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破解美學的密碼
從內而外的美感鍛鍊讀本
美感是希望,滿足榮耀與理想;美感是愛情、是信用,是責任的完成;美感是心無罣礙,無所為無所不為。美感有時候無以名之,有時候會哈哈大笑,但基本的原素是生命的勃發,是希望的實踐。
關於本書
「美究竟是什麼?」這是所有藝術的起點和探問。長年優游於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黃光男,以書畫創作體悟和藝術行政經驗,細密而扎實地論述美的方方面面。從具體的造型、視覺、型態出發,觸及抽象的感動和共鳴,深入淺出,宛如一場美學的探索旅程。
美本來就遍布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它是展覽、是建築、是旅途中的一項紀念品;它也是碗盤、是穿著、是小吃裡的細膩用心。這本書不告訴你美的定義是什麼,它讓你自己發現專屬於你的美是什麼。
作者簡介:
黃光男
1944年生,高雄人。屏東師範、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顧問,現為行政院政務委員,長年致力於台灣藝術文化及博物館之專業發展。專長水墨畫創作,精熟美術史、美術及美學理論,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中興文藝獎章水墨畫類、中山文藝獎、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法國國家特殊貢獻一等勳章。著有《實證美學》、《與人偶語》、《美術館行政》、《博物館新視覺》、《博物館企業》、《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流動的美感》、《黃光男的藝術散步》、《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等近五十本各類書冊。
章節試閱
通往靈化的橋樑
藝術起源於勞動、餘閑、衝動、經驗或音律等等不同角色的說法,大都是個人的主張或是注重於特別的部分的解說。本文旨在造型藝術的說明,造型存在於人類生活的需要,其中說明以文字或圖象、語言或節奏的依附時造型就有更為廣泛的解題方法。但人生並非全然隨波逐流,也有逆境求生的軌跡反其道而行,在﹁反者道之動﹂的思考下,作為造型之所以成為人類所共需的符號,必然還有更大的意涵,亦即造型的有機體,或所涉及的美感層面,應是物體寄託於所組成情思再生的功能上。換言之:「從生存體驗到物之靈化,有一個仲介或橋樑,此即藝術之形式」。
以神靈偶像來說,誰是上帝?誰是天公?或許在虛無漂渺中的靈魂,常常是人類自個兒的精神領域;以時尚的流行生活而言,那些深植人心的影視明星,是否真有其事?還是「粉絲」被催眠術(造勢)所鎮定?事實上,我們在﹁生存﹂過程上有很多的不定性,也有很多的神祕性,在不安或未知的環境裡,人如萍蹤,試圖依附波堤時,這些聖靈或偶像就出現了。粉絲的群體意識也顯現在大型聚會中:宗教儀式、政治造勢或音樂表演的千人萬人的吶喊聲充斥於前。
這種從物質的信仰到宗教的儀式或是藝文團體的聚會,它所傳達的意義就是從有形到無形、從想像到具現的社會現象。從物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靈化,是人生精神文明的提昇,也是促發人類智慧再生與應用的原由。保持神靈永在的方式,擴大到宗教信仰,或者成為迷信依據,或者成為人文生活所依托的精神文明。不論屬性如何,他們所共通的一座橋樑就是藝術形式的產生。教堂寺廟、學校、書苑等建築體,展現藝術創作外,更為細微的藝術品呈現,包括繪畫、工藝、設計、雕刻等等的視覺藝術所傳達的信念,成為人類生活史上的精神文明,也是人類所能展現不同智慧、思想、情感的造型藝術。
造型既為人為改造或創造出合乎人性生活的視覺藝術,在此應有﹁藝術是何事﹂的思考,或說因為造型過程的衍生美感所依附在藝術品的呈現,是另一個藝術的審美步驟,我們將以「美感」原相再作相關的論述。本節所談的重點在人性認知與對比,並對於形色得有一些提示功能。好比「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立意,指出沒有絕對的美或一言定天下的美感標準,所以﹁造型﹂在美感探索中成為論述的首要對象。
諸如希臘出土的米勒、維納斯雕刻藝術,以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都被稱為有美感的造型比例,成為古典主義美學表現的範例;或是至今尚存的長城建築、紫禁城皇宮、羅馬西斯汀教堂、巴黎聖母院,或是克里姆林宮的建築,其造景造境姑且先不論它是屬於哪一類的美學主張,是古典或現代的美學原素,均可明確了解它們充滿權威、雄壯、永恆的美感象徵。以台灣的台北城內、鹿港辜家古厝、台南赤崁樓、左營舊城等等建築體的造型,都可比對出它在時間與空間上具備美感成分。
乃至繪畫藝術,不論東方或西方的畫家們,無論他們所創造的作品是古典寫實,或是浪漫抽象所代表的視覺之美,若不以﹁造型﹂風格為優先,又如何談美感所依附的客體條件呢?造型,是藝術創作的首要視覺符號,可傳達美感原素的載體。
善的嚮往─社會美
社會美屬於現實事務美的範圍,前述的自然美也常涵蓋在社會美的範疇內。因為自然物象是靜謐的自然物象,之所以被列為五嶽三川,或是沙漠揚灰,或有「登山則情滿於山,入海則情溢於海」的遠處渺渺,近處浪高,除了視覺現場的景象外,人性融入心思才能造就藝術創作的源頭,這類創作的美感鑲嵌,便是社會美的陳述重點。
社會是人群組成的團體,而社會性是一項共同理解或遵守的規則,其共通的情思是知識、也是情感,它們結合而成的氛圍就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能主導社會價值,共同信仰一種必須奉行的規範,社會美就在這種氛圍中進行,其中可以推演成﹁人﹂的活動或創造新的作品。例如人們信仰神靈便成為宗教藝術的美學,也是作為引導人心向善的主張或儀式,這個儀式在宗教上或集會裡便一定條件作為美感的主軸,因此﹁以善為美﹂的主張,就是社會美,也可說是道德美。例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上善若水﹂的聯想指涉,把社會的善良歸為美感的功能。
社會美更甚於自然美的主張,乃是兩者的重點以﹁人﹂為本時,社會美的主體幾乎完全出於「人」的詮釋。人有知識、有情感、有思想、有創作等等靈智結合體,所以「人」在社會美中的角色一是人體美與心靈美。人體美在中國陰陽學內推為自然中的五行十脈,如氣候、如風息、如日夜等所感應的自然物,包括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成為成年之真、老人之慧,就分別有人體能悟山川萬物,風雲交織,它有姿容、態度;有喜怒、愛惡;有情智、理想,從生理的需要,到色性的本能,均是美感的生理要求,這時候便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強烈態度造成人性的創作美感的開端。之後有﹁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唐寅)的清空,從生理需要到心靈寄託,就是社會美的演化。
人體之美是自然物象自生自存,是社會意識滋生的活動原相,是可知可感的現實。它必須是健康的、尋常的共相,也是人生賴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有健康完整的人體美之外,必須要有﹁與人為善﹂的心靈美。換言之,自然萬象,均在大地滋養性靈,而人類之心靈才是美感的基礎。其中包括知識、思想、才情、道德所具備的條件。事實上中國藝術精神的文人畫美學主張,就在這四個條件訂定原則。或許也提供中國藝術中部分的美學主張。
心靈是一個人內心情思與品德涵養,它不一定是善的全部,卻直指品德與情操的要求是心靈美的條件。如此而言,心靈美則在社會美中占極主要的部分,其要旨在典範美與宗教美的具體事件呈現。
典範是社會行為共同約束與遵守的模式,本質上具有﹁善良﹂行為的衍生意。大體而言,凡對社會風氣有提昇或改善的行為,或是足為他人所效法的社會服務,都在這個範疇內。例如為公益而奔走的孫越先生,奉獻己力的陳樹菊女士等,我們感佩他們的公益服務,內化為美感的過程,或者成為崇拜的對象,若有人對於這種善行的崇拜化為聖靈偶像,便具備了神性的信仰情操,轉而信仰宗教神靈的宗教美,它所提供社會美實踐的張力,成就宗教藝術與宗教美的事實的圖像。如在教堂畫聖經故事,在佛堂創作釋加佛的行道圖,在宗廟畫忠臣或義士的圖繪,以其善行渡化眾生的故事,是社會的典範,是宗教美的開端,也是社會美感的事實。
台灣社會普遍呈現一股和善、自由、安全的環境,真實以社會美作為主軸的公益團體就有萬來個組織,而宗教中作為教化廟堂亦有上萬個單位。在眾生平等,萬象更新的美感提倡下,社會美所抒發的心靈之美,導引台灣社會和諧的完善。
涵養與風格
有了以上的思考,以台灣地區的畫壇為例,提出四位已過世的前輩畫家,說明他們繪畫
的美學風格。
其一是楊三郎的畫作,雍容古典,以風景寫生為主,在結構與色彩的應用上,典雅而雋秀,畫面具有貴族式的氣質,除了說明作者的美感主張外,也在基本功夫上勤加著力,所以他的畫面穩定,描寫對象秩序井然,題材方面傾向完善典範的選擇。
其二是李澤藩的表現,與楊三郎的畫有同有異,同的部分是風景寫生與對象的選擇,保持在寫實性與印象畫派之間,很注意結構布局,畫面呈現安穩的感受;不同的地方是李澤藩較少應用油畫技巧,可能是環境與教學上的因素,他採用水彩畫的技巧作畫,或以油畫技法作層次上的堆積,或用水墨畫的畫法渲洗,總在力求畫面的層次感。因此他的畫顯得樸素無華,加上以鄉間農舍為題材,平民生活的景象躍然紙上,他的美感成份在自然物的生命體,大眾的生活寫實,換言之,清簡真切成為他藝術美的風格。
其三是藍蔭鼎的本土性美學,雖然他曾受過一些學院美術教育,但似乎沒有受到學院習氣影響,儘管他受到師承的風範感悟,但在我行我素的才華展現之下,以他具有人文素養的品評,對於周遭環境的洞悉,以及愛鄉愛土的情懷,他的內心世界映現在畫面上,並不受技巧拘限。畫面上的民情生活,或社會環境的變遷,隨著台灣的風晴雨露、春夏秋冬而有入木三分的描寫。具地域性才能國際化,能國際化才能現代化,藍蔭鼎應用了豐富的文化素養,自生性地展現他的自由創作,其美感風格便在於自信自在中完成了。
其四是洪瑞麟的社會關懷,他也受過學院派美術教育,卻投身礦工行列長達數十年,在人同此心的共鳴下,記錄了基層大眾的心情,尤其在血淚與生命掙扎中,他濃縮了筆墨的輕快,而轉化為渾濁沉重的力量,每一落筆是一份千古生命掙扎的呼喚,不是唯美也不是唯物,卻是苦難的象徵,是極為社會化的情境。
這四位畫家,都有完整的學習意念,但由於個性與才華不同,對美的感受也因對社會的承受力向不一,而有不同的美的風格呈現,傾向優秀的、雄壯的、聖潔的或崇高的美感,自有它的源頭。
創造美的風格,在於藝術家的涵養,近墨者黑,近赤者紅。藝術家的處境,常受現實層面的影響,不知不覺地製作出庸俗的作品,以換一時的口腹之慾。這種情況的出現,美的風格自然無解,不論是建築、文學、美術、雕刻等等都會在極短的時間煙消雲散,儘管有人使勁地把住權位,仍然敵不過歲月的衝擊。相對的是有風格美感的創作者,是一份性情,也有一份堅持,在苦難中求取真實,是眾多可感的心聲,也是人性最深處的靈光。他不隨波逐流,又要中流祇柱,是個不阿諫焰媚的大眾意識的代言者,能深深感動人類靈魂的創作。這種可超越時間、空間與現實利益的情況,乃為永恆不變的真實美。美的風格,是因人而起,人有聖愚之分,美便有依附之異。美不全在視覺,也不全在知覺,它還有情感與哲思的投射。美的風格,乃是人格的轉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能看到幾許煙雨,便知幾分濕潤。美悄悄地來,也靜靜地迴蕩,它搖曳在人們的心中。
通往靈化的橋樑
藝術起源於勞動、餘閑、衝動、經驗或音律等等不同角色的說法,大都是個人的主張或是注重於特別的部分的解說。本文旨在造型藝術的說明,造型存在於人類生活的需要,其中說明以文字或圖象、語言或節奏的依附時造型就有更為廣泛的解題方法。但人生並非全然隨波逐流,也有逆境求生的軌跡反其道而行,在﹁反者道之動﹂的思考下,作為造型之所以成為人類所共需的符號,必然還有更大的意涵,亦即造型的有機體,或所涉及的美感層面,應是物體寄託於所組成情思再生的功能上。換言之:「從生存體驗到物之靈化,有一個仲介或橋樑,此...
目錄
漢寶德序
陳冲序
黃碧端序
第一部 美感探索
造型
美感
美的型態
視覺
審美經驗
美感體驗
藝術家
餘話
第二部 美的遇合
美的孤絕
美的風格
美的感動
美的觸覺
美的遇合
藝術之美
生命之美
後記
漢寶德序
陳冲序
黃碧端序
第一部 美感探索
造型
美感
美的型態
視覺
審美經驗
美感體驗
藝術家
餘話
第二部 美的遇合
美的孤絕
美的風格
美的感動
美的觸覺
美的遇合
藝術之美
生命之美
後記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