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頻繁的當下,
人們總是會不斷的檢視自己,
到底是多麼的渺小。
但是不管感覺自身多麼微不足道,
只要這個世界還沒決定放棄你,
你就不能放棄自己!
也許這個社會亂象不斷的湧現,
但只有自尊不能妥協,才有辦法供給這個世界正面的力量。
一個商人隨手扔給路邊的乞丐一百美元。乞丐撿起錢還給商人說:「先生,您的錢?」
商人又隨手將錢扔在了地上,傲慢無禮的說:「這現在已經是你的錢了。」
乞丐回答說:「先生,剛才我為您撿起了您的錢,現在我想請您幫我撿起我的錢。」
章節試閱
第一輯活著:未完成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未完成的旅行。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道路,這種選擇需要遵循生命本身的指引,否則便無法避免在複雜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旅程中,我們將會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的活著,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超越自己的存在,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擁有怎樣的堅持與執著。
第一課 人性能達的境界
蠍子想過一條大河塘,但不會游泳,於是央求青蛙道:「你能載我過河嗎?」
青蛙回答道:「我怕你會在途中蜇我。」
「不會的。」蠍子說,「我為什麼要蜇你呢,你死了我也會被淹死的。」
就在青蛙游到大河中央的時候,蠍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
青蛙開始往下沉,牠大聲質問蠍子:「你為什麼要蜇我呢?蜇我對你沒有任何好處,我死了你也會沉到河底。」
「我知道,」蠍子一面下沉一面說,「但我是蠍子,蜇人是我的天性,所以我必須蜇你。」
「善與惡」和「好與壞」
千百年來,「善與惡」和「好與壞」一直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大多數人眼中,「善」就是「好」,「惡」就是「壞」。不過,德國哲學家尼采卻不這樣認為。他仔細研讀了幾千年來一直傳承的道德譜系,卻發現與所謂的「善」緊密聯繫起來的並不是「好」,而是「好」的結果。
尼采認為:「這種理論(指道德理論)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和確定『好』的概念的起源:『好』的判斷不是源自於那些得益於『善』的人,而是源自於那些施與『善』的人」。就說明「善」只能作為一個結果來出現,也就是說一個「善」人什麼也不做,並不能稱之為「好」。只有在做了「善」的事情才能被稱之為「好」。而事情的結果並不總是人們所能控制的,有些可能是「善」人可能做出「惡」的後果,之後被評為「壞」。
英國學者杜普雷的一個故事證明了這樣的觀點:
貝爾和朋友自己的朋友海格,在酒吧裡喝酒。酒吧打烊的時候,他們喝得有點多了,神智有些不清楚。他們還是像往常一樣開車回家。
貝爾還像以前一樣,順利的開車回家,回到家倒在床上就睡了。早上醒來,除了頭痛,其他一切正常。
海格也是輕車熟路地開車回家,可是有一個年輕人突然衝到馬路中間,海格來不及剎車,年輕人當即身亡。海格因此入獄。第二天早上醒來,他也感到頭痛。但與貝爾不能同的是,他是在監獄中。
同樣的事情,但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後果。酒後駕駛,貝爾與海格兩人似乎都應該受到懲罰,但是貝爾無事,海格卻因為車禍而受到懲罰。
在這個例子中,法律的觀點或許正反映了我們的道德感。我們或許覺得一個因不負責任的行為導致他人死亡的人比喝多(或多喝一點點)後開車的人更應受到譴責。但在這個例子中,兩個司機的唯一不同之處是,有個年輕人衝到了馬路上。這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而一個人被稱為「善」或者被稱為「惡」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他的行為本身或者行為動機是「善」還是「惡」。
尼采的理論奠基於人們的道德觀念。對於大眾來說,判定一件事情是否道德的決定權並不在行為本身或者行為動機,而在於行為結果。即使你做了同一件事情,如果對方卻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那麼,你就是「惡」的、「壞」的、「不道德」的;如果對方卻因此而獲得較大的利益,那麼,你就是「善」的、「好」的、「道德」的。
這種只重結果的道德評價會扭曲人們的人性,讓一些出於善意的行為消失。比如說,當我們看到地上有一位老人需要攙扶,卻有很多攙扶招致的麻煩發生。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去攙扶這位老人呢?
從結果來看,我們這樣做可能對別人是「好」的,對自己是「壞」的。很多人自然不會去施以援手。但是,如果我們從動機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無論這樣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它都是「善」的、都是「好」的,沒有任何異議與爭論。
當我們僅從結果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算計當中,算計之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最後的結果不好,我們就會放棄。
然而,這卻不應該成為我們遵守的道德。在外界的評價體系中,只有做了「善」事才是「好」的,因為不會有人瞭解你的內心。而在我們的內心中,一個行為的動機和出發點更應該成為我們的評價標準,否則我們很難去完成一件道德的事情,其中大部分都因為過程和結果而被否定掉了。
從結果去考慮道德是一件脫離道德本意的事情,但是,社會的構成又迫切需要促進「好」的結果出現,避免「壞」的結果出現。而社會的要求卻與我們自己的要求不同。
因此,我們所講到的人性就是在複雜的社會中保留自己的選擇,保留作為一個人該有的選擇。在道德框架下,那就是從「善」的動機出發。
報復是對自己的摧殘
「我們對於情感的理解愈多,則我們愈能控制情感,而心靈感受情感的痛苦就愈少。」這句富有哲理的處世名言出自荷蘭哲學家貝內迪特•斯賓諾莎之口。斯賓諾莎被後人稱為「指引人們從蒙昧與迷信走向理性和自由的摩西」。他指導人們不應完全聽憑感覺情感的支配,而是運用自己的理性指導自己的心靈,從而減少外界給心靈帶來的痛苦。報復心無疑是人們應該用理性指導的情感之一,也是對人們自身傷害最為嚴重的情感之一。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的擴大著。
海格力斯惱羞成怒,拿起一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脹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吧,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仇恨袋就象徵著我們的報復心,當我們在用盡全力去報復別人時,自己心中的怒火往往並不能夠得到平復,而是更加強大。尤其是在自己報復的對象並沒有像自己想像的那樣痛苦時,這種內心的怒火就會燃燒得越旺,最終可能將自己與對方同時焚毀。
而在這時,想要報復的人或許應該想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得以回報,自己所有的計畫都得以實施,自己所有的目的都得以實現,對方的焚毀與痛苦本就是罪有應得、不值得憐惜的。
那麼,自己被報復之火灼燒的痛苦就該如何解釋呢?報復別人的人最後都會在對於自身痛苦來源的追尋中困惑、迷茫。報復他人的確會傷害他人,但是即使不是報復、只是單純的採取手段傷害他人,他人依舊會受到傷害。
可是,報復這種傷害別人的手段最終卻在傷害他人的同時傷害了自己。我們藉此可以瞭解報復中傷害他人只是報復的副產品,報復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摧殘。
生活中,報復的人往往處於不利地位。一旦對方知道哪些傷害是從何而來,報復便沒有了力量。所以,我們不得不小心的隱藏自己的感情,如同這種感情從未存在一樣。為了能在不知不覺間傷害對方,我們就會變成一個不斷想出詭計來掩飾和隱藏自己報復的人。
可是,報復成功的時候,自己的所有隱藏和掩飾都會被揭穿。我們不僅要受到他人的指責,還要在判斷哪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中淪落。因為,一個長時間戴著面具的人往往以為面具才是自己真正的外表。而更重要的是及時報復成功,人們也很難感受到報復的快感。
厄勒克特拉念念不忘當初母親是怎樣殘忍的用斧頭親手殺死了父親阿伽門農。她幼小的心靈早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處心積慮,等待時機,要讓這個狠毒的女人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價。
當弟弟額瑞斯忒斯長成翩翩少年,回到家鄉,厄勒克特拉終於如願以償展開了自己的報復計畫。然而當看到母親倒在血泊之中,報復的快感卻沒有如期而至。
厄勒克特拉本該像所有其他女孩子一樣,擁有一個單純美麗的童年,無憂無慮的成長,自由自在的嬉戲,任性的在母親懷裡撒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嫁給一個貴族,為他生兒育女,也成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
然而仇恨佔據了她所有的視線,她再也看不到生活裡的陽光,她固執的作繭自縛,活在無邊的陰暗中。報復的念頭剝奪了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所有普通的快樂。更加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在完成報復之後,厄勒克特拉並沒有得到她期盼已久的解脫,相反,她犯下了新的罪行,陷入了深深的懺悔之中。
報復是對自己的自暴自棄。自動放棄原本安逸的生活,卻把所有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一個最不值得你關注的人身上,讓這個人肆無忌憚掌控你的生命,吞噬你的快樂。這麼愚蠢的事情有什麼值得為之樂此不疲呢?我們到底是在報復他人,還是報復自己?
如果報復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寧願以另一種更有智慧的方式來執行報復。何不放下仇恨,繼續自己精彩的人生,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
當我們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當初傷害過你的人面前,不用任何的表情和動作,我們已經悄無聲息地實現了自己的報復。他們當初的險惡用心沒有得逞,他們的傷害沒能阻止我們成為比他更優秀的人。這樣的報復或許來得更光明正大,更能達到報復的目的。
堅守道德的底線
人在社會中的關係是複雜的。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將這些關係分為兩種:血緣關係和非血緣關係,並且認為正是由於非血緣關係之間的人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合作,最終產生了人際關係的規範和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就會發現道德是約定俗成、自動自發的,而且也是模糊不清的。
一天,蘇格拉底像往常一樣,赤腳敞衫,來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問道:「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想向您請教,人人都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究竟什麼是道德?」
「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那人回答道。
蘇格拉底問:「您說道德是不能欺騙人的,但在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士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能說不道德嗎?」
那人答:「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蘇格拉底問:「那如果和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險惡,為了鼓舞士氣,將領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就要到了,大家奮力突圍。』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不道德嗎?」
那人答:「那是出於無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蘇格拉底又問:「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是一種十分好吃的東西。』難道這也是不道德嗎?」
那人只好承認:「這種善意的欺騙行為是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那究竟要用什麼來說明呢,請你告訴我吧?」
欺騙行為是不道德的這一觀點是很多人都會認同的,可是蘇格拉底卻經過對於一些具體情況的詢問否定了這一點,指出欺騙行為有時候也可能是道德的。如果以同樣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其他行為,我們也會同樣發現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不道德的,也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道德的。這種詭辯的方法無益於增進社會的道德水準,而會將我們帶進詭辯的怪圈。
蘇格拉底的意圖並非如此,人們心中所認為的道德大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裡面的很多觀點可能互相矛盾。而蘇格拉底試圖透過分析這些矛盾來尋找真正的道德,形成有關道德的知識,而非道德的常識。
蘇格拉底提醒我們不要去認定某個行為是否道德,行為本身並不是道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種行為在一種情況下可能是道德的,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是不道德的。我們是無法從某個具體行為遵從道德的要求,而是應該理性地遵守一條道德的底線,並對位於道德底線上的事情區別對待。
堅守道德底線能夠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安寧,同時獲得他人的尊重,也有可能因此而獲得他人的幫助。而堅守道德底線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德能夠確保一個人以「人」的身份得到認同。人在社會中,就像動物在動物界中一樣需要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但人類與動物是有區別的,動物是受到本能高度支配的,僅僅依靠本能動物就能夠區分不同動物的種類,所以,動物僅僅需要按照本能去行動就會獲得歸屬感和同類的認同。人類受到本能的支配較小,完全按照本能行動的人很難被他人稱為「人」。所以,當進入社會渴望他人認同時,我們就要遵守規則,這種規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底線。一個屢屢突破道德底線的人會被其他人所拋棄,很難融入人群。
堅守道德的底線從本質上來說是我們被認同為一個「人」的基本要求。這種要求來自於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需要,我們是無法對抗的,我們所做的只能是遵守,並且適應道德的要求,成為社會中一個合格的「人」。
第一輯活著:未完成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未完成的旅行。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道路,這種選擇需要遵循生命本身的指引,否則便無法避免在複雜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旅程中,我們將會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的活著,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超越自己的存在,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擁有怎樣的堅持與執著。
第一課 人性能達的境界
蠍子想過一條大河塘,但不會游泳,於是央求青蛙道:「你能載我過河嗎?」
青蛙回答道:「我怕你會在途中蜇我。」
「不會的。」蠍子說,「我為什麼要蜇你呢,你死了我...
目錄
第一輯活著:未完成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未完成的旅行。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道路,這種選擇需要遵循生命本身的指引,否則便無法避免在複雜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旅程中,我們將會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地活著,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超越自己的存在,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擁有怎樣的堅持與執著。
第一課 人性能達的境界
蠍子想過一條大河塘,但不會游泳,於是央求青蛙道:「你能載我過河嗎?」
青蛙回答道:「我怕你會在途中蜇我。」
「不會的。」蠍子說,「我為什麼要蜇你呢,你死了我也會被淹死的。」
就在青蛙游到大河中央的時候,蠍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
青蛙開始往下沉,牠大聲質問蠍子:「你為什麼要蜇我呢?蜇我對你沒有任何好處,我死了你也會沉到河底。」
「我知道,」蠍子一面下沉一面說,「但我是蠍子,蜇人是我的天性,所以我必須蜇你。」
「善與惡」和「好與壞」 23
報復是對自己的摧殘 27
堅守道德的底線 32
在孤獨與喧囂中理解自我 36
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本性 40
第二課 擺脫慾望的陷阱
一個需要磨麵的農民害怕拉磨的驢偷懶,就用一個透明的塑膠袋裝上玉米,掛在驢子的脖子上。隨著驢子向前走動,玉米也跟著來回搖晃。
驢子總是想著吃到那些玉米,以為走得更快些就能吃到,於是繞著磨盤不停地走下去……
人是慾望和需求的化身 47
別被惰性牽著鼻子走 52
慾望與道德並不衝突 56
放下無謂的慾望 60
第三課 自由的真諦
著名專欄作家哈里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位朋友買完報紙禮貌的說了聲「謝謝」,但商販表情冷漠。
哈里斯說:「這個人真沒有禮貌?」
朋友解釋說:「他一向都是如此的。」
哈里斯疑惑不解地問:「那你為什麼還要對他這麼客氣?」
朋友回答說:「我為什麼要讓他的行為來決定我的行為呢?」
「需要越少,越接近上帝」 65
「自由」與「不自由」 70
衝破過去的束縛 75
生命不是一場表演 79
自由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84
第四課 堅持人的尊嚴
一個商人隨手扔給路邊的乞丐一百美元。乞丐撿起錢還給商人說:「先生,您的錢?」
商人又隨手將錢扔在了地上,傲慢無禮的說:「這現在已經是你的錢了。」
乞丐回答說:「先生,剛才我為您撿起了您的錢,現在我想請您幫我撿起我的錢。」
尊嚴是不可妥協的 89
獲得尊嚴從自尊開始 94
給他人關懷的人永遠被稱為「人」 98
放下尊嚴的道歉,是屈服 103
卑微而不卑賤的生活 107
第五課 高貴的活著
英國哲學家、詩人貝恩斯在泰晤士河上看見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了起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富翁的窮人,結果只獲得了一個便士的回報。圍觀的人被這富翁的吝嗇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裡去。
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這位先生吧,他十分瞭解自己的價值!」
「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113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117
校正自己的生活方式 121
適應社會但不屈從於社會 125
第二輯幸福:人生的真諦
幸福不是對於過去的回憶,也不是對於未來的幻想,而是對於現在的感受。真正的幸福需要透過我們融入到此刻快樂的事實。在創造生活與享受生活中尋求平衡,我們要不斷追求生命的高峰體驗,不斷讓心智變得成熟,全心全意地擁抱愛。這樣我們才能夠有一份平和的心境,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幸福和快樂。
第六課 創造抑或享受
一六五六年斯賓諾莎的父親去世。他同父異母的妹妹和丈夫設下詭計,剝奪了他所有的繼承權。他們以為這個心不在焉的年輕人不會在意的。但發生的情況完全相反,斯賓諾莎提起了訴訟。
不過,斯賓諾莎只是保留了他母親用過,並在上面去世的那張床,以及一張深綠色的簾子,將應得的其餘的一切都讓給了輸掉官司的對手。
上帝與人,你聽誰的 131
生存並不等於真正的生活 135
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139
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 143
第七課 生命之巔
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叔本華,對於花卉有著異乎常人的愛好。他面對一盆奇特的花時總是自言自語道:「這些奇形怪狀的枝幹,給我什麼啟示呢?這些花葉所表現的內部主觀存在和意志,又是什麼呢?」
有時,自言自語之間,叔本華還會幸福得手舞足蹈起來。
追求高峰體驗 149
自我的整合 153
「他人即地獄」 157
超越循環人生的怪圈 161
第八課 理性覺醒
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失去的那一塊。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
終於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它高興極了。這次它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注意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它把那一小塊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痛苦的新鮮期叫做快樂 167
糾正錯誤的代價超過錯誤本身 171
現實與夢想:幸福的抉擇 175
做好接受任何遭遇的準備 179
第九課 愛的藝術
一個窮人對另一個窮人說:「如果現在我有錢,我最想給你買件禮物留作紀念。」另一個窮人也無限感慨地說:「或是我們有一件隨身物品相互交換也好。」
可他們什麼也沒有。然而就在那個秋意漸濃的午後,他們終於交換了一件禮物,各自心無遺憾的上路了。原來,他們交換了彼此的名字。
愛心是真正的上帝 185
理性的愛才不會灼傷自己 189
幸福是用來分享的 194
讓愛成為第一要事 198
第十課 幸福在靈魂中
「不錯的早晨。」第歐根尼開心的對著空氣說著,爬出了他的屋子——木桶,靠著水池躺了下來。太陽暖洋洋的照在他身上,第歐根尼舒服的眯起了眼睛。可是很快陽光就被一片陰影擋住了。
「第歐根尼先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亞歷山大俯下身子,微笑著詢問。
這個衣衫襤褸,骯髒邋遢的人懶洋洋的說:「請往旁邊站一點,你擋住了我的陽光。」
失敗與快樂同在 203
面對曾經的歲月 207
不要為明日憂慮 211
經歷生命,而非佔有生命 215
第一輯活著:未完成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未完成的旅行。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道路,這種選擇需要遵循生命本身的指引,否則便無法避免在複雜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旅程中,我們將會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地活著,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超越自己的存在,瞭解作為一個「人」應該擁有怎樣的堅持與執著。
第一課 人性能達的境界
蠍子想過一條大河塘,但不會游泳,於是央求青蛙道:「你能載我過河嗎?」
青蛙回答道:「我怕你會在途中蜇我。」
「不會的。」蠍子說,「我為什麼要蜇你呢,你死了我...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