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令人憧憬的京都
想要更深刻的體會在這裡旅居的滋味
所以一筆一筆畫下所有片刻
作為曾經在這個城市好好生活過的證據
跳脫觀光客的旅遊路線,不為制霸所有名寺,只為體會在地人的平凡生活。忠於原味的探訪私心喜愛的咖啡店、書店、麵包店,新銳插畫家Fanyu不似同齡女孩喜愛追求時髦新事物,擁有的是獨鍾品味細節的老靈魂。騎著自行車穿梭往來於這城市的各個角落,奢侈的每日午睡片刻,在超市商品貨架前流連忘返,帶著新挖到的二手書在咖啡店度過邊閱讀邊繪畫的下午時光。比起在京都「旅行」,也許是更專注在體會「生活」在京都。
【選擇在京都這個城市久留,描繪出專屬於自己的旅居地圖】
旅途時間一拉長,衝刺型的物質消費會逐漸厭倦疲乏,因而不再以觀光踏點的方式,較像是看電影時把自己替換進另一種人生角色,體驗換座城市會有什麼樣的生活:頭兩三天習慣空氣的濕度和鄰居的作息,一兩週後下意識地繞開菜價較高的超市,或許再待下去,幾個月後會有自己偏好的咖啡焙煎所或熟識的書店老闆朋友,和當地人事物薄薄地、一層一層累積著連結,竟也讓人有這是第二故鄉的錯覺。
【一個個小主題,細語與鴨川共同生活的片段】
【市集】永遠是行程表裡的主軸、帶著傳統的滋味或者當作明日的早餐都美味的【麵包】、探訪必訪的【書】清單、一個人吃飯也不空虛的【咖啡】之旅、用眼睛與紙筆捕捉【散步】分神的原因……Fanyu用顏色與線條發聲,分享日漸累積情感與故事的寄託之處,用一個又一個的小主題,絮絮叨叨日子裡的片段。
【獨一無二的手繪呈現,為這段異地生活做了一次總結】
延續Fanyu最受歡迎的手帳日記風格,一起進入她眼中的京都世界,多變的版面驚喜搭配主題盡情發展,讓讀者從閱讀手繪跟文字中得到雙重樂趣。藉由手繪,等同重新整理了一次當下的五感體驗;藉由書寫,被刻劃的文字彷彿擁有了生命般真實存在。以此向最喜愛的京都致敬。
「離去前對著鴨川說不出道別的話,而是在心底悄聲:會再回來的。」──Fanyu
作者簡介:
Fanyu(林凡瑜)
1987年生於台中。台大企管畢業後,選擇能與人接觸的服務業作為日常工作,現為自由圖文創作者。喜歡旅行、閱讀、畫畫和日記,相信紙本與手寫有存在的必要性,而畫畫只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著有《手繪旅行日和:台北、東京到巴黎,我離不開的咖啡館、文具雜貨店與市集》。
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FanyusPaintingDiary
章節試閱
【市集】手作市集
比起個人色彩濃烈的手作市集,對跳蚤舊貨或農夫市集更有興致,但要在有限的短時間內造訪一座城市,這確實是種直接了解當地文化的捷徑,能夠一口氣滿足看盡來自此地不同類型的店家,欣賞當地人們用雙手創作出的生活風格。京都的手作市集幾乎是兩三天就有一場,但展出的店家重複機率頗高,因此認真逛完的只有攤位數較多的「百万遍さんの 手づくり市」和「上賀茂手づくり市」。
每月15日舉辦的百万遍是京都手作市集的先驅、已有20多年的歷史,約500攤,以生活雜貨、服飾配件、手工麵包等為主,論規模與豐富度都是值得特地一訪,可說是逛市集的必備入門款。每月第四個週日的上賀茂手作市集則約250攤,特點是位在世界文化遺產的上賀茂神社,境內有小河流經,綠意盎然的氣氛自然而放鬆,四季有著不同的美景變化。
手作市集的魅力其一在於,就算什麼都不買也能得到樂趣,因為有太多人和人的相遇、人和物的相遇在此發生,加上攤位通常不大,無論如何都會打到照面,也因此拉近了店家與客人之間的距離,透過簡短問候交談、面對面詢價或聽到物品背後的故事,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互動不會因為語言而有所隔閡。
在百万遍發現了不少陶作家,現在購買家居用品,不再以喜歡程度作為準則,而是先定調風格:以單色、無圖案、不過度裝飾為主,或許長大就代表要更懂得取捨,而非全盤接收不適合和不需要。最後也遇到了一攤風格素樸,碗盤器皿都是舒服的灰白色,只以如痣與胎記般的黑點標誌出獨一無二,小小的攤位排隊人龍卻沒停歇過,客人手上抱了成疊,每件都是1000円讓友人結帳時忍不住問老闆為何這麼便宜。另有一攤販售自家種植的蔬菜,一旁鋪在地上的是大大小小的毬果,外形完好、看得出是特別篩選挑揀過,以及不同植物的乾燥果實組合包,特殊的造型與顏色像是採集自大自然的寶石,光是觀賞就讓人心情愉悅。
作為一整天的行程,肚子餓了也無須煩惱,裡頭多的是手工在地的新鮮滋味,尤其逛上賀茂的那天如同參與一場「京都麵包與手沖咖啡精選輯」。位在神社前的市集有著廣袤的草皮,熱辣辣的好天氣,人們在樹蔭下和家人朋友窩在帳篷前野餐閒聊,森林裡小橋流水,孩子們捲起褲管在溪水中嬉鬧,用鞋子作為小船競賽。買了手作麵包和熱咖啡,坐在河邊石塊享用,涼風一陣吹拂過身上冒著的熱氣,如此夢幻的場景讓人有「此生已足矣」的至福滿足感,瞬間躍升為心目中京都第一名市集。吃飽逛了一圈,進行第二回合的貝果與冰咖啡組合,返家前再盲從排隊的人龍買了名店的吐司。
而逛百万遍前來不及用早餐,經過東大路通的路口轉角時,順道在飯糰攤「青おにぎり」買幾個飯糰充飢。外包裝用手感十足的印章蓋上店名和口味,挑了梅子、芥菜、無農藥玄米、鮭魚味噌,坐在寺門口的長凳分著吃。飯是用傳統釜炊方式製作,食材本身味道的單純直接最叫人難忘,至今嘴裡還能夠喚出熟軟酸香的梅子味覺記憶。吃到熱呼呼、一顆一顆用雙手慢慢捏製的心意,彷彿能把愛與溫暖儲存在身體裡,便利商店的飯糰總被忘記放進這些材料。
或許人類都還有想要從雙手中創造出「什麼」的渴望,耕種也好、縫紉也好、煮食也好,不單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是創作者能夠得到成就感的同時,也把這樣原始本能傳遞分享給更多人們。
【麵包】老派傳統滋味
想必連日本人都會感到意外,京都竟是全國麵包消費量最高的城市,這和既有刻板印象有些落差,此頭銜不是該頒給洋風西化的神戶或橫濱嗎?話說回來,政府認真地作這樣的調查也是同等不可思議的事。京都的麵包飲食風氣非近代才流行,早從戰後便萌發,再加上自明治時代起盛行的咖啡喫茶店風氣催化而更為蓬勃,待在這裡的日子,每天都是咖啡因和麵粉量超標攝取過多,而戀舊如我,買麵包當然也要朝老舖鑽,喜歡那種明明是外國人卻也吃得到「好懷念啊」的滋味。
有時候是換了一份工作,也有時候是遇到一間他人看來平凡無奇的店,生活習慣常會因此有些微小的改變,身上殘留有不同階段無形如影般的紀念品。在去京都前只吃歐式麵包搭配奶油或果醬,但因為「まるき製パン所」,回台灣後開始著癮般四處搜索各家的克林姆麵包,可惜總有股多餘的甜膩或人造加工味。
這家1947年始業的麵包屋,不像一般店家讓客人拿托盤夾取後至櫃檯結帳,窄小的門面擺了兩張玻璃櫃,店員和客人面對面,還可看到後方雙手忙不停的阿姨們,想買什麼口味直接點餐,初訪時不知如何挑選,架面上口味所剩不多,只好唸了價目表上發音最簡單的クリームパン(克林姆麵包)給店員,誤打誤撞找到契合的滋味。單純不起眼的外觀有點寒澀,但淡淡的香甜奶油味,濕度和甜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配上剛出爐外皮酥脆、帶點鹹味的鬆軟麵包體,念念不忘到二訪時,一進店馬上詢問店員此口味,獲知售罄還有些失落,聽到後方太太也問了一樣問題,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被俘虜啊,內心補償了一些。店內麵包以長條型、中間剖開塞填餡料為主,習慣吃圓麵包,看到連紅豆或巧克力這類甜口味也是如此三明治造型,感到十分新奇。鹹味的三明治中塞滿大量生菜,讓炸過的可樂餅、豬排不膩,一口咬下可同時感受到肉脆、菜鮮、麵包軟的結合。
另外一間在心中據有一席之地的是位在西陣的「大正製パン所」,從大正時期至今也要近百年,三島由紀夫曾是顧客,想像跟大文豪吃著同一款麵包,老店的魅力正在此,食物不僅為了填飽肚子,同時是累積了文化與歷史回憶的象徵。挑了炒麵麵包和火腿蛋,親切的阿姨邊結帳邊叮嚀:「還熱的小心燙口喔!」炒麵濃厚的醬汁和麵包適度的搭配平衡,雖然取樣不夠多說起來有點偏頗斷然,但這足以收入人生味覺記憶的抽屜,後來在西本願寺對面的「樋口金松堂」吃到的則是麵條分明、醬汁收得較乾,混著切丁的德式香腸多了Q彈咬勁,但個人還是偏愛大正製パン所的濕稠版本。樋口金松堂的麵包外皮較為焦黑,不知是不是當天烤過頭了,口感偏硬而紮實,カツ(豬排三明治)豪邁不花俏,豬排大塊厚切但不乾澀,而生菜少少的被壓在底下,浸著簡單的醬汁味道,像是中年大叔,沒有也不需要多餘的廢話裝飾,與店面裝潢風格一致。
這類帶餡夾料的日式傳統麵包,總讓人心癢難耐,根本等不及返家或留至隔日當早餐,買完就在附近巷弄尋覓小公園,邊坐在長椅上看小孩奔跑玩耍,邊享用作為點心有點過於豐盛的一餐。能夠在一座城市說出最喜歡的麵包店家,也算證明了某種程度上的瞭解,而能夠享受比較各家炒麵麵包滋味的樂趣,雖不是必要但少了會有些空洞寂寞。
【書】店主是靈魂
自己到底為什麼那麼熱愛逛書店、將之視為與閱讀同等愉悅的一件事呢?要具體而微的用言語說明有些困難,大概是在狹小的空間內,平台和書櫃緊塞著滿滿的知識與新的刺激,翻開一個又一個未知世界,眼睛和腦袋興奮地轉個不停。同時這也是有著相似念頭的人們聚集之處,尤其比起其他地方,在京都更能強烈感受到店主這個人的存在,書架上總看見他的個性、他的品味、他的喜好,更不可思議輕鬆的展開對話交流,握有相同喜好的鑰匙,能穿過作為語言的那扇隔閡。
有天在咖啡店さらさ西陣邊用午餐邊思考下午的行程,突然想起有間只有週末營業的二手書店在附近,飯後騎著單車、憑著簡略地圖在巷子悠轉,目光突然被一片穿插在民宅中的白色吸引,拉門、木椅、信箱、甚至電鈴都是,薄薄一層白漆底下透著原先的質地,好奇的折返才發現玻璃上低調的印著目的地--世界文庫。
踩著一路延伸入內的白色,不大的店面沒有隔間、顯得清爽,除了靠牆的書櫃外,中間簡單搭了小桌充作平台,一旁地上紙箱內是正在舉辦的「Young Book Festival」,店主就坐在角落書桌,撐著上身看著來店的人們。作為週日午間第一位訪客,起初有些怯生,但看到架上立著皆川明、荒井良二等名字的隔板,瞬間專注地沉浸於大量藝術書與繪本的世界中。
結帳時或許是唯一的客人,有緣和老闆古賀先生聊了起來,得知我從台灣來後,儘管告知不需要,他仍堅持用先前旅遊時購自台灣的紅白塑膠袋包裝,像是要我帶它們返鄉一樣,同時也恍然大悟,方才書架間出現的台灣紅包袋是怎麼一回事。
古賀先生看似木訥寡言的外表,實則溫暖幽默,為了配合我的日文程度,他慢條斯理的吐出幾經思慮的句子,體貼的揀選淺顯適宜的字辭。聊了關於他的台灣旅行、誠品書店等等,說著說著,他開始一邊喃喃一邊踱步在他熟悉的書架間,挑了幾本「喜歡畫圖的女孩或許有興趣的書」。曾在書店工作過,明瞭這樣一個舉動有多麼不容易,得要背後有深厚專業作為基礎、得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聯想、得要有主動分享的同理心,有這樣特質的愛書人可遇不可求,感動之餘也意外收穫原先沒發現的好書。
最後徵得同意在店裡取材攝影,在替空間陳列拍照時,古賀先生叫住我,調皮的比了YA主動要入鏡,離去前隨手拿了店裡傳單,寫下姓名、互換聯絡方式。只是回台後怠懶沒有主動延續這份情誼,反倒是想搜尋資料而在書店網站上瀏覽時,無意間發現被當天的記事提到,驚喜興奮得心暖暖,眼眶也不禁濕了。能夠彼此看重這天的短短交流,互相為對方的回憶添加溫度,書店真的不僅僅只是交易書的場域。
另一家也是充滿人味與書味的是位在高倉通的「レティシア書房」。推開門,小小的店裡三兩客人專注挑書,老闆則坐在櫃台理書。入口書櫃上是新書推薦區,繞過轉角到左側,看到整張平台桌面鋪滿一落落的獨立刊物、zine時,有種感動的震撼,題材風格迥異,但藉由小量印刷的形式,感受到人們試圖用紙本發聲,展現自己對分享、對創作單純的慾望。
右側則是二手書,櫃位的分類是貼了列印有圖片的紙條:「星の本」「木と森の本」「犬の本もあります」(這裡也有狗的書),光是櫃位名稱帶給人的想像空間及畫面就好美,比起大書店制式的「自然科學」或「動植物」多了活生生的人的溫度,從選書也可窺見店主對於動物貓狗的熱愛,一路延伸到架上的書檔。和連鎖店不同的是,小店代表了店主的偏好,被挑選在店裡的書及商品隱含了這個人的價值觀體系,無需文字語言、透過空間去展現自我。
挑書時聽到老闆和年輕男客人閒聊起來好生羨慕,多希望自己的語言能力精湛一些,可以活用自如到像在台灣一樣跟店家寒暄。沒想到結帳時,老闆邊翻看我買了什麼書邊說了一串話,遺憾地表示聽不懂之餘,心想一般日本人一定會笑笑然後放棄溝通,但老闆卻仍很有誠意的、努力用簡單英語解釋。原來挑中的其中兩本人偶故事書,是由陶藝家石原稔久製作人形、再拍攝而成繪本,先前也曾在京都辦過展覽,而老闆大方拿出他收藏的紅帽子小狗。開啟話題後,便開始向我介紹他兩年前開了這間書店,是個結合小量印刷(small press)、二手書及展售各類創作(gallery shop)的空間,接著閒聊關心:「來京都玩多久呀?」「日文在哪學的?」「台灣的國語是英文嗎?」也跟他分享了幾日前在古本祭的收穫。
臨走前,老闆又想到什麼似的朝我走來,拿了一份「御所の南、御池の北」地圖,包含了レティシア書房及附近的二手書和CD、咖啡店、雜貨屋、澡堂等推薦小店,適合靜靜散步的區域。手中捏著地圖、肩著書的重量,心中認真覺得,看似斯文內斂、實則熱心喜愛分享的歐吉桑應該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種了。
【市集】手作市集
比起個人色彩濃烈的手作市集,對跳蚤舊貨或農夫市集更有興致,但要在有限的短時間內造訪一座城市,這確實是種直接了解當地文化的捷徑,能夠一口氣滿足看盡來自此地不同類型的店家,欣賞當地人們用雙手創作出的生活風格。京都的手作市集幾乎是兩三天就有一場,但展出的店家重複機率頗高,因此認真逛完的只有攤位數較多的「百万遍さんの 手づくり市」和「上賀茂手づくり市」。
每月15日舉辦的百万遍是京都手作市集的先驅、已有20多年的歷史,約500攤,以生活雜貨、服飾配件、手工麵包等為主,論規模與豐富度都是值得特...
作者序
京都,是生活的城市。
或許對許多人而言,京都的城市印象是以各大古蹟神社作為標記,像是兩三天行程就可將一千兩百年的歷史濃縮吸收,若有餘裕還可連同大阪神戶奈良一次滿足,七、八年前初訪及二訪也是如此安排。而先前在準備東京行程時,無意間在雜誌及書中看到不少京都老舖,被充滿時間感而不張揚的氛圍吸引,立刻成為當時「待訪城市口袋清單」的第一順位。
2014年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決定給自己放個長假,用三個禮拜一個人仔細走訪每條街弄巷道。旅途時間一拉長,衝刺型的物質消費會逐漸厭倦疲乏,因而不再以觀光踏點的方式,較像是看電影時把自己替換進另一種人生角色,體驗換座城市會有什麼樣的生活:頭兩三天習慣空氣的濕度和鄰居的作息,一兩週後下意識地繞開菜價較高的超市,或許再待下去,幾個月後會有自己偏好的咖啡焙煎所或熟識的書店老闆朋友,和當地人事物薄薄地、一層一層累積著連結,竟也讓人有這是第二故鄉的錯覺。
村上春樹在書中提過旅居波士頓時,在查爾斯河畔練習馬拉松,「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大量的水,對人類來說或許是意義非常重大的行為。」在京都時確確切切感受到他所說的,這句話不時像字幕般替眼前畫面下註解。每當騎腳踏車橫越過鴨川,從大橋上眺望著遠方山群,河岸兩側盡是草皮樹蔭等季節性的綠意,而河面開闊波光粼粼,這一幕讓胸口紮實地被滿滿的愛塞填,才理解這座城市不以人造高樓(如京都塔)而以河川作為靈魂地標的理由。堤岸邊人們慢跑、遛狗、彈吉他、躺在草皮翹著腳看書,順著河流創造出來的市民風景也是如此靜好,大概是被水環繞相伴能夠柔軟身心、緩和步調吧。又或是在法然院氤氳池水接收到的靈氣、夏日午後高瀨川拂過耳畔汗水的涼意,從沒有過一座城市能夠讓我如此強烈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同時也被豐沛自然資源撼動,提醒著自己人類如此渺小,若只活在人造都市內,常會忘記我們不過也只是動物、也只是屬於地球的一小部分,連帶著遺失對造物主的尊敬遑論保護。
這條貫穿市區一分為二的河也是誘人喚起巴黎記憶的提示物之一,古物市集、百年老店、甚至對麵包與咖啡的熱愛,兩座城市都是如此偏執地守護傳統,圍著名為歷史的爐火不間歇的丟進柴薪。就算是在最繁華喧騰的四条,百貨商場林立、不分平假日的洶湧人潮,沿路仍可見許多老派喫茶店、舊書店穿插,彷彿時間的快速推移,只對其他店家起作用唰唰唰的改變替換,而跳過了、遺忘了這些老舖,門關住的是被凝結停留的昭和時代氛圍,讓人忍不住推開一間又一間有時光機功能的門,將自己沉浸在舊時代的蒸氣裡。
比起東京,或許市區地理面積小也凝聚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作為顧客,收到更多的溫暖關心與善意,而店家之間的緊密互動,不會因是同業而有競爭排斥感,反倒像是一同為此產業努力,例如兩家咖啡店合作的綜合味道、二手書店互相寄售,更能看到如社區般的密集網絡,並非關起門來各作各的。去到不同空間,也都能感受到店主獨特的個性與想要展現的美學,就算有相似的元素組合,如自家烘焙麵包的咖啡店,也看不見模仿的影子,常常試圖想跟過去曾造訪的店作聯想,但資料庫卻搜尋不著。開一家小店並不是一窩蜂追隨著某種風格就能急就章的速成事業,是得先醞釀累積,或許先在他處鑽研技巧,經過時間淬鍊,摸索與篩選出一條真正懷抱著熱情的小徑,然後悠緩而長久地走下去。
有幾度認為此書應該無法完成,大概是無法接受這趟旅程已結束的事實,一旦爬梳完稿,就得被從夢中搖醒,像捨不得散場的演唱會,離去前對著鴨川說不出道別的話,而是在心底悄聲:會再回來的。書店時時都有關於京都的新書上架,明白那是因為這城市太美太豐富,造訪過的旅客憋不住向他人訴說的慾望,以不同的形式、角度切入而成的一冊冊閱讀心得。寫第一本書《手繪旅行日和》時,總覺得對台北的部分較為滿意,事後剖析了一下原因,重點不在畫稿當下的狀態,而是對於店家的情感會不自覺流露在紙上,那些顏色與線條潛意識的在替我發聲。才認真定位自己要分享的是:那些一次又一次、日漸累積情感與故事的寄託之處,而非僅是如旅遊手冊目錄不帶個人偏見的敘述。
於是試著繞著一個一個小主題,絮絮叨叨這些日子裡的片段。
京都,是生活的城市。
或許對許多人而言,京都的城市印象是以各大古蹟神社作為標記,像是兩三天行程就可將一千兩百年的歷史濃縮吸收,若有餘裕還可連同大阪神戶奈良一次滿足,七、八年前初訪及二訪也是如此安排。而先前在準備東京行程時,無意間在雜誌及書中看到不少京都老舖,被充滿時間感而不張揚的氛圍吸引,立刻成為當時「待訪城市口袋清單」的第一順位。
2014年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決定給自己放個長假,用三個禮拜一個人仔細走訪每條街弄巷道。旅途時間一拉長,衝刺型的物質消費會逐漸厭倦疲乏,因而不再以觀光踏點的方式,較像...
目錄
寫在前面
一、市集【Market】
行程表的主軸
古物市集
手作市集
二、麵包【Bread】
老派傳統滋味
尋找明日的早餐
麵包配咖啡
麵包書籍
三、咖啡【Coffee】
晨間時光
吧檯的身影
歐吉桑歐巴桑
儲備豆子
一個人吃飯
四、煮飯【Cook】
超市尋寶
想料理的書
廚房用品
五、書【Book】
必訪的朝聖清單
店主是靈魂
中心思想
讀書空間
安靜的盛會──古本祭
書的包裝紙
六、美【Art】
滿手灰塵的樂趣
巷弄裡的文具舖
生活選品
美術社
藝術中心
七、散步【Walk】
路途中分神的原因
寫生本子
八、洗澡【Shower】
慢慢洗澡
九、睡覺【Sleep】
如果住在京都
HOTEL ANTEROOM
錺屋
Guesthouse Yululuゆるる
寫在最後
附錄:店家資訊【Yellow Pages】
寫在前面
一、市集【Market】
行程表的主軸
古物市集
手作市集
二、麵包【Bread】
老派傳統滋味
尋找明日的早餐
麵包配咖啡
麵包書籍
三、咖啡【Coffee】
晨間時光
吧檯的身影
歐吉桑歐巴桑
儲備豆子
一個人吃飯
四、煮飯【Cook】
超市尋寶
想料理的書
廚房用品
五、書【Book】
必訪的朝聖清單
店主是靈魂
中心思想
讀書空間
安靜的盛會──古本祭
書的包裝紙
六、美【Art】
滿手灰塵的樂趣
巷弄裡的文具舖
生活選品
美術社
藝術中心
七、散步【Walk】
路途中分神的原因
寫生本子
八、...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