等待展開的瞬間。它不畏不避,不逃躲不隱藏──隱藏只是人們主觀的意向。但我們總以此責問,像是迷宮中的老鼠,聚於一隅相互撕咬鬥爭,苦無出路,遍體鱗傷,卻不知道答案就在眼前。
*
從二○○九年開始,我與性傑決定合力撰寫現代詩詮釋,作為《找一個解釋》的第三部曲。這其實起源於一個單純的心念:對於一切文學作品,都必須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去閱讀,才能讀出其中深藏的滋味。所以我們決定不用教科書式的作者和題解,不以制式化的知識堆砌來介紹作品,而以散文創作...
目錄
目次
【推薦序】詩與思的高度結合──序《更好的生活》 /隱地
【詩家推薦】吳晟/陳育虹/陳義芝/林婉瑜/羅毓嘉/林育德
偶然與巧合 徐志摩〈偶然〉
事物的相關 馮至〈十四行集.十六〉
前面的風景 卞之琳〈斷章〉〈無題一〉
一樣的月光 余光中〈雙人床〉
比所有的事物更遙遠 商禽〈遙遠的催眠〉
走向天地的時候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我在…… 隱地〈人體搬運法〉
夢中潮聲侵岸 楊牧〈瓶中稿〉
默默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肉身道場 陳育虹〈行草〉
未完成的情詩 陳義芝〈手稿〉
現代詩生活 陳黎〈在我們生活的角落〉
計程車政治學 向陽〈立場〉
陪我去遠方 羅智成〈荀子〉
堅強與溫柔 莫那能〈落葉〉
食慾人生 焦桐〈我將再起〉
愛與毀滅的簡歷 顧城〈簡歷〉
請問芳名 瓦歷斯.諾幹〈關於泰雅──給你一個名字〉
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寂寞的季節 許悔之〈大翅鯨的冬日旅程〉
如果遠方有戰爭 凌性傑〈有信仰的人〉
啊,生活 吳岱穎〈C’est La Vie──在島上〉
愛的長泳練習 林婉瑜〈泳〉
男孩路五十六號 羅毓嘉〈迷藏〉
完整的他方 林育德〈晾著〉
【後記】胡桃裡的宇宙 /吳岱穎
最幸福的事 /凌性傑
【附錄】作者篇目/引詩出處/推薦書單
目次
【推薦序】詩與思的高度結合──序《更好的生活》 /隱地
【詩家推薦】吳晟/陳育虹/陳義芝/林婉瑜/羅毓嘉/林育德
偶然與巧合 徐志摩〈偶然〉
事物的相關 馮至〈十四行集.十六〉
前面的風景 卞之琳〈斷章〉〈無題一〉
一樣的月光 余光中〈雙人床〉
比所有的事物更遙遠 商禽〈遙遠的催眠〉
走向天地的時候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我在…… 隱地〈人體搬運法〉
夢中潮聲侵岸 楊牧〈瓶中稿〉
默默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肉身道場 陳育虹〈行草〉
未完成的情詩 陳義芝〈手稿〉
現代詩生活 陳黎〈...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