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所有陷入絕境的母親與孩子們……
本書如同母女版的《不能沒有你》。
施又熙:一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一個遭父親宣布脫離父女關係的女兒;一個歷經失婚、破產、憂鬰症、牢獄之災的母親……卻也因為跟女兒的相依為命而走出人生低谷,並轉身成為幫助他人的書寫療癒工作者。
王芃:這個小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顳葉癲癇,她從小到大至今十六歲,常隨著母親的災厄而顛沛流離,但因為母親全然的愛,她雖多愁善感但也充滿夢想,並總想為母親減輕各種憂愁。
這是一對無話不談、永遠相互支持的母女。而本書就是她們的親密故事,一個物質匱乏但充滿愛的故事,一個心中有恨的母親如何因為女兒而回到愛的故事。
作者簡介:
施又熙(Teresa Shih)
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的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
從小就在寫作展露天分,高中時兩度獲校內大獎,卻因背景與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18歲即成文字逃兵,直到36歲才為自我的療癒而重新提筆。
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走出憂鬰風暴後,近年加入社福團體宣導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文字更添理性與療癒之風。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教授書寫療癒課程。著有長篇小說《月蝕》《五芒星的誘惑》、散文集《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勇敢》、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其他作品散見《魅麗雜誌》《網氏電子報》專欄,及以下網站:
痞客邦:http://teresashih.pixnet.net/blog
臉書粉絲專頁:書寫。療癒。施又熙www.facebook.com/writingtoheal2013
繪者簡介
王 芃
1998年生,雙魚座。喜歡畫一些怪異瘋狂的東西,就像她本人。也喜歡攝影和閱讀。最喜歡家裡的貓還有野外的蜥蜴和蛇。國中時曾在台北市西門紅樓創意市集擺攤,賣自己手繪的貓T恤。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到錢去威尼斯玩。
臉書:www.facebook.com/wangpeng1998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論
文榮光(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
陳立宏(媒體工作者)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擁抱推薦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楊 翠)
又熙姊妹及母親陳麗珠女士兩代,因為同一個男人而備受煎熬、命途多舛。……冥冥中,又熙卻走上與母親亦步亦趨的命運……女兒芃芃給她活著的動力與希望,我想,又熙姊妹不也是陳麗珠女士的精神支柱,「母女之愛」使得她們三代女性在各種逆境中堅毅地追求幸福。(陳立宏)
……分量足以放在台灣民主運動歷史的大巨輪下觀看;長達三十八年的台灣戒嚴,多少家庭與成員因各種政治迫害而飽受社會歧視、生活困頓,她/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目前正處於中壯年時期,在大時代推演下,她/他們的自主聲音在哪裡?……又熙的生命書寫多少彌補了這個缺口……(江妙瑩)
施又熙的人生故事有著普遍的意義,本不必侷限於政治受難的角度來看。所幸,她在二○一四年出版的這本新書,已經揭露了她在風雨之後依然能夠挺立的心得、答案……總之,我看好又熙和芃芃未來的人生,希望讀者透過本書也可以看見自己未來更好的人生。(陳儀深)
名人推薦: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論
文榮光(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
陳立宏(媒體工作者)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擁抱推薦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楊 翠)
又熙姊妹及母親陳麗珠女士兩代,因為同一個男人...
章節試閱
我的生存勇氣
陽台邊緣不斷地誘惑著我,我知道,只要跳下去,我就可以不要再看見這個醜惡的世界,不要看見醜惡的人們跟我深感陌生的一切……
我過去出版的書籍中幾乎都會題獻詞「給我的生存勇氣──王芃」,為此芃芃曾向我抗議過,因為她覺得如此獻辭對她而言相當沉重,彷彿我之所以能活下來全都關乎她,倘若她日後有了意外,我可能也會跟著死去,她倍感壓力。
女兒這樣說也對也不對,的確在我最困頓的當下,是因著她我才能繼續活下去,但我並沒有想過是否我的生死全與她相關。她向我抗議的這件事倒是讓我得到相當有趣的體悟,顯然有時候我自以為說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是希望孩子知道她對我的重要性,但問題是,對孩子而言可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出生前後我的父親都不在家裡,真正開始有了接觸已是成年之後。儘管有這麼多波折,總還是在心裡懷抱著也許努力點就可以建立那從未有過的父女感情,也因此,我在一九九七年答應父親的要求,來台北幫他打理一家廣告公司,以為這樣可以討得他的歡心。無奈出於各種原因,他很快就想收手不理,而我倔強的個性卻仍然勉強支撐多年。當然此刻回顧,我很清楚知道是因為自己的愚蠢跟自以為是,以為努力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其實,活動公關開銷過大,我又曾經擔任母親貸款的保證人,在母親被倒債之後我跟著信用破產,無能為自己的公司向銀行貸款,導致資金缺口往往過高,接再多案子也只會被民間利息侵蝕掉我們的利潤。
直到二○○四年,我才開始認真思考要找人投資入注資金。該年年底,父親也同意找人協助籌募資金,讓我可以專心執行業務,不用為了周轉金傷腦筋,不過卻一直遲遲沒有下文,直到隔年才有點眉目。
也在這段期間,我那蟄伏已久的文學因子蠢蠢欲動,決定以渴望父愛的《月蝕》重返文壇。我從不否認那是半自傳小說,描寫的是革命家與家人的關係,也有革命狂飆年代下的性愛模式,但既然是小說體自然也有著許多的虛構。遺憾的是有心人只著眼在我對性愛與富裕生活的描寫,對於革命家的女兒如何渴望父愛的描述卻不屑一顧。突然間,一本充滿愛與渴望的小說成為罪惡的代表,自此我被打入萬劫不復之境。
二○○五年的秋天,父親好友的一通電話斬斷了所有的可能性,不單是公司未來股東的投資、當下的資金調度,甚或是父女關係。
如果父親曾經親自閱讀,細細品味,當能看見書中的深情,無奈只有親信的挑選與描述,至今述及都覺荒謬至極。那通電話讓人對於所謂倫理親情的想望全然破滅,那個下午,陽光燦爛,但是那通電話卻帶走了所有的光線與熱度,從此跌入長達六年的黑暗期。
儘管心裡做了公司跳票破產的準備、即便做了要放手的準備,但受傷的心,其實永遠都無法做足準備,因為,到底要準備什麼呢?
跳票前幾天,我甚至跟朋友無奈戲稱,也許我應該假裝憂鬱症,讓父親有點壓力。雖然我知道這段父女關係已經無法回頭了,但是我仍然傻傻地以為也許給他點壓力,讓他看到別人受的苦,他就會知道事情跟他想的不一樣。更傻的是,從接完父親友人的電話,我就不斷陷入失眠、焦慮與憂鬱的狀態,每天每天都不斷自問為什麼他不能去親自讀一讀,他沒有聽見很多人對他喊話,這是一本渴望父愛的書嗎?無比荒謬的是,我連在朋友面前都不敢承認自己已經瀕臨崩潰的臨界點,還要以「假裝憂鬱症」這種理由來掩飾,彷彿如此才能夠在大家面前承認自己已然無力承受。
這一切的壓抑都不是偶然,因為從小我就是這樣的模式,被打了也從不喊痛,除了壓抑還是壓抑。也許十年前的恐慌症就是個警訊,但我不曾因此求醫,而是繼續這樣走了十年。以為可以有個健全的小家庭,以為可以得到父愛,結果一切都不如我的想望。如今當然知道這樣的想望是不切實際的,是因著過去父親的案件連帶我跟母姊都不被社會所認同,是父親的缺席讓我在愛情的這條路上走得坎坷,因為我缺乏跟生命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異性相處的經驗。現在自然知道,所有的認同都必須是來自我對自己的肯定而非外求,但是當年不懂,在那個被父親慘烈拒絕的夜裡,我幾乎走上絕路。
不管如何地做好心理準備,隔天公司要跳票了,這些年的努力與不知所謂的堅持要化為幻影了,怎麼我等了那麼久的父親是如此疏離呢?原來有些事情、有些關係是我們如何耗盡心力也毫無作用的。這覺悟來得太遲,人就是這樣,總要跌到頭破血流無力回天才願意相信自己的覺悟已然太晚。
一種深切的絕望無情地襲來,距離恐慌症發作已經整整十年,這一晚沒有焦慮、沒有空虛、沒有滿身的雞皮疙瘩跟毛髮豎立,只有全然的絕望,對人性的絕望。過去不管解嚴前後社會如何打擊我跟我的原生家庭,總認為自己可以走下去,可以支持下去,因為明天應該會更好,不,那時候的我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然而,我的父親,終於徹底擊垮我偽裝的堅強,十年前的相同蠱惑成功地把我引誘下床,打開落地窗來到陽台。我住在三樓,只是正好是山坡地,大樓沿著地勢興建,我的陽台往下望卻是五層樓的高度。那夜天氣已冷,感覺上是那年冷得早,抑或是我的心冷了?一直沒有答案。
陽台邊緣不斷地誘惑著我,我知道,只要跳下去,我就可以不要再看見這個醜惡的世界,不要看見醜惡的人們跟我深感陌生的一切……
睡在子母床上的芃芃突然翻身發出囈語,也許是我打開了落地窗,秋夜的風拂動了她的神經,母女間的聯繫能量把我從陽台邊緣的視線轉回到她身上。如果我跳下去,我知道就可以一了百了,不用面對那醜惡的一切,也不用面對後來這許許多多父親跟我之間可笑又可悲的荒唐肥皂劇,可是芃芃怎麼辦?
我的前夫當時已經六、七年沒有來看過芃芃,也從不連絡,同時正經由法院在處理離婚訴訟與監護權官司。所以我的一了百了,意味著芃芃將連她最後一個屏障都會無情失去,我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的痛苦,但是我有勇氣先停止芃芃的生命節奏嗎?在我離去之後有人可以像我一樣地愛護芃芃嗎?
新聞中許多攜著子女自殺的父母往往都是因為走投無路,並且深深相信沒有人可以拯救他的家人,如果他留下子女也沒有人可以照顧,因此只能帶著子女或全家人一起尋死。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真的非得走上這樣玉石俱焚的絕路嗎?
我的耳邊重複著芃芃的童言童語,以及那位父執輩電話中代傳達的種種絕情話語。在那個當下,卸下鄉愿的面貌,也許我早就知道,只是不願意承認父親跟我其實一直都是疏離的,那些年的努力,是白費的。
對於長年以來的期盼,這個真相很難接受。
在那一刻,我覺悟到父親再絕情也好,那是我無從選擇被生為他女兒這個先天條件下不能反抗的事實,但芃芃也是在未被徵詢的情況下,成為我的女兒,我對她負有不容背叛、棄絕的責任。我走回房間,關上落地窗,於是我知道,我必須看醫生,這是我僅存的選擇。
因為我從小辛苦構築的世界已經崩塌了,我再也無法分辨出是非黑白以及善惡對錯,還有,所謂的血親家人到底是什麼呢?
那夜,我睜眼到天明,只是坐在床上伴著仍然睡在子母床裡、那個渾然不知救了我一命的芃芃。天亮之後,當芃芃醒來,我仍然對她擠出一絲笑容,彷彿昨晚不曾發生過任何事,那天公司也不會破產倒閉。事實上,孩子的確不需要知道這些,而我也無法呈現出真實的情緒,這便是後來憂鬱症治療如此漫長的原因之一,因為長期以來,我把自己制約成一個不能哭的人。
天亮之後,我打電話跟遠在高雄的母親說我需要看精神科,母親以為只是因為公司跳票我遭受打擊,我弟弟卻很驚慌地立刻要母親北上來陪我。弟弟覺得我一向堅強,會主動提出自己要看醫生就表示很嚴重,他深信一不小心,我就會走向自我毀滅之路。他從母親手中接過電話,我們並沒有直接討論問題,因為這不是我跟弟弟的相處模式,或者應該說這不是我跟世界的對應模式──「講出問題並且討論」,他只是建議我去看一位精神科醫師,一位對他幫助很大的精神科醫師。
這位精神科醫師在我後續六年的療癒過程中舉足輕重,成功重建我對世界、對他人的信任,也在我跟女兒的親子關係中占有重要的提醒地位。因著這位精神科醫師,我可以更好地覺察到自己跟女兒的關係,以及自己是否正走在受傷的原生家庭經驗上,卻盲目地對我跟女兒的母女關係有著矯枉過正的危機。
我的生存勇氣
陽台邊緣不斷地誘惑著我,我知道,只要跳下去,我就可以不要再看見這個醜惡的世界,不要看見醜惡的人們跟我深感陌生的一切……
我過去出版的書籍中幾乎都會題獻詞「給我的生存勇氣──王芃」,為此芃芃曾向我抗議過,因為她覺得如此獻辭對她而言相當沉重,彷彿我之所以能活下來全都關乎她,倘若她日後有了意外,我可能也會跟著死去,她倍感壓力。
女兒這樣說也對也不對,的確在我最困頓的當下,是因著她我才能繼續活下去,但我並沒有想過是否我的生死全與她相關。她向我抗議的這件事倒是讓我得到相當有趣的體悟,顯然有...
推薦序
痛與愛的見證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七歲時,母親節,小女孩以小手遞出她存了好久的七百五十元,請母親吃了節日套餐;十一歲時,見母親猶豫不決,芃芃用零用錢與壓歲錢,為母親買下那台二手類單眼;還有母女兩人一起烤蛋糕、吃湯圓的情景,牽手走過每一條街巷。日常,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個一直在尋找幸運草的女兒,其實就是母親的幸運草。讀到又熙二○○八年被陷害,以詐欺罪名判刑七個月,即將入監服刑前夕,小四的女兒,看著媽咪打包行李的畫面,不覺落淚。深受孤獨、疾病之苦的母女兩人,相互照顧、依賴,即使是離別相送,也是靈魂緊緊牽繫。這是一幅永恆的畫面。
這樣的母女情愛,更反襯出書中那位前政治犯父親的無情。作為母親的又熙,內心努力蓄養火種,從不吝於為女兒打光、煨暖;然而,作為女兒,她對父親的依戀、渴愛,卻僅僅換來心碎與傷痛,讀來讓人非常不捨。
最深的痛,來自最深的愛。只因渴求父親的愛,卻換來愛的斷絕,父親無情地奪走女兒所有的陽光。我絕不會說,這是因為父親受盡政治黑獄,因而未曾學會愛人的方法。確實,因為政治黑暗,讓女兒失去父親的溫暖照拂;然而,身為父親,失去點燃光熱的能力,絕不能推給政治。
身為台灣最知名的政治受難者之一,他的女兒,四十年來,無論願意或不願意,都只能背負汙名,受盡社會的冷漠與敵視。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身分,連想放棄,都不能自主選擇。然而,最後,真正讓女兒陷身黑暗境域,真正取消女兒存在感的,卻不是社會,而是父親本人。書中說,父親「帶走了所有的光線與熱度」,女兒「從此跌入長達六年的黑暗期」。而父親卻因從未細讀過女兒,而誤解怨怪女兒「文革式弒父」。然而,父親,你存在過嗎?你是如何存在的?
這名父親,以各種方式缺席。弔詭的是,在女兒生命中缺席的父親,卻又以另一種鮮明的形象,無時無刻不在女兒的靈魂中,刺痛地在場。一種缺席的在場,一種愛的匱乏的在場,一種愛的剝奪的在場,一種愛的決裂的在場。
父親最大量的缺席與最大量的在場,成為女兒的夢魘,深入靈魂深處,分秒啃噬著她。疾病是一種隱喻。女兒憂鬱症的癥候式閱讀,必須從父親那一頁開始,火線在苦難的歷史源頭就已深埋,而引爆,則在比歷史更森寒的現實裡。
書中說:「父親,是個絕情的人;母親,是個任性的人。」因為父親而受盡人間寂涼的母親,以她自己的方式,愛著一雙女兒。無愛是痛,有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痛。彷彿隔代輪迴,她的女兒,也以另一種形式,複製了母親的生命,成為單親母親,一樣孤獨、痛楚、自我撕裂,一樣有如被整個世界背棄。
所幸,母女的輪迴夢魘,沒有真正出現,母女的故事,不會是同一齣戲碼。又熙以她的生命韌性,堅決地編寫了自己的劇本,從最荒苦的絕境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書中寫到「放下」那一段,非常深刻。「放下」與否,如人飲水,關乎自身,沒有誰可以輕易地叫誰「放下」。「放下」,也不是單一命題,生命的重量與傷痛,並不是只有背與不背、放與不放這兩個二元對立的選項。更多時候,你只能與它協商共處。正如她說,憂鬱症好了會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個難解、乃至無解的問號;她覺悟到,與憂鬱共存,與創傷共存,與深愛與憎恨共存,吸納所有生命中的暗質,最後吐出清麗的花朵,這種療癒,是一種今生進行式。
當母親陷入憂鬱苦海,女兒不離不棄,陪伴她六年。二○一一年,女兒病了,換成母親發願,永遠相陪伴。在紅樓創意市集,母親手縫,女兒手繪,母女兩人,通過手作,療癒自身。
這部書,也是療程之一。母親的書,女兒的畫,相互依靠,彼此衍繹。我捧讀再三,感動落淚,突然想起,好多年前,當我的兒子埋頭塗鴉時,我也曾有過「母子之書」的夢,謝謝又熙幫天下母親完成它。
這是一則痛的見證,也是愛的告白。愛與痛,都要學習說出口。所有說出口的,無論傷痛或至愛,都是一種見證,見證生命曾經有過裂縫,見證受傷者的肉身與靈魂,是如何艱苦跋涉,又如何堅定走過最苦寒的生命之冬。
痛與愛的見證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七歲時,母親節,小女孩以小手遞出她存了好久的七百五十元,請母親吃了節日套餐;十一歲時,見母親猶豫不決,芃芃用零用錢與壓歲錢,為母親買下那台二手類單眼;還有母女兩人一起烤蛋糕、吃湯圓的情景,牽手走過每一條街巷。...
目錄
【導讀序】
楊 翠:痛與愛的見證
【推薦序】(依姓氏筆畫排序)
江妙瑩:看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的美麗人生
陳立宏:革命之家女性的苦難與幸福
陳儀深:生命之艱難與況味
1. 楔子
2. 時光機
3. 芃芃與小藍莓
4. 兩個人的寂寞,更寂寞
5. 那段拉扯的歲月
6. 那雙牽著我回家的小手
7. 孩子,妳最棒
8. 我的生存勇氣
9. 寶貝,五歲生日快樂!
10. 母親節禮物
11. 對,但他並不是妳的父親
12. 再見了,Namy,謝謝你!
13. 月蝕之後
14. 幸運草項鍊
15. 不能沒有妳
16. 愛的手機吊飾
17. 寶貝,再見。
18. 我們會幸福的
19. 妳能聽見鈴聲嗎?
20. 相信的力量
21. 六口之家
22. 帥哥醫師,謝謝你,再會了!
23. 媽咪,我是不是成為妳的負擔了?
24. 創意擺攤生涯
25. 媽咪,萬一我變成同性戀?
26. 生命的呼喚
27. 換妳牽我的手前進
後記:幸福的意義(施又熙)
後記:大人們,多依靠我們一點,好嗎?(王芃)
【導讀序】
楊 翠:痛與愛的見證
【推薦序】(依姓氏筆畫排序)
江妙瑩:看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的美麗人生
陳立宏:革命之家女性的苦難與幸福
陳儀深:生命之艱難與況味
1. 楔子
2. 時光機
3. 芃芃與小藍莓
4. 兩個人的寂寞,更寂寞
5. 那段拉扯的歲月
6. 那雙牽著我回家的小手
7. 孩子,妳最棒
8. 我的生存勇氣
9. 寶貝,五歲生日快樂!
10. 母親節禮物
11. 對,但他並不是妳的父親
12. 再見了,Namy,謝謝你!
13. 月蝕之後
14. 幸運草項鍊
15. 不能沒有妳
16. 愛的手機吊飾
17. 寶貝,再見。
18. 我們會幸福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