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不衰的經典理論與幼教研究,
絕對是教導孩子的生活寶典,
跟著大師教孩子,就對了!
啟發孩子的學習智慧,
究竟該依學校老師這樣教,還是照親友說的那樣做?
東也想聽一點、西也想學一些,
請看「理論」怎麼說:
‧一個人的身高、長相、智商,會受到先天遺傳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更受先天遺傳影響極大!
‧父母不只需要了解並接納孩子的先天性格、因材施教,也應該透過量表,知道自己的性格與教養風格,並尋求必要改變,達到「親子契合」的理想目標!
‧佛洛伊德說:「人的基本個性在六歲左右即已建立,爾後一生改變不大。」因此,幼兒時期是後天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五歲之後,人類的大腦只剩下10%左右的成長空間!
‧「玩」是幼兒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孩子不合邏輯的言行想法和遊戲方式,是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父母不用急於糾錯!
‧孩子的某個問題行為,可能是一個非自願的生活變動所引發的,父母做任何改變前,務必小心謹慎!
‧真正的「管教」不是處罰指責,而是「愛」與「引導」!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照書養不易,理論根本沒有用?」
皮亞傑、艾瑞克森、福祿貝爾、佛洛伊德等10位大師理論,8個深入淺出的教養守則,
打破「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讓父母有根有據、輕輕鬆鬆教孩子。
曾經,孫立葳也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理論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
但在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年、也自己生養兩個孩子之後,
她才發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理論活用在教學與生活裡。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將從幾位大師觀點以及豐富的幼教研究,
整理出幾個重要的兒童發展領域與階段,來幫助父母充分了解孩子;
除了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特質,也能找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提供合宜的引導。
同時,父母也應該充分了解自己,
才能精準找出因為天生性格不合而產生的親子衝突所在,朝著「親子契合」的目標共同努力,
進而協助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快樂、自信且成熟的個體。
作者簡介:
孫立葳
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1986年完成美國紐約大學幼兒教育碩士學位,1993年獲得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學位。期間任教於多所高品質的幼兒園。
孫博士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專任副教授,自2007年開始擔任美國加州De Anza College兒童發展教育系專任教授,目前也是加州州政府學院事務協調專員,以及灣區華人幼教協會的會長。除了身兼幼兒園教師、園長訓練與輔導,孫博士多年來更致力於社區親職教育工作。
章節試閱
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行為?
每次談到「幼兒行為引導」的主題,我一定會問學生們:「什麼是管教(discipline)?」「提到管教,在你的心中出現怎樣的一幅畫面?」接著我會請學生們畫下來。
畫出來的結果,多年來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百分之八、 九十學生的畫都與「處罰」有關,包括一條皮帶、一個哭泣的孩子被關在監牢裡,或是跪在地上的孩子身側,站著一個面目猙獰的成人,手裡還拿著一根大棍子。只會有極少數的學生畫出類似愛心,或大手牽小手的畫面。
當提及「管教」,有些人會聯想到「處罰」,有些人則會聯想到「引導」。這個原始的聯想也表達了些許我們對管教的觀念,也絕對的影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
理論這麼說:找出每個問題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人的觀念必然影響人的行為,一位將管教與「處罰」連結在一起的成人,和一位將管教與「引導」連結在一起的成人,兩者與孩子的互動必定非常不同。
「處罰」從表面上看來,在許多時候都可以立刻阻止幼兒的不合宜行為,但是「處罰」並沒有長遠的正面影響,研究更指出,成人應該盡量避免處罰孩子。
「處罰」會有什麼問題呢?一般人在犯錯之後,都會有心虛的感覺,有點緊張、不知所措,在這個時候,最能夠聽進他人的建議。
幼兒的人生經驗很有限,當他犯錯的時候,會更加徬徨無助。如果父母能把握機會教育,心平氣和與孩子認真、徹底的談一談為什麼會犯錯,以及如何防止再犯相同的錯誤,給孩子一些支持,往往對孩子行為的改變會有比較正面的影響。
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是大聲斥責、要他罰站,或是一頓打罵,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聽取父母的建議,反而一旦犯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逃避大人的責罰。他的心思不會用在「我想聽聽看,下次可以怎麼做」,反而會想,怎麼迴護自己,用強辯甚至於欺騙的方式,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對的,也許就可以避免被處罰。
其實,幼兒犯錯的當下,是一個極好的「可教導時刻」,如果父母一律用處罰對待孩子犯的錯,這個教導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的好時機,就在處罰中流失了。
如果不能處罰,當孩子做錯事、出現問題行為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因為不同原因而犯下的錯,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引導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發現幼兒不當行為的同時,不該只求如何處理,而該從各個角度分析並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常有家長問我:「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不收拾怎麼辦?」「孩子屢勸不聽怎麼辦?」「孩子拖拖拉拉怎麼辦?」父母多半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問題行為上,絞盡腦汁要求立即制止,而不去思考問題行為為什麼一再出現。
父母用心觀察和探討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找不到孩子不斷犯錯的原因,問題行為也多半無法徹底改變。例如,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可能是對做這件事沒有信心,怕做不好;也可能是對做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不認同做這件事的必要性;也可能認為事情總有人替他做,所以不用著急。
父母要明白引發孩子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為不同的原因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引導方式。
如果幼兒「拖拖拉拉」是因為對事情沒有信心,不知從何做起,父母就應該多參與過程、觀察孩子做事的狀況,一步一步耐心示範或教導孩子正確做法,再加上大大的鼓勵。例如,玩具太多太亂,孩子不知從何收起,父母便可以先清楚規劃所有玩具的收納位置,每一樣或每一類都有固定擺放的地方及收納盒,盒子也要標示清楚。接著,父母可以示範如何收拾,帶著幼兒一起收,再訓練幼兒獨自完成,只要孩子有主動收拾的表現,都要大力稱讚。
如果是因為孩子沒有興趣而拖拖拉拉,父母可以考慮,是否用另外的事情來代替孩子沒有興趣的事。例如,許多孩子平日都有各種學習活動,而這些活動大多需要時間練習,像是學樂器、心算、圍棋等等。如果這些活動都是出於父母的安排,孩子並非真正有興趣,練習時就容易出現拖拖拉拉的現象。在所有的活動中做一些取捨,根據孩子的興趣,也許換一個音樂活動、減少一個數學活動、增加一個體能活動。如果是孩子不喜歡但又必須要做的事,父母需要先引導孩子認清事情的必要性,認真向孩子說明,和孩子討論並決定規條。例如,先洗手,再吃點心;把玩完的玩具收好,才能再拿另一個玩具;把牙刷好,才能去拿一本喜歡的書,請媽媽讀睡前故事。
如果孩子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拖拖拉拉,是因為最後總有人替他完成。例如,許多孩子都有早上拖拖拉拉、急急忙忙準備上學的狀況,很多父母都是一邊罵、一邊又替孩子準備。
其實大部分孩子是不願意遲到的,但大多懷抱著父母總會準時帶他們到學校,而沒有「真的會遲到」的警覺性。如果這個問題很困擾你,「自然結果」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和孩子討論清楚上學前的流程,如果總是拖拖拉拉,就讓他「遲到」一次又何妨。大部分的孩子只要警覺到父母不是開玩笑的,如果不快一點真的會遲到,相信早上拖拖拉拉的狀況會獲得不小的改善……
跟著大師這樣做: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自制」
孩子的問題行為五花八門,再加上各個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和生活經驗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針對哪個行為問題要用哪種引導技巧,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例如,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發洩憤怒,或是引起注意;也可能是模仿其他人的行為。不一樣的原因就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但是引導幼兒行為的過程確實有一些重要原則,父母應該確實把握:
一、協助孩子做到「自制」是最終目標
父母管教孩子、學習各種教導孩子的技巧,有沒有一個目的?難道只是希望孩子「今天」不打人?或只是希望孩子「今天」乖乖聽話?
相信父母希望的不僅僅是暫時性改變問題行為,更希望孩子能夠做到「自制」,也就是「自我管理」。
孩子可以跟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多久時間?大概十八到二十年吧!接下來的時間,他就要離開父母獨立了。當孩子離開以後,父母不能再責罰他,甚至於不能再常常鼓勵他的時候,孩子是不是都能夠做出對他有益的決定,這才是所有父母親最關切的。
到底父母該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學習自制呢?首先父母要先有心理準備,孩子的行為不是今天跟他說,明天就能夠改變的。自制是一種不易養成的能力,通常需要一段很長的學習過程,加上父母持續的引導、解釋和支持,才有可能習得。
簡單來說,成人都知道抽菸不好,但是又有多少抽菸的成人能立刻改變、成功戒菸呢?連成人自己都很難做到自制,為什麼會認為三、四歲的幼兒就能馬上學會呢?
如果一個孩子能在十八歲以前學會自制,不需要父母時時叮嚀也能在大部分的狀況下做出好的選擇,這個孩子的父母就算是非常成功了。
帶領孩子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自制」
教導孩子「自制」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讓孩子主動參與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機會分析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反省自己的行為、釐清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再進一步與孩子討論更好的行為模式,最後並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整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不需替孩子做決定,也不需擔任裁判,而該盡量用開放式的問題,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例如,孩子常動手打人,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知道不可以打人,為什麼又這麼做?」孩子可能會給你很多理由,像是「他搶我的玩具」或「是他先打我的」。父母可以再問:「他打你,他搶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其實,幫助幼兒認知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是非常重要的,人通常會因為某種情緒和感覺而產生某些行為,父母卻常把重點放在孩子外在的行為,不教導孩子認知自己內在的情緒和感覺;當不清楚內在的情緒和感覺時,孩子是很難修正外在行為的。雖然一開始詢問孩子當下的感受,孩子可能會回答:
「我不知道!」有些複雜的情緒和感覺因為年紀尚小,幼兒也的確說不清楚,但是父母還是要帶著耐心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學習如何清楚表達。
父母可以使用一些詞語幫助幼兒,例如,生氣、傷心、嫉妒等等,當孩子釐清了自己的感受後,譬如,孩子說:「他搶我的玩具,我很生氣!」就可以再進一步討論各種正面表達感受的方式。「他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你知道不可以打人,那麼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讓他知道『你很生氣』呢?」
幼兒還小,不一定有答案,但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幼兒明白自己的情緒,也了解自己何以會有這種問題行為,進一步學習用適當的方法來表達。
父母也可以建議幼兒用更適合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建議幼兒用他的言語來表達「生氣」的情緒。父母可以牽著幼兒的手,到搶他玩具的孩子面前大聲的說:「我很生氣,你搶我的玩具,請把玩具還給我!」同時也可以建議幼兒,如果狀況還是無法獲得解決,記得尋求成人的協助。
然而,只是反省自己的情緒和問題行為並尋求解決方法,還是不夠的,任何行為都會產生後果,需要承擔,這也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重點。例如,父母可以問孩子:「我們已經有過很多次這方面的討論,你不可以打人。現在我們也找出一個方法,下次如果有人做出讓你生氣的事,你可以大聲告訴他:『我很生氣。』可是下次如果你還是做不到,又動手打人,那該怎麼辦?」把責任放在孩子身上,讓他自己思考、自己設定行為的規條。
你可能認為孩子還那麼小,會懂得做錯事要承擔後果嗎?接下來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女孩只有三歲,喜歡亂發脾氣,於是媽媽經常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討論她的行為。有一天,她又犯了同樣的錯,而且是在車來人往的停車場,在這樣危險的場域亂發脾氣、躺在地上耍賴,真是累壞她的媽媽了。回到家裡,媽媽就問她:「我們對妳亂發脾氣已經有過很多次的討論,可是妳還是不記得,每次都要亂發脾氣。妳告訴媽媽,如果下次再亂發脾氣,要怎麼辦呢?」三歲的孩子告訴媽媽說:「如果下次我再亂發脾氣,就一個禮拜不可以跟我的兜兜(小毯子)睡覺!」兜兜對一個三歲的幼兒有多重要?很多幼兒沒有兜兜根本睡不著。
「亂發脾氣就一個禮拜不能拿兜兜睡覺」的規條,是孩子自己設下的,不像「亂發脾氣就一個禮拜不准你看電視」這類規條,是由父母設下的,這也代表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經過親子雙方充分討論過的,孩子自己清楚知道。也因為這個規條是孩子自己定下的,當她再想發脾氣的時候,意識到可能隨之而來的後果,會有更強的自制力去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也要把持住原則,才能起立竿見影之效。
「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有循序漸進的步驟,如果幼兒從小在父母的協助下,學會運用這些步驟來面對與他人的衝突或自己的不當行為,將有助於孩子「自制」。
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行為?
每次談到「幼兒行為引導」的主題,我一定會問學生們:「什麼是管教(discipline)?」「提到管教,在你的心中出現怎樣的一幅畫面?」接著我會請學生們畫下來。
畫出來的結果,多年來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百分之八、 九十學生的畫都與「處罰」有關,包括一條皮帶、一個哭泣的孩子被關在監牢裡,或是跪在地上的孩子身側,站著一個面目猙獰的成人,手裡還拿著一根大棍子。只會有極少數的學生畫出類似愛心,或大手牽小手的畫面。
當提及「管教」,有些人會聯想到「處罰」,有些人則會聯想到「引導」。這個原始的聯...
作者序
前言 理論有大用
一位世界級鋼琴家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在我小的時候,拿著棍子站在鋼琴旁邊鞭策我苦練。當時,我很羨慕別的孩子可以到外面玩,現在,我明白當時的付出是值得的。」
而我的一位好友,從小也展現彈琴的才華,父母栽培更是不遺餘力。然而,就在她從世界知名的音樂學院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卻轉讀特殊教育,並告訴我:「我不喜歡父母在鋼琴上給我的壓力,我再也不要碰鋼琴了!」
我相信這位鋼琴家與我好友的父母,都為了讓兒女成龍成鳳百般用心、竭盡所能,但是同樣的努力,結果卻大不相同,親子關係也很不一樣。
從這兩個例子,你看到了什麼?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種教養技巧會適用於所有孩子,正如老祖宗「因材施教」的觀點,在世界各地也都受到普遍的認同。
還有一點,不知大家是否想過,其實「成功」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並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家,即便他可以做到。好比我的好友,也許成為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的教師,看到自己帶給孩子的正面影響,才是她最滿足、最快樂的成就。
所謂成功的教養,不僅是協助孩子發展並激發他的潛能,達到極致,更不忘順著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做喜歡的事,成就他的夢想。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將從幾個重要的兒童發展領域與階段,來幫助父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除了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特質,也能找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書中也會建議父母,如何根據幼兒的共同特質及自己孩子的個別特質,提供合宜的引導。
雖說沒有任何一種教養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孩子,不過多年來,豐富的幼教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教養幼兒的一些基本原則,父母只要把握這些重要原則,用心帶領孩子學習,就會逐步看到效果。
這些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呢?答案就在歷久不衰的幼教理論中。
人們常開玩笑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話中隱含著「照書養不易」、而且也未必有效的「理論無用說」,認為照著專家學者書中所說的理論來教養孩子,不但麻煩,而且很多時候不知如何靈活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好像沒有什麼成效。父母們用心用力,卻得不到太大的成果,日子一久,自然氣餒,教養的態度就真的隨意起來了。
許多人將「理論」視為學術研究的成果,是束之高閣、考試才用得到的東西,完全不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理論」會有什麼實質的幫助。我曾經也這樣認為,然而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年、也生養了兩個孩子以後,我愈來愈發現,每天在課堂中講述的、和學生討論的、對我而言老掉牙的「理論」,居然早在不知不覺中,被我應用在與幼兒的互動、對幼教老師及幼兒園的輔導、與家長的溝通,以及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上。
這些歷久不衰的幼教「理論」,真的是教導幼兒的生活寶典。我懷著感恩與急切的心情分享,希望能將對我個人和我接觸過的父母、老師們最有幫助的幾個理論,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應用的方法,整理爬梳成若干重要的原理原則。
本書分享的「八方面理論」,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過專家們對兒童長時間縝密的觀察與研究,而得到的結果,也就是由實際經驗推論而出的教養原則。為了打破大家總以為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本書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輔以我碰過的實際例子來說明如何應用理論。
本書第一章與第二章,分享了先天與後天因素對幼兒人格建立的影響。第三章闡述近年來對幼教極具影響力的幼兒腦部發展研究,以及如何適性適量的刺激幼兒的大腦。第四章探討幼兒的思考模式,以及如何協助幼兒主動建構並獲得知識。第五章分析如何發覺幼兒的智能強項與弱項,如何利用強項智能來提升弱項的智能發展。
第六章則邀請父母反省自己的教養風格,並適時做出必要的調整。第七章解釋生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如何確保幼兒身處正面的生態環境。第八章則以前面七章的幼兒發展理論為根基,探討父母最關心的幼兒問題行為,又應該如何引導,父母可以藉此做一統整性的檢視。
在做父母之前,幾乎沒有人會花許多時間去學習做父母。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能生就會養,邊學邊教。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因為受個人經驗及上一代的影響,多半已有一個既定的行為模式,要調整或改變自己的教養原則或方式,牽涉到價值觀與既有的習慣,確實需要花一些心力。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能重來的,本書鼓勵家長們「跟著大師教孩子」,從一開始就做好準備,把握教養幼兒的原則,有根有據的來引導孩子。不論是理論或是人生經驗的體會,在在指出幼兒時期的經驗,對人一生的學習發展有絕對的影響。人的基本性格、思考方式、生活習慣等等各方面,幾乎都在六、七歲以前,就有決定性的發展,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生命中最初的一段時間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提供合宜的教養,孩子的成長將事半功倍。
雖說《跟著大師教孩子》是提供給父母親職教育的參考,但是幼教老師們正是當父母不在孩子身邊時,家庭教育的替代者,父母與老師之間一致性的教導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也可以幫助幼教老師們,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必須熟知的重要幼教理論。
前言 理論有大用
一位世界級鋼琴家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在我小的時候,拿著棍子站在鋼琴旁邊鞭策我苦練。當時,我很羨慕別的孩子可以到外面玩,現在,我明白當時的付出是值得的。」
而我的一位好友,從小也展現彈琴的才華,父母栽培更是不遺餘力。然而,就在她從世界知名的音樂學院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卻轉讀特殊教育,並告訴我:「我不喜歡父母在鋼琴上給我的壓力,我再也不要碰鋼琴了!」
我相信這位鋼琴家與我好友的父母,都為了讓兒女成龍成鳳百般用心、竭盡所能,但是同樣的努力,結果卻大不相同,親子關係也...
目錄
自序 「人的發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
前言 理論有大用
第1章 你了解孩子的天生性格嗎?
理論這麼說:孩子天生本質大不同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並接納孩子就是這樣的人,因材施教
◎「天生本質量表」使用說明
◎父母想一想
第2章 把握孩子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理論這麼說:幼兒時期是後天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幼兒每一個社會情緒發展階段的需要,給予支持與教導
◎父母想一想
第3章 如何激發大腦的潛能?
理論這麼說:刺激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大腦發展
跟著大師這樣做:配合幼兒的周遭環境,給予大腦適度且適量的刺激
◎父母想一想
第4章 「玩」與「學」之間,大有學問
理論這麼說:「玩」是幼兒最自然有效的學習方式
跟著大師這樣做:為孩子營造「從做中學」的生活環境
◎父母想一想
第5章 你從什麼樣的角度看孩子的智能?
理論這麼說:每個人都有八種基本智能,且各有程度上的差異
跟著大師這樣做:鼓勵孩子發揮強項智能,進一步連接發展弱項智能
◎多元智能量表
◎父母想一想
第6章 你清楚自己的教養風格嗎?
理論這麼說:民主型教養最有可能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跟著大師這樣做:先認清自己的教養風格,再進一步調整
◎教養風格量表
◎父母想一想
第7章 孩子生活中的蝴蝶效應
理論這麼說:生活中的任何決定或改變,都是環環相扣的
跟著大師這樣做:養成檢視孩子生態環境系統的習慣
◎父母想一想
第8章 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行為
理論這麼說:找出每個問題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跟著大師這樣做: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自制」
◎ 父母想一想
自序 「人的發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
前言 理論有大用
第1章 你了解孩子的天生性格嗎?
理論這麼說:孩子天生本質大不同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並接納孩子就是這樣的人,因材施教
◎「天生本質量表」使用說明
◎父母想一想
第2章 把握孩子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理論這麼說:幼兒時期是後天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幼兒每一個社會情緒發展階段的需要,給予支持與教導
◎父母想一想
第3章 如何激發大腦的潛能?
理論這麼說:刺激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大腦發展
跟著大師這樣做:配合幼兒的周遭環境,給予...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