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從1993年即已進入聯合國界定的老化社會
家庭型態的核心化,促使老人向外尋求支援
老人福祉的議題日趨重要
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是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將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串連在一起,主旨探討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會使得家庭型態日益核心化,而減弱家庭的養老的功能?促使老人不得不向遷徙在外的親人以及其他次級關係尋求支持。如何系統化衡量這種社會支持結構的改變,是《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的核心議題。而社會支持系統建構方法的正當性,則必需透過它對代間支持交換與老人的正負向心理福祉之影響予以檢討。隨著台灣人口從1993年進入聯合國所界定的老化社會,並開始快速老化,使得上述的議題日趨重要。有鑑於此,《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乃呈現分析1989年到2006年的多種相關研究調查研究之結果,以增加相關學者與政府機構的了解與重視。
作者簡介:
陳肇男
夏威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教授。著有《老年三寶》、《台灣的人口奇蹟》、《快意銀髮族》及《活躍老化》等書。
林惠玲
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計量經濟、統計學及產業經濟學等。著有《統計學應用與方法》、《應用統計學》、《基礎統計學》、《產業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引言
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是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本書將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串連在一起,顯示本書的主旨是探討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會使得家庭型態日益核心化,而減弱家庭的養老的功能?促使老人不得不向遷徙在外的親人以及其他次級關係尋求支持。如何系統化衡量這種社會支持結構的改變乃成為本書的核心議題。而社會支持系統建構方法的正當性則必需透過它對代間支持交換與老人的正負向心理福祉之影響予以檢討?隨著台灣人口從1993年進入聯合國所界定的老化社會,並開始快速老化,使得上述的議題日趨重要。有鑑於此,本書乃呈現分析1989年到2006年的多種相關研究調查研究之結果,以增加相關學者與政府機構的瞭解與重視。
受到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影響,台灣自1950年代以後經歷了快速的社會變遷。社會學者Goode(1963,p.2)曾倡言,都市化與工業化會影響到家庭系統。臺灣的學者大多也認為家庭是受到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影響(徐良熙、林忠正,1984,1989;羅紀瓊,1987;章英華,齊力,1991)而有所改變。我們認為工業化對人類社會帶來兩大衝擊:都市化與人口老化。它透過生產技術的革新讓農村釋出多餘的勞力,向工廠與商業中心匯集,形成一般所說的都市化。另外,它也透過醫藥衛生的發明降低死亡率,延長人類的壽命,而促成人口老化。
都市化與人口老化所產生的社會變遷會進一步衝擊到家庭。移向都市的人口是有選擇性的(陳肇男,1988)。年輕人為了追求學業與更好的工作機會,大量的移向都市,而把老弱人口留在鄉下,使得獨居老人的比例大量增加。另外,都市與遷徙人口的生育率較低,除了進一步加深人口老化,也讓家庭人口變少。家庭結構由大家庭為主,逐漸轉為以核心家庭為主。而離婚率的提升會讓家庭型態更核心化。
上述社會與家庭型態的變遷有可能會進一步改變老人的社會網絡或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而影響到老人生活支持與心理福祉。都市人口來自多方,所以都市人口的組成迥異於鄉村社會的人口組成。都市人的周遭不再是親戚或族人,取而代之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同事、朋友與鄰居,這種改變一則會改變代間支持的交換。因為兩代不住在一起,產生的空間距離,使得有些代間支持無法進行而影響到老人的生活。二則會影響到老人的健康與心理福祉。例如:生病時,無法取得照顧使得生活滿意度降低;或引發憂鬱症。更極端的情形,就如涂爾幹(Durkheim,1951)的經典名著「自殺」(Suicide)所描繪的,疏離感(alienation)會使得一國或一個社會的自殺率顯著提高。生活滿意是正向的心理福祉指標,而憂鬱傾向則是負向的心理福祉指標。社會支持系統的成員對正負向的心理福祉指標是否會產生不同或分化的作用,則是另一個研究重點。
有鑑於社會支持對老人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本書以社會支持為探討主軸,加上它的主要成員的來源「家庭」以及它所影響的「老人心理福祉」,所以本書取名為「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 。探討的重點為系統性整理相關之臺灣實證結果,以達成串連三個領域之目的。
本章為引言,其目的為介紹本書所引用研究之理論與時空背景。主要共分四節,包括:(1)社會變遷,(2)家庭變遷,(3)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4)社會支持結構與支持行為。最後則為(5)結語:本書結構。
一、社會變遷
(一)都市化
工業化帶來都市化與人口老化。根據Van den Berg et al.(1982)的研究,現代歐洲國家都市成長型態可分為四個階段:(1)都市化階段──勞動力從農村遷移到城市中的工業部門。都市中心人口因此增加,而都市外圈人口則是減少。(2)都市化及少許都市郊區化──由於交通及通訊設施的改善,服務業得以擴展,製造業移出都市中心,而少數市民也移居郊區。(3)都市郊區化──移居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都市中心人口因此減少,使都市地區人口仍然繼續緩和增加。(4)後都市化──郊區人口持續增加,促進都市中心以外的衛星市鎮發展,都市地區人口則呈現減少。
劉克智與董安琪(2003)檢視臺灣1956-2010年期間的都市發展,認為它與Van den Berg et al. (1982)的都市發展前三個階段極為相似:(1)1950年-1970年為都市化階段。此期間都市地區的人口增加最快(見圖1-1 1)。(2)1970年-1990年為都市化及少許郊區化。都市地區人快速增加,而都市中人口則多於都市外圈人口。(3)1990年-2010年為都市郊區化。都市地區人口達到極致,而都市外圈人口反而多於都市中心人口。(4)2010年以後進入後都市化階段。都市地區人口開始減少,而都市外圈人口更多於都市中心人口。
臺灣都市化的速度相當快,前三期都祇需二十年的時間。另外,依據經建會的統計資料顯示,都市化程度也很高。居住在十萬人以上的都市地區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在1951年為25.9%。到1969年增加為53.9%。1983年再增為53.9%。而2003年時已高達78.3%(Tung, Chen & Liu,2006)。
(二)人口老化
1.人口老化的成因
依人口學而言,人口老化的基本因素有二:一為生育率的降低,二為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率的降低使得幼年人口數減少,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因此相對提高。而預期壽命的增加使得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加,所占總人口的比例自然也隨著增加。另外,人口組成則是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次戰後嬰兒潮世代一旦進入老年期,會使得人口更快速老化。
出生與死亡的變化會產生所謂的「人口轉型」,促使人口結構趨向老化。主要是受到工業化所引起的各種現代化社會變遷的影響。依照以往歐洲國家的經驗,兩者之相對應變化可以分成四期:(1)社會尚未現代化以前,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很高,人口數量變化不大。(2)現代化初期的社會,出生率依然很高,但死亡率卻逐漸降低,所以自然增加變多。(3)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出生率開始下降,人口增加的趨勢於是減緩。(4)文明再進步,出生率繼續下降,死亡率則停留在相當低的水準。低出生、低死亡使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從高出生、高死亡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的過程,人口學稱為人口轉型。歐洲國家從1750年開始人口轉型的過程,到1950年代才完成整個過程,前後一共花了兩百年的時間(Notestein,1945)。
受到各種社會變遷的影響,臺灣地區的人口轉型速度非常快,前後祇花了63年時間就完成人口轉型。臺灣地區的死亡率從1920年開始下降,由32.5‰降為1932年的20.50‰(陳紹馨,1979)。下降的主因包括社會的相對安定、醫藥和公共衛生的改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3年)死亡率更降為18.8‰。臺灣光復以後,從國外引進新的醫療技術和藥品,再加上公共衛生的顯著改進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死亡率遂急速下降(陳紹馨,1979)。由1947年的17.6‰降為1952年的9.9‰。爾後隨著經濟發展持續緩慢下降到1978年的4.68‰,再緩慢回升到2008年的6.25‰ (經建會,2008)(見圖1-1 2)。
早期臺灣地區的出生率受到傳統大家庭觀念的影響,一直都很高,大都維持在40‰左右。二次戰後的嬰兒潮,更促使出生率遽升為1951年的50‰。偏高的出生率與偏低的死亡率導致自然增加率偏高。人口數量自然大幅增加,進而侵蝕經濟發展的成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政府從1965年開始推行家庭計畫。雇用大批的家庭計畫工作人員,主動到各個家庭訪視已婚婦女。先從教導已婚婦女婦幼衛生知識,取得她們的信任,再教導她們如何計劃生育。而屬於長期低水準的死亡率也讓婦女們意識到不需要生太多子女就能有足夠的存活子女數(陳肇男等,2003)。另外,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也讓養育子女的費用水漲船高,婦女的生育態度乃轉為接受小家庭的概念,理想子女人數降為替代水準的2.1個小孩,總生育率也在1983年降為2.05,臺灣地區的人口轉型於是完成。從1920年到1983年的短短63年,臺灣地區就快速完成人口轉型。爾後長期處於低出生、低死亡的狀況,會使得老年人口增加,而出現老化現象。
2.人口老化的速度
臺灣地區人口老化的速度出人意料的非常快。在1970年代,古典人口轉型理論學者與聯合國人口專家都認為生育率會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下降,當人口轉型完成後,生育率最終會停留在替代水準(UN,1973;1976)。以英、美、法的經驗而言,總生育率並不曾低於1.6。但是臺灣的總生育率卻像日本、韓國、香港一樣,在達到替代水準以後,又一路下降。1985年總生育率為1.88,到2008年則降為1.05,比替代水準幾乎少了1人。快速下降的生育率以及偏低的死亡率,使得臺灣地區的人口開始快速老化。1984年的老化指數為16.04,到2008年已增加為59.54。也就是每一百個兒童就有60個六十五歲以上老人。24年間增加了兩倍多。同一期間老年人口數也由92萬人增加為237萬人,所占人口的比例也由4.84%增加為10.30%。
依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界定,一個社會裡,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所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這個社會就是人口老化的社會。而依據聯合國的界定,老年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比例為14%時(見圖1-1 3),該社會就是高齡化社會。臺灣在1993年就加入人口老化社會的行列。由於嬰兒潮世代即將進入老年期,臺灣社會很快就會進入高齡化社會的行列。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2008年所作的中推計,臺灣地區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19年達到15.07%。爾後繼續快速增加,到2041年短短的22年間,將再增加一倍,成為30.95%。此後,增加的速度稍緩,到2051年時將增加為36.97%。大約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老人,老人的數量將增加為686萬人。
3.人口老化的社會特徵
人口老化會對社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993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曾提出一些臺灣地區人口老化的特徵(內政部,1994)。茲擇其要者,再參考歷年老人狀況報告結果,簡述臺灣人口老化的一些社會特徵:
(1)農業縣份人口老化嚴重
人口老化具城鄉差別。偏遠或農業縣份之就業機會較少,青壯年人口外流情形自然嚴重。這些地區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較高。以2008年為例,臺灣地區老年人口比例為10.3%,而嘉義縣、澎湖縣及雲林縣分別為15.2%、15.0%,及14.6%(內政部,2008)。
(2)老人者眾,就醫頻繁
慢性疾病使老人就醫次數變多。2002年的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指出,很多65歲以上老人罹患慢性或重大疾病。其中以循環性疾病之罹患比例最高,達33.26%(內政部,2002)。其次為骨骼肌肉疾病(19.77%)及內分泌及代謝疾病(10.91%)。罹病使得老人就醫頻繁。最近一個月曾看病的老人高達64%,過去一年曾住院者占20.43%。
(3)生活費由子女供應者漸減
經濟自立的老人變多。老人生活費主要由子女供應者日減。由1986年65.8%減為1994年的52.3%(內政部,1994),以及2002年的51.72%。政府救助或津貼則漸增,到2002年高達22.58%。而覺得經濟狀況有點困難需要補助者也達21.53%。
(4)老人與子女同住者漸減
老人獨居比例變多。都市化與工業化使得子女外出謀職者多,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逐漸減少。由1986年的70.2%減為83年的62.2%,到2002年則略增為63.71%。不與子女同住會使得老人取得子女日常生活扶助變少。
(5)休閒活動過於貧乏
年老力衰,使得老人從事休閒活動的比例逐年遞減。1994年時,過去一年曾從事外宿旅遊活動的老人有26.9%。而2002年時,有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的老人祇占14.94%。
(6)生活不快樂的人比例漸增
由上述這些特徵依稀可見本書所關切的幾個主題。第一個特徵指出都市化對老年人口分布的影響。第四個特徵顯示都市化對家庭型態的衝擊。而第二、三個特徵則點出家庭型態變化對老人生活支持的影響。另外,第五個特徵,休閒問題則影響到老人的心理福祉,使得老人生活不快樂的比例漸增。1994年時,感覺生活不快樂的老人祇有13.5%,到了2002年時則增加為26.71%。
第一章 引言
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是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本書將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串連在一起,顯示本書的主旨是探討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會使得家庭型態日益核心化,而減弱家庭的養老的功能?促使老人不得不向遷徙在外的親人以及其他次級關係尋求支持。如何系統化衡量這種社會支持結構的改變乃成為本書的核心議題。而社會支持系統建構方法的正當性則必需透過它對代間支持交換與老人的正負向心理福祉之影響予以檢討?隨著台灣人口從1993年進入聯合國所界定的老化社會,並開始快速老化,使得上述的議題日趨重要。有鑑於此,...
作者序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我個人最後十餘年的研究工作,就像在玩一個拼圖。試著把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湊在一起。起先是用內政部國民生活狀況調查資料探討老人的心理福祉。很幸運的找到「年輪效應」與「退岀理論」的相關現象,被SSCI期刊接受,也被一些人引用。接著得到章英華與伊慶春教授的邀請,參與2001年社會變遷調查家庭組的問卷計與資料分析。分析時,偶然間把「修正式擴大家庭」與「護航網絡」兩個概念湊在一起,名為「戶基護航網絡」,再進行它的三個衡量方法對代間支持交換的影響。接著再探討它對老人心理福祉的影響,最後再回頭探討將「修正式擴大家庭」插入「戶基護航網絡」的正當性。
本書能夠完成要感謝來自多方面的協助。首先要感謝中研院經濟所提供研究設備,其次是科技部(前國科會)多年來提供研究補助。當然也要感謝研究合作者的貢獻,包括劉克智先生、董安琪副教授、廖培珊教授、謝美智小姐及林欣韻小姐。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匆促成書後得到兩位評審的寶貴意見,才能從獨立的篇章,轉成脈絡相連的專書。最後,要感謝的是周亞萱小姐長時間的文書整理,沒有她的幫忙,本書就無法具體呈現出來。
寫書是很花時間的,作者都是有一股癡心支持著。衷心希望會有人閱讀,更希望有人會把他的概念修正、擴大,再延續下去。雖然研究是職業,不過要產生興趣才能支撐下去。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我個人最後十餘年的研究工作,就像在玩一個拼圖。試著把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湊在一起。起先是用內政部國民生活狀況調查資料探討老人的心理福祉。很幸運的找到「年輪效應」與「退岀理論」的相關現象,被SSCI期刊接受,也被一些人引用。接著得到章英華與伊慶春教授的邀請,參與2001年社會變遷調查家庭組的問卷計與資料分析。分析時,偶然間把「修正式擴大家庭」與「護航網絡」兩個概念湊在一起,名為「戶基護航網絡」,再進行它的三個衡量方法對代間支持交換的影響。接著再探討它對老人心理福祉的影響,最後...
目錄
序
第一章 引言
一、社會變遷
1.都市化
2.人口老化
二、家庭型態變遷
1.家庭變遷理論
2.臺灣家庭型態的變遷
三、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
1.社會支持的研究類別
2.社會支持的衡量方法
3.社會網絡
四、支持結構與支持行為
1.社會支持行為之相關理論檢視
2.支持結構對支持行為之影響
五、結語:本書結構
第二章 家庭型態與代間支持
一、新式家庭型態分類
1.資料來源
2.分類方法
3.結果
二、兩代家戶型態
1.資料
2.方法
3.結果
三、結語
第三章 戶基護航網絡與支持行為
一、資料來源
二、戶基護航網絡之建構與類型
1.建構方法
2.戶基護航網絡各圈之成員分配
3.戶基護航網絡之細分類類型
三、戶基護航網絡之支持功能
1.潛在類型
2.戶基護航網絡各圈之支持功能的影響因素與相互性
3.戶基護航網絡完整性之影響
四、戶基護航網絡之動態性
五、結語
第四章 老人心理福祉
一、年齡對生活滿意的影響
1.年齡對生活滿意的影響途徑
2.研究方法
3.研究結果
二、年輪效應
1.迴歸分析
2.年輪效應的成因與政策意涵
三、休閒生活之理論與實務
1.相關理論
2.資料與方法
3.各種活動參與之分配與變化
4.活動參與變化之影響因素
四、結語
第五章 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
一、戶基護航網絡與生活滿意
1.生活滿意之定義與測量
2.生活滿意之影響因素
3.研究架構
4.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5.分析結果
6.討論
二、戶基護航網絡與憂鬱傾向
1.文獻探討
2.分析方法
3.分析結果
4.討論
三、結語
第六章 台灣老人家庭、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研究的挑戰與對策
一、本書的挑戰
1.根本的挑戰
2.領域的挑戰
3.資料的挑戰
4.分析方法的挑戰
二、本書對挑戰的對策
1.根本問題的對策
2.領域上的對策
3.資料的對策
4.分析方法的對策
序
第一章 引言
一、社會變遷
1.都市化
2.人口老化
二、家庭型態變遷
1.家庭變遷理論
2.臺灣家庭型態的變遷
三、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
1.社會支持的研究類別
2.社會支持的衡量方法
3.社會網絡
四、支持結構與支持行為
1.社會支持行為之相關理論檢視
2.支持結構對支持行為之影響
五、結語:本書結構
第二章 家庭型態與代間支持
一、新式家庭型態分類
1.資料來源
2.分類方法
3.結果
二、兩代家戶型態
1.資料
2.方法
3.結果
三、結語
第三章 戶基護航網絡與支持行為
一、資料來源
二、戶基護航網絡之建構與...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